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繼興回望故鄉:鼓子秧歌黃河魂

01

在黃河東岸的巍巍呂梁山上, 有一朵民藝奇葩, 枕著黃河的濤聲, 帶著泥土的芬芳和棗花的飄香, 千百年來回蕩在莊戶人家的苦樂年華中。

它, 就是柳林縣三交鎮鼓子秧歌。

柳林縣三交鎮歷史文化積澱很深, 有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 這裡的鼓子秧歌起源于唐宋, 鼎盛於明清。 古代黃河經常氾濫成災, 黃河東岸的三交百姓, 抗洪勝利後拿起抗洪的工具當道具, 歡樂地唱跳起來, 逐漸就形成了鼓子秧歌。 後來逐步演化為老百姓祭河神祈求行船安全、敬天地祈禱風調雨順、歡逢節日喜慶豐收的民間廣場舞蹈形式,

傳承至今, 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鼓子秧歌是載歌載舞的綜合藝術, 鼓聲震天, 舞步輕快, 猶如一條翻滾前行的彩色巨龍穿梭, 更如一波又一波的黃河浪在翻卷, 蔚為壯觀, 美不可言。

柳林縣三交鎮就是我的家鄉, 是全國最大的紅棗集散地與最大的紅棗交易市場, 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紅棗第一鎮”。 三交鎮橫跨秦晉兩省, 是柳林縣和石樓縣交界處, 黃河對岸又是陝西省綏德縣與清澗縣接壤之地, 自古就有“鼓擊震兩省、雞鳴驚四縣”之美譽。

小時候, 身邊奔騰不息的黃河, 與氣壯山河的三交鼓子秧歌, 慰籍了我不屈的年幼靈魂。

少年時的我, 常常一個人在家鄉黃河岸邊的沙灘上看書, 累了, 就望著黃河發呆, 想著黃河的源頭與盡頭。 洶湧澎湃的黃河水告訴我:一定要做一個大寫的人。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 我開始有意識的磨練自己, 發憤讀書。

後來在外學習與工作。 累了的時候, 一想起家鄉的黃河, 於是就又有了精神。 黃河之水夜夜澎湃在我夢裡,

激蕩著黃河魂的鼓子秧歌裹挾著風雲一起入我夢, 高低起伏的濤聲, 聲震天地的鼓點聲, 像嚴父的呵斥, 像慈母的勉勵, 時時鞭策著我。

02

唐代山西籍大詩人柳宗元客居廣西柳州時曾詩雲:“海畔尖山似劍鋩, 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 散上峰頭望故鄉。 ”

文成公主和親吐蕃上路後回望故鄉時, 無法不感慨:走不到的地方是遠方, 回不到的地方是故鄉。

在家山遙遙交通不便且戰亂頻仍的古代, 不僅遊子回鄉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連“家書抵萬金”也幾乎是一種常態。 於是就有了韓愈“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之浩歎, 有了宋之問“嶺外音書斷, 經冬複曆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之無限感慨。

今人回鄉易, 鄉愁凝聚難,

致使人與故鄉的關係日漸淡薄。 文學失去了鄉思鄉愁, 韻味就少了許多, 所以當今文學作品式微之勢在所難免。

但對於許多人來說, 無論歲月如何變換, 無論人生幾度秋涼, 故鄉情永不褪色。

我也是這樣, 故土深情是刻在骨子裡的。 春風老屋留暉遠, 秋雨故園灑淚多。 家鄉的土地家鄉的人, 早已與我血脈相連了。

家鄉風物很多, 黃河鼓子秧歌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胞弟劉興亮前一段寫了篇兒時的嗩呐記憶, 字字真情。 我今天來寫這篇鼓子秧歌, 與之呼應。

能夠流傳不息、潤澤久遠的, 只有根植于沃土的文化。

03

看過三交鼓子秧歌的人, 都會不禁為之叫絕。 特別是行進在路上時, 打鼓敲鑼拍鏟聲交織在一起, 聲勢浩大, 氣吞山河,

一眼望去, 方陣緩緩推進, 每張笑臉鶴陽光一樣燦爛, 將歡快幸福的電波傳遞給了每一個人。

兒時, 春節的最大快樂, 就是看村裡人鬧秧歌。 每戶人家的院子裡都要鬧一遍, 那時候的快樂很純, 不滲透一點雜質。

每當鬧完一家時, 主人就得賞煙兩盒。 秧歌隊的領導就當眾宣佈:誰誰誰家賞煙兩盒。

秧歌隊的全體人員都要高呼一聲:大幹快上!然後就是一陣激情四射的鑼鼓聲。

我上小學高年級後,賞煙變成兩條了。秧歌隊的領導當眾宣步後,秧歌隊全體人員的高呼內容變成了:實現四化! 

