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魏晉五胡十六國其實是這樣的

曹髦兒戲政變失敗, 曹魏王朝已經在實質上滅亡了。 司馬昭殺死了皇帝, 竟然沒有人質問一下, 就被輕易遮蓋過去了。 司馬昭黨羽遍佈朝野, 從司徒尚書令到太守縣令都在唯司馬昭馬首是瞻。 強弱對比和人心向背, 可見一斑。 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中國歷史變遷地圖(三國—五胡十六國)

西晉有過短暫的統一, 在政績上幾無建樹可言。 尤其是在民族問題上, 它曾經有機會解決日益嚴重的少數民族內遷問題, 卻毫無作為。

在廣袤的中國北方, 各個少數民族從兩漢時期就可以陸續內遷, 成了歷代王朝必須面對的問題。 到西晉建立初年, 內遷各族遍佈從幽州(今河北、京津地區)、並州(今山西)到司隸(今陝西)、涼州(今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廣大地區, 深入益州(四川地區)、冀州(河北地區)等地, 繁衍生息。 漢末魏晉時期的連年征戰, 華北的漢人背井離鄉, 向江淮和江南地區遷徙,

空出來的土地都被少數民族佔據。 到西晉初年, 北方一些郡縣的少數民族人口超過了半數。 他們雖然開始漢化, 部分也從事耕種, 但還保留著挎刀躍馬的習俗和部落的形式, 有事相互聲援連接成軍。 對中央王朝來說, 這些少數民族很危險。 因為僅從地理位置上看, 各個少數民族呈半月形包圍著長安、鄴等重鎮, 並威脅著首都洛陽。

當時北方各個少數民族統稱為“胡族”, 其中最強大的有五大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 並稱“五胡”。

匈奴人興起于蒙古高原, 是中國北方的古老民族, 一度統治著東起遼水、西到西域的北方大地, 從戰國時就開始侵擾中原, 是中原政權的大患。 長城就是為他們修的。 漢武帝時, 匈奴遭到沉重打擊後, 開始衰落, 進而分裂為南北匈奴兩部。 其中南匈奴在漢宣帝時入關投降漢朝, 西漢王朝將他們安置在並州、司隸等地。 南匈奴逐漸在並州離石的左國城(今山西呂梁離石區)建立了王庭。 東漢時, 北匈奴繼續遭到重創, 部分沿著歐亞大陸消失在了西方,

不願意遠遷的部眾則南下投降了漢朝, 也被安置在上述地區。 東漢王朝對匈奴安撫與分治並用;曹操則將匈奴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 各立酋長為都督, 基本上延續了東漢的戰略。 匈奴民族和漢族的融合時間最久, 上層人士漢化很深, 很多人擔任朝廷官員。

羯人, 是歸化匈奴的一支, 被安置在上黨郡的羯室(今山西左權縣)。 他們和漢人的差別比較明顯, 百姓多高鼻深目, 有歐洲人特徵, 還保持遊牧生活。

鮮卑人興起于東北, 晚於匈奴人。 匈奴人在中原王朝的打擊下西遷或者南附, 空餘出來的土地被鮮卑人填補。 鮮卑人兇悍強幹, 很快成了塞外大地的霸主。 但是鮮卑民族的發展歷史較晚, 曹魏時期, 鮮卑貴族軻比能曾想統一鮮卑各部,

結果被幽州官員誘而殺之。 到西晉初年鮮卑民族還部落林立。 各部落以酋長的姓氏為號, 分別有慕容、拓跋、段、宇文、禿髮等部落, 其中以慕容和拓跋兩個部落最為強大。

氐和羌都屬於西南夷, 地處益州和涼州之間(甘肅東南、山西西南)。 三國時期,曹魏和蜀漢都利用氐人和羌人來為己所用,拉攏來攻擊對方。許多人被強制遷徙關中各郡。到西晉時期,氐人主要分佈在武都郡(今甘肅成縣)、略陽郡(今甘肅秦安),人數遠少於匈奴和鮮卑。羌人的分佈大致相同,但人數更少。不過在魏晉南北朝時,這兩個小民族卻扮演了大角色。除了這五大民族外,還有烏桓、丁零等其他少數民族。

