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如果沒有李鴻章清朝能撐多久?

割地、賠款, 不平等條約一個接一個。 這就是晚清中國的常態。 作為晚清的第一外交家, 李鴻章似乎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正是如此, 李鴻章被人稱為“賣國賊”、“漢奸”, 奴顏婢膝也成了李鴻章的重要標籤。 那麼, 李鴻章對於當時的中國外交, 又是怎樣的考量呢?難道只是一味地乞和投降嗎?

晚清的中國被打開國門後, 中國的發展缺陷在世界面前暴露無疑。 愚昧、落後是現狀, 發展、趕超是責任。 在這種背景下, 大國外交如何開啟?應該說, 李鴻章也是在中國較早“睜眼看世界”的人, 他給中國定的第一外交方針就是“和”。

“和”字外交方針是否符合晚清中國的實際呢?和, 不是乞和, 是和睦、和諧, 彼此相處共生, 和諧穩定。 “和”的意思, 就是李鴻章希望中國與西方列強能夠求同存異, 共謀發展。

李鴻章在給曾國藩的書信中提到, 當前中國要“外須和戎, 內須變法”。 這個意思很明顯, 就是要以對外和平為國內的發展爭取時間。 再簡單一點說, 就是用和平換發展。 國內積弱積貧, 若對外四處樹敵, 那中國就很難有大的發展。

李鴻章的這個外交思想, 就是歸結為一個“和”字。 “和”字正好也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思想。 和則生、和則立。

或許有人將“和”完全理解成了“忍”, 那是不對的。 “忍”是“和”的一部分, 但“和”不完全是“忍”。 小不忍則亂大謀, 在李鴻章的外交思想中, 顯然會有忍讓退縮的成分。 比如在與西方列強的眾多談判中, 割地、賠款都是忍讓退縮的表現。 但很多並不是李鴻章的本意,

例如在中日《馬關條約》的談判中, 李鴻章也曾對領土與賠款積極爭取。

和, 當然意味著一定的妥協、退讓。 但有些妥協退讓不代表喪權辱國。 比如在中法戰爭中, 中國本已取得勝利優勢。 前線官兵紛紛上書繼續乘勝追擊, 直接打到河內去。 這些人甚至還揚言, 誰議和就殺誰。 但李鴻章認為, 以戰促和是最佳方案。 即使清廷內的主戰派也認為, 不撤兵, 但應該停戰。

這就是民間常說的“見好就收”。 以戰止戰, 將法國人拉到談判桌上, 也不失為一種高姿態, 從而贏得更多主動權。 其實中法戰爭, 英美等國對中國也進行了強行干預, 迫於壓力, 清廷也不得不進行和談。

從中法戰爭也可以看出, 和, 不代表不打仗。 一味妥協退讓畢竟有失國家尊嚴, 李鴻章也擔不起這個責任。 和的背後, 就是養精蓄銳, 臥薪嚐膽, 如此才能“師夷長技以制夷”。 這是現實的選擇, 也是無奈的選擇。

當然,中國傳統謀略還有一招叫“遠交近攻”。“和”字對俄國、日本似乎就不太起作用。因為俄國與日本與英國、美國等不同。英美等國領土要求比較弱,大都是通商的要求。而俄國與日本不同,他們不僅搶糧搶錢,重要的是,還要搶地盤。

都說遠親不如緊鄰。但在國家之間,似乎是不好使的。俄國與日本就是中國的惡鄰居,俄國搶走了庫頁島,日本佔領了琉球。然而,他們仍不甘休,又雙雙把目光瞄向了東北。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搶佔遼東,俄國不幹,把這塊肥肉強行讓日本吐了出去。

對於這一對惡鄰,李鴻章本想採取聯俄制日的策略,以達到平衡的目的。聯俄制日,其實也是李鴻章“和”字外交方針的一種體現。用別人的不和,來達到中國的和。用俄國牽制日本,來避免日本在海上對中國的威脅。

為什麼是聯俄制日,而不是聯日制俄呢?可能有兩點原因,一是意識形態的不同,日本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徹底導向了西方的懷抱,意味著對中國的背叛。無論從文化上,還是感情上,尤其是意識形態上,中國都無法接受。俄國則不同,與中國都是集權統治,意識形態更接近。二是,當時中國認為日本的野心更強、威脅更大。因為日本是一個小小的島國,資源匱乏,若要崛起必要大舉擴張,中國則首當其衝。相對而言,俄國領土幅員遼闊,遠東人煙稀少,擴張的野心不強。