再後來,賞煙兩條不變,煙的檔次上去了,還外加數百元賞錢。這時秧歌隊全體人員的高呼內容變成了:裝的湊湊! 

湊湊是家鄉一帶的方言,衣服口袋之意。意思是說:裝進衣服口袋吧。

無疑,這樣的說法解構了群體活動的神聖莊嚴之感。

高呼內容的演變,折射出歲月變遷對人們思維的衝擊。

市場經濟席捲城鄉時期,家鄉的秧歌鬧得越來越少了。以前是人們爭著要參與,後來是花錢雇,才肯參加秧歌隊。

歷史在這裡發出一聲沉重的歎息。

所幸的是,近年來,隨著中華文明偉大復興時代的到來,家鄉人回歸老傳統了,每逢春節或其它重大節點又大鬧秧歌,響遏行雲,舞動山鄉,純真的快樂又出現在大家的臉上。

04

上個月底,2017首屆山西藝術節盛大開啟。這是全省文藝戰線的大集結、大檢閱,體現了國家水準、山西風格、三晉氣派。

山西省的11市文化周比拼激烈,大量非遺絕活、特色群眾表演亮相藝術節。其中在長風商務廣場開展的120多場行進表演十分火爆,累計吸引無數群眾前來觀看,大家紛紛拍照、錄影、轉發朋友圈,成為金秋時節省城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在長風商務廣場表演最火爆的,無疑是來自我老家柳林縣三交鎮的黃河鼓子秧歌。整個表演活力四射氣場很大,猶如滾滾黃河水一樣雄壯渾厚,不僅吸引了在太原工作與生活的很多柳林人特別是三交人,還引發周邊散步、健身群眾的熱情互動,一同進入巡演隊伍,隨著有節奏的鼓點快樂地扭動起來,形成“人人都是演員、個個都是明星”的熱鬧場面。鼓聲、鑼聲、嗩呐聲、舞步聲、掌聲、笑聲匯成一片歡樂的海洋,被媒體贊為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

鼓子秧歌鬧省城,鬧出了三交人的精氣神。

此番進省城演出的三交鼓子秧歌隊伍近200人,由於名人所限,很多積極報名參加的人未能如願。由此可見三交人對藝術的熱情,對生活的熱愛。

孟子曾曰,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只有這種氣勢恢宏、歡天喜地的群體活動,才能將一方水土的精神全面展示出來,才能將此方水土養育出來的人空前凝聚起來。

柳林三交黃河鼓子秧歌在省城的這次精彩演出,必將載入山西藝術史冊!

05

柳林縣三交鎮不僅有馳名四方的黃河鼓子秧歌,亮點還有很多。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三交古鎮曾是秦晉的水上交通要道,素有鐵碼頭之美譽。這裡四季攝魂,處處動魄;春回黃河流冰,如萬馬奔騰;夏歸黃河怒潮,挾驚濤駭浪;秋至層林盡染,看秋水長天;冬來黃河淩汛,似上舞銀蛇。

黃河在這裡水流跌宕,造就了萬里黃河第一磧--土金磧,巨瀾翻卷,濁浪滔天!更在土金磧旁邊留下一座堪稱黃河奇觀的黃河母親峰---酷似母親仰臥的山峰,眼鼻耳發均栩栩如生,非常逼真,靜靜地屹立千年,閱盡人間風雨,終日守望著滔滔而過的黃河。

這裡的黃河母親峰景區笑迎八方客。乘坐遊艇、快艇,在三交古鎮的黃河中盡情衝浪,體驗風一般的感覺,安全又刺激!