西晉王朝面對越來越嚴重的民族問題,卻沒有提出可行的政策,除了奴役各個民族、扣押各族人質外聽任各族恣意發展。地方官員奴役各族,橫徵暴斂,除了把逃亡百姓的稅賦強加在少數民族身上外,還強征異族子弟入伍、肆意打罵、拆散家庭。民族矛盾激化。亂世中,少數民族百姓們的生活壓力本來就大,如今日子更難過了,開始傾向造反。少數民族的叛亂貫穿了西晉始終。元康四年(294 年),並州匈奴人郝散起兵攻上黨。兩年後,其弟郝度元聯合關中各郡的羌、氐族百姓起兵反晉,打敗太守、刺史多人。各族人民紛起響應,還推齊萬年為帝,擁兵數十萬。關中震動,西晉朝廷不得不集結大軍鎮壓,直到元康九年(299 年)正月才粉碎起義軍,俘殺齊萬年。

起義被鎮壓後,山陰令江統有鑒於民族問題危重,深感四夷亂華,寫作了《徙戎論》,為我們留下了當時人思考的第一手資料:

晉惠帝時“關中之八百余 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少數民族“非 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畢竟少數民族的心理和習俗都與漢族不同,難免起糾紛。江統吸取之前少數民族和漢族屢起糾紛、朝廷費力鎮壓的教訓,建議將胡族百姓遷出漢族區域,“今我遷之,傳食而至,附其種族,自使相贍,而秦地之人得其半穀,此為濟行者以廩糧,遺居者以積倉,寬關中之逼,去盜賊之原,除旦夕之損,建終年之益”。“夫為邦者,患不在貧而在不均,憂不在寡而在不安。以四海之廣,士庶之富,豈須夷虜在內,然後取足哉!此等皆可申諭發遣,還其本域,慰彼羇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

江統的建議是因噎廢食的做法,因為朝廷沒有解決好內遷少數民族的問題就要把他們全部趕出漢族區域,代表了一大批朝野官員的觀點。說起來簡單,但沒有可操作性。少數民族內遷生活了上百年,突然要他們全部拋家棄土,回到傳說中的塞外故鄉去,勢必激起各族的仇恨和反抗。江統的意見遞交上去後,晉惠帝看不懂,掌權者則忙於爭權奪利,將之束之高閣,沒有下文了。各族繼續恣意發展。

胡族武裝之所以沒有釀成大禍,只是因為西晉王朝實力尚在,還不是隨起隨落的少數民族軍隊能夠傾覆的。八王之亂的空前內訌,掏空了西晉王朝的軀體。晉軍損失慘重,鎮不住胡族武裝了。實力天平開始朝著有利於五大民族的方向傾斜。


就在八王廝殺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關中、隴西一帶的百姓正掙扎在生死線上。

元康後期,當地連年荒旱。聽說四川天府之國糧食充足,元康末年,天水、略陽、武都等郡數萬戶百姓攜家帶小,南下“就穀”,希望能討口飯吃。其中有漢族人,但主要是氐族人,在巴蜀北部形成了連綿的流民潮。在應付沿途管理刁難盤剝,組織流民移動協調糾紛的過程中,略陽氐族人李特、李庠、李流兄弟輩推舉為流民的首領。李特兄弟雄壯有力,家境不錯,曾在西晉王朝中擔任過中下級軍官,有政治經驗又仗義疏財,很適合擔當流民首領的角色。前後兩任益州刺史趙 和羅尚將洶湧而來的流民潮視為洪水猛獸,對素有威望的李特兄弟等人必欲除之而後快。矛盾就這麼產生了。301 年,李特兄弟利用流民的無助和怨怒,在綿竹(今四川德陽北)聚眾起義,正式拉開了少數民族大規模反叛的序幕。

之後,北方和巴蜀地區先後出現了 20 個割據政權,主要有 16 個國家:前涼、後涼、南 涼、西涼、北涼、前趙、後趙、前 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 南燕、北燕、夏、成漢。其中只有前涼、西涼、北燕三國是漢人政權。此外,還有代國、冉魏、西燕、吐谷渾四國因為地小時短,沒有計算在內。這些政權主要為少數民族政權,在長達 130 多年的時間裡此起彼伏反復交戰,直到北魏統一北方為止。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十六國時期”。

