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該村村民為黃巾軍後裔,魏征曾在此出家,民間每年祭祀卻鮮為人知

每年農曆九月十五, 是一年一度的河北晉州紫城廟會。 這個有著上千年悠久歷史的民間廟會, 吸引著十裡八鄉的農民前來這裡拜祭先祖, 開展農貿交流, 祈禱神靈保佑風調雨順, 驅禍消災, 國泰民安。

紫雲觀遺址 晉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記載, 東漢末年(西元184年), 由於連年災荒, 官吏腐敗, 民不聊生, 百姓有病無力醫治, 社會危機日益深重, 遂爆發了以張角(河北平鄉人)為首領的農民起義, 義軍以黃巾裹頭為標誌, 率領廣大農民與土豪劣紳和封建官吏和地方豪強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 史稱黃巾起義。 他以宣揚《太平經》為理論基礎, 創立了“太平道教”, 自稱“大賢良師”在農民中傳經佈道。 很快, 太平道教遍佈全國。 他們的口號是“蒼天已死, 黃天當立。 歲在甲子, 天下大吉。 ”起義初始, 全國七州二十八郡均發生戰事, 黃巾軍勢如破竹, 州郡失守、吏士逃亡, 震動京都。

黃巾起義雖然很快失敗, 但它從根本上動搖了東漢的統治地位。 漢朝名存實亡, 不久即形成了三國格局。 黃巾起義, 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革命戰爭, 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農民革命遺產。

英明永恆——張角紀念碑

相傳, 東、西紫城村是黃巾起義的古戰場和壯士們的埋葬地。

據史料記載, 黃巾軍與河北官軍皇甫嵩、郭典等激戰數晝夜, 官吏棄城而逃, 張角犧牲, 十萬義軍被殺害, 起義最終失敗, 皇甫嵩於此築京觀, 形成曠世罕見的大肉丘墳, 史稱“漢京觀”。 據傳, 眾多將士屍骨就埋在(下曲陽西南)(今晉州東、西紫城村一帶)封土為丘, 眾百姓在兵荒馬亂中安葬了這些救苦救難的英雄屍骨。 因死者眾多, 埋好這十幾萬人馬不易, 百姓們不顧個人安危, 從四面八方擔挑肩揹運來大量黃土, 將忠骨掩埋好。 相傳, 此事感動蒼天, 連刮三天三夜黃風, 又給壯士們蓋上了厚厚一層黃土, 後來, 陸續有一些黃巾軍將士後裔來此地修房蓋屋, 守護祖輩祖輩們的大肉丘墳前。 據當地老人講,
多年的風吹使當地形成了數座山脈狀的黃土嶺。 這些黃土嶺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依然存在, 後來開荒造田運動中逐漸被鏟平消失。

張角紀念堂

眾百姓難忘這些出生入死的壯士, 為他們修建了“天地公祠”, 並為張角三兄弟立碑, 每年農閒時節九月十五,

眾百姓就來到紫雲觀聚集一堂, 為眾英雄將士祈禱, 紀念這些英雄的先輩。 如今, 在紫雲觀遺址紀念堂裡雕刻著張角(天公將軍)、張寶(地公將軍)、張梁(人公將軍)的雕像。

香客們在張角靈位前磕掰祈福

隨著歷史的變遷, 民間文化的豐富, 紫城廟會文化日趨繁榮。 到廟會祭奠先祖,朝拜神靈、祈福健康平安的人越來越多,百姓們為各自崇拜信奉的名人先賢紛紛在這裡設立牌位,祈禱他們的神靈保佑平安。如今,方圓八畝的廟堂大院裡,百姓祭奠著張角三兄弟以外,還有玉皇大帝、觀音菩薩、王母娘娘,以及當地歷史名人、唐代名相魏征等神位。

香火台

據晉州志記載,魏征(西元584年—643年)輔佐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秉公直諫,固邦安民,成為一代名相。魏征的出生地趙魏村與紫城村隔村相望,紫雲觀則為魏征的出家處。相傳,這裡發大水,大片的莊稼、房屋、還有紫雲觀、英雄祠、石碑等都被淹沒。在這危難時刻,魏征來到,他觀察水情後,決定堵水築壩,組織百姓晝夜引水改流,並在河流兩岸改好了房屋,還給百姓分發了糧食衣物救助災民。還組織力量將被沖毀的張角等將軍的英雄祠修繕一新。相傳,後來,魏征有病後,回鄉療養曾住在紫雲觀,眾百姓得知紛紛前來問安,祈求神靈保佑他早日康復。而他則十分關心百姓疾苦,將自己的知道的中草藥治病的偏方等傳授給百姓,治好了不少人的病。他為人們解是非,出主意,體察民情。後來,為了更有秩序,規定為每月初一、十五為接見日,並規定每年九月十五在紫雲觀開交流大會。這一天遠近不一的農民們來到這裡,慶祝豐收,歌唱國泰民安,逐步形成了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民間廟會。

金鐘永鳴 ——魏征紀念碑

當地傳說,農曆九月十五零時,是各路神仙相會顯靈的時刻。這一天,許多遠道而來的香客在這裡為神靈守夜。

河北梆子《陳小兩》

紫城廟會持續數天。從九月十三開始,各地香客們便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裡拜磕神靈。過去交通不便,人們趕著馬車、騎著毛驢或步行而來,在這裡住上幾天,當地鄉親和商人們更是提前在這裡擺攤設點,迎候朝拜者們。如今,交通便捷了,更多的是騎著電車、摩托,開著三輪車或小汽車而來。

