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互聯網+中秋節,扮靚傳統節日涵養文化自信

楊飛陝西省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月是中秋明, 情是中秋濃。 窗外一輪皎潔的明月, 悄悄地告訴著人們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已經來臨。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 《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 行糜粥飲食。 ”到魏晉時, 有“諭尚書鎮牛淆, 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唐朝初年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至明清時, 中秋節已經與元旦齊名, 成為了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 中秋有著厚重的文化積澱。 唐代中秋賞月、玩月就頗為盛行,

北宋出現了“小餅如嚼月, 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更是盛行不衰。 圍繞著中秋, 五百多年中還推出了“燒鬥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 其中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八月十五月兒圓, 家家戶戶慶團圓。 ”圓圓的月亮和月餅象徵團圓, “團圓”是國人寄予中秋節特殊的文化符號和感情依託。 每到中秋, 遠方親人“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盡可能返回家鄉, 哪怕路途遙遠且艱難, 只為團團圓圓。 當然, 團圓涉及的不只是一個個小家庭, 更是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 濃濃的親情、友情、愛情貫穿其中, 鑄就了守望相助、天下同心的命運共同體。

中秋賞明月,

濃郁愛國情。 家是最小國, 國是最大家。 “月中清露點朝夜”, 中秋節我們可以感受月亮帶給我們的美, 更能夠感受到以高鐵、大飛機等為代表的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 “小家”同“大國”,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命相依。 每到中秋, 世界各地的華人也都會發出同一個聲音, 祝願祖國昌盛美好。 這是融進血液的家國情懷, 是銘心刻骨的文化傳承, 是一個民族的同頻共振。

傳統文化相伴, 中秋月更明情更濃。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 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皓月當空、餅香四溢, 中秋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時間節點, 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與情感認同。

慶祝傳統節日, 弘揚中秋文化, 也就是在塑造國人的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 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互聯網+中秋節”, 傳統文化更有生命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更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中秋文化中包含著團圓、愛國等文化傳統, 互聯網則加入了生動、豐富、親民的特色。 中秋節與“互聯網+”結合, 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借助互聯網, 千百年來的民族習俗有了新的傳承, 傳統文化的底蘊在人們的心中升騰而起。

“求木之長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 必浚其泉源。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

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互聯網+中秋節”就為傳統中國節注入了互聯網元素, 推動著中華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創新和發展, 夯實著中華文明的時代意識和振興中華文明的使命意識, 涵養著13億多炎黃兒女的文化自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