棗兒滿枝,層林盡染,紅映河谷,香溢山鄉。遊客可盡情對山歌串棗林嘗鮮棗。這裡已有1300多年的棗樹栽培歷史,當年李闖王拴過戰馬的大棗樹,至今猶存。

物華其史,厚重三交。古晉遺風,曆千番浩劫猶未歇;黃河雄魂,經萬般磨難而不絕。李闖王曾於此地東渡黃河,留下一座吞吐煙雲的闖王寨。古老的兵寨櫛風沐雨,透著無限的滄桑。!斑斑點點的歷史遺跡,資料遺物琳琅滿目的李自成展覽館,旌旗獵獵、古樸蒼涼的寨牆,一石柱天的點將台,雄險奇駿,峰巒如怒,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遙想當年紅軍東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1936年2月,東征紅軍總部從三交鎮坪上渡口揮師東進!山西省第一個紅色政權在此地建立,周恩來在此地住了三天三夜指導工作,毛澤民在此地為紅軍籌糧籌款……

西北根據地創始人、我軍公認的36位軍事家之一的劉志丹血灑此地,英魂長眠。

黃河母親峰景區擁有十分別致的黃河窯洞賓館,窯洞建築最大的特點就是冬暖夏涼,乾淨整潔,古老的窯洞與現代生活達到了完美的結合,可讓厭倦了城市喧囂的人們在此實現鄉村式的返璞歸真。

窯洞賓館的餐飲別有風味,特色鮮明。遊人可在此吃到極具營養價值的黃河野生鯰魚。這裡的夾肉花餅子、棗饃饃、農家棗糕、勁到豆腐等特色菜食,皆為本地產的綠色食品,既營養豐富,又衛生健康,使前來旅遊的遊客都讚不絕口。窩窩頭、金裹銀(一種軟面饃饃)、山藥擦擦,老鹹菜、苦菜、三交特色拌三絲等,更是盡顯當地的農家特色。

06

黃河鼓子秧歌在省城大展風采之後,在省城發展的三交人無不揚眉吐氣。

黃河水黃河人,一代一代唱不盡。

鼓樂聲聲,是很多人對家鄉三交的集體記憶。當記憶在眼前滿血復活時,多少人為之熱淚盈眶。

為生計奔走無論有多忙,也不能忽視文化對人的滋養!

所以黃河鼓子秧歌在家鄉必將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樂綿延無絕期。(劉繼興)

秧歌隊的領導就當眾宣佈:誰誰誰家賞煙兩盒。

秧歌隊的全體人員都要高呼一聲:大幹快上!然後就是一陣激情四射的鑼鼓聲。

我上小學高年級後,賞煙變成兩條了。秧歌隊的領導當眾宣步後,秧歌隊全體人員的高呼內容變成了:實現四化! 

再後來,賞煙兩條不變,煙的檔次上去了,還外加數百元賞錢。這時秧歌隊全體人員的高呼內容變成了:裝的湊湊! 

湊湊是家鄉一帶的方言,衣服口袋之意。意思是說:裝進衣服口袋吧。

無疑,這樣的說法解構了群體活動的神聖莊嚴之感。

高呼內容的演變,折射出歲月變遷對人們思維的衝擊。

市場經濟席捲城鄉時期,家鄉的秧歌鬧得越來越少了。以前是人們爭著要參與,後來是花錢雇,才肯參加秧歌隊。

歷史在這裡發出一聲沉重的歎息。

所幸的是,近年來,隨著中華文明偉大復興時代的到來,家鄉人回歸老傳統了,每逢春節或其它重大節點又大鬧秧歌,響遏行雲,舞動山鄉,純真的快樂又出現在大家的臉上。

04

上個月底,2017首屆山西藝術節盛大開啟。這是全省文藝戰線的大集結、大檢閱,體現了國家水準、山西風格、三晉氣派。

山西省的11市文化周比拼激烈,大量非遺絕活、特色群眾表演亮相藝術節。其中在長風商務廣場開展的120多場行進表演十分火爆,累計吸引無數群眾前來觀看,大家紛紛拍照、錄影、轉發朋友圈,成為金秋時節省城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在長風商務廣場表演最火爆的,無疑是來自我老家柳林縣三交鎮的黃河鼓子秧歌。整個表演活力四射氣場很大,猶如滾滾黃河水一樣雄壯渾厚,不僅吸引了在太原工作與生活的很多柳林人特別是三交人,還引發周邊散步、健身群眾的熱情互動,一同進入巡演隊伍,隨著有節奏的鼓點快樂地扭動起來,形成“人人都是演員、個個都是明星”的熱鬧場面。鼓聲、鑼聲、嗩呐聲、舞步聲、掌聲、笑聲匯成一片歡樂的海洋,被媒體贊為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

