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元朝中期更換皇帝頻繁,二十多年內換36個皇帝!

元朝的敗亡, 其主要原因在於其政治黑暗, 民族歧視和政治壓迫政策。 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政局不穩, 皇帝大多不理國政, 貪圖享受, 腐化至極, 經臣鉤心鬥角, 欺上瞞下, 朝廷橫徵暴斂, 經濟越來越衰, 激起廣大人民的反抗。 各地農民起義, 指向元朝。 元朝在歷史潮流面前衰亡。

元朝中期頻繁更換皇帝, 僅在1307年(大德十一年)至1333年(元統元年)就更換36個皇帝, 在位都很短。 全由權臣擺弄下詔或頒佈詔令。 皇帝成為傀儡, 不能決策大事。 宮廷紛爭連續不斷, 爾虞我詐時時出現。 再加上經濟落後, 廣大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中原地區農民尤其悲慘, 饑寒交迫, 其嚴重程度已達到再也不能忍受的地步。 這樣, 人民群眾被迫起來反抗, 農民舉行起義, 提出“驅逐胡虜, 恢復中華, 立綱陳紀, 救濟斯民”的口號, 將矛頭指向元朝。

元朝末期的妥歡帖睦爾在位較長。 他從1333年(元統元年)六月至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七月, 共35年的時間, 是處在農民起義軍的進攻與元朝軍的抗擊時期。 可是, 在這樣長時間內元軍之敗, 其原因不在將帥無能, 士兵不勇, 而是元朝政權不修政治, 不興經濟, 無休止的內部爭權奪利, 互相殘殺的結果。 尤其順帝是個昏君,

朝令夕改, 出爾反爾, 不得從臣之心。 所以, 宋王及地方勢力首領, 在危急時刻拒絕帝詔, 不遣兵參戰, 造成四分五裂。 無論哪個朝代, 其被滅亡之幫, 皆不外乎朝廷之腐敗, 群臣之相互爭權奪利, 互相殘殺和君主之昏庸。 這也可說是一種國家滅亡的基本規律。

元朝在戰略上麻木不仁, 未進行有組織的反攻。 當中原地區各地的農民組織起來, 舉行起義, 大反元朝時, 朝廷仍在內部紛爭, 爾虞我詐, 沉醉於酒色, 耳不聞外界之動亂, 更沒有料到起義軍會進而埋沒元朝。 甚至在各地農民起義軍稱帝、稱王時, 朝廷也無計議對策, 不能採取戰略措施, 只是零星下詔, 以地方軍相抗擊或鎮壓罷了。 在戰役上, 各地元軍沒有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聯合作戰, 而是各自為戰, 如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各據一方, 互不聯合。 後來竟為互相爭地盤而開戰;禿堅帖木兒軍, 不但不聯合擴廓帖木兒作戰, 反而進入京城兩次;漠北之陽翟王阿魯渾帖木兒不受君命, 還有奪順帝之位的野心, 這證明元軍勢力之衰弱,

國敗朝亡, 已為時不遠了。 元朝未能及時抓住農民起義軍低潮之際, 組織反攻;在戰略上推動了時機。

1354年(至正十四年月日)九月, 脫脫率領號稱百萬軍, 十一月圍困高郵城, 張士誠十分危急, 將要投降, 順帝突然下詔, 免其百萬大軍之統帥權, 使張士誠得以轉危為安。這是元廷的大錯誤,其後果是使得百萬大軍潰散了,元軍受到嚴重的挫傷,而各地農民軍從低潮轉入高潮。

元軍推動戰略反攻的又一個時機是,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春,大宋朝林兒,間(離間)福通的失敗和起義軍互相攻擊,如至正二十三春,張士誠殺劉福通,大宋紅巾軍亡;秋季,朱元璋殺陳友諒,天完及漢國一系列的紅巾軍敗亡。恰在此時,元軍未能組織對朱元璋部反擊,元朝反而出現軍閥混戰、宗王之爭。結果,元朝給了朱元璋北上滅亡的好機會和有利條件。

總的說來元朝的快速滅亡,其原因就是:一,拒絕漢文化;二,拒絕民族融合;三,貪污腐敗。

使張士誠得以轉危為安。這是元廷的大錯誤,其後果是使得百萬大軍潰散了,元軍受到嚴重的挫傷,而各地農民軍從低潮轉入高潮。

元軍推動戰略反攻的又一個時機是,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春,大宋朝林兒,間(離間)福通的失敗和起義軍互相攻擊,如至正二十三春,張士誠殺劉福通,大宋紅巾軍亡;秋季,朱元璋殺陳友諒,天完及漢國一系列的紅巾軍敗亡。恰在此時,元軍未能組織對朱元璋部反擊,元朝反而出現軍閥混戰、宗王之爭。結果,元朝給了朱元璋北上滅亡的好機會和有利條件。

總的說來元朝的快速滅亡,其原因就是:一,拒絕漢文化;二,拒絕民族融合;三,貪污腐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