十六國起於 301 年的李 兄弟起義,但因為起義局限于巴蜀一地,沒有直接撼動西晉王朝。史學界通常將 3 年後(304 年)匈奴貴族劉淵獨立稱王視為十六國的開始。

匈奴貴族為什麼姓劉呢?因為匈奴人漢化後,搬出漢高祖劉邦“成親”制度,自認為漢朝皇室的外甥,冒姓劉氏,以漢室後裔自居。這也說明匈奴貴族漢化之深。劉淵從履歷上看就和漢族人無異,從小就酷愛讀書,拜上党名士崔游為師,遍習《詩經》、《周易》、《尚書》等儒學經典,又博覽《史記》、《漢書》和諸子學說。當時鄉黨品評人物入仕的風氣很盛,劉淵就得到了當時太原名流王昶、王渾等人的器重。加上射藝精熟、膂力過人、體貌偉岸,劉淵的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劉淵卻不能像同學一樣入仕,因為他是匈奴人。曹操分匈奴為五部,其中的左部帥為劉豹,劉淵就是劉豹之子。曹魏咸熙年間,劉淵作為人質,留居洛陽。齊王司馬攸見劉淵文武雙全且得到眾人推崇,就勸哥哥司馬炎殺掉劉淵,不然恐怕並州不得安寧。幸虧司馬炎和司馬攸的關係不好,沒聽弟弟的建議,劉淵才倖免於難。根據後來的史實看,司馬攸對劉淵的評價不太準確:劉淵不僅讓並州不得安寧,還直接推翻了西晉王朝。

西晉很快進入亂世,各派勢力都借重匈奴武裝,劉淵雖然是人質,卻在很長時間裡成了各派拉攏的對象。楊峻輔政時,署劉淵為建威將軍、匈奴五部大都督。劉淵原本在匈奴中威望很高,如今更禮賢下士、輕財重義,幽冀的人才紛紛不遠千里依附匈奴,讓匈奴力量進一步壯大。司馬穎逐鹿中原,想以匈奴為外援,拜劉淵為北單于、參丞相事。他敗退長安時,急需重振軍勢,讓劉淵回並州招募匈奴助戰。劉淵很高興地返回左國城。

劉淵一去不復返。匈奴貴族見西晉朝廷呈現崩潰之勢,開始策劃“興邦複業”。

劉淵的族祖父劉宣就宣稱 :“昔我先人與漢約為兄弟,憂泰同之,自漢以來、魏晉代興,我單于雖有虛號, 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複業此其時也。”劉淵一到左國城就被五部匈奴推為大單于。匈奴人尚存的部落形式很快就組織起了數萬軍隊。西晉永興元年(304 年),劉淵自稱漢王,以恢復漢朝號召天下。匈奴連續祭天,大祭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和昭烈帝劉備,還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起點很高,一開始就擺出要與西晉爭奪天下的架勢。

匈奴起兵,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漢人王彌、羯人石勒及鮮卑人陸逐延等紛紛拉起隊伍造反,名義上公推劉淵為主。中原很快不復是西晉的天下。

我們先說劉淵政權的 展情況。他們很快打敗並州的西晉勢力司馬騰。戰火和激烈的民族矛盾讓並州的漢族百姓生活絕望,集體組織起來要去冀州“乞活”。“乞活”

二字,從字面上看就很悲壯,就是為了生存而背井離鄉四處闖蕩,為了一頓飽飯不惜血汗乃至生命。並州流民組織成“乞活軍”,司馬騰率領他們東去流亡冀州。劉琨繼任為並州刺史,無力回天,只能據守並州西北部部分城池。劉淵很快據有河東全境,在永嘉二年(308 年)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國號為漢。匈奴漢朝建立後,一心要攻佔“故都”洛陽。劉淵派子侄劉聰、劉曜等人率精騎進攻洛陽,遭 東海王司馬越的拒阻,沒有攻下。永嘉四年(310 年)夏天,劉淵病死。

劉淵在位僅兩年,也沒有將匈奴漢朝推向強盛,但為異族的後來者樹立了起兵和建政的榜樣。

劉淵死後,兒子劉和繼立為帝。劉和能力不論,品德很差,“內多猜忌,馭下無恩”。衛尉劉銳、宗正呼延攸等人因為沒有被劉淵委託為輔政大臣,懷恨在心,就慫恿劉和誅殺劉聰等功勳卓著的宗室。事機不秘,劉聰知道後,率軍反攻皇宮,殺死劉和、劉銳、呼延攸等人。

