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赤壁之戰”有“火攻”? 蘇軾、羅貫中都不是這意思!

蘇軾醉筆草書《大江東去》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 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 一尊還酹江月。 ”

寫“赤壁之戰”的文學作品, 無人能出宋蘇軾之右。 周瑜於赤壁大敗曹操, 蘇軾寫周瑜, 其實是寫自己的人生, 以及人生的感慨。 把文學當歷史讀, 這方向本來就反了。

羅貫中像

周瑜是怎樣在赤壁大敗曹操呢?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給出了答案:周瑜讓黃蓋詐降, 曹操中計將戰艦相連, 諸葛亮借得東風, 火借風勢, 周瑜的“火攻”令曹操二十余萬大軍“灰飛煙滅”。

清乾嘉間刊本《三國演義》

作為文學作品, 《三國演義》必須虛構的情節與細節, 這樣小說才能好看, 才能吸引讀者。 嚴謹的史實敘述, 那是要有老師逼著, 學生沒有辦法才會看。 《三國演義》本來雖是小說, 但羅貫中並非純粹 “瞎說”。 羅貫中是個明朝人, 早在羅貫中之前, 宋朝的司馬光即著成史學經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載:“(黃蓋)乃取蒙沖鬥艦十艘, 載燥荻、枯柴, 灌油其中……去北軍二裡餘, 同時發火, 火烈風猛, 船往如箭, 燒盡北船, 延及岸上營落”。

司馬光像

司馬光(1019-1086), 字君實, 號迂叟, 陝州夏縣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與文學家, 其主持編纂的《資治通鑒》,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僅以一紙《資治通鑒》, 司馬光就足以不朽, 永垂後世!

《資治通鑒》中, 司馬光憑什麼認為曹操敗于周瑜的“火攻”? 晉代的陳壽在《三國志》中有直接記述。

敦煌藏經洞文獻《三國志》

陳壽(233-297), 字承祚, 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 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是一位官員, “赤壁之戰”時尚未出生, 但去時不遠, 且親身經歷了三國及三國歸於晉滅歷史, 後歷經十年, 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以陳壽的閱歷與嚴謹, 《三國志》是完全可信的。

《三國志》中是怎樣記載“赤壁之戰”中“火攻”之事的呢?《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 與先主並力, 與曹公戰於赤壁, 大破之,焚其舟船。”

這則記載可以看出:周瑜確實在赤壁打敗了曹操,並且放火燒了曹操的戰船,但曹操失敗的原因並不是遭受了“火攻”。

赤壁之戰

——陳壽《三國志》中的文字十分清晰,是“大破之,焚其舟船”,不是“焚其舟船,大破之”。依陳壽所述,周瑜是打敗曹操後,放火燒了他的“舟船”,而不是因為火燒了曹操的“舟船”,從而招致曹軍大敗。文中的因果關係,交待得十分清楚。

陳壽著史嚴謹,事件的因果關係不可能搞錯,更不會弄反。長篇史作《三國志》文字量極大,陳壽會不會出現“筆誤”之類呢?這種可能性,也幾乎為“零”。曹操敗於赤壁,《三國志》多有記述,相互印證,其中《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原文是: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孫權為備(劉備)攻合肥。公(曹操)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權聞憙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劇照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達到了人生的一個新巔峰:位至丞相,打敗了高表,敗劉備於合肥,最後再於赤壁與劉備交戰。在赤壁,曹操的戰事進展得非常不順——曹軍感染了瘟疫,死亡嚴重,僵持下去于曹軍不得,曹操因此主動撤軍。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較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陳壽進一步寫明瞭曹操戰事失敗的原因——瘟疫,放火燒船的事,與戰爭勝負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陳壽只稱“大疫”,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疫”,指的是流行性急性傳染病,強致病性微生物細菌、病毒都能引起,不一定致人死亡。古代科學水準有限,只能判斷疫情的大小,無法確認疫情的性質。曹軍遭遇的 “大疫”,致“吏士多死者”,說明當時的疫情非常可怕。具體是哪一種瘟疫,現在已無法判斷。曹操讓軍隊撤離疫區,無疑是正確的選擇。