慶豐收,婦女們扭起大秧歌

九月十四,記者走進廟會大院時,已是中午時分。雖不是廟會高潮,但已經是熱鬧非常,室內香客們忙著朝拜祈福,室外則是各地來的商人在擺攤叫賣著秋果、食品、特產、鞋帽、衣襪等。廟會期間,都要唱幾天戲,這些戲是那些在這裡祈福而得到應驗的那些香客們送上的,這天戲臺上,表演的是無極縣河北梆子劇團的古裝戲。廟會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場所,百姓們可以免費在這裡觀看。還有的婦女們在院子裡扭起了大秧歌。廟會上一派歡樂祥和景象。

糖果大棚

紫城廟會雖然歷史悠久,在當地也早有名氣,但很多人並不知曉。在全國唯一出過一次大名,是2001年新華社記者將這裡的廟會活動當成封建迷信給予批評的報導。報導說,“河北東紫城村成片神廟竟成“致富產業”,說某些人靠香火錢發財。豈知,紫城廟會是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化遺產。雖然早在1996年紫雲觀遺址即被晉州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但並沒有給予多少投資,更沒有委派管理人員。廟會建築絕大部分均為當地民間人士捐資修造和管理。

廟會上的紀念品攤點

紫城村位於河北省會石家莊東50公里處的石德鐵路和滄石路南側,東依唐代名相魏征故居,西與著名民間故事村耿村為鄰。紫城廟會,這支有著厚重歷史的民間文化遺產,應該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保護。

西紫城的街道。

到廟會祭奠先祖,朝拜神靈、祈福健康平安的人越來越多,百姓們為各自崇拜信奉的名人先賢紛紛在這裡設立牌位,祈禱他們的神靈保佑平安。如今,方圓八畝的廟堂大院裡,百姓祭奠著張角三兄弟以外,還有玉皇大帝、觀音菩薩、王母娘娘,以及當地歷史名人、唐代名相魏征等神位。

香火台

據晉州志記載,魏征(西元584年—643年)輔佐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秉公直諫,固邦安民,成為一代名相。魏征的出生地趙魏村與紫城村隔村相望,紫雲觀則為魏征的出家處。相傳,這裡發大水,大片的莊稼、房屋、還有紫雲觀、英雄祠、石碑等都被淹沒。在這危難時刻,魏征來到,他觀察水情後,決定堵水築壩,組織百姓晝夜引水改流,並在河流兩岸改好了房屋,還給百姓分發了糧食衣物救助災民。還組織力量將被沖毀的張角等將軍的英雄祠修繕一新。相傳,後來,魏征有病後,回鄉療養曾住在紫雲觀,眾百姓得知紛紛前來問安,祈求神靈保佑他早日康復。而他則十分關心百姓疾苦,將自己的知道的中草藥治病的偏方等傳授給百姓,治好了不少人的病。他為人們解是非,出主意,體察民情。後來,為了更有秩序,規定為每月初一、十五為接見日,並規定每年九月十五在紫雲觀開交流大會。這一天遠近不一的農民們來到這裡,慶祝豐收,歌唱國泰民安,逐步形成了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民間廟會。

金鐘永鳴 ——魏征紀念碑

當地傳說,農曆九月十五零時,是各路神仙相會顯靈的時刻。這一天,許多遠道而來的香客在這裡為神靈守夜。

河北梆子《陳小兩》

紫城廟會持續數天。從九月十三開始,各地香客們便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裡拜磕神靈。過去交通不便,人們趕著馬車、騎著毛驢或步行而來,在這裡住上幾天,當地鄉親和商人們更是提前在這裡擺攤設點,迎候朝拜者們。如今,交通便捷了,更多的是騎著電車、摩托,開著三輪車或小汽車而來。

慶豐收,婦女們扭起大秧歌

九月十四,記者走進廟會大院時,已是中午時分。雖不是廟會高潮,但已經是熱鬧非常,室內香客們忙著朝拜祈福,室外則是各地來的商人在擺攤叫賣著秋果、食品、特產、鞋帽、衣襪等。廟會期間,都要唱幾天戲,這些戲是那些在這裡祈福而得到應驗的那些香客們送上的,這天戲臺上,表演的是無極縣河北梆子劇團的古裝戲。廟會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場所,百姓們可以免費在這裡觀看。還有的婦女們在院子裡扭起了大秧歌。廟會上一派歡樂祥和景象。

糖果大棚

紫城廟會雖然歷史悠久,在當地也早有名氣,但很多人並不知曉。在全國唯一出過一次大名,是2001年新華社記者將這裡的廟會活動當成封建迷信給予批評的報導。報導說,“河北東紫城村成片神廟竟成“致富產業”,說某些人靠香火錢發財。豈知,紫城廟會是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化遺產。雖然早在1996年紫雲觀遺址即被晉州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但並沒有給予多少投資,更沒有委派管理人員。廟會建築絕大部分均為當地民間人士捐資修造和管理。

廟會上的紀念品攤點

紫城村位於河北省會石家莊東50公里處的石德鐵路和滄石路南側,東依唐代名相魏征故居,西與著名民間故事村耿村為鄰。紫城廟會,這支有著厚重歷史的民間文化遺產,應該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保護。

西紫城的街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