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

周朝

(先秦朝代)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

其後秦漢開始成為具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政府的大一統國家。

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

周朝共傳30代37王, 共計約791年, 另一說是868年, 兩者相差近一百年, 問題在於周朝的建國之年一直無法確認。

周朝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 定都鎬京(宗周), 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

西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 平王東遷, 定都雒邑(成周), 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 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 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

在滅商之前, 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 因為遭到戎、狄等遊牧部落的侵擾, 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亶dǎn)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

生活於渭河流域(陝西關中地區), 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後稷”, 《說文》雲“黃帝居姬水(一說是陝西關中中部武功縣一帶的漆水河, 另一說位於陝西關中北部黃陵縣附近的沮河, 兩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以姬為氏, 周人嗣其姓”, 語言為上古漢語, 文字上仍採用古漢字, 在民間記事仍以龜骨和牛骨刻字記事為主, 王室則以新興的錦帛等記事為主。 周朝行分封制, 周王為“天下共主”。

西元前1046~西元前1035年的西周

周是我國西部渭水中游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古老部落, 姓姬。 周文王勵精圖治, 使周部落日益強大起來。 至武王, 經牧野決戰, 滅掉殷商政權。 周初為鞏固統治, 在全國大規模分封諸侯, 又建立了以姬姓為中心的宗法制度, 確立了祔上的等級制。 西周建國後, 以井田制為特徵的奴隸制經濟逐漸走向繁榮。

西元前1048年 周武王 “孟津之誓”

周文王稱王九年之後病亡, 繼位的是太子姬發, 也就是周武王, 武王掌權之後, 以姜太公為“師”, 負責軍事;以弟弟周公旦為主政,

負責政務;以召公和畢公為左右助手, 出謀劃策, 以期繼續周文王的事業。 武王還把都城從文王時的豐遷到了鎬(今陝西西安), 為進攻商朝作好準備。 約前1068年, 為了核對總和證實自己的實力, 同時考驗追隨周人的各諸侯國的忠誠程度, 武王在孟津(今河南孟津)舉行了大規模的閱兵儀式, 史稱“孟津觀兵”。 據說, 參加閱兵的諸侯有800家之多, 都認為“紂可伐矣”, 可武王卻說"未可"。 武王的這一態度, 說明觀兵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立即討伐紂王, 而是要驗證自己的力量。 周武王發表了歷史上著名的“孟津之誓”。 因滅商條件尚未成熟, 又退師而歸。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

伯夷、叔齊均為殷代孤竹國(今河北盧龍南)國君之子。 國君欲傳位於幼子叔齊,

叔齊認為應該由長兄伯夷即位方合於禮, 便將君位相讓。 伯夷認為叔齊即位是父親之命, 為人子者應該順從父命, 執意不肯即位, 不久出逃回避。 叔齊依然不肯即位, 也出逃避位。 國人只得立國君中子為主。 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敬老尊長, 相攜投奔。 入周時, 西伯已死, 武王正用車載著西伯牌位, 率師征伐殷紂, 他們攔住武王, 叩馬進諫, 認為父死不葬而大動干戈, 就是不孝;周為殷之臣, 以臣伐君, 就是不仁。 因此, 他們堅決反對伐紂。 武王左右隨從要殺他們, 太公望說這是仁義之人, 命人將他們扶走。 武王滅商後, 天下都擁戴周的統治。 伯夷、叔齊覺得周不仁不義, 再食其糧是恥辱, 遂隱居于首陽山(今山西永濟南), 以採食野菜為生, 不久餓死。臨死前,他們仍然認為,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而不知其非,嗟歎自己命運衰薄,不遇神農、虞、夏的大道時代,而遭逢這君臣爭奪的亂世,以至找不到歸宿。

西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戰

前1046年年初,武王親率佩甲之士4.5萬人,還有敢死隊3000人,並與早已跟周人結成聯盟的其他封國的軍隊相配合,東渡孟津,開始了討伐紂王的戰爭。武王所到之處,各地紛紛歸附。到二月五日,武王的聯軍就在殷都的郊外牧野與紂王的軍隊擺開了決戰之勢。紂王也集合起了十幾萬人與武王相抗衡,可是,因為民心的歸向,紂王的軍隊毫無戰心,反而倒戈幫助武王。所以,沒費太大的力氣,武王就攻進了都城朝歌。紂王眼看大勢已去,就登上花費鉅資為自己建造的鹿台自焚身亡。殷商王朝也就這樣滅在了紂王的手中。

周部族始祖棄的傳說

神話傳說中棄的母親姜嫄,有一天在野外踩了巨人的腳印,懷孕生下棄。因為無夫而生,薑嫄就把嬰兒棄置在狹隘的小路上,可是經過的牛馬都回避他,不踩他。姜嫄想把嬰兒丟棄在山林裡,可是出入山林的人很多,於是就把他放在結冰的河上。天空的飛鳥見了,降下來用翅膀蓋著他,給他溫暖。薑嫄認為這是神靈的庇護,便把他抱回去撫養。因為原先是要把他拋棄的,所以取名為“棄”。棄小時侯喜歡種麻豆,長大後成了種莊稼的能手,他培育出麥和稷等農作物。傳說在帝堯的時代,棄擔任農師,主管國家的農業。因為業績卓著,在帝舜時被封于邰(陝西武功),取姓為姬氏,號為“後稷”。

周文王重用姜尚

在商紂王時期,文王(當時被封為西伯)曾因苦諫紂王而被囚。其下屬用美女奇物賄賂紂王,文王才保住了性命。歸國之後,文王想舉兵攻商,卻因時機不夠成熟,從者太少而落敗。吸取了這個教訓,文王重申了對商王的從屬地位,同時下決心從根本上增強周人的力量。在文王的興國策略中,有遷都于豐,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但最為後人稱道的,是他的禮賢下士、敬老慈少之舉。孟子說,因為西伯善於養護老者,天下有聲望有資力的賢人就都跑到了周國。文王尋訪到的最有才能的賢人,是人所周知的姜太公。據傳,在文王尋訪賢人的途中,有一天在渭水南岸看到一位氣宇不凡的白髮老者在釣魚,每起一釣,就是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魚。文王在驚訝之餘,就與這位老者攀談起來。而更令文王驚訝的是,這位老者竟然對治國之道頗有精闢的見解。文王大喜過望,就把老者請上車,一同回到都城。老者姓姜名尚,字子牙,因為文王在與他同歸時說:“吾太公望子久矣!”就號稱為太公望,俗名姜太公。在姜太公的輔佐之下,文王開始了對周圍小國的攻伐,為周朝的立國奠定了基礎。在晚年,西伯姬昌終於自號為文王,明顯是要與商紂王抗衡。只是紂王的頹勢還沒有到底,而文王的力量還不足推翻商朝,所以,滅商的使命就只能落在武王的肩上了。

西元前1042年 周公旦攝政

周成王元年(前1042),太子誦即位。成王年幼,曾輔佐克商的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管叔、蔡叔懷疑周公將篡取王位,傳播流言,武庚也謀劃複國,與管、蔡結合叛周,糾集徐、奄、薄姑和熊、盈等方國部落作亂。周公奉成王命東征,經過三年戰爭,終於平定叛亂。武庚和管叔被誅,蔡叔被流放。為了消弭殷商殘餘勢力叛周的隱患,周朝首先命令諸侯在伊洛地區合力營建新邑,即周朝的東都洛邑(成周)。東都既成,遂遷曾反對周朝的“殷頑民”於此,加以控制。同時,封降周的商貴族微子于商朝故都宋地,以代殷商之後,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紂都,成立衛國,賜以殷民七族;封周公長子伯禽以奄國舊地,成立魯國,賜以殷民六族。這樣,殷商餘民遂被分割,逐漸服從于周朝的統治。

西周歷史大事年表

約西元前11世紀——周武王時期

周朝開始。周武王置三監,分封諸侯

肅慎貢 矢石 約西元前11世紀——成王時期

周公攝政。三監叛,周公東征,平之

營建東都洛邑(成周)

東伐淮夷,踐奄

周成王盟諸侯于岐陽 約西元前11世紀——康王時期

周康王盟諸侯于酆宮 約西元前11世紀——昭王十六年

周昭王南征楚荊 約西元前11世紀——昭王十九年

周昭王喪六師於漢 約西元前11世紀——穆王時期

周穆王西征、北征,伐徐 約西元前11世紀——共王元年

周共王滅密 約西元前11世紀——夷王二年

蜀人、呂人來獻瓊玉 前841年——共和元年

周厲王暴虐,國人相與叛,襲厲王,厲王出奔於彘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

自此,中國歷史始有準確年代 前828年——共和十四年

厲王死於彘。召公、周公立太子靜為王,是為周宣王 前824年——宣王四年

秦仲伐西戎,為戎所殺。複召仲子秦莊公伐西戎,破之 前797年——宣王三十一年

遣兵伐太原戎,不克 前792年——宣王三十六年

伐條戎、奔戎,周師敗績 前789年——宣王三十九年

伐薑氏之戎,戰於千畝,周師敗績 前780年——幽王二年

涇水、渭水、洛水三川竭,岐山崩 前771年——幽王十一年

申侯與繒、西夷犬戎攻周幽王,殺之於驪山下,西周亡

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于申,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攜,週二王並立

周朝的微畫藝術與幻燈

由於物理學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利用透鏡成像原理,終於發明了將透明圖片投映於白色幕上的光學器具--幻燈。大家一直以為幻燈是舶來品、洋貨,其實不然,我們的祖先早已應用微畫技術在周代發明了第一代幻燈並在實際中加以應用。