劉聰是劉淵的第四子,漢化程度很高,除了通讀儒家經典外,還精通兵法,寫得一手好字好文章。他留下了詩百餘篇,賦頌 50 餘篇。

劉聰殺劉和自立為帝,將匈奴漢朝推向了強盛的巔峰。劉聰執政時期,有兩大成就。首先是在制度建設上做出了努力。漢朝雖然是匈奴王朝,但劉聰深知要長治久安,非採用漢族的政治制度不可。於是他創建了兩套行政體制,用遊牧民族的“單于”制度治理匈奴各部,用漢族的公卿制度治理漢人,並吸納漢人進入政權。劉聰努力的方向沒有錯,但很不徹底,政權基本上還掌握在匈奴貴族手中,還保持著殘暴的特性。《晉書》稱漢朝“終為夷狄之邦,未辨君臣之位”。匈奴等胡族和漢族民眾的矛盾依然很嚴重,漢朝的統治很大程度上是形式上的。王彌、石勒等強藩在東方擁兵自重,陽奉陰違,劉聰也奈何他們不得。這註定了匈奴漢朝雖然有許多開創性成就,也在形式上統一了華北,但很快就崩潰了。

劉聰的第二大成就是滅亡了西晉,開疆拓土。他派遣族弟劉曜聯合中原的王彌、石勒武裝,採取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將黃河南北乃至江淮一帶的西晉城池陸續攻克,孤立洛陽。永嘉五年(311 年),困守洛陽的司馬越和晉懷帝不和,率領大批王公大臣和晉軍主力離開洛陽。途中司馬越憂鬱而死,余部被石勒武裝包圍屠殺。西晉王朝最後的主力喪失了。同年,劉曜、王彌、石勒合兵攻破洛陽,殺王公大臣等 3 萬人,俘晉懷帝司馬熾,押送平陽。劉聰封懷帝為會稽郡公。這就是“永嘉之禍”。第三年,關中西晉殘餘擁戴司馬鄴為皇帝,又支持了 4 年。建興四年(316 年),司馬鄴向劉曜投降,被送至平陽為奴。至此,西晉滅亡。此時的北方大地,基本上是匈奴漢朝的天下。北方只有零星地區還在忠於西晉的官吏手中,分別是並州刺史劉琨、幽州刺史王浚與河西的張氏勢力。劉聰對劉琨發起了進攻,又命石勒進攻幽州刺史王浚。

王浚被石勒殺害,劉琨兵敗投奔鮮卑段氏被殺。

取得這些成就後,劉聰開始驕傲享樂起來。劉聰統治後期以荒淫著稱,他正式立了四位皇后,此外佩皇后璽綬者又有七人。劉聰沉湎于後宮之中,不理政事,常常出外遊獵或乾脆在宮中晝夜遊戲。漢朝政務很快紊亂,出現黨爭。劉聰立弟弟劉義為皇太弟,而以兒子劉粲為丞相。劉粲能力出眾,當了丞相以後把能力都用在了驕奢專政和遠賢近佞上。中護軍靳准是個野心家,想渾水摸魚,就百般親近劉粲,慫恿他對付皇太弟劉義。建武元年(317 年),劉粲誣陷劉義謀反,劉聰不辨真偽就相信了,廢殺劉義及其官屬,坑殺 15 000 人,平陽城的街巷為之一空。劉粲被立為太子。劉粲還殺害了投降的晉帝司馬鄴。

劉聰、劉粲父子享樂無度,朝野賄賂公行,綱紀敗壞,政權迅速走向衰敗。漢朝有功之臣不用,奸佞小 人飛黃騰達,內部矛盾激烈。中山王 劉曜佔據關中地區,王彌舊部曹嶷佔領山東,石勒佔據河北,都保持半獨立地位。朝廷能實際控制的地方,也就是現在山西、陝西、河南三省交界的狹窄地區,只相當於之前的三四個郡的地盤。

東晉太興元年(318 年),劉聰病死。他曆位 8 年,把王朝推向了高潮,又推上了下坡路。

太子劉粲即位,以靳准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劉粲以為萬事大吉,終日游宴後宮,軍國大事都由靳准裁決。靳准也以為萬事大吉,把劉粲抓起來,一條條數說他的罪名,殺了劉粲,又把居於平陽的劉氏宗室無論老幼都斬於東市。靳准自號大將軍、漢天王,遣使向東晉稱藩。

