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趙匡胤無法控制自己的弟弟,只能將這一巨大隱患留給後世!

古代皇帝雖然貴為天之驕子, 位於萬人之上, 但他們卻往往並不自由。 比如唐朝“玄武門之變”後李淵不得不禪位給李世民;比如明末崇禎皇帝想與後金議和並遷都, 最終都沒能實現;再比如國史君(國史通論)今天要講的宋太祖趙匡胤曾經決心要做一件事, 卻礙于弟弟趙光義的阻攔, 最終只能作罷, 將宋朝的一個巨大隱患留給後世, 並且無奈地斷定大宋國祚不足百年!

尾大不掉

宋太祖趙匡胤

大多數人都認為宋太宗趙光義的皇位來路不正, 國史君(國史通論)在之前文章中也曾經分析過“金匱之盟”與“斧聲燭影”的真偽, 史學家也認為宋朝初年的歷史被人為篡改, 而宋太宗則負有重大嫌疑。 在趙匡胤稱帝之後, 趙光義的政治地位逐漸提升, 風頭甚至壓過了趙匡胤的幾個兒子。

宋太宗趙光義

在被封為開封府尹、晉王之後, 他在都城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政治聯盟, 趙匡胤漸漸有被架空的趨勢, 對弟弟的尾大不掉深表無奈。

遷都計畫

開封與洛陽區點陣圖

開封是中國“六大古都”之一, 曾經有八個王朝定都於此, 五代時期的梁、晉、漢、周都以此為國都, “陳橋兵變”之後, 趙匡胤接受後周恭帝的禪讓, 建立宋朝, 將後周的整套政治遺產大部分都繼承了下來, 當然也定都開封。 但是作為一個偉大的戰略家, 趙匡胤認為定都開封並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於是在開寶九年(西元976年)率領百官西巡洛陽, 給遷都之事做下鋪墊。

兩重顧慮

北宋時期的亞歐大陸

趙匡胤決定遷都最重要的原因是出於對帝國的長遠考慮, 因為開封無險可守!宋朝立國之後為了防止再次產生晚唐至五代時期軍閥割據的情況, 制定了“守內虛外”的基本國策, 之前守衛邊疆的大部分軍隊都被調入首都附近以拱衛京師, 所以京城就要養活大量的士兵。

相比之下, 洛陽易守難攻, 具有地理優勢, 所需的軍隊就要少很多, 兵力就可以分散到邊疆, 同時也不會增加京城的威脅。

趙匡胤長子趙德昭

另一方面, 趙匡胤還考慮到自身及兒孫的安全, 趙光義越來越難制衡, 整個京城幾乎都已經是趙光義的勢力範圍, 他與豪門大族建立了盤根錯節的關係網,但是如果遷都的話,就有重新洗牌的可能。

金滅北宋進軍線路

可惜趙匡胤的戰略佈局最終沒能實現,他向百官徵詢對遷都一事的意見時,趙光義冠冕堂皇地說了一句,都城的安全“在德不在險”。趙匡胤只能喟然長歎:百年之內,天下財務會因都城而耗竭,本身就強敵環伺的邊境線會有更多更大的麻煩!後來富庶的宋朝果然出現了“積貧積弱”的情況,而一百多年後,金國發動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他與豪門大族建立了盤根錯節的關係網,但是如果遷都的話,就有重新洗牌的可能。

金滅北宋進軍線路

可惜趙匡胤的戰略佈局最終沒能實現,他向百官徵詢對遷都一事的意見時,趙光義冠冕堂皇地說了一句,都城的安全“在德不在險”。趙匡胤只能喟然長歎:百年之內,天下財務會因都城而耗竭,本身就強敵環伺的邊境線會有更多更大的麻煩!後來富庶的宋朝果然出現了“積貧積弱”的情況,而一百多年後,金國發動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