但李鴻章的聯俄制日這招似乎沒有起到什麼作用。日俄兩國最終在中國大打出手,日本仍然強佔了東北。俄國沒有聯住,日本更沒有制住。其實,在東北,聯誰都沒用,日本不占,俄國也會占。趕走俄國,來了日本。趕走日本,俄國就會來。都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李鴻章本想讓中國從中漁利,至少不吃虧,但本該是漁翁的中國,最後卻成了別人的獵物。

其實,聯俄制日,也是以夷制夷的一種體現。俄國、日本也是夷。李鴻章曾幻想,通過某種手段,讓西方國家之間彼此制衡,互相平衡,以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雖然西方列強彼此間也有利益衝突,但他們在瓜分中國這個大利益上是沒有矛盾的。李鴻章期望的以夷制夷,只不過想讓中國少損失一些罷了。

那麼說到底,當時的中國非要死守李鴻章這個“和”字嗎?李鴻章也不想一味的“和”,但不和就挨打。比如八國聯軍侵華就是典型的例子。義和團崛起壯大後,讓清廷看到希望,多年受洋人的鳥氣終於可以讓義和團來報仇了。義和團果然不負眾望,以燒教堂、殺洋人為己任。在清廷的鼓勵與支持下,好一陣打砸搶燒殺。最終,這樣挑釁的結果就是引來了八國聯軍的瘋狂報復。

義和團惹了大禍,還要李鴻章來擦屁股,不停與列強談判,最後簽下《辛丑合約》,賠款創下中國之最。對此,李鴻章總結說,中國每挑釁一次,就吃虧一次。在李鴻章看來,中國就像一個多病之人,只能外修和好,內圖富強。若跟人家好勇鬥狠,非搭上自己小命不可。這也是李鴻章始終堅持“和”的原因。

“和”不是求和、不是乞和,而是有原則地儘量修好。李鴻章自然也不是這樣的人。比如在處理天津教案時,李鴻章的策略就是與洋人打“痞子腔”。痞子腔,不是耍無賴,是在規則允許的前提下,利用規則欺騙對方。這點李鴻章比老師曾國藩做得好。

本來清廷是派曾國藩去處理天津教案的,曾國藩或許過於討好洋人,一味指責天津百姓與官府,最後還要將20名主犯殺掉。結果,此處理結果引發朝廷與民間均不滿。清廷又派李鴻章接手,李鴻章比較袒護中國人,暗地裡用替身換掉了天津教案的主犯,而法國人恰巧又沒有發現。曾國藩還一度對李鴻章的這種“痞子腔”表示不屑,但李鴻章就是成功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反觀曾國藩,因為此事,晚節不保,鬱悶而終。

很多人喜歡用左宗棠對比李鴻章,認為左宗棠就是有骨氣,而李鴻章就是軟骨頭。但不要忘了,左宗棠平定回亂也好,收復新疆也好,都是在國內。而李鴻章面對的都是西方列強。雖然新疆背後也有英國、俄國勢力插手,但英國、俄國在新疆的利益並不大。

假如用左宗棠去打日本、打八國聯軍會行嗎?真的能打勝嗎?這種歷史假設肯定無法給出答案。清廷也不是沒硬過,也不是沒狠過。甲午海戰,定遠艦、鎮遠艦眾多官兵奮勇抗擊日本,將官全部壯烈犧牲,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最硬最狠的是,發動義和團殺洋人。最終人家八國抱團了,組成聯軍討伐中國,嚇的慈禧與光緒都跑了。

其實,到底“和”是好還是不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清廷看來,大廈將傾,也只有“和”才是最好的選擇。但後人的視野與立場並不在清朝政權這裡,所以才有了對“和”的大加鞭撻,當然,從國家與民族的立場來說也是對的。

當然,中國傳統謀略還有一招叫“遠交近攻”。“和”字對俄國、日本似乎就不太起作用。因為俄國與日本與英國、美國等不同。英美等國領土要求比較弱,大都是通商的要求。而俄國與日本不同,他們不僅搶糧搶錢,重要的是,還要搶地盤。

都說遠親不如緊鄰。但在國家之間,似乎是不好使的。俄國與日本就是中國的惡鄰居,俄國搶走了庫頁島,日本佔領了琉球。然而,他們仍不甘休,又雙雙把目光瞄向了東北。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搶佔遼東,俄國不幹,把這塊肥肉強行讓日本吐了出去。