平陽城大亂了,覬覦最高權力的雄藩劉曜和石勒馬上拉上隊伍,行動起來。

中山王劉曜是呼聲最高的匈奴王朝繼承人選。劉曜有和冒認的祖宗劉備一樣的外表,據說他也“垂?過膝”,而且性格“與眾不群”,也像劉備。兩人都讀書求博不求專,喜歡射技,有“神射手”的稱呼。劉曜是劉淵的養子,在劉淵、劉聰時代戰功累累。大功有三:一是在河南一帶攻城掠地,孤立了洛陽;二是在永嘉之禍中會同石勒、王彌攻破洛陽;三是進攻關中,攻克長安,俘獲晉湣帝。此後,劉曜盤踞關中,聽到靳准叛亂後親自帶軍趕赴平陽“平叛”。平陽還沒走到,劉曜在途中藉口“眾望所歸”,登基稱帝。這是 318 年的事情。

石勒也正從河北帶兵赴平陽,半途聽說劉曜搶先當了皇帝,又接到劉曜對自己大將軍的任命,勃然大怒。石勒不聽劉曜的命令,催軍急攻平陽。城中,靳准為部下靳明所殺,靳明出城投降劉曜。石勒更加生氣,攻下平陽,搶佔了劉聰原先控制的大部分地區。

劉曜同石勒頓時劍拔弩張。石勒咄咄逼人,劉曜處於弱勢。劉曜在關中有後顧之憂,面臨隴西張氏的威脅,同時軍隊數量和戰鬥力都遜于石勒。劉曜主動示弱,封石勒為趙王,封地是東方的 24 個郡——反正地盤早就在石勒手裡,不需要劉曜撥地盤。

第二年(319 年),劉曜定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石勒的趙政權史稱後趙,與劉曜常相攻伐。

北方進入了“兩趙對立”的混戰階段。

文/張程(摘自《魏晉原來是這樣》)

三國時期,曹魏和蜀漢都利用氐人和羌人來為己所用,拉攏來攻擊對方。許多人被強制遷徙關中各郡。到西晉時期,氐人主要分佈在武都郡(今甘肅成縣)、略陽郡(今甘肅秦安),人數遠少於匈奴和鮮卑。羌人的分佈大致相同,但人數更少。不過在魏晉南北朝時,這兩個小民族卻扮演了大角色。除了這五大民族外,還有烏桓、丁零等其他少數民族。

西晉王朝面對越來越嚴重的民族問題,卻沒有提出可行的政策,除了奴役各個民族、扣押各族人質外聽任各族恣意發展。地方官員奴役各族,橫徵暴斂,除了把逃亡百姓的稅賦強加在少數民族身上外,還強征異族子弟入伍、肆意打罵、拆散家庭。民族矛盾激化。亂世中,少數民族百姓們的生活壓力本來就大,如今日子更難過了,開始傾向造反。少數民族的叛亂貫穿了西晉始終。元康四年(294 年),並州匈奴人郝散起兵攻上黨。兩年後,其弟郝度元聯合關中各郡的羌、氐族百姓起兵反晉,打敗太守、刺史多人。各族人民紛起響應,還推齊萬年為帝,擁兵數十萬。關中震動,西晉朝廷不得不集結大軍鎮壓,直到元康九年(299 年)正月才粉碎起義軍,俘殺齊萬年。

起義被鎮壓後,山陰令江統有鑒於民族問題危重,深感四夷亂華,寫作了《徙戎論》,為我們留下了當時人思考的第一手資料:

晉惠帝時“關中之八百余 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少數民族“非 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畢竟少數民族的心理和習俗都與漢族不同,難免起糾紛。江統吸取之前少數民族和漢族屢起糾紛、朝廷費力鎮壓的教訓,建議將胡族百姓遷出漢族區域,“今我遷之,傳食而至,附其種族,自使相贍,而秦地之人得其半穀,此為濟行者以廩糧,遺居者以積倉,寬關中之逼,去盜賊之原,除旦夕之損,建終年之益”。“夫為邦者,患不在貧而在不均,憂不在寡而在不安。以四海之廣,士庶之富,豈須夷虜在內,然後取足哉!此等皆可申諭發遣,還其本域,慰彼羇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