據《韓非子))記載:周代一位王召來了一名畫家,命他在豆莢上作微型畫。這位畫家接到命令後。便著手搜集了不少可以用於作畫的豆莢,並仔細地把豆莢中一層透明的薄膜剝下來。曬乾、壓平。準備工作做完後,他關門謝客,潛心作畫三年。終於作成了一批微型畫。 由於豆莢膜太小,微畫的畫面用肉眼難以分辨清楚,周王看了大發雷霆。畫家看到周王發怒,便胸有成竹,不慌不忙解釋說:“大王息怒,如果您要看清楚畫面,必須依我說的方法去準備。”即“築十版之牆,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時加之其上而觀”,周王聽了立即命人按照畫家所說準備好一切,畫家把所作的透明豆莢膜微型畫鑲嵌在所築牆的一個個小孔中,等到日始出時,請周王觀看,只見原來漆黑一團的莢膜微型畫由於平射日光的照射,圖案清晰地反映到牆上,“其狀盡成龍蛇禽獸車馬,萬物之狀備具。”周王看了大喜。

這就是我國古籍記載最早的微畫藝術及幻燈技術。韓非是戰國時代韓國人,約生於西元前280年,卒於西元前233年,《韓非子》是他的代表作,記載的都是他同時代及以前的事。因此, 《韓非子》所記的古代的微畫藝術及幻燈片製作技術要比洋貨至少早兩千多年。

褒姒

褒姒,西周幽王的寵妃,生卒年不詳。褒人所獻,姓姒,故稱為褒姒。有謂她是龍沫流于王庭而變玄黿使女童懷孕所生女,棄于路被一對夫婦收養于褒。她甚得周幽王寵愛,生下兒子“伯服”。

周幽王姬宮涅的王后,褒姒原是一名棄嬰,被一對做小買賣的夫妻眉頭,在褒國(今陝西省漢中西北)長大,西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國,褒人獻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愛如掌上明珠,立為妃,寵冠周王宮,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對她更加寵愛,竟廢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冊立褒姒為王后,立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歎氣道:“周王室已面臨大禍,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陽所預料,原來褒姒平時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豔麗迷人,周幽王發出重賞,誰能誘發褒姒一笑,賞以千金,虢國石父獻出“烽火戲諸侯”的奇計,周幽王同褒後並駕遊驪山,燃起逢火,擂鼓報警諸候一隊隊兵馬聞警來救,至時發現平安無事,又退兵回去,褒心看見一隊隊兵把,像走馬燈一樣來來往往,不覺啟唇而笑,幽王大喜,終回此失信于諸侯,公無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諸候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殺,褒姒被擄,(一說被殺),司馬遷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知,”(《史記·周本紀》)意思是說,褒姒不喜笑,周幽王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來了。西周遂亡。

蔡叔

蔡叔 周初三監之一。名度,周武王弟。武王滅商後,封于蔡(今河南上蔡)。成王時,他與其兄管叔挾武庚叛亂,被周公旦平定。他被放逐。後其子胡又被封于蔡,為蔡國始祖。

帝王世系

參見:周朝君主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都城

周人始祖

黃帝

約前2700年—約前2600年

玄囂(即少昊)

蟜極

帝嚳

先王時期

姬棄

姬台璽

姬叔均

姬不窋

姬鞠

姬公劉

姬慶節

姬皇僕

姬差弗

姬毀隃

姬公非

姬高圉

姬亞圉

姬公叔祖類

周太王

姬古公亶父

周王季

姬季曆

周文王

姬昌

約前1099年—約前1061年

鎬京

西周時期

周武王

姬發

約前1050年—約前1045年

鎬京

周成王

姬誦

約前1044年—約前1008年

鎬京

周康王

姬釗

約前1007年—約前982年

鎬京

周昭王

姬瑕

約前981年—約前963年

鎬京

周穆王

姬滿

約前962年—約前908年

鎬京

周共王

姬繄扈

約前907年—約前896年

鎬京

周懿王

姬囏

約前895年—約前871年

鎬京

周孝王

姬辟方

約前870年—約前862年

鎬京

周夷王

姬燮

約前861年—約前854年

鎬京

周厲王

姬胡

約前853年—前841年

鎬京

共和(一說為皇君姬和攝行天子政)

前841年—前828年

鎬京

周宣王

姬靜

前828年—前782年

鎬京

周幽王

姬宮涅

前781年—前771年

鎬京

周攜王

姬伯服

前770年—前760年

鎬京

東周時期

周平王

姬宜臼

前771年—前720年

雒邑

周桓王

姬林

前720年—前697年

雒邑

周莊王

姬佗

前697年—前682年

雒邑

周釐王

姬胡齊

前682年—前677年

雒邑

周惠王

姬閬

前677年—前675年

雒邑

王子頹

姬頹

前674年—前673年

雒邑

周惠王復位

姬閬

前673年—前652年

雒邑

周襄王

姬鄭

前652年—前619年

雒邑

周頃王

姬壬臣

前619年—前613年

雒邑

周匡王

姬班

前613年—前607年

雒邑

周定王

姬瑜

前607年—<前586年

雒邑

周簡王

姬夷

前586年—前572年

雒邑

周靈王

姬泄心

前572年—前545年

雒邑

周景王

姬貴

前545年—前520年

雒邑

周悼王

姬猛

前520年

雒邑

周敬王

姬匄

前520年—前477年

雒邑

周元王

姬仁

前477年—前469年

雒邑

周貞定王

姬介

前469年—前441年

雒邑

周哀王

姬去疾

前441年

雒邑

周思王

姬叔

前441年

雒邑

周考王

姬嵬

前441年—前426年

雒邑

周威烈王

姬午

前426年—前402年

雒邑

周安王

姬驕

前402年—前376年

雒邑

周烈王

姬喜

前376年—前369年

雒邑

周顯王

姬扁

前369年—前321年

雒邑

周慎靚王

姬定

前321年—前315年

雒邑

周赧王

姬延

前315年—前256年

雒邑

昭文君

姬傑

前256年—前249年

雒邑

西周

周武王姬發 (?—前1043年) 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3年。

周武王姬發,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紂王所殺,故得以繼位。他繼承父親遺志,于西元前11世紀消滅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後諡號“武”,史稱周武王。

周成王姬誦 (西元前1055年—前1021年) 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

周成王,漢族,姓姬,名誦,是中國西周第二代國王,諡號成王。

管叔、蔡叔不信任周公,挾殷商後代武庚一起作亂反叛,史稱“三監之亂”。周公奉成王之命東征討伐,平定叛亂。成王長大,親自執掌政權後,大封諸侯,加強宗法統治權力,命召公營建洛邑(今河南洛陽市西),後來成為東周的都城。成王還命令周公制禮作樂,規劃各項規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礎。

周公、召公率師征服淮夷及在淮夷之北的奄國,使統治範圍進一步擴大。成王時期,社會安定,人民和睦,歌頌太平盛世之聲不絕於耳。成王與其子康王統治時期,合稱成康之治,是周代的興盛時期。

周康王姬釗 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

周康王姬釗,生卒年不詳。漢族,周成王之子,成王死後繼位,在位26年,病死於鎬京,葬于畢原。姬釗繼位時,召公、畢公為他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儀式。

姬釗在位時,不斷攻伐鬼方(今陝西省西北部)和東南各地,掠奪奴隸和土地,分賞給諸侯、大夫。其在位期間,國力強盛,天下統一,經濟、文化繁榮,社會安定,史書載,“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姬釗死後的廟號為康王。後世將這段時期和成王末年的統治譽為“成康之治”。

周昭王姬瑕(?—西元前1002年) 前995年—前997年在位,3年。

周昭王姬瑕,中國周朝第四代王,周康王之子。漢族,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人。昭王欲繼承成康事業,繼續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經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湖北隨州北)、曾(今湖北隨州)、夔(今湖北秭歸東),直至江漢地區,大獲財寶,鑄器銘功。昭王十九年,他親自統帥六師軍隊南攻楚國,全軍覆沒,昭王死于漢水之濱。南征的失敗,不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捩點,也是楚國強大到足以與周王朝抗衡的一個標誌,後來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問鼎周疆。

周穆王姬滿 前996年—前992年在位,5年。

姬滿,即周穆王,姬姓,名滿,昭王之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 他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富於傳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稱“穆天子”。

穆天子東征西討,範圍之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通過他的征伐,周王朝順利擴大疆土,加強對四方蠻夷的統治力度,有力地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是在文武成康四代統治者積累的強國之本基礎上,得以展現的大邦周威信的強勢證明。

然而,常年征討,天子不在朝堂,導致朝政鬆弛,自穆王之後,周王朝開始由盛而衰。

周共王姬繄扈 前922年—前900年在位,23年。

周共王姬繄扈(yī hù),穆王子,西周第六代國王,生卒年不詳,穆王死後繼位。在位22年,病死,葬于畢原諡號共(gōng)王。西周青銅器銘文多稱他為龔王。

姬黳扈繼位時,國家因穆王遠遊,耗費了巨量財富,弄得國家財政十分空虛,經濟上漸漸難以支持。但是,在許多場合又不得不維持著天子的架子。如為了表示賞罰分明,共王不得不將都城附近的土地陸繼分封給諸侯和大夫,使自己直接支配的地域越來越小,收入越來越少。周王朝開始衰落下去。 姬病死後的廟號為共王。

周懿王姬囏 前899年—前892年在位,8年。

周懿王姬囏(jiān),西周第七代國王,周共王之子,諡號懿王,西元前899年(懿王元年)4月21日淩晨5時48分發生日食。姬囏生性懦弱,繼位後政治日趨腐敗,國勢更加衰落,由於西戎屢次進攻,他被迫將都城遷往槐裡(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南)。

周孝王姬方(?—前886年) 前892年—前886年在位,7年。

周孝王姬方,西周第八代國王,諡號周孝王。周共王弟弟,周懿王叔父。周懿王病死後奪位。在位6年,病死,葬處不明。

西元前892年,周懿王病死,理應由太子姬燮繼位,但是太子懦弱無能,能幹的皇叔姬辟方就乘機奪取了王位。

姬辟方即位後,一心試圖複舉周朝。他先振興軍力,在汧水、渭水之間的草原上開闢了一個大牧場,用重金招募行家來養馬。有個應募者名叫非子,養的馬匹匹膘肥腿壯,一年下來,馬的匹數增加了一倍多,姬辟方十分滿意,就將秦地幾十裡的土地封給他,做了附庸于鄰近大諸侯的小國國君,這就是日後統一中國的秦朝的發源地。但姬辟方沒有能等到實現振興周室的理想,就病死了。陝西眉縣楊家村出土《逨盤》銘文作考王。

