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千古之謎:項羽真的掘了秦始皇陵嗎?《史記》中的記載可靠嗎

史溝爭鳴32:項羽有無掘過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臨潼縣城東驪山北麓, 是我國帝王陵中較早的一座。 我國古代一直就有盜墓的傳統, 那麼這座窮奢極欲的秦始皇陵有沒有被盜過呢?

秦始皇陵

在我國古代的一些史籍中確實過秦陵地宮被人盜過的記載, 最早記述此事的即是西漢時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 他在《史記·高祖本紀》中載, 劉邦與項羽相持在廣陵(今滎陽東北)之間時, 劉邦列數項羽的十大罪狀, 其中第四項即是“項羽燒秦宮室, 掘始皇帝塚, 私收其物”, 漢朝著名學者劉向在其請罷漢昌陵的上疏中, 對此事說得十分的詳細:“驪山之作未成, 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 項籍燔其宮室營宇, 往者鹹見發掘。 其後, 牧兒亡羊, 羊入其鑿, 牧者揮火照求羊, 失火燒臧槨”。 (班固《漢書·楚文王傳》)而班固以後約六百年的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則說得更加的詳細:“項羽入關發之,

以三十萬人, 三十日運物不能窮。 關東盜賊銷槨取銅, 牧人尋羊燒之, 火延九十日不能滅。 ”據記載, 唐代王巢、五代溫韜也都盜過秦始皇陵。

此後, 對於秦始皇陵被盜掘一事, 歷代著作家置疑者很少, 援引者很多。 《綱鑒易知錄》載:“羽引兵西, 屠咸陽”, “燒宮室”, “掘始皇帝塚”;著名史學家劉澤華在《中國古代史》中也說項羽“挖了秦始皇的墳, 放火焚燒咸陽”。 如此說來, 項羽掘秦始皇陵似乎成了定論。

然而, 經歷了數千年風雨的秦始皇陵,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又有了新的發現, 在秦始皇陵周圍的兵馬俑、銅車馬等保存完好, 使得考古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們對秦陵地宮被盜的記載產生了懷疑。 他們便將勘查地球化學中的汞量技術應用于秦始皇陵,

通過測量陵中的汞含量, 來驗證《史記》中關於墓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記載是否屬實。 果然, 探測結果, 地宮中心的汞含量嚴重超標, 為一般土層的二百八十餘倍, 分佈面積達一萬二千平米, 而其他區域則無這樣的現象。 這種汞含量是人工灌溉的水銀揮發積聚而成的, 這也就驗證了司馬遷的描述。

秦始皇陵出土的銅馬車, 保存相當完好

因此, 有人根據近年來的考古發掘和對文獻的研究, 認為“項羽鑿陵”之說有著很大的疑問:一是《史記》在《秦始皇本紀》和《項羽本紀》中對此事隻字不提, 只是在《高祖本紀》中通過劉邦之口一筆帶過;《漢書》記載雖然比《史記》要詳細, 但說法還是比較的粗略, 只有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得較為詳盡, 但那是一本地理學著作。 而且史籍中的記載的矛盾說明, 時代越晚, 傳聞也就越與事實可能有所出入, 不能完全信以為真。 二是在原來秦陵墓封土之下出土的銅馬車, 其破損是抗自然坍陷所致,

而車馬上的大量金銀裝飾, 保存完好, 並無缺損。 如果真是項羽鑿陵, 精緻的銅馬車豈會安然無恙?三地宮中水銀的存在, 推翻了項羽鑿墓和地宮失火之說, 說明項羽毀的僅僅是陵園的地面建築。 如果項羽等人鑿墓入室, 水銀也早就已經揮發散盡, 不可能出現這種規模的汞異常。 四是陵墓現存封土比史籍所載封土面積小的原因, 一是由於風摧雨沖的自然因素, 二是由於取土掘抗的人為因素, 而非項羽掘墓所致。 五是到目前為止, 世上沒有發現一件被確認是始皇陵墓中的文物, 至於在陵園“拾到編鐘、秦權、矛等銅具”也不能把它肯定為發掘“遺留”的證據, 這可能是地面建築遺址內的遺物。 六是既然項羽已經把墓內洗劫一空, 那麼王巢和溫韜又為何去挖一個空墓呢?這說明,在晚唐五代時,人們就不完全相信項羽掘秦始皇陵的傳聞和記載。