江統的建議是因噎廢食的做法,因為朝廷沒有解決好內遷少數民族的問題就要把他們全部趕出漢族區域,代表了一大批朝野官員的觀點。說起來簡單,但沒有可操作性。少數民族內遷生活了上百年,突然要他們全部拋家棄土,回到傳說中的塞外故鄉去,勢必激起各族的仇恨和反抗。江統的意見遞交上去後,晉惠帝看不懂,掌權者則忙於爭權奪利,將之束之高閣,沒有下文了。各族繼續恣意發展。

胡族武裝之所以沒有釀成大禍,只是因為西晉王朝實力尚在,還不是隨起隨落的少數民族軍隊能夠傾覆的。八王之亂的空前內訌,掏空了西晉王朝的軀體。晉軍損失慘重,鎮不住胡族武裝了。實力天平開始朝著有利於五大民族的方向傾斜。


就在八王廝殺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關中、隴西一帶的百姓正掙扎在生死線上。

元康後期,當地連年荒旱。聽說四川天府之國糧食充足,元康末年,天水、略陽、武都等郡數萬戶百姓攜家帶小,南下“就穀”,希望能討口飯吃。其中有漢族人,但主要是氐族人,在巴蜀北部形成了連綿的流民潮。在應付沿途管理刁難盤剝,組織流民移動協調糾紛的過程中,略陽氐族人李特、李庠、李流兄弟輩推舉為流民的首領。李特兄弟雄壯有力,家境不錯,曾在西晉王朝中擔任過中下級軍官,有政治經驗又仗義疏財,很適合擔當流民首領的角色。前後兩任益州刺史趙 和羅尚將洶湧而來的流民潮視為洪水猛獸,對素有威望的李特兄弟等人必欲除之而後快。矛盾就這麼產生了。301 年,李特兄弟利用流民的無助和怨怒,在綿竹(今四川德陽北)聚眾起義,正式拉開了少數民族大規模反叛的序幕。

之後,北方和巴蜀地區先後出現了 20 個割據政權,主要有 16 個國家:前涼、後涼、南 涼、西涼、北涼、前趙、後趙、前 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 南燕、北燕、夏、成漢。其中只有前涼、西涼、北燕三國是漢人政權。此外,還有代國、冉魏、西燕、吐谷渾四國因為地小時短,沒有計算在內。這些政權主要為少數民族政權,在長達 130 多年的時間裡此起彼伏反復交戰,直到北魏統一北方為止。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十六國時期”。

十六國起於 301 年的李 兄弟起義,但因為起義局限于巴蜀一地,沒有直接撼動西晉王朝。史學界通常將 3 年後(304 年)匈奴貴族劉淵獨立稱王視為十六國的開始。

匈奴貴族為什麼姓劉呢?因為匈奴人漢化後,搬出漢高祖劉邦“成親”制度,自認為漢朝皇室的外甥,冒姓劉氏,以漢室後裔自居。這也說明匈奴貴族漢化之深。劉淵從履歷上看就和漢族人無異,從小就酷愛讀書,拜上党名士崔游為師,遍習《詩經》、《周易》、《尚書》等儒學經典,又博覽《史記》、《漢書》和諸子學說。當時鄉黨品評人物入仕的風氣很盛,劉淵就得到了當時太原名流王昶、王渾等人的器重。加上射藝精熟、膂力過人、體貌偉岸,劉淵的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劉淵卻不能像同學一樣入仕,因為他是匈奴人。曹操分匈奴為五部,其中的左部帥為劉豹,劉淵就是劉豹之子。曹魏咸熙年間,劉淵作為人質,留居洛陽。齊王司馬攸見劉淵文武雙全且得到眾人推崇,就勸哥哥司馬炎殺掉劉淵,不然恐怕並州不得安寧。幸虧司馬炎和司馬攸的關係不好,沒聽弟弟的建議,劉淵才倖免於難。根據後來的史實看,司馬攸對劉淵的評價不太準確:劉淵不僅讓並州不得安寧,還直接推翻了西晉王朝。

西晉很快進入亂世,各派勢力都借重匈奴武裝,劉淵雖然是人質,卻在很長時間裡成了各派拉攏的對象。楊峻輔政時,署劉淵為建威將軍、匈奴五部大都督。劉淵原本在匈奴中威望很高,如今更禮賢下士、輕財重義,幽冀的人才紛紛不遠千里依附匈奴,讓匈奴力量進一步壯大。司馬穎逐鹿中原,想以匈奴為外援,拜劉淵為北單于、參丞相事。他敗退長安時,急需重振軍勢,讓劉淵回並州招募匈奴助戰。劉淵很高興地返回左國城。