周夷王姬燮 前885年—前878年在位,8年。

周夷王姬燮,西周第九代國王,周懿王子,周孝王侄孫。《史記》稱他為夷王,西周青銅器銘文多稱他為彳屖王。

夷王三年“烹齊哀公於鼎”。夷王七年,命虢公帥師伐太原之戎,至於俞泉,獲馬千匹。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根據虢季子白盤銘文記載,周夷王曾命虢季子白率軍大敗嚴狁。

周夷王死後由其子周厲王姬胡繼位。

周厲王姬胡(前877年— 前841年) 前858—前841年在位,18年。

他在位期間,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力,任用榮夷為卿士,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因此招致了貴族和平民的不滿。他還不斷南征荊楚,西北方面又防禦遊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別是獫狁,不時入侵。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東南淮夷不堪承受壓榨,奮起反抗。

周厲王為壓制國人的不滿,任用衛巫監視口出怨言的人,發現就立即殺死,這些引得國內各項矛盾愈來愈尖銳。西元前841年,發生了國人暴動,人民包圍了王宮,襲擊厲王,他倉皇而逃,後於西元前828年死於彘(今山西霍縣)。

共和 前841年—前828年,13年。

前841年,周厲王出逃後,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厲王死於流放地彘( 今山西霍縣),大臣擁立靜為王。

周宣王姬靜(靖) 前828年—前782年在位,46年。

周宣王姬靜(靖),中國周朝第十一位王,周厲王之子,漢族,死後被追諡為世宗。厲王時國人暴動,大臣召穆公虎將太子靜隱藏在自己家中,被國人包圍。召公以己子代替太子,使太子得以脫身。前828年(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流放地彘( 今山西霍縣),大臣擁立靜為王。宣王即位後,整頓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時復興。宣王的主要功業是討伐侵擾周朝的戎、狄和淮夷。

周幽王姬宮湦(前795年—前771年) 前782年—前771年在位,11年。

周幽王姬宮湦(涅、湼),周宣王(姬靜,周朝第十一位王)的兒子,西周末代君主。出生于西元前795年(周宣王三十三年)。西元前782年(宣王四十六年)即位,以明年為元年。繼位後,自然災害嚴重,涇、渭、洛“三川皆震”。他貪婪腐敗,不問政事,重用“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的虢石父進行專利,引起國人強烈不滿。又廢嫡立庶,廢除申後及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後及其子伯服為太子,並加害太子宜臼,致使申侯、繒侯和犬戎各部攻宗周。周幽王為取悅褒姒,數舉驪山烽火,失信于諸侯。結果,被犬戎兵殺死於驪山之下,西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東周:

周平王姬宜臼,(約前781——前720)前770年—前720年在位50年。

周平王中國東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母親是幽王的王后申後(申侯之女)。

西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經犬戎侵襲,十分殘破。太子宜臼受到申、許、魯等諸侯擁戴,在申(今河南南陽北)即位,是為平王。為避犬戎,平王把都城從鎬京東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史稱東周。周平王依仗晉、鄭、虢等諸侯的力量,勉強支持殘局。但是周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各國之間的兼併越來越有發展,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春秋時期。

周桓王姬林,(?——前697年) 前719年—前697年在位23年。

周桓王姬林為姬泄父之子,周平王孫。平王病死時,太子姬狐正居於鄭國為人質。鄭伯和周公黑肩迎姬狐回朝繼位。姬狐因一路上哀傷過度,回朝後就病死。姬林便被鄭伯和周伯黑肩扶立為天子。

姬林在位期間,因鄭伯扶立他有功,將位於黃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賜給鄭國,周王朝的疆域又縮小了。西元前697年3月,姬林病重,召周公黑肩入臥室託付說:“依照祖宗制度,我立了嫡長子姬佗為太子。但是,我所鍾愛的卻是次子姬克。今天,我將姬克託付給你,日後如果姬佗壽終,就兄終弟及,讓姬克繼位。你要盡力辦好這件大事。”不久,姬林病死於洛邑。

周莊王姬佗(?——前682年10月)前696年—前682年在位14年。

姬佗,是周桓王長子,桓王病死後繼位。姬佗繼位後的第三年(西元前694年),周公黑肩遵照桓王臨終時的囑咐,策劃要殺掉姬佗,改立姬克為國君。辛伯勸阻他說:“嫡庶有別,廢嫡立庶,這是內亂的根源阿!” 周公黑肩不聽。於是,辛伯將這一陰謀報告了姬佗,姬佗就立即捕殺了周公黑肩。姬克見事情敗露,逃奔燕國。這件事史稱“子克之亂”。

姬佗在位的西元前685年,齊國經歷了多年內亂後,公子小白被立為國君,即齊桓公。他不計私仇,將曾幾乎射死自己的名臣管仲設計從魯國接回,任命為相。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進行了改革,逐漸強盛了起來。第二年,因為魯國曾經阻撓過齊桓公即位,齊桓公發兵攻魯,魯軍迎戰於長勺(今地不詳)。魯莊公見敵強我弱,急於想揮兵攻擊,被臣子曹劌勸阻。齊軍自恃強大,連續三次擊鼓衝鋒,都未能奏效,頓時氣竭力衰,軍心渙散。曹劌採取“敵疲我打”的戰術,發動反擊,一鼓作氣地擊敗了齊軍。

前682年10月,姬佗病死。死後的廟號為莊王。

周僖王姬胡齊,(?——前677年)前681年—前677年4年。

姬胡齊,東周第四代國王,他是周莊王姬佗的長子,姬佗並不喜歡姬胡齊,而是喜歡姚姬女士生的小兒子姬頹。姬胡齊能繼位是因為他是長子。

他在位間,宋國發生內亂,國君湣公被弑,齊桓公趁機約宋,陳,蔡,邾四國會盟,商議平定宋亂。諡號釐王(史稱周僖王)

周惠王姬閬,(?——652年12月)前676年—前652年在位25年。

周惠王,姬閬,周莊王孫子,周釐王(僖王)兒子,非常貪婪,即位後占取蔿國的園圃飼養野獸,強取周大夫邊伯靠近王宮的房舍,奪取周大夫詹父和子禽、祝跪的土地田產,收回膳夫石速俸祿,引起蔿國五大夫及石速的強烈不滿。

西元前652年12月,姬閬病死。死後的諡號為惠王。

周襄王姬鄭,(?——前619年)前651年—前619年在位23年。

姬鄭,周惠王之子。襄王時期,諸侯爭霸日益激烈,諸侯為奪霸權各顯其能,使用各種手段,抓住一切可以擴張自己實力的機會。在大國爭霸、小國林立時代,稱霸于諸侯,為後人稱為春秋五霸的齊桓公、晉文公,在周襄王時地位已淩駕于周王及各諸侯國之上。襄王崩,其子頃王壬臣立。

周頃王姬壬臣,(?——前613年)前618年—前613年在位6年。

姬壬臣繼位時,王室財政拮据,竟致於無法辦理襄王的喪事,他只得派卿士毛伯去向魯國討錢。魯國國君派使者送錢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這時已經是襄王死後第二年的2月了。

姬壬臣在位時,邾國(今山東省鄒縣東南)的諸侯為邾文公。西元前614年,邾文公準備遷都到繹山(也稱嶧山,在今山東省鄒縣南)。占辭上說:“遷都有利於民,但是有害於君,會使君短命。”當時的人是很相信占卜的,紛紛勸阻遷都,邾文公卻說:“上天讓民樹立了君,就是為了替民謀利.如果遷都有利於民,就遷吧。”他還是把都城遷到了繹山。不久,邾文公果然病死了,這雖是巧合,時人卻紛紛讚譽邾文公的賢良。

西元前613年春,姬壬臣病死。姬壬臣死後的廟號為頃王。

周匡王姬班,(?——前607年10月)前612年—前607年在位6年。

姬班,周頃王之子。頃王死後繼位。西元前607年10月,姬班病死,葬處不明,廟號為匡王(諡法雲貞心大度曰匡),由弟定王瑜即位。

周定王姬瑜,(?——前586年11月)前606年—前586年在位21年。

姬瑜,周頃王之子、周匡王之弟。定王即位之時,大諸侯國對周王朝及周天子已無尊敬可言,中央權力繼續削弱。

前586年11月,姬瑜病死,姬瑜死後的諡號為定王。

周簡王姬夷,(?——前572)前585年—前572年在位14年。

姬夷為周定王之子,東周第10代君王。西元前586年周定王死後即位,周簡王在位時,周天子權威已經蕩然無存,故其本人也無要事可述。此期間晉、楚、秦,宋、鄭等國相互攻伐不止,位於東南地區,原為楚國屬國的吳國興起,攻入楚國,幾乎亡楚。西元前572年九月姬夷病死,諡號為簡王。死後葬處不明。子靈王泄心即位,是為周靈王。

周靈王姬泄心,(?——前545年)前571年—前545年在位27年。

周靈王姬泄心在位時的西元前546年7月,宋國大夫向戍約晉、楚兩國在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開會,調停兩國間的戰爭,晉、楚、宋、魯、衛、陳、鄭、曹、許、蔡等十國的有勢力的大夫參加了會議。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平分霸權,誰破壞協議,各國共討之。這次大會史稱“弭兵會盟”。

“弭兵會盟”後的10多年間,因為楚國專注于對付吳國,晉國則忙於應付內事,無力開戰,所以會盟的10個國家沒有發生過戰爭。然而,各國內部的爭權鬥爭卻異常尖銳。“弭兵會盟”也就成為春秋時期兩個階段的分水嶺。會盟以前以諸侯國之間的兼併為主,會盟以後卻以各國內部大夫間的兼併為主。

周景王姬貴,(?——前520年)前544年—前521年在位25年。

周景王,名姬貴。周靈王第二子,靈王死後繼位。周景王姬貴在位時,財政窘困,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國乞討。病死,葬于翟泉(今河南省洛陽市舊城)。

