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香港問題暫緩解決”,毛主席用意何在?

1949年10月14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舉解放廣州, 香港門戶洞開。 10月17日, 群情激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兵團揮師南下, 打到了深圳河北岸, 直逼香港。

廣州府前路解放軍入城儀式

面對勢如破竹僅一河之隔的人民解放軍, 英國政府發出決意守衛香港的信號, 大大加強香港防禦力量, 將在香港的駐軍由5000人急增到3萬人, 包括裝甲部隊和空中支援力量, 以及一支航空母艦編隊, 並緊急修築作戰攻勢。

英國首相邱吉爾

英國首相邱吉爾曾公開宣稱“香港是英國的領土。 不經過戰爭, 休想從英國拿走任何東西!”他還口出狂言:中國要收回香港, 除非跨過我的屍體。 中英之間一場惡戰看似在所難免。

1949年中港邊界的雙方保衛人員

然而, 當全世界所有的目光都投向深圳河兩岸的時候,

事情的發展卻出乎了所在所有人的意料。 那就是已經到達香港北部邊界的解放軍卻一直按兵不動, 毫無繼續南進解放香港之意。 就在焦急的等待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通過秘密管道給香港總督葛量洪傳過來了一封信, 那麼這封信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呢?

時任香港總督葛量洪

在這封信裡, 中國政府提出了“三項條件”:第一、.香港不能用作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基地;第二、不許進行旨在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威信的活動;第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港人員必須得到保護。 信中還強調, 只要做到這三條, 香港就可以維持現狀。

毛主席曾經說過:“至於香港, 英國人沒有多少軍事力量, 我們要占是可以的。 ”這意味著當時的中國政府以武力收回香港是“非不能也, 是不為也”。 那麼, 面對奪回香港的如此絕佳機會, 毛澤東主席為什麼偏偏要放棄, 並且要向英方提出維持香港現狀的三個條件呢?這還要從1946年的延安窯洞裡說起。

1946年毛澤東與朱德、周恩來在延安

1946年12月, 毛澤東會見了哈默、羅德里克、陳依範三位元西方記者。 哈默問毛澤東關於在香港問題的態度, 毛澤東回答:“我們現在不提出立即歸還的要求, 中國那麼大, 許多地方都沒有管理好, 先急於要這塊小地方幹嗎?將來可按協商辦法解決。 ”在當時,內戰剛剛爆發,國內形勢尚不明朗。但是從這次的採訪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已經有了“解決香港問題可以從緩”的戰略思考。

然而,時值三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實力也今非昔比,為什麼毛主席還是要對英國人手軟呢?這就不得不說到新中國的外交方針。新中國外交方針政策的形成大致在1949年1月至7月,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毛澤東用形象化的語言所闡釋的“另起爐灶”和“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也就是在這一段時間,負責對外貿易和港澳工作的廖承志向毛澤東等人提出了“暫時維持現狀不變”的建議。

廖承志

他說,把香港暫時留在英國人手中,為了英國自己的利益,它也不會放棄大陸這個巨大的市場。因此,在一定時期保留香港自由港的地位,由英國人暫時管轄乃是上策。周總理在內部談到香港的問題時,也曾說:與其讓英國拉著美國一道來共同防衛香港,就不如把香港留到英國人手裡,這樣對我們比較有利。這利究竟在哪裡呢?

1950年1月6日,當時的英國艾德禮政府不顧美國反對,宣佈:“自今日起,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法律上之政府,願意在平等互利及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艾德禮

這意味著,英國正式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也因此成為首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這為新中國的外交打開了局面。儘管如此,在當時仍有一些人並不能真正理解新中國為什麼與英國修好、對香港“暫時維持現狀”。直到一年後,所有人都恍然大悟了。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美國聯合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物資禁運。英國為了繼續獲得美國的經濟援助,不得不做出支持美國的姿態。然而,當美國不僅越過“三八線”侵略北朝鮮,而且把戰火引向中國邊境的時候,英國政府十分恐懼,對朝鮮戰爭的態度越來越消極。而正是由於新中國對香港採取了靈活政策,美國主導的這個禁運沒能禁成,物資通過香港源源不斷的運往到了中國內地。

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海上航運景象

不僅如此,在隨後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處於嚴重的經濟困難時期,而蘇聯卻單方面撕毀合同,加劇了中國的經濟困難。在這種嚴峻形勢下,我國通過香港從西方進口了大量糧食和物資,香港作為“國際通道”,為中國人民渡過困難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時,國際觀察家才開始領會到毛主席對香港策略的政治智慧。但是,“維持現狀不變”不代表我們就不關注香港了。

1950年,周恩來起草的有關香港問題的第一批命令,他說:“維持現狀,並不是不管不問,否則對不起祖宗,也對不起子孫。”

明天請繼續關注:周總理說了什麼,香港、澳門兩位總督壓力山大?

”在當時,內戰剛剛爆發,國內形勢尚不明朗。但是從這次的採訪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已經有了“解決香港問題可以從緩”的戰略思考。

然而,時值三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實力也今非昔比,為什麼毛主席還是要對英國人手軟呢?這就不得不說到新中國的外交方針。新中國外交方針政策的形成大致在1949年1月至7月,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毛澤東用形象化的語言所闡釋的“另起爐灶”和“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也就是在這一段時間,負責對外貿易和港澳工作的廖承志向毛澤東等人提出了“暫時維持現狀不變”的建議。

廖承志

他說,把香港暫時留在英國人手中,為了英國自己的利益,它也不會放棄大陸這個巨大的市場。因此,在一定時期保留香港自由港的地位,由英國人暫時管轄乃是上策。周總理在內部談到香港的問題時,也曾說:與其讓英國拉著美國一道來共同防衛香港,就不如把香港留到英國人手裡,這樣對我們比較有利。這利究竟在哪裡呢?

1950年1月6日,當時的英國艾德禮政府不顧美國反對,宣佈:“自今日起,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法律上之政府,願意在平等互利及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艾德禮

這意味著,英國正式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也因此成為首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這為新中國的外交打開了局面。儘管如此,在當時仍有一些人並不能真正理解新中國為什麼與英國修好、對香港“暫時維持現狀”。直到一年後,所有人都恍然大悟了。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美國聯合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物資禁運。英國為了繼續獲得美國的經濟援助,不得不做出支持美國的姿態。然而,當美國不僅越過“三八線”侵略北朝鮮,而且把戰火引向中國邊境的時候,英國政府十分恐懼,對朝鮮戰爭的態度越來越消極。而正是由於新中國對香港採取了靈活政策,美國主導的這個禁運沒能禁成,物資通過香港源源不斷的運往到了中國內地。

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海上航運景象

不僅如此,在隨後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處於嚴重的經濟困難時期,而蘇聯卻單方面撕毀合同,加劇了中國的經濟困難。在這種嚴峻形勢下,我國通過香港從西方進口了大量糧食和物資,香港作為“國際通道”,為中國人民渡過困難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時,國際觀察家才開始領會到毛主席對香港策略的政治智慧。但是,“維持現狀不變”不代表我們就不關注香港了。

1950年,周恩來起草的有關香港問題的第一批命令,他說:“維持現狀,並不是不管不問,否則對不起祖宗,也對不起子孫。”

明天請繼續關注:周總理說了什麼,香港、澳門兩位總督壓力山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