劉淵一去不復返。匈奴貴族見西晉朝廷呈現崩潰之勢,開始策劃“興邦複業”。

劉淵的族祖父劉宣就宣稱 :“昔我先人與漢約為兄弟,憂泰同之,自漢以來、魏晉代興,我單于雖有虛號, 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複業此其時也。”劉淵一到左國城就被五部匈奴推為大單于。匈奴人尚存的部落形式很快就組織起了數萬軍隊。西晉永興元年(304 年),劉淵自稱漢王,以恢復漢朝號召天下。匈奴連續祭天,大祭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和昭烈帝劉備,還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起點很高,一開始就擺出要與西晉爭奪天下的架勢。

匈奴起兵,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漢人王彌、羯人石勒及鮮卑人陸逐延等紛紛拉起隊伍造反,名義上公推劉淵為主。中原很快不復是西晉的天下。

我們先說劉淵政權的 展情況。他們很快打敗並州的西晉勢力司馬騰。戰火和激烈的民族矛盾讓並州的漢族百姓生活絕望,集體組織起來要去冀州“乞活”。“乞活”

二字,從字面上看就很悲壯,就是為了生存而背井離鄉四處闖蕩,為了一頓飽飯不惜血汗乃至生命。並州流民組織成“乞活軍”,司馬騰率領他們東去流亡冀州。劉琨繼任為並州刺史,無力回天,只能據守並州西北部部分城池。劉淵很快據有河東全境,在永嘉二年(308 年)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國號為漢。匈奴漢朝建立後,一心要攻佔“故都”洛陽。劉淵派子侄劉聰、劉曜等人率精騎進攻洛陽,遭 東海王司馬越的拒阻,沒有攻下。永嘉四年(310 年)夏天,劉淵病死。

劉淵在位僅兩年,也沒有將匈奴漢朝推向強盛,但為異族的後來者樹立了起兵和建政的榜樣。

劉淵死後,兒子劉和繼立為帝。劉和能力不論,品德很差,“內多猜忌,馭下無恩”。衛尉劉銳、宗正呼延攸等人因為沒有被劉淵委託為輔政大臣,懷恨在心,就慫恿劉和誅殺劉聰等功勳卓著的宗室。事機不秘,劉聰知道後,率軍反攻皇宮,殺死劉和、劉銳、呼延攸等人。

劉聰是劉淵的第四子,漢化程度很高,除了通讀儒家經典外,還精通兵法,寫得一手好字好文章。他留下了詩百餘篇,賦頌 50 餘篇。

劉聰殺劉和自立為帝,將匈奴漢朝推向了強盛的巔峰。劉聰執政時期,有兩大成就。首先是在制度建設上做出了努力。漢朝雖然是匈奴王朝,但劉聰深知要長治久安,非採用漢族的政治制度不可。於是他創建了兩套行政體制,用遊牧民族的“單于”制度治理匈奴各部,用漢族的公卿制度治理漢人,並吸納漢人進入政權。劉聰努力的方向沒有錯,但很不徹底,政權基本上還掌握在匈奴貴族手中,還保持著殘暴的特性。《晉書》稱漢朝“終為夷狄之邦,未辨君臣之位”。匈奴等胡族和漢族民眾的矛盾依然很嚴重,漢朝的統治很大程度上是形式上的。王彌、石勒等強藩在東方擁兵自重,陽奉陰違,劉聰也奈何他們不得。這註定了匈奴漢朝雖然有許多開創性成就,也在形式上統一了華北,但很快就崩潰了。

劉聰的第二大成就是滅亡了西晉,開疆拓土。他派遣族弟劉曜聯合中原的王彌、石勒武裝,採取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將黃河南北乃至江淮一帶的西晉城池陸續攻克,孤立洛陽。永嘉五年(311 年),困守洛陽的司馬越和晉懷帝不和,率領大批王公大臣和晉軍主力離開洛陽。途中司馬越憂鬱而死,余部被石勒武裝包圍屠殺。西晉王朝最後的主力喪失了。同年,劉曜、王彌、石勒合兵攻破洛陽,殺王公大臣等 3 萬人,俘晉懷帝司馬熾,押送平陽。劉聰封懷帝為會稽郡公。這就是“永嘉之禍”。第三年,關中西晉殘餘擁戴司馬鄴為皇帝,又支持了 4 年。建興四年(316 年),司馬鄴向劉曜投降,被送至平陽為奴。至此,西晉滅亡。此時的北方大地,基本上是匈奴漢朝的天下。北方只有零星地區還在忠於西晉的官吏手中,分別是並州刺史劉琨、幽州刺史王浚與河西的張氏勢力。劉聰對劉琨發起了進攻,又命石勒進攻幽州刺史王浚。