周悼王姬猛,(?——前520年10月)前520年—前520年在位不足1年。

景王在位時,因嫡長子太子壽早死,原立姬猛為太子,但景王又寵愛庶子姬朝,于病重時要大夫孟賓扶立姬朝,而沒來得及就病死。景王死後,同月貴族劉卷、單旗將盂賓殺死,仍擁立姬猛為帝。

姬猛繼位後,姬朝很不甘心,就帶領失去職位的舊官吏和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叛亂,爭奪王位。劉卷被打敗逃了,單旗保護著姬猛待在王宮內。姬朝的黨徒乘深夜潛入宮中,劫走了姬猛。單旗突圍而逃,姬朝的徒眾挾持著姬猛追趕單旗。半路上,晉頃公遣大夫籍談、荀躒帶兵救出了姬猛,護迎他避于王城(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不久,派兵護送他回都城。同年10月,姬猛病死。姬猛死後的廟號為悼王。

周敬王姬匄,(?——前476年)前519年—前476年在位44年。

姬匄周景王次子,繼兄周悼王為周王,稱東周君。敬王繼位後,和西王姬朝長期相互攻伐,爭奪帝位。六年後,他在晉兵幫助下,擊敗姬朝,鞏固了王位。西元前476年病死,葬於三壬陵(今河南洛陽西南10裡),廟號為敬王。

周元王姬仁, (?——前469年)前475年—前469年在位7年。

姬仁,周敬王子。敬王死後繼位,周元王姬仁繼位的這一年(西元前475年),我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不過也有學者把三家分晉做為戰國的開端。姬仁在位期間,越王勾踐于攻滅吳國後,統帥大軍乘勝北渡淮河,在徐(今山東省滕州南)約齊、晉、魯、宋等國會盟。會盟後,派人給姬仁送去貢品,姬仁也回贈勾踐以祭祖用的肉,冊命他為伯,承認他處於諸侯的領袖地位,勾踐成為一時的霸主。西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姬仁死後葬處不明,廟號為元王。

周貞定王姬介, (?——前441年)前468年—前441年在位27年.

姬介。周元王子。元王死後繼位,姬介在位期間的西元前453年,晉國的3家大夫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在陸續併吞了其他貴族後,共同攻滅了最後一家貴族智伯,形成實際上的3個國家(趙國、韓國、魏國),晉國國君幽公反而要分別向他們朝貢。西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姬介死後的廟號為貞定王。

周哀王姬去疾, (?——前441年)前441年—前441年在位3個月。

周哀王,名姬去疾,為周貞定王長子。前441年周貞定王死後即位,即位後三個月為弟姬叔襲殺,葬處不明。諡號為哀王。

周思王姬叔, (?——前441年)前441年在位5個月。

姬叔,周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前441年,姬叔殺害周哀王即位,為周思王;在位僅五個月,8月又被弟姬嵬所殺。

周考王姬嵬, (?——前426年)前440年—前426年在位15年。

姬嵬,貞定王子。攻殺兄思王而繼位。在位15年,病死。諡法雲:“大慮行節曰考”。葬處不明。周考王姬嵬在位期間,封弟姬揭于王城,以繼續周公的官職,史稱周桓公。時人稱此國為“西周”。周桓公死,傳位於子威公。威公死,傳位於惠公。惠公長子史稱西周公。惠公又封少於班于鞏(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史稱“東周”。這樣,在周王室的領地內,又建立了 “西周”、“東周”兩個小國。

周威烈王姬午,(?——前402年)前425年—前402年在位24年。

名姬午,為周考王之子。在位時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韓侯、趙侯、魏侯,此即“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期間的西元前403年,分別冊封魏、趙、韓為諸侯國。魏國當時的國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進行改革,使魏國很快富強起來,成為戰國初期的 頭號強國。趙國國君烈侯也任用公孫連等一批賢能之士整頓吏治,提高統治機構效率,節省財政開支,使趙國逐漸強盛起來。西元前402年,姬午病死。姬午死後的諡號為威烈王。病死,葬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周安王姬驕,(?——前376年)前401年—前376年在位26年。

姬驕,周威烈王之子,威烈王死後繼位,中國東周第二十二代天子。在位時封齊國大夫田和為齊侯,是謂“田氏代齊”。姬驕在位期間,齊相田和在西元前391年將齊國國君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為他的食邑,田和成為齊國實際上的國君。

西元前386年,姬驕封田和為齊侯,正式將他列為諸侯。這標誌著齊國的新興的封建勢力取代了舊勢力。當時,楚國國君是悼王,他於西元前382年任用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衛國人吳起進行變法。吳起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改善財政,增加軍事力量。這有力地打擊了舊貴族,使楚國迅速強大起來,南平百越,北滅陳、蔡等國,又大敗魏國。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後,仇視變法的舊貴族發動叛亂,用亂箭射死了吳起,廢除了新政,使楚國的社會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國沒有能發展成為統一六國的力量,最終為秦國所攻滅。西元前376年,韓、趙、魏一起將徒有虛名的晉國國君俱酒廢為平民,瓜分了他僅有的一點領地,使晉國名實俱亡。同年,姬驕病死,諡號為安王,全諡為周元安王。

周烈王姬喜, (?——前369年)前376年—前369年在位8年。

姬喜,為周安王之子。又稱周夷烈王。西元前369年,姬喜病死,廟號為烈王。

周顯王姬扁,(?——前321年)前368年—前321年在位48年。

周顯王,名姬扁。也稱為周顯聖王或周顯聲王周安王子,周烈王弟。烈王死後繼位,在位48年。病死,葬處不明。

周慎靚王姬定,(?——前315年)前320年—前315年在位6年。

姬定。周顯王子,顯王死後繼位。周慎靚王姬定在位期間,戰國七雄為了保存自己,壯大自己,各自找尋盟友,有時幾個較弱的國家聯合,攻打一個強國,稱為“合縱”:有時一個或兩個強國(主要是秦國和齊國)聯合,攻打較弱的國家,稱為“連橫”。一些遊說之士研究天下形勢,奔走於各國之間,勸說國君進行合縱或連橫,歷史上稱他們為縱橫家。為了解除當時最強盛的秦國對各國的威脅,西元前318年,魏國的相公孫衍發起了一次五國合縱攻秦的戰役,五國是魏、趙、韓、楚、燕,推舉楚國為縱長。同年,五國聯軍進抵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縣境內),秦出兵迎擊,聯軍撤走。第二年,秦軍又與五國中的韓、趙、魏軍隊大戰于修魚(今河南省原陽縣西),秦軍斬殺敵方8萬人,取得大捷,挫敗了這一次的五國合縱。西元前316年,秦軍攻滅了巴、蜀兩個小國(今四川省境內),接著大量移民,佔領了巴、蜀,取得了日後順長江東下攻擊位於長江中下游的楚國的有利的戰略地位,為日後滅楚創造了重要條件。西元前315年,姬定病死。姬定死後的廟號為慎靚王。

周赧王姬延,(?——前255)前314年—前255年在位60年

姬延,周慎靚王之子,是東周的第25位國王,也是最後一位國王,是兩周在位最長的君主;但他在位時期,東周王室的影響力僅限於洛邑(現在的洛陽附近,當時是東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顯王在位期間,秦國的勢力迅速膨脹,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時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無論周赧王是不是一個有道明君(從他的諡號上看不是),對於挽救危亡的周國都沒有什麼作用了。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公降秦盡獻其邑三十六城三萬,秦盡收其獻,歸其君于西周國。周赧王六十年(前255年),一百多歲的周赧王悲憤而死,周民東亡,秦取九鼎,後七歲,秦滅東周公國。

周順王姬傑,前256年——前249年

前256年,秦未立新天子,取九鼎置於咸陽(途中一鼎落于泗水),遷西周公於憾狐,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東周君欲趁秦連喪昭襄、孝文二王合縱伐秦,秦莊襄王以呂不韋為大將,起兵十萬,執東周君而歸,盡收鞏城等七邑。遷東周公于陽人之地,然諸侯還有韓國、衛國、魏國、燕國、楚國、趙國、齊國、朝鮮國,周朝尚底滅亡,至西元前221年秦先後滅韓、魏、趙、楚、燕、齊六國,自以為統一天下。至西元前194年魏滿滅周代最後一個諸侯國朝鮮周朝才徹底亡,周朝至此徹底滅亡。

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人稱“戰國七雄”。

西周和東周的滅亡

西周國:據《史記·周本紀》曰:“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桓公卒,子威公代立”。西周國的始封者為周考王的弟弟桓公揭,其時約在西元前440年。西周國的地域在今洛陽市及其西部地區。由於周王室的衰弱,西周國公是周王身邊掌握實權的人,其理政地點就在王城內。西周國自身因勢力單薄,常受大國欺負,與分裂出去的兄弟之邦東周國也矛盾重重,時有征戰。 周赧王五十七年,西元前256年 ,西周國因參與諸侯對強秦的戰爭,得罪秦國,秦昭王怒,使將軍謬攻西周,被秦所滅。 東周國:東周國為西周國的兄弟國,亦是從周王室分裂出來的小國。其始封君為東周惠公。關於這位東周開國君主的身份、東周國分裂的原因存在不同說法。一曰東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少子根,西國公的弟弟;二曰東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孫子,西國公的兒子。傳統觀點認為,東周惠公是周顯王二年 西元前367年 周威公死後,被分封至鞏國舊地的。 據《史記·周本紀》文獻,東周國實乃周威公死後,因兄弟不和,小兒子根在趙、韓二國的唆使下獨立出來,于鞏伯國舊地建國。東周國故都約在今河南鞏義市孝義鎮西的康北村一帶。在西元前249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東周國至此亦滅亡。

為何叫春秋和戰國

春秋是因為孔子所作的一部叫《春秋》的魯國的編年史而得名的。

戰國是因為諸侯連年混戰而得名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出了春秋和戰國的明確分解年:春秋為前770——前476,戰國為前475——前221年,並被普遍認同。