力拔山兮氣蓋的項羽,史籍中記載他掘了秦始皇的陵墓

有的人則認為,史書中關於項羽等掘始皇帝陵的記載本來就並不確定,即便沒有考古新發現,也是應該引起懷疑的,理由有以下幾點:一是《史記·項羽本紀》只說項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這說明,司馬遷只肯定了項羽燒宮室,對“掘墓”一事,實際上是否定的,或者說是存疑的。二是劉邦和項羽屬於敵對陣營,相互之間的捕風捉影和造謠污蔑是常有的事,項羽“掘始皇墓”是劉邦製造出來的輿論,當不得真。三是《漢書》首創的牧童焚地宮,這是同時史籍中沒有可能可靠的記載作為佐證,可見,劉向所雲很可能是道聼塗説。所以,秦陵地宮至今保存完好,秦始皇仍在地宮安眠。

但也有專家說不宜過早地作地宮保存完好的結論,因為古代職業盜墓者的本領很大,僅憑現代技術難以發覺,而秦時防腐辟邪常用的珠砂,當地溫升高時,也可以蒸發出汞蒸汽,用汞異常現象作為地宮完好的證明是不充分的。

還有的人仍持地宮被掘焚說,其主要根據是:一是工程主持者之一的章邯降楚後,很可能把地宮的秘密告訴項羽,項羽掘墓完全可能輕易得手;二是工程停棄,建材狼籍,驛於“所過無不殘破”的項羽來說,財富集中的秦始皇陵能不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更何況,陝西境內的帝王陵墓大部分被盜,秦始皇墓豈能獨免其難。三是司馬遷和班固治史謹嚴,沒有充分的證據是不能輕易否定的。因此,秦始皇地宮曾遭大規模的劫盜與焚燔當無可置疑。

那麼,秦始皇陵到底有沒有被項羽等人掘盜過?其中的奧妙,只有待陵墓發掘後方可大白於天下。

那麼王巢和溫韜又為何去挖一個空墓呢?這說明,在晚唐五代時,人們就不完全相信項羽掘秦始皇陵的傳聞和記載。

力拔山兮氣蓋的項羽,史籍中記載他掘了秦始皇的陵墓

有的人則認為,史書中關於項羽等掘始皇帝陵的記載本來就並不確定,即便沒有考古新發現,也是應該引起懷疑的,理由有以下幾點:一是《史記·項羽本紀》只說項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這說明,司馬遷只肯定了項羽燒宮室,對“掘墓”一事,實際上是否定的,或者說是存疑的。二是劉邦和項羽屬於敵對陣營,相互之間的捕風捉影和造謠污蔑是常有的事,項羽“掘始皇墓”是劉邦製造出來的輿論,當不得真。三是《漢書》首創的牧童焚地宮,這是同時史籍中沒有可能可靠的記載作為佐證,可見,劉向所雲很可能是道聼塗説。所以,秦陵地宮至今保存完好,秦始皇仍在地宮安眠。

但也有專家說不宜過早地作地宮保存完好的結論,因為古代職業盜墓者的本領很大,僅憑現代技術難以發覺,而秦時防腐辟邪常用的珠砂,當地溫升高時,也可以蒸發出汞蒸汽,用汞異常現象作為地宮完好的證明是不充分的。

還有的人仍持地宮被掘焚說,其主要根據是:一是工程主持者之一的章邯降楚後,很可能把地宮的秘密告訴項羽,項羽掘墓完全可能輕易得手;二是工程停棄,建材狼籍,驛於“所過無不殘破”的項羽來說,財富集中的秦始皇陵能不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更何況,陝西境內的帝王陵墓大部分被盜,秦始皇墓豈能獨免其難。三是司馬遷和班固治史謹嚴,沒有充分的證據是不能輕易否定的。因此,秦始皇地宮曾遭大規模的劫盜與焚燔當無可置疑。

那麼,秦始皇陵到底有沒有被項羽等人掘盜過?其中的奧妙,只有待陵墓發掘後方可大白於天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