王浚被石勒殺害,劉琨兵敗投奔鮮卑段氏被殺。

取得這些成就後,劉聰開始驕傲享樂起來。劉聰統治後期以荒淫著稱,他正式立了四位皇后,此外佩皇后璽綬者又有七人。劉聰沉湎于後宮之中,不理政事,常常出外遊獵或乾脆在宮中晝夜遊戲。漢朝政務很快紊亂,出現黨爭。劉聰立弟弟劉義為皇太弟,而以兒子劉粲為丞相。劉粲能力出眾,當了丞相以後把能力都用在了驕奢專政和遠賢近佞上。中護軍靳准是個野心家,想渾水摸魚,就百般親近劉粲,慫恿他對付皇太弟劉義。建武元年(317 年),劉粲誣陷劉義謀反,劉聰不辨真偽就相信了,廢殺劉義及其官屬,坑殺 15 000 人,平陽城的街巷為之一空。劉粲被立為太子。劉粲還殺害了投降的晉帝司馬鄴。

劉聰、劉粲父子享樂無度,朝野賄賂公行,綱紀敗壞,政權迅速走向衰敗。漢朝有功之臣不用,奸佞小 人飛黃騰達,內部矛盾激烈。中山王 劉曜佔據關中地區,王彌舊部曹嶷佔領山東,石勒佔據河北,都保持半獨立地位。朝廷能實際控制的地方,也就是現在山西、陝西、河南三省交界的狹窄地區,只相當於之前的三四個郡的地盤。

東晉太興元年(318 年),劉聰病死。他曆位 8 年,把王朝推向了高潮,又推上了下坡路。

太子劉粲即位,以靳准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劉粲以為萬事大吉,終日游宴後宮,軍國大事都由靳准裁決。靳准也以為萬事大吉,把劉粲抓起來,一條條數說他的罪名,殺了劉粲,又把居於平陽的劉氏宗室無論老幼都斬於東市。靳准自號大將軍、漢天王,遣使向東晉稱藩。

平陽城大亂了,覬覦最高權力的雄藩劉曜和石勒馬上拉上隊伍,行動起來。

中山王劉曜是呼聲最高的匈奴王朝繼承人選。劉曜有和冒認的祖宗劉備一樣的外表,據說他也“垂?過膝”,而且性格“與眾不群”,也像劉備。兩人都讀書求博不求專,喜歡射技,有“神射手”的稱呼。劉曜是劉淵的養子,在劉淵、劉聰時代戰功累累。大功有三:一是在河南一帶攻城掠地,孤立了洛陽;二是在永嘉之禍中會同石勒、王彌攻破洛陽;三是進攻關中,攻克長安,俘獲晉湣帝。此後,劉曜盤踞關中,聽到靳准叛亂後親自帶軍趕赴平陽“平叛”。平陽還沒走到,劉曜在途中藉口“眾望所歸”,登基稱帝。這是 318 年的事情。

石勒也正從河北帶兵赴平陽,半途聽說劉曜搶先當了皇帝,又接到劉曜對自己大將軍的任命,勃然大怒。石勒不聽劉曜的命令,催軍急攻平陽。城中,靳准為部下靳明所殺,靳明出城投降劉曜。石勒更加生氣,攻下平陽,搶佔了劉聰原先控制的大部分地區。

劉曜同石勒頓時劍拔弩張。石勒咄咄逼人,劉曜處於弱勢。劉曜在關中有後顧之憂,面臨隴西張氏的威脅,同時軍隊數量和戰鬥力都遜于石勒。劉曜主動示弱,封石勒為趙王,封地是東方的 24 個郡——反正地盤早就在石勒手裡,不需要劉曜撥地盤。

第二年(319 年),劉曜定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石勒的趙政權史稱後趙,與劉曜常相攻伐。

北方進入了“兩趙對立”的混戰階段。

文/張程(摘自《魏晉原來是這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