鼓子秧歌鬧省城,鬧出了三交人的精氣神。

此番進省城演出的三交鼓子秧歌隊伍近200人,由於名人所限,很多積極報名參加的人未能如願。由此可見三交人對藝術的熱情,對生活的熱愛。

孟子曾曰,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只有這種氣勢恢宏、歡天喜地的群體活動,才能將一方水土的精神全面展示出來,才能將此方水土養育出來的人空前凝聚起來。

柳林三交黃河鼓子秧歌在省城的這次精彩演出,必將載入山西藝術史冊!

05

柳林縣三交鎮不僅有馳名四方的黃河鼓子秧歌,亮點還有很多。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三交古鎮曾是秦晉的水上交通要道,素有鐵碼頭之美譽。這裡四季攝魂,處處動魄;春回黃河流冰,如萬馬奔騰;夏歸黃河怒潮,挾驚濤駭浪;秋至層林盡染,看秋水長天;冬來黃河淩汛,似上舞銀蛇。

黃河在這裡水流跌宕,造就了萬里黃河第一磧--土金磧,巨瀾翻卷,濁浪滔天!更在土金磧旁邊留下一座堪稱黃河奇觀的黃河母親峰---酷似母親仰臥的山峰,眼鼻耳發均栩栩如生,非常逼真,靜靜地屹立千年,閱盡人間風雨,終日守望著滔滔而過的黃河。

這裡的黃河母親峰景區笑迎八方客。乘坐遊艇、快艇,在三交古鎮的黃河中盡情衝浪,體驗風一般的感覺,安全又刺激!

棗兒滿枝,層林盡染,紅映河谷,香溢山鄉。遊客可盡情對山歌串棗林嘗鮮棗。這裡已有1300多年的棗樹栽培歷史,當年李闖王拴過戰馬的大棗樹,至今猶存。

物華其史,厚重三交。古晉遺風,曆千番浩劫猶未歇;黃河雄魂,經萬般磨難而不絕。李闖王曾於此地東渡黃河,留下一座吞吐煙雲的闖王寨。古老的兵寨櫛風沐雨,透著無限的滄桑。!斑斑點點的歷史遺跡,資料遺物琳琅滿目的李自成展覽館,旌旗獵獵、古樸蒼涼的寨牆,一石柱天的點將台,雄險奇駿,峰巒如怒,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遙想當年紅軍東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1936年2月,東征紅軍總部從三交鎮坪上渡口揮師東進!山西省第一個紅色政權在此地建立,周恩來在此地住了三天三夜指導工作,毛澤民在此地為紅軍籌糧籌款……

西北根據地創始人、我軍公認的36位軍事家之一的劉志丹血灑此地,英魂長眠。

黃河母親峰景區擁有十分別致的黃河窯洞賓館,窯洞建築最大的特點就是冬暖夏涼,乾淨整潔,古老的窯洞與現代生活達到了完美的結合,可讓厭倦了城市喧囂的人們在此實現鄉村式的返璞歸真。

窯洞賓館的餐飲別有風味,特色鮮明。遊人可在此吃到極具營養價值的黃河野生鯰魚。這裡的夾肉花餅子、棗饃饃、農家棗糕、勁到豆腐等特色菜食,皆為本地產的綠色食品,既營養豐富,又衛生健康,使前來旅遊的遊客都讚不絕口。窩窩頭、金裹銀(一種軟面饃饃)、山藥擦擦,老鹹菜、苦菜、三交特色拌三絲等,更是盡顯當地的農家特色。

06

黃河鼓子秧歌在省城大展風采之後,在省城發展的三交人無不揚眉吐氣。

黃河水黃河人,一代一代唱不盡。

鼓樂聲聲,是很多人對家鄉三交的集體記憶。當記憶在眼前滿血復活時,多少人為之熱淚盈眶。

為生計奔走無論有多忙,也不能忽視文化對人的滋養!

所以黃河鼓子秧歌在家鄉必將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樂綿延無絕期。(劉繼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