春秋戰國來源於春秋和戰國兩部分,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據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的解釋,春秋意指春去秋來,以編年體形式記錄史實。而戰國的來源是《戰國策》,是國別體的史書。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西元年(前722)到魯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西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西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戰國時期開始於西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記》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於西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一年,共255年。

西周的興亡

經過一段時間的積蓄力量,宣王命尹吉甫、南仲等出軍征伐儼狁。這次征討歷時較長,得到顯著成功。例如宣王十二年所作虢季子白盤銘文所說,虢季子白率兵在洛河北岸同狁戰鬥,一次就斬首五百,俘敵五十,周軍一直深入到太原,迫使儼狁遠去。可能是因周朝的榨取,淮夷叛周而犯江漢地區。宣王命穆公前往平定,又命南仲、皇父、程伯休父等率軍沿淮東下,征伐徐國,終於迫使徐國服從周朝。為鞏固南土,宣王將王舅申伯徙封于謝(今河南南陽)。宣王時期的這些勝利,並未解決西周社會的根本矛盾,所謂中興只能是暫時的。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了衰象。三十一年,宣王派軍征伐太原之戎,未能獲勝。次年,宣王干涉魯國的君位繼承,用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遭敗績。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薑氏之戎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遭到嚴重失敗,喪失了隨同作戰的南國之師。為了繼續防禦儼狁,宣王不得不在太原統計民數,加以整編控制。這表明周朝的實力已趨於空虛。 西周的覆滅 引致西周滅亡的導火線是幽王廢掉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一作伯盤)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幽王。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今陝西臨潼東)。西元前771年,西周覆亡。幽王死後,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于攜(今地不詳),形成兩王並立。宜臼為避犬戎,遷都到洛邑,是為周平王。餘臣在西元前760年被晉文侯所殺。

不久餓死。臨死前,他們仍然認為,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而不知其非,嗟歎自己命運衰薄,不遇神農、虞、夏的大道時代,而遭逢這君臣爭奪的亂世,以至找不到歸宿。

西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戰

前1046年年初,武王親率佩甲之士4.5萬人,還有敢死隊3000人,並與早已跟周人結成聯盟的其他封國的軍隊相配合,東渡孟津,開始了討伐紂王的戰爭。武王所到之處,各地紛紛歸附。到二月五日,武王的聯軍就在殷都的郊外牧野與紂王的軍隊擺開了決戰之勢。紂王也集合起了十幾萬人與武王相抗衡,可是,因為民心的歸向,紂王的軍隊毫無戰心,反而倒戈幫助武王。所以,沒費太大的力氣,武王就攻進了都城朝歌。紂王眼看大勢已去,就登上花費鉅資為自己建造的鹿台自焚身亡。殷商王朝也就這樣滅在了紂王的手中。

周部族始祖棄的傳說

神話傳說中棄的母親姜嫄,有一天在野外踩了巨人的腳印,懷孕生下棄。因為無夫而生,薑嫄就把嬰兒棄置在狹隘的小路上,可是經過的牛馬都回避他,不踩他。姜嫄想把嬰兒丟棄在山林裡,可是出入山林的人很多,於是就把他放在結冰的河上。天空的飛鳥見了,降下來用翅膀蓋著他,給他溫暖。薑嫄認為這是神靈的庇護,便把他抱回去撫養。因為原先是要把他拋棄的,所以取名為“棄”。棄小時侯喜歡種麻豆,長大後成了種莊稼的能手,他培育出麥和稷等農作物。傳說在帝堯的時代,棄擔任農師,主管國家的農業。因為業績卓著,在帝舜時被封于邰(陝西武功),取姓為姬氏,號為“後稷”。

周文王重用姜尚

在商紂王時期,文王(當時被封為西伯)曾因苦諫紂王而被囚。其下屬用美女奇物賄賂紂王,文王才保住了性命。歸國之後,文王想舉兵攻商,卻因時機不夠成熟,從者太少而落敗。吸取了這個教訓,文王重申了對商王的從屬地位,同時下決心從根本上增強周人的力量。在文王的興國策略中,有遷都于豐,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但最為後人稱道的,是他的禮賢下士、敬老慈少之舉。孟子說,因為西伯善於養護老者,天下有聲望有資力的賢人就都跑到了周國。文王尋訪到的最有才能的賢人,是人所周知的姜太公。據傳,在文王尋訪賢人的途中,有一天在渭水南岸看到一位氣宇不凡的白髮老者在釣魚,每起一釣,就是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魚。文王在驚訝之餘,就與這位老者攀談起來。而更令文王驚訝的是,這位老者竟然對治國之道頗有精闢的見解。文王大喜過望,就把老者請上車,一同回到都城。老者姓姜名尚,字子牙,因為文王在與他同歸時說:“吾太公望子久矣!”就號稱為太公望,俗名姜太公。在姜太公的輔佐之下,文王開始了對周圍小國的攻伐,為周朝的立國奠定了基礎。在晚年,西伯姬昌終於自號為文王,明顯是要與商紂王抗衡。只是紂王的頹勢還沒有到底,而文王的力量還不足推翻商朝,所以,滅商的使命就只能落在武王的肩上了。

西元前1042年 周公旦攝政

周成王元年(前1042),太子誦即位。成王年幼,曾輔佐克商的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管叔、蔡叔懷疑周公將篡取王位,傳播流言,武庚也謀劃複國,與管、蔡結合叛周,糾集徐、奄、薄姑和熊、盈等方國部落作亂。周公奉成王命東征,經過三年戰爭,終於平定叛亂。武庚和管叔被誅,蔡叔被流放。為了消弭殷商殘餘勢力叛周的隱患,周朝首先命令諸侯在伊洛地區合力營建新邑,即周朝的東都洛邑(成周)。東都既成,遂遷曾反對周朝的“殷頑民”於此,加以控制。同時,封降周的商貴族微子于商朝故都宋地,以代殷商之後,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紂都,成立衛國,賜以殷民七族;封周公長子伯禽以奄國舊地,成立魯國,賜以殷民六族。這樣,殷商餘民遂被分割,逐漸服從于周朝的統治。

西周歷史大事年表

約西元前11世紀——周武王時期

周朝開始。周武王置三監,分封諸侯

肅慎貢 矢石 約西元前11世紀——成王時期

周公攝政。三監叛,周公東征,平之

營建東都洛邑(成周)

東伐淮夷,踐奄

周成王盟諸侯于岐陽 約西元前11世紀——康王時期

周康王盟諸侯于酆宮 約西元前11世紀——昭王十六年

周昭王南征楚荊 約西元前11世紀——昭王十九年

周昭王喪六師於漢 約西元前11世紀——穆王時期

周穆王西征、北征,伐徐 約西元前11世紀——共王元年

周共王滅密 約西元前11世紀——夷王二年

蜀人、呂人來獻瓊玉 前841年——共和元年

周厲王暴虐,國人相與叛,襲厲王,厲王出奔於彘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

自此,中國歷史始有準確年代 前828年——共和十四年

厲王死於彘。召公、周公立太子靜為王,是為周宣王 前824年——宣王四年

秦仲伐西戎,為戎所殺。複召仲子秦莊公伐西戎,破之 前797年——宣王三十一年

遣兵伐太原戎,不克 前792年——宣王三十六年

伐條戎、奔戎,周師敗績 前789年——宣王三十九年

伐薑氏之戎,戰於千畝,周師敗績 前780年——幽王二年

涇水、渭水、洛水三川竭,岐山崩 前771年——幽王十一年

申侯與繒、西夷犬戎攻周幽王,殺之於驪山下,西周亡

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于申,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攜,週二王並立

周朝的微畫藝術與幻燈

由於物理學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利用透鏡成像原理,終於發明了將透明圖片投映於白色幕上的光學器具--幻燈。大家一直以為幻燈是舶來品、洋貨,其實不然,我們的祖先早已應用微畫技術在周代發明了第一代幻燈並在實際中加以應用。

據《韓非子))記載:周代一位王召來了一名畫家,命他在豆莢上作微型畫。這位畫家接到命令後。便著手搜集了不少可以用於作畫的豆莢,並仔細地把豆莢中一層透明的薄膜剝下來。曬乾、壓平。準備工作做完後,他關門謝客,潛心作畫三年。終於作成了一批微型畫。 由於豆莢膜太小,微畫的畫面用肉眼難以分辨清楚,周王看了大發雷霆。畫家看到周王發怒,便胸有成竹,不慌不忙解釋說:“大王息怒,如果您要看清楚畫面,必須依我說的方法去準備。”即“築十版之牆,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時加之其上而觀”,周王聽了立即命人按照畫家所說準備好一切,畫家把所作的透明豆莢膜微型畫鑲嵌在所築牆的一個個小孔中,等到日始出時,請周王觀看,只見原來漆黑一團的莢膜微型畫由於平射日光的照射,圖案清晰地反映到牆上,“其狀盡成龍蛇禽獸車馬,萬物之狀備具。”周王看了大喜。

這就是我國古籍記載最早的微畫藝術及幻燈技術。韓非是戰國時代韓國人,約生於西元前280年,卒於西元前233年,《韓非子》是他的代表作,記載的都是他同時代及以前的事。因此, 《韓非子》所記的古代的微畫藝術及幻燈片製作技術要比洋貨至少早兩千多年。

褒姒

褒姒,西周幽王的寵妃,生卒年不詳。褒人所獻,姓姒,故稱為褒姒。有謂她是龍沫流于王庭而變玄黿使女童懷孕所生女,棄于路被一對夫婦收養于褒。她甚得周幽王寵愛,生下兒子“伯服”。

