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南京大肉包研究報告

如同南京人的外號“大蘿蔔”, 肉包子到了南京便成了“大肉包”。

面皮微微發黃, 鬆軟香甜, 內餡肥瘦適宜, 肉汁四溢, 最妙的要數兩者連接處, 餡和皮中間那薄薄的一層, 既帶著肉餡的鮮味, 又不失面皮的綿軟。

如同南京這座城市, 南北皆宜, 大氣隨性。 自然, 這樣的大肉包深受南京大蘿蔔們的喜愛。

用10年, 從1塊2吃到4塊5

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 提起大肉包, 最先想到的幾乎都是金陵大肉包。 算起來, 它已經陪伴了南京人20多年。

並不是它的味道無懈可擊, 讓所有人喜歡, 而是它總能讓人想起金陵飯店還是南京第一高樓的年代。

有人打趣說, 金陵大肉包雖然已經是包子屆的愛馬仕, 4.5元一隻的價格算得上不菲, 但卻是金陵飯店唯一能吃得起的東西。

當年的金陵飯店有多風光呢?

對於普通的南京人來說, 金陵飯店就是神秘的代名詞。 只收外幣兌換券, 不接待衣冠不整的客人, 這樣的規定現在看來簡直匪夷所思。

時至今日, 金陵飯店早已讓出“南京第一高樓”的位置, 但在南京人心中, 金陵飯店還是那個金陵飯店, 能在裡面吃上一頓或者辦個酒席是件倍有面子的事情。

(1984年的金陵飯店)

自然, 沾著金陵飯店的光, 金陵大肉包從一開就帶著別的大肉包所沒有的光環。 金陵飯店也因為大肉包顯得親民了許多。

物質不發達的年代, 一塊多的金陵大肉包不知解了多少南京人的饞蟲, 視窗前曾經每天都會排起長龍般的隊伍。

本地人買的多的是為了帶回去和家裡人一起吃,

遊客買的多是把為了它當成特產送給親朋好友。

賣的實在太好太快了, 許多排了幾個小時隊的顧客最後只能空手而歸。 為此, 金陵大肉包還曾出臺過“限購令”。

“每人限購20只大肉包”, 二十其實並不是個小數字, 但對金陵大肉包來說只是小意思,

不愁賣是它真實的寫照。

賣的好了, 自然就有漲價的資本, 就像南京的房價一樣。

從10年前的一塊二漲到現在的四塊五, 因為在南京人心中的身份特殊, 金陵大肉包就連漲價也成了一樁新聞。

理解的人會說物價漲得快, 不漲價要虧本的, 況且肉包子的個頭本來就大, 也不算吃虧。

不理解的人會說金陵大肉包就該物美價廉,漲到四塊五,讓他們這些每次都買很多的老顧客吃不消。

可無論理解不理解,他們還是會每天排隊,為了記憶中一模一樣的味道。

原先賣包子的視窗是只收現金的,“朋友,身上還有現金啊?借我一點,我轉給你。”這是經常能聽到的話語。

但為了適應時代,視窗賣包子的阿姨也開始會問:“現金還是支付寶?”雖然他們擺弄POS機還不太熟練。

分量不輕的包子一到手,就會產生無法言明的安全感,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鮮甜濃厚的肉汁瞬間充盈了整個口腔,一個包子下肚,也就差不多飽了。

可時間終究是回不去的。

就像路過的幾位師傅無意中感慨的那樣,“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不一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一樣!”、“九十年代又和現在不一樣!”。

時間不停向前,能嘗到過去的味道已經很幸運了。

“肉包子扛餓”

三山街正在拆遷,但不遠處正在施工的工地卻仿佛在唱著“反調”。

早起去逛菜場的大爺大媽依舊不緊不慢,上班族的步履還是那麼匆忙。

他們不會看一眼街對面,卻會不自覺地看向一塊紅底黃字的招牌,“四鶴春麵館”。

作為百年老字型大小,四鶴春已經接受了時間的核對總和洗禮。不誇張的說,生活在這一片的人根本離不開它。

作為麵館,四鶴春的面當然是一絕,但除了面,這裡的餛飩,湯包還有大肉包也深受食客們的喜愛。

老食客總能最快的點上自己喜歡的食物,但對於慕名而來的人來說,點餐就不那麼容易了。

小情侶認真思考過後,點的食物早就超出了自己的食量。湯麵、混沌、包子,他們一邊吃一邊數落著對方沒克制住點多了!

也有送孫子上學的爺爺。家裡沒有準備早餐,四鶴春自然成了最好的選擇。或許對於其他店和路邊攤有顧慮,但這裡絕對讓他們放心。

一籠包子的第一個永遠是屬於孫子的,爺爺夾起包子蘸上醋後輕輕吹了吹,“慢點咬”。

孫子的注意力並不在包子上面,直到爺爺說了第二遍才轉過頭,咬上了一小口。

湯麵和湯包需要坐下來慢慢品嘗,而一個塑膠袋就可以帶走的大肉包最適合為生活奔波的上班族了。

大肉包2.5元/只,雖然個頭比不上金陵大肉包,但也算實惠了。

妝容精緻,衣衫得體的上班族往往買上兩個,在趕去地鐵站或者公交月臺的路上,把它們吞到肚子裡。

“肉包子扛餓。”光鮮的外表背後往往是無數的心酸,繁重的工作壓力下,不按時吃飯已經成了日常。

外人以為他們的早餐是沙拉咖啡三明治,但溫暖的大肉包是他們一天的開始,也是能慰藉他們的吃食。

肥瘦比例是獨家秘方,剛出鍋的包子熱氣騰騰,即便隔著塑膠袋也覺得燙手,但這時候也最香。

面皮的香味和肉餡的香味融合在一起,不斷地刺激著味蕾,於是在這種刺激下,大腦做出了最誠實的反應。

燙算什麼!?好吃才是最重要的。

於是肚子飽了,心情也變好了,全新的一天開始了。

“不知道哪裡好,可能是習慣了”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南京,這句話也可以變成“一個地方吃一個地方的大肉包。”

在珠江路、中山路和廣州路的交界處,中山大廈承包了這一片的大肉包。

同金陵飯店一樣,中山大廈也是南京的老牌子了,但同金陵飯店不一樣的是,中山大廈更便民親民些。

個頭和金陵大肉包相當,但只要3元一隻,算得上物美價廉了。

和金陵大肉包一樣,中山大廈為了方便南京人買熟食,專門開闢了一個外賣部,這也算的上是現代外賣的雛形了。

熟食、糕餅……不僅種類豐富,價格也很適宜。

正是因為有這些優點,附近的居民一買就是十幾年。早起買菜的老太推著小車,顫顫巍巍地走到