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考考你的知識深度:為什麼不是12“天干”和10“地支”?

眾所周知, 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

組成了干支紀法。

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 天干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 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唐代之後天干地支組成的紀年主要用於算命或者占卜。

那麼, 為什麼延續至今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呢?

據考證的一種說法,

“天干地支”是自上古時期就已發明的一種計算週期的方式。

【1】天干

“天干”與月亮有關。

古人發現, 每天晚上月亮都有陰晴圓缺, 由一個滿月到下一個滿月的一個週期, 為30天。

為了方便計時與區分, 古人將30一分為三, 也就有了上旬、中旬、下旬之說。

再以“甲乙丙丁”這一套天干數字逐個稱呼, 也就有了現在的說法。

這就是天干是“10”的原因。

因為“天干”是觀測天上的月亮才知道的, 故是“天”。

而在古義裡, “幹”指“事物的主體或重要部分”, 古人奉天為大, 以地次之, 故有了“天干”的說法。

【2】地支

“地支”與太陽有關。

古人在觀察月亮的同時逐漸發現,

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的一個週期, 剛好就是12個月亮的週期長度。

於是, 古人就明白了, 原來太陽的一個週期, 其長度等於12個月亮圓缺變化的週期, 為了和天干數字區分, 就有了“子丑寅卯”這套標記方式。

因為是觀測到地面上萬物的變化, 故是“地”, 同樣, 因為地位次於天, 故用了“地支”。

“支”, 複雜整體中的一部分, 起支撐作用。

當然, 聰明的古人還將12個月裡大地上的變化又做了進一步的歸納和細分, 這也就是後來的“二十四節氣”。

至於“天干地支”什麼時候與後來的“五行八卦”理論扯上關係, 我查到的史料沒有明確的說法, 就不展開了。

話說自從我每天多懂一點兒冷知識後, 連和別人吹牛都更有信心了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