司馬光沒有讀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沒有讀過《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不可能。司馬光將《三國志》讀錯了?更不可能。以司馬光的學識,任何時候都可以甩相關“專家”“學者”幾條街。

元刊本《資治通鑒》

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不是要評“職稱”需要什麼“學術成果”,而是宋神宗說的:“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司馬光是以史家資政的自覺,來總結歷史上的成敗得失,從而服務於封建帝王。

“細菌”與“病毒”肉眼是看不見的,赤壁大戰前曹操誤入疫區,當時只有“神仙”能事覺察或預知。滅吳軍事行動的失敗,實事求是地講,只能歸於曹操運氣不好,或曰是一種天意,踏進了誰去誰遭瘟的地方。但這種總結,沒有借鑒意義。將曹操的失敗歸於對手一連串的計謀,曹操失察,對手 “火攻”陰謀得逞,客觀就變成了主觀,曹操就犯了驕傲自滿、官僚主義等一系列錯誤。並且,這種原因與結果之間,還建立起了“資政”意義上的聯繫。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事實上,諸葛亮一生都不是曹操的對手,滅吳戰役這樣的大事反而糊塗了,曹操怎麼又能走到歷史的前臺?

赤壁之戰

大破之,焚其舟船。”

這則記載可以看出:周瑜確實在赤壁打敗了曹操,並且放火燒了曹操的戰船,但曹操失敗的原因並不是遭受了“火攻”。

赤壁之戰

——陳壽《三國志》中的文字十分清晰,是“大破之,焚其舟船”,不是“焚其舟船,大破之”。依陳壽所述,周瑜是打敗曹操後,放火燒了他的“舟船”,而不是因為火燒了曹操的“舟船”,從而招致曹軍大敗。文中的因果關係,交待得十分清楚。

陳壽著史嚴謹,事件的因果關係不可能搞錯,更不會弄反。長篇史作《三國志》文字量極大,陳壽會不會出現“筆誤”之類呢?這種可能性,也幾乎為“零”。曹操敗於赤壁,《三國志》多有記述,相互印證,其中《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原文是: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孫權為備(劉備)攻合肥。公(曹操)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權聞憙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劇照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達到了人生的一個新巔峰:位至丞相,打敗了高表,敗劉備於合肥,最後再於赤壁與劉備交戰。在赤壁,曹操的戰事進展得非常不順——曹軍感染了瘟疫,死亡嚴重,僵持下去于曹軍不得,曹操因此主動撤軍。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較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陳壽進一步寫明瞭曹操戰事失敗的原因——瘟疫,放火燒船的事,與戰爭勝負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陳壽只稱“大疫”,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疫”,指的是流行性急性傳染病,強致病性微生物細菌、病毒都能引起,不一定致人死亡。古代科學水準有限,只能判斷疫情的大小,無法確認疫情的性質。曹軍遭遇的 “大疫”,致“吏士多死者”,說明當時的疫情非常可怕。具體是哪一種瘟疫,現在已無法判斷。曹操讓軍隊撤離疫區,無疑是正確的選擇。

司馬光沒有讀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沒有讀過《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不可能。司馬光將《三國志》讀錯了?更不可能。以司馬光的學識,任何時候都可以甩相關“專家”“學者”幾條街。

元刊本《資治通鑒》

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不是要評“職稱”需要什麼“學術成果”,而是宋神宗說的:“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司馬光是以史家資政的自覺,來總結歷史上的成敗得失,從而服務於封建帝王。

“細菌”與“病毒”肉眼是看不見的,赤壁大戰前曹操誤入疫區,當時只有“神仙”能事覺察或預知。滅吳軍事行動的失敗,實事求是地講,只能歸於曹操運氣不好,或曰是一種天意,踏進了誰去誰遭瘟的地方。但這種總結,沒有借鑒意義。將曹操的失敗歸於對手一連串的計謀,曹操失察,對手 “火攻”陰謀得逞,客觀就變成了主觀,曹操就犯了驕傲自滿、官僚主義等一系列錯誤。並且,這種原因與結果之間,還建立起了“資政”意義上的聯繫。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事實上,諸葛亮一生都不是曹操的對手,滅吳戰役這樣的大事反而糊塗了,曹操怎麼又能走到歷史的前臺?

赤壁之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