周幽王姬宮涅的王后,褒姒原是一名棄嬰,被一對做小買賣的夫妻眉頭,在褒國(今陝西省漢中西北)長大,西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國,褒人獻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愛如掌上明珠,立為妃,寵冠周王宮,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對她更加寵愛,竟廢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冊立褒姒為王后,立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歎氣道:“周王室已面臨大禍,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陽所預料,原來褒姒平時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豔麗迷人,周幽王發出重賞,誰能誘發褒姒一笑,賞以千金,虢國石父獻出“烽火戲諸侯”的奇計,周幽王同褒後並駕遊驪山,燃起逢火,擂鼓報警諸候一隊隊兵馬聞警來救,至時發現平安無事,又退兵回去,褒心看見一隊隊兵把,像走馬燈一樣來來往往,不覺啟唇而笑,幽王大喜,終回此失信于諸侯,公無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諸候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殺,褒姒被擄,(一說被殺),司馬遷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知,”(《史記·周本紀》)意思是說,褒姒不喜笑,周幽王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來了。西周遂亡。

蔡叔

蔡叔 周初三監之一。名度,周武王弟。武王滅商後,封于蔡(今河南上蔡)。成王時,他與其兄管叔挾武庚叛亂,被周公旦平定。他被放逐。後其子胡又被封于蔡,為蔡國始祖。

帝王世系

參見:周朝君主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都城

周人始祖

黃帝

約前2700年—約前2600年

玄囂(即少昊)

蟜極

帝嚳

先王時期

姬棄

姬台璽

姬叔均

姬不窋

姬鞠

姬公劉

姬慶節

姬皇僕

姬差弗

姬毀隃

姬公非

姬高圉

姬亞圉

姬公叔祖類

周太王

姬古公亶父

周王季

姬季曆

周文王

姬昌

約前1099年—約前1061年

鎬京

西周時期

周武王

姬發

約前1050年—約前1045年

鎬京

周成王

姬誦

約前1044年—約前1008年

鎬京

周康王

姬釗

約前1007年—約前982年

鎬京

周昭王

姬瑕

約前981年—約前963年

鎬京

周穆王

姬滿

約前962年—約前908年

鎬京

周共王

姬繄扈

約前907年—約前896年

鎬京

周懿王

姬囏

約前895年—約前871年

鎬京

周孝王

姬辟方

約前870年—約前862年

鎬京

周夷王

姬燮

約前861年—約前854年

鎬京

周厲王

姬胡

約前853年—前841年

鎬京

共和(一說為皇君姬和攝行天子政)

前841年—前828年

鎬京

周宣王

姬靜

前828年—前782年

鎬京

周幽王

姬宮涅

前781年—前771年

鎬京

周攜王

姬伯服

前770年—前760年

鎬京

東周時期

周平王

姬宜臼

前771年—前720年

雒邑

周桓王

姬林

前720年—前697年

雒邑

周莊王

姬佗

前697年—前682年

雒邑

周釐王

姬胡齊

前682年—前677年

雒邑

周惠王

姬閬

前677年—前675年

雒邑

王子頹

姬頹

前674年—前673年

雒邑

周惠王復位

姬閬

前673年—前652年

雒邑

周襄王

姬鄭

前652年—前619年

雒邑

周頃王

姬壬臣

前619年—前613年

雒邑

周匡王

姬班

前613年—前607年

雒邑

周定王

姬瑜

前607年—<前586年

雒邑

周簡王

姬夷

前586年—前572年

雒邑

周靈王

姬泄心

前572年—前545年

雒邑

周景王

姬貴

前545年—前520年

雒邑

周悼王

姬猛

前520年

雒邑

周敬王

姬匄

前520年—前477年

雒邑

周元王

姬仁

前477年—前469年

雒邑

周貞定王

姬介

前469年—前441年

雒邑

周哀王

姬去疾

前441年

雒邑

周思王

姬叔

前441年

雒邑

周考王

姬嵬

前441年—前426年

雒邑

周威烈王

姬午

前426年—前402年

雒邑

周安王

姬驕

前402年—前376年

雒邑

周烈王

姬喜

前376年—前369年

雒邑

周顯王

姬扁

前369年—前321年

雒邑

周慎靚王

姬定

前321年—前315年

雒邑

周赧王

姬延

前315年—前256年

雒邑

昭文君

姬傑

前256年—前249年

雒邑

西周

周武王姬發 (?—前1043年) 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3年。

周武王姬發,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紂王所殺,故得以繼位。他繼承父親遺志,于西元前11世紀消滅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後諡號“武”,史稱周武王。

周成王姬誦 (西元前1055年—前1021年) 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

周成王,漢族,姓姬,名誦,是中國西周第二代國王,諡號成王。

管叔、蔡叔不信任周公,挾殷商後代武庚一起作亂反叛,史稱“三監之亂”。周公奉成王之命東征討伐,平定叛亂。成王長大,親自執掌政權後,大封諸侯,加強宗法統治權力,命召公營建洛邑(今河南洛陽市西),後來成為東周的都城。成王還命令周公制禮作樂,規劃各項規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礎。

周公、召公率師征服淮夷及在淮夷之北的奄國,使統治範圍進一步擴大。成王時期,社會安定,人民和睦,歌頌太平盛世之聲不絕於耳。成王與其子康王統治時期,合稱成康之治,是周代的興盛時期。

周康王姬釗 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

周康王姬釗,生卒年不詳。漢族,周成王之子,成王死後繼位,在位26年,病死於鎬京,葬于畢原。姬釗繼位時,召公、畢公為他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儀式。

姬釗在位時,不斷攻伐鬼方(今陝西省西北部)和東南各地,掠奪奴隸和土地,分賞給諸侯、大夫。其在位期間,國力強盛,天下統一,經濟、文化繁榮,社會安定,史書載,“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姬釗死後的廟號為康王。後世將這段時期和成王末年的統治譽為“成康之治”。

周昭王姬瑕(?—西元前1002年) 前995年—前997年在位,3年。

周昭王姬瑕,中國周朝第四代王,周康王之子。漢族,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人。昭王欲繼承成康事業,繼續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經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湖北隨州北)、曾(今湖北隨州)、夔(今湖北秭歸東),直至江漢地區,大獲財寶,鑄器銘功。昭王十九年,他親自統帥六師軍隊南攻楚國,全軍覆沒,昭王死于漢水之濱。南征的失敗,不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捩點,也是楚國強大到足以與周王朝抗衡的一個標誌,後來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問鼎周疆。

周穆王姬滿 前996年—前992年在位,5年。

姬滿,即周穆王,姬姓,名滿,昭王之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 他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富於傳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稱“穆天子”。

穆天子東征西討,範圍之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通過他的征伐,周王朝順利擴大疆土,加強對四方蠻夷的統治力度,有力地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是在文武成康四代統治者積累的強國之本基礎上,得以展現的大邦周威信的強勢證明。

然而,常年征討,天子不在朝堂,導致朝政鬆弛,自穆王之後,周王朝開始由盛而衰。

周共王姬繄扈 前922年—前900年在位,23年。

周共王姬繄扈(yī hù),穆王子,西周第六代國王,生卒年不詳,穆王死後繼位。在位22年,病死,葬于畢原諡號共(gōng)王。西周青銅器銘文多稱他為龔王。

姬黳扈繼位時,國家因穆王遠遊,耗費了巨量財富,弄得國家財政十分空虛,經濟上漸漸難以支持。但是,在許多場合又不得不維持著天子的架子。如為了表示賞罰分明,共王不得不將都城附近的土地陸繼分封給諸侯和大夫,使自己直接支配的地域越來越小,收入越來越少。周王朝開始衰落下去。 姬病死後的廟號為共王。

周懿王姬囏 前899年—前892年在位,8年。

周懿王姬囏(jiān),西周第七代國王,周共王之子,諡號懿王,西元前899年(懿王元年)4月21日淩晨5時48分發生日食。姬囏生性懦弱,繼位後政治日趨腐敗,國勢更加衰落,由於西戎屢次進攻,他被迫將都城遷往槐裡(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南)。

周孝王姬方(?—前886年) 前892年—前886年在位,7年。

周孝王姬方,西周第八代國王,諡號周孝王。周共王弟弟,周懿王叔父。周懿王病死後奪位。在位6年,病死,葬處不明。

西元前892年,周懿王病死,理應由太子姬燮繼位,但是太子懦弱無能,能幹的皇叔姬辟方就乘機奪取了王位。

姬辟方即位後,一心試圖複舉周朝。他先振興軍力,在汧水、渭水之間的草原上開闢了一個大牧場,用重金招募行家來養馬。有個應募者名叫非子,養的馬匹匹膘肥腿壯,一年下來,馬的匹數增加了一倍多,姬辟方十分滿意,就將秦地幾十裡的土地封給他,做了附庸于鄰近大諸侯的小國國君,這就是日後統一中國的秦朝的發源地。但姬辟方沒有能等到實現振興周室的理想,就病死了。陝西眉縣楊家村出土《逨盤》銘文作考王。

周夷王姬燮 前885年—前878年在位,8年。

周夷王姬燮,西周第九代國王,周懿王子,周孝王侄孫。《史記》稱他為夷王,西周青銅器銘文多稱他為彳屖王。

夷王三年“烹齊哀公於鼎”。夷王七年,命虢公帥師伐太原之戎,至於俞泉,獲馬千匹。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根據虢季子白盤銘文記載,周夷王曾命虢季子白率軍大敗嚴狁。

周夷王死後由其子周厲王姬胡繼位。

周厲王姬胡(前877年— 前841年) 前858—前841年在位,18年。

他在位期間,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力,任用榮夷為卿士,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因此招致了貴族和平民的不滿。他還不斷南征荊楚,西北方面又防禦遊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別是獫狁,不時入侵。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東南淮夷不堪承受壓榨,奮起反抗。

周厲王為壓制國人的不滿,任用衛巫監視口出怨言的人,發現就立即殺死,這些引得國內各項矛盾愈來愈尖銳。西元前841年,發生了國人暴動,人民包圍了王宮,襲擊厲王,他倉皇而逃,後於西元前828年死於彘(今山西霍縣)。

共和 前841年—前828年,13年。

前841年,周厲王出逃後,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厲王死於流放地彘( 今山西霍縣),大臣擁立靜為王。