對於這一對惡鄰,李鴻章本想採取聯俄制日的策略,以達到平衡的目的。聯俄制日,其實也是李鴻章“和”字外交方針的一種體現。用別人的不和,來達到中國的和。用俄國牽制日本,來避免日本在海上對中國的威脅。

為什麼是聯俄制日,而不是聯日制俄呢?可能有兩點原因,一是意識形態的不同,日本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徹底導向了西方的懷抱,意味著對中國的背叛。無論從文化上,還是感情上,尤其是意識形態上,中國都無法接受。俄國則不同,與中國都是集權統治,意識形態更接近。二是,當時中國認為日本的野心更強、威脅更大。因為日本是一個小小的島國,資源匱乏,若要崛起必要大舉擴張,中國則首當其衝。相對而言,俄國領土幅員遼闊,遠東人煙稀少,擴張的野心不強。

但李鴻章的聯俄制日這招似乎沒有起到什麼作用。日俄兩國最終在中國大打出手,日本仍然強佔了東北。俄國沒有聯住,日本更沒有制住。其實,在東北,聯誰都沒用,日本不占,俄國也會占。趕走俄國,來了日本。趕走日本,俄國就會來。都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李鴻章本想讓中國從中漁利,至少不吃虧,但本該是漁翁的中國,最後卻成了別人的獵物。

其實,聯俄制日,也是以夷制夷的一種體現。俄國、日本也是夷。李鴻章曾幻想,通過某種手段,讓西方國家之間彼此制衡,互相平衡,以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雖然西方列強彼此間也有利益衝突,但他們在瓜分中國這個大利益上是沒有矛盾的。李鴻章期望的以夷制夷,只不過想讓中國少損失一些罷了。

那麼說到底,當時的中國非要死守李鴻章這個“和”字嗎?李鴻章也不想一味的“和”,但不和就挨打。比如八國聯軍侵華就是典型的例子。義和團崛起壯大後,讓清廷看到希望,多年受洋人的鳥氣終於可以讓義和團來報仇了。義和團果然不負眾望,以燒教堂、殺洋人為己任。在清廷的鼓勵與支持下,好一陣打砸搶燒殺。最終,這樣挑釁的結果就是引來了八國聯軍的瘋狂報復。

義和團惹了大禍,還要李鴻章來擦屁股,不停與列強談判,最後簽下《辛丑合約》,賠款創下中國之最。對此,李鴻章總結說,中國每挑釁一次,就吃虧一次。在李鴻章看來,中國就像一個多病之人,只能外修和好,內圖富強。若跟人家好勇鬥狠,非搭上自己小命不可。這也是李鴻章始終堅持“和”的原因。

“和”不是求和、不是乞和,而是有原則地儘量修好。李鴻章自然也不是這樣的人。比如在處理天津教案時,李鴻章的策略就是與洋人打“痞子腔”。痞子腔,不是耍無賴,是在規則允許的前提下,利用規則欺騙對方。這點李鴻章比老師曾國藩做得好。

本來清廷是派曾國藩去處理天津教案的,曾國藩或許過於討好洋人,一味指責天津百姓與官府,最後還要將20名主犯殺掉。結果,此處理結果引發朝廷與民間均不滿。清廷又派李鴻章接手,李鴻章比較袒護中國人,暗地裡用替身換掉了天津教案的主犯,而法國人恰巧又沒有發現。曾國藩還一度對李鴻章的這種“痞子腔”表示不屑,但李鴻章就是成功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反觀曾國藩,因為此事,晚節不保,鬱悶而終。

很多人喜歡用左宗棠對比李鴻章,認為左宗棠就是有骨氣,而李鴻章就是軟骨頭。但不要忘了,左宗棠平定回亂也好,收復新疆也好,都是在國內。而李鴻章面對的都是西方列強。雖然新疆背後也有英國、俄國勢力插手,但英國、俄國在新疆的利益並不大。

假如用左宗棠去打日本、打八國聯軍會行嗎?真的能打勝嗎?這種歷史假設肯定無法給出答案。清廷也不是沒硬過,也不是沒狠過。甲午海戰,定遠艦、鎮遠艦眾多官兵奮勇抗擊日本,將官全部壯烈犧牲,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最硬最狠的是,發動義和團殺洋人。最終人家八國抱團了,組成聯軍討伐中國,嚇的慈禧與光緒都跑了。

其實,到底“和”是好還是不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清廷看來,大廈將傾,也只有“和”才是最好的選擇。但後人的視野與立場並不在清朝政權這裡,所以才有了對“和”的大加鞭撻,當然,從國家與民族的立場來說也是對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