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中秋節探源 中秋節始終作為一個重要節日被傳承下來,究其原因,還是中國人對“闔家團圓”的看重與期許

每到農曆八月十五, 就會想起小時候在故鄉過中秋節的場景。 夜幕降臨, 月上中天, 全家圍坐棗樹下供月、賞月, 葡萄、香梨、甜棗等瓜果閃著露水,

老祖母一邊講嫦娥奔月的故事一邊分月餅, 可口美食與奇幻想像是我對童年中秋最深刻的記憶。

中秋節對中國人來說, 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無論多麼忙碌, 也要放下手頭的工作, 千里迢迢趕回家與家人團聚。 中秋節不僅要賞月、吃月餅,

親朋好友之間也要相互看望、贈送禮物, 可以說, 整個中華文明輻射圈都把中秋節視作一個重要而盛大的節日。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 學界一般認為是起源於上古時期先民的月亮崇拜。 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文化深厚源遠的民族,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認識到月亮的圓缺變化與農耕時令之間的關係。 《尚書·堯典》記載堯帝命令羲、和二氏“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就是根據天象尤其是月亮的變化制定農耕曆法。

八月十五正值農作物豐收時期, 先民完成一年的辛苦勞作, 看著充足的糧食與瓜果,

心中湧起無限的喜悅與感激, 他們認為是月亮按時變化指引人們進行各個步驟的農事活動, 是月亮給人們帶來充足的食物亦即生存的希望。 於是, 先民就在秋季月圓之時進行祭祀活動。

然而, 中秋真正意義上成為一個節日, 要到唐宋時期。

唐朝初年, 便有了“八月十五”這個固定慶祝節日, 文人士大夫登樓相會, 吟詠圓月, 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學界有一種觀點, 認為中秋節的形成與唐玄宗的誕辰有很大關係。 唐玄宗誕辰在八月初五, 一說在八月十五, 於是就把這天前後三天定為“千秋節”, 舉國都要休假慶祝。 《舊唐書》卷八記載:

八月癸亥, 上以降誕日, 宴百僚於花萼樓下。 百僚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 王公以下獻鏡及承露囊, 天下諸州咸令宴樂, 休假三日, 仍編為令, 從之。

值得注意的是,千秋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百官進獻“千秋鏡”,即鑄有月宮圖案的銅鏡。相傳嫦娥是偷吃了長生不老藥飛升月宮,月宮中有玉兔和蟾蜍搗長生不老藥,月宮中的桂樹砍掉枝葉還會複生,也代表長生不老,所以,此時的月亮已經在庇佑豐收之外有了健康長壽的寄寓。百官進獻鑄有月宮圖案的千秋鏡,是以銅鏡代表月亮,祝唐玄宗健康長壽。

這種觀點下,千秋鏡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月餅的由來。宮廷舉行獻鏡祭月的活動,民間也爭相效仿,但是鑄銅鏡造價太高,一般百姓負擔不起,就用面做成餅狀,在上面壓出月宮圖案的花紋,類比銅鏡鑄造的花紋,也有地方繪製月宮圖案的紙符蓋在月餅上,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有的地方月餅是壓花,有的地方月餅是覆紙。最初的月餅做成銅鏡大小,大家相互贈送,擺放在庭中祭月,然後分食,後來逐漸縮小,就成了我們今天食用的月餅大小。在陝西一帶,仍有地方保留著銅鏡祭月的風俗,可謂古風猶存。

“中秋節”明確成為八月十五的節日名稱要到宋代。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描述:

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蔔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圞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于市,至曉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

可以看到,宋代時候,中秋節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慶祝的節日,無論貧富,都盡情沉浸在明月的清輝和聚會的歡樂中。人們登樓賞月,聚會宴飲,通宵達旦,政府甚至為此放寬了宵禁的限制。

由明至清,再至當代,中秋節始終作為一個重要節日被傳承下來,究其原因,還是中國人對“闔家團圓”的看重與期許。尤其當代,中秋滿月最鮮明的寓意已經不再是“豐收”和“長壽”,而是“月圓人團圓”,以月亮的圓滿比喻家庭的美滿。人們發現追求生活的幸福才是努力工作的最終目的,而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家庭的溫馨。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每一個家庭都和諧美滿了,整個社會才能和諧安定。

正如那首傳唱千年的《水調歌頭》所祝:“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中秋佳節之際,祝願每一個人的辛勤勞動都能獲得豐收回報,祝願每一個家庭都能團圓美滿,祝願我們的祖國能夠永遠和諧安定、繁榮昌盛。

值得注意的是,千秋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百官進獻“千秋鏡”,即鑄有月宮圖案的銅鏡。相傳嫦娥是偷吃了長生不老藥飛升月宮,月宮中有玉兔和蟾蜍搗長生不老藥,月宮中的桂樹砍掉枝葉還會複生,也代表長生不老,所以,此時的月亮已經在庇佑豐收之外有了健康長壽的寄寓。百官進獻鑄有月宮圖案的千秋鏡,是以銅鏡代表月亮,祝唐玄宗健康長壽。

這種觀點下,千秋鏡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月餅的由來。宮廷舉行獻鏡祭月的活動,民間也爭相效仿,但是鑄銅鏡造價太高,一般百姓負擔不起,就用面做成餅狀,在上面壓出月宮圖案的花紋,類比銅鏡鑄造的花紋,也有地方繪製月宮圖案的紙符蓋在月餅上,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有的地方月餅是壓花,有的地方月餅是覆紙。最初的月餅做成銅鏡大小,大家相互贈送,擺放在庭中祭月,然後分食,後來逐漸縮小,就成了我們今天食用的月餅大小。在陝西一帶,仍有地方保留著銅鏡祭月的風俗,可謂古風猶存。

“中秋節”明確成為八月十五的節日名稱要到宋代。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描述:

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蔔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圞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于市,至曉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

可以看到,宋代時候,中秋節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慶祝的節日,無論貧富,都盡情沉浸在明月的清輝和聚會的歡樂中。人們登樓賞月,聚會宴飲,通宵達旦,政府甚至為此放寬了宵禁的限制。

由明至清,再至當代,中秋節始終作為一個重要節日被傳承下來,究其原因,還是中國人對“闔家團圓”的看重與期許。尤其當代,中秋滿月最鮮明的寓意已經不再是“豐收”和“長壽”,而是“月圓人團圓”,以月亮的圓滿比喻家庭的美滿。人們發現追求生活的幸福才是努力工作的最終目的,而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家庭的溫馨。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每一個家庭都和諧美滿了,整個社會才能和諧安定。

正如那首傳唱千年的《水調歌頭》所祝:“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中秋佳節之際,祝願每一個人的辛勤勞動都能獲得豐收回報,祝願每一個家庭都能團圓美滿,祝願我們的祖國能夠永遠和諧安定、繁榮昌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