周宣王姬靜(靖) 前828年—前782年在位,46年。

周宣王姬靜(靖),中國周朝第十一位王,周厲王之子,漢族,死後被追諡為世宗。厲王時國人暴動,大臣召穆公虎將太子靜隱藏在自己家中,被國人包圍。召公以己子代替太子,使太子得以脫身。前828年(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流放地彘( 今山西霍縣),大臣擁立靜為王。宣王即位後,整頓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時復興。宣王的主要功業是討伐侵擾周朝的戎、狄和淮夷。

周幽王姬宮湦(前795年—前771年) 前782年—前771年在位,11年。

周幽王姬宮湦(涅、湼),周宣王(姬靜,周朝第十一位王)的兒子,西周末代君主。出生于西元前795年(周宣王三十三年)。西元前782年(宣王四十六年)即位,以明年為元年。繼位後,自然災害嚴重,涇、渭、洛“三川皆震”。他貪婪腐敗,不問政事,重用“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的虢石父進行專利,引起國人強烈不滿。又廢嫡立庶,廢除申後及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後及其子伯服為太子,並加害太子宜臼,致使申侯、繒侯和犬戎各部攻宗周。周幽王為取悅褒姒,數舉驪山烽火,失信于諸侯。結果,被犬戎兵殺死於驪山之下,西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東周:

周平王姬宜臼,(約前781——前720)前770年—前720年在位50年。

周平王中國東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母親是幽王的王后申後(申侯之女)。

西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經犬戎侵襲,十分殘破。太子宜臼受到申、許、魯等諸侯擁戴,在申(今河南南陽北)即位,是為平王。為避犬戎,平王把都城從鎬京東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史稱東周。周平王依仗晉、鄭、虢等諸侯的力量,勉強支持殘局。但是周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各國之間的兼併越來越有發展,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春秋時期。

周桓王姬林,(?——前697年) 前719年—前697年在位23年。

周桓王姬林為姬泄父之子,周平王孫。平王病死時,太子姬狐正居於鄭國為人質。鄭伯和周公黑肩迎姬狐回朝繼位。姬狐因一路上哀傷過度,回朝後就病死。姬林便被鄭伯和周伯黑肩扶立為天子。

姬林在位期間,因鄭伯扶立他有功,將位於黃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賜給鄭國,周王朝的疆域又縮小了。西元前697年3月,姬林病重,召周公黑肩入臥室託付說:“依照祖宗制度,我立了嫡長子姬佗為太子。但是,我所鍾愛的卻是次子姬克。今天,我將姬克託付給你,日後如果姬佗壽終,就兄終弟及,讓姬克繼位。你要盡力辦好這件大事。”不久,姬林病死於洛邑。

周莊王姬佗(?——前682年10月)前696年—前682年在位14年。

姬佗,是周桓王長子,桓王病死後繼位。姬佗繼位後的第三年(西元前694年),周公黑肩遵照桓王臨終時的囑咐,策劃要殺掉姬佗,改立姬克為國君。辛伯勸阻他說:“嫡庶有別,廢嫡立庶,這是內亂的根源阿!” 周公黑肩不聽。於是,辛伯將這一陰謀報告了姬佗,姬佗就立即捕殺了周公黑肩。姬克見事情敗露,逃奔燕國。這件事史稱“子克之亂”。

姬佗在位的西元前685年,齊國經歷了多年內亂後,公子小白被立為國君,即齊桓公。他不計私仇,將曾幾乎射死自己的名臣管仲設計從魯國接回,任命為相。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進行了改革,逐漸強盛了起來。第二年,因為魯國曾經阻撓過齊桓公即位,齊桓公發兵攻魯,魯軍迎戰於長勺(今地不詳)。魯莊公見敵強我弱,急於想揮兵攻擊,被臣子曹劌勸阻。齊軍自恃強大,連續三次擊鼓衝鋒,都未能奏效,頓時氣竭力衰,軍心渙散。曹劌採取“敵疲我打”的戰術,發動反擊,一鼓作氣地擊敗了齊軍。

前682年10月,姬佗病死。死後的廟號為莊王。

周僖王姬胡齊,(?——前677年)前681年—前677年4年。

姬胡齊,東周第四代國王,他是周莊王姬佗的長子,姬佗並不喜歡姬胡齊,而是喜歡姚姬女士生的小兒子姬頹。姬胡齊能繼位是因為他是長子。

他在位間,宋國發生內亂,國君湣公被弑,齊桓公趁機約宋,陳,蔡,邾四國會盟,商議平定宋亂。諡號釐王(史稱周僖王)

周惠王姬閬,(?——652年12月)前676年—前652年在位25年。

周惠王,姬閬,周莊王孫子,周釐王(僖王)兒子,非常貪婪,即位後占取蔿國的園圃飼養野獸,強取周大夫邊伯靠近王宮的房舍,奪取周大夫詹父和子禽、祝跪的土地田產,收回膳夫石速俸祿,引起蔿國五大夫及石速的強烈不滿。

西元前652年12月,姬閬病死。死後的諡號為惠王。

周襄王姬鄭,(?——前619年)前651年—前619年在位23年。

姬鄭,周惠王之子。襄王時期,諸侯爭霸日益激烈,諸侯為奪霸權各顯其能,使用各種手段,抓住一切可以擴張自己實力的機會。在大國爭霸、小國林立時代,稱霸于諸侯,為後人稱為春秋五霸的齊桓公、晉文公,在周襄王時地位已淩駕于周王及各諸侯國之上。襄王崩,其子頃王壬臣立。

周頃王姬壬臣,(?——前613年)前618年—前613年在位6年。

姬壬臣繼位時,王室財政拮据,竟致於無法辦理襄王的喪事,他只得派卿士毛伯去向魯國討錢。魯國國君派使者送錢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這時已經是襄王死後第二年的2月了。

姬壬臣在位時,邾國(今山東省鄒縣東南)的諸侯為邾文公。西元前614年,邾文公準備遷都到繹山(也稱嶧山,在今山東省鄒縣南)。占辭上說:“遷都有利於民,但是有害於君,會使君短命。”當時的人是很相信占卜的,紛紛勸阻遷都,邾文公卻說:“上天讓民樹立了君,就是為了替民謀利.如果遷都有利於民,就遷吧。”他還是把都城遷到了繹山。不久,邾文公果然病死了,這雖是巧合,時人卻紛紛讚譽邾文公的賢良。

西元前613年春,姬壬臣病死。姬壬臣死後的廟號為頃王。

周匡王姬班,(?——前607年10月)前612年—前607年在位6年。

姬班,周頃王之子。頃王死後繼位。西元前607年10月,姬班病死,葬處不明,廟號為匡王(諡法雲貞心大度曰匡),由弟定王瑜即位。

周定王姬瑜,(?——前586年11月)前606年—前586年在位21年。

姬瑜,周頃王之子、周匡王之弟。定王即位之時,大諸侯國對周王朝及周天子已無尊敬可言,中央權力繼續削弱。

前586年11月,姬瑜病死,姬瑜死後的諡號為定王。

周簡王姬夷,(?——前572)前585年—前572年在位14年。

姬夷為周定王之子,東周第10代君王。西元前586年周定王死後即位,周簡王在位時,周天子權威已經蕩然無存,故其本人也無要事可述。此期間晉、楚、秦,宋、鄭等國相互攻伐不止,位於東南地區,原為楚國屬國的吳國興起,攻入楚國,幾乎亡楚。西元前572年九月姬夷病死,諡號為簡王。死後葬處不明。子靈王泄心即位,是為周靈王。

周靈王姬泄心,(?——前545年)前571年—前545年在位27年。

周靈王姬泄心在位時的西元前546年7月,宋國大夫向戍約晉、楚兩國在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開會,調停兩國間的戰爭,晉、楚、宋、魯、衛、陳、鄭、曹、許、蔡等十國的有勢力的大夫參加了會議。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平分霸權,誰破壞協議,各國共討之。這次大會史稱“弭兵會盟”。

“弭兵會盟”後的10多年間,因為楚國專注于對付吳國,晉國則忙於應付內事,無力開戰,所以會盟的10個國家沒有發生過戰爭。然而,各國內部的爭權鬥爭卻異常尖銳。“弭兵會盟”也就成為春秋時期兩個階段的分水嶺。會盟以前以諸侯國之間的兼併為主,會盟以後卻以各國內部大夫間的兼併為主。

周景王姬貴,(?——前520年)前544年—前521年在位25年。

周景王,名姬貴。周靈王第二子,靈王死後繼位。周景王姬貴在位時,財政窘困,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國乞討。病死,葬于翟泉(今河南省洛陽市舊城)。

周悼王姬猛,(?——前520年10月)前520年—前520年在位不足1年。

景王在位時,因嫡長子太子壽早死,原立姬猛為太子,但景王又寵愛庶子姬朝,于病重時要大夫孟賓扶立姬朝,而沒來得及就病死。景王死後,同月貴族劉卷、單旗將盂賓殺死,仍擁立姬猛為帝。

姬猛繼位後,姬朝很不甘心,就帶領失去職位的舊官吏和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叛亂,爭奪王位。劉卷被打敗逃了,單旗保護著姬猛待在王宮內。姬朝的黨徒乘深夜潛入宮中,劫走了姬猛。單旗突圍而逃,姬朝的徒眾挾持著姬猛追趕單旗。半路上,晉頃公遣大夫籍談、荀躒帶兵救出了姬猛,護迎他避于王城(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不久,派兵護送他回都城。同年10月,姬猛病死。姬猛死後的廟號為悼王。

周敬王姬匄,(?——前476年)前519年—前476年在位44年。

姬匄周景王次子,繼兄周悼王為周王,稱東周君。敬王繼位後,和西王姬朝長期相互攻伐,爭奪帝位。六年後,他在晉兵幫助下,擊敗姬朝,鞏固了王位。西元前476年病死,葬於三壬陵(今河南洛陽西南10裡),廟號為敬王。

周元王姬仁, (?——前469年)前475年—前469年在位7年。

姬仁,周敬王子。敬王死後繼位,周元王姬仁繼位的這一年(西元前475年),我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不過也有學者把三家分晉做為戰國的開端。姬仁在位期間,越王勾踐于攻滅吳國後,統帥大軍乘勝北渡淮河,在徐(今山東省滕州南)約齊、晉、魯、宋等國會盟。會盟後,派人給姬仁送去貢品,姬仁也回贈勾踐以祭祖用的肉,冊命他為伯,承認他處於諸侯的領袖地位,勾踐成為一時的霸主。西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姬仁死後葬處不明,廟號為元王。

周貞定王姬介, (?——前441年)前468年—前441年在位27年.

姬介。周元王子。元王死後繼位,姬介在位期間的西元前453年,晉國的3家大夫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在陸續併吞了其他貴族後,共同攻滅了最後一家貴族智伯,形成實際上的3個國家(趙國、韓國、魏國),晉國國君幽公反而要分別向他們朝貢。西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姬介死後的廟號為貞定王。

周哀王姬去疾, (?——前441年)前441年—前441年在位3個月。

周哀王,名姬去疾,為周貞定王長子。前441年周貞定王死後即位,即位後三個月為弟姬叔襲殺,葬處不明。諡號為哀王。

周思王姬叔, (?——前441年)前441年在位5個月。

姬叔,周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前441年,姬叔殺害周哀王即位,為周思王;在位僅五個月,8月又被弟姬嵬所殺。

周考王姬嵬, (?——前426年)前440年—前426年在位15年。

姬嵬,貞定王子。攻殺兄思王而繼位。在位15年,病死。諡法雲:“大慮行節曰考”。葬處不明。周考王姬嵬在位期間,封弟姬揭于王城,以繼續周公的官職,史稱周桓公。時人稱此國為“西周”。周桓公死,傳位於子威公。威公死,傳位於惠公。惠公長子史稱西周公。惠公又封少於班于鞏(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史稱“東周”。這樣,在周王室的領地內,又建立了 “西周”、“東周”兩個小國。

周威烈王姬午,(?——前402年)前425年—前402年在位24年。

名姬午,為周考王之子。在位時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韓侯、趙侯、魏侯,此即“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期間的西元前403年,分別冊封魏、趙、韓為諸侯國。魏國當時的國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進行改革,使魏國很快富強起來,成為戰國初期的 頭號強國。趙國國君烈侯也任用公孫連等一批賢能之士整頓吏治,提高統治機構效率,節省財政開支,使趙國逐漸強盛起來。西元前402年,姬午病死。姬午死後的諡號為威烈王。病死,葬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周安王姬驕,(?——前376年)前401年—前376年在位26年。

姬驕,周威烈王之子,威烈王死後繼位,中國東周第二十二代天子。在位時封齊國大夫田和為齊侯,是謂“田氏代齊”。姬驕在位期間,齊相田和在西元前391年將齊國國君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為他的食邑,田和成為齊國實際上的國君。

西元前386年,姬驕封田和為齊侯,正式將他列為諸侯。這標誌著齊國的新興的封建勢力取代了舊勢力。當時,楚國國君是悼王,他於西元前382年任用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衛國人吳起進行變法。吳起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改善財政,增加軍事力量。這有力地打擊了舊貴族,使楚國迅速強大起來,南平百越,北滅陳、蔡等國,又大敗魏國。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後,仇視變法的舊貴族發動叛亂,用亂箭射死了吳起,廢除了新政,使楚國的社會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國沒有能發展成為統一六國的力量,最終為秦國所攻滅。西元前376年,韓、趙、魏一起將徒有虛名的晉國國君俱酒廢為平民,瓜分了他僅有的一點領地,使晉國名實俱亡。同年,姬驕病死,諡號為安王,全諡為周元安王。

周烈王姬喜, (?——前369年)前376年—前369年在位8年。

姬喜,為周安王之子。又稱周夷烈王。西元前369年,姬喜病死,廟號為烈王。

周顯王姬扁,(?——前321年)前368年—前321年在位48年。

周顯王,名姬扁。也稱為周顯聖王或周顯聲王周安王子,周烈王弟。烈王死後繼位,在位48年。病死,葬處不明。

周慎靚王姬定,(?——前315年)前320年—前315年在位6年。

姬定。周顯王子,顯王死後繼位。周慎靚王姬定在位期間,戰國七雄為了保存自己,壯大自己,各自找尋盟友,有時幾個較弱的國家聯合,攻打一個強國,稱為“合縱”:有時一個或兩個強國(主要是秦國和齊國)聯合,攻打較弱的國家,稱為“連橫”。一些遊說之士研究天下形勢,奔走於各國之間,勸說國君進行合縱或連橫,歷史上稱他們為縱橫家。為了解除當時最強盛的秦國對各國的威脅,西元前318年,魏國的相公孫衍發起了一次五國合縱攻秦的戰役,五國是魏、趙、韓、楚、燕,推舉楚國為縱長。同年,五國聯軍進抵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縣境內),秦出兵迎擊,聯軍撤走。第二年,秦軍又與五國中的韓、趙、魏軍隊大戰于修魚(今河南省原陽縣西),秦軍斬殺敵方8萬人,取得大捷,挫敗了這一次的五國合縱。西元前316年,秦軍攻滅了巴、蜀兩個小國(今四川省境內),接著大量移民,佔領了巴、蜀,取得了日後順長江東下攻擊位於長江中下游的楚國的有利的戰略地位,為日後滅楚創造了重要條件。西元前315年,姬定病死。姬定死後的廟號為慎靚王。

周赧王姬延,(?——前255)前314年—前255年在位60年

姬延,周慎靚王之子,是東周的第25位國王,也是最後一位國王,是兩周在位最長的君主;但他在位時期,東周王室的影響力僅限於洛邑(現在的洛陽附近,當時是東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顯王在位期間,秦國的勢力迅速膨脹,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時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無論周赧王是不是一個有道明君(從他的諡號上看不是),對於挽救危亡的周國都沒有什麼作用了。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公降秦盡獻其邑三十六城三萬,秦盡收其獻,歸其君于西周國。周赧王六十年(前255年),一百多歲的周赧王悲憤而死,周民東亡,秦取九鼎,後七歲,秦滅東周公國。

周順王姬傑,前256年——前249年

前256年,秦未立新天子,取九鼎置於咸陽(途中一鼎落于泗水),遷西周公於憾狐,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東周君欲趁秦連喪昭襄、孝文二王合縱伐秦,秦莊襄王以呂不韋為大將,起兵十萬,執東周君而歸,盡收鞏城等七邑。遷東周公于陽人之地,然諸侯還有韓國、衛國、魏國、燕國、楚國、趙國、齊國、朝鮮國,周朝尚底滅亡,至西元前221年秦先後滅韓、魏、趙、楚、燕、齊六國,自以為統一天下。至西元前194年魏滿滅周代最後一個諸侯國朝鮮周朝才徹底亡,周朝至此徹底滅亡。

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人稱“戰國七雄”。

西周和東周的滅亡

西周國:據《史記·周本紀》曰:“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桓公卒,子威公代立”。西周國的始封者為周考王的弟弟桓公揭,其時約在西元前440年。西周國的地域在今洛陽市及其西部地區。由於周王室的衰弱,西周國公是周王身邊掌握實權的人,其理政地點就在王城內。西周國自身因勢力單薄,常受大國欺負,與分裂出去的兄弟之邦東周國也矛盾重重,時有征戰。 周赧王五十七年,西元前256年 ,西周國因參與諸侯對強秦的戰爭,得罪秦國,秦昭王怒,使將軍謬攻西周,被秦所滅。 東周國:東周國為西周國的兄弟國,亦是從周王室分裂出來的小國。其始封君為東周惠公。關於這位東周開國君主的身份、東周國分裂的原因存在不同說法。一曰東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少子根,西國公的弟弟;二曰東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孫子,西國公的兒子。傳統觀點認為,東周惠公是周顯王二年 西元前367年 周威公死後,被分封至鞏國舊地的。 據《史記·周本紀》文獻,東周國實乃周威公死後,因兄弟不和,小兒子根在趙、韓二國的唆使下獨立出來,于鞏伯國舊地建國。東周國故都約在今河南鞏義市孝義鎮西的康北村一帶。在西元前249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東周國至此亦滅亡。

為何叫春秋和戰國

春秋是因為孔子所作的一部叫《春秋》的魯國的編年史而得名的。

戰國是因為諸侯連年混戰而得名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出了春秋和戰國的明確分解年:春秋為前770——前476,戰國為前475——前221年,並被普遍認同。

春秋戰國來源於春秋和戰國兩部分,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據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的解釋,春秋意指春去秋來,以編年體形式記錄史實。而戰國的來源是《戰國策》,是國別體的史書。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西元年(前722)到魯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西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西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戰國時期開始於西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記》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於西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一年,共255年。

西周的興亡

經過一段時間的積蓄力量,宣王命尹吉甫、南仲等出軍征伐儼狁。這次征討歷時較長,得到顯著成功。例如宣王十二年所作虢季子白盤銘文所說,虢季子白率兵在洛河北岸同狁戰鬥,一次就斬首五百,俘敵五十,周軍一直深入到太原,迫使儼狁遠去。可能是因周朝的榨取,淮夷叛周而犯江漢地區。宣王命穆公前往平定,又命南仲、皇父、程伯休父等率軍沿淮東下,征伐徐國,終於迫使徐國服從周朝。為鞏固南土,宣王將王舅申伯徙封于謝(今河南南陽)。宣王時期的這些勝利,並未解決西周社會的根本矛盾,所謂中興只能是暫時的。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了衰象。三十一年,宣王派軍征伐太原之戎,未能獲勝。次年,宣王干涉魯國的君位繼承,用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遭敗績。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薑氏之戎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遭到嚴重失敗,喪失了隨同作戰的南國之師。為了繼續防禦儼狁,宣王不得不在太原統計民數,加以整編控制。這表明周朝的實力已趨於空虛。 西周的覆滅 引致西周滅亡的導火線是幽王廢掉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一作伯盤)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幽王。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今陝西臨潼東)。西元前771年,西周覆亡。幽王死後,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于攜(今地不詳),形成兩王並立。宜臼為避犬戎,遷都到洛邑,是為周平王。餘臣在西元前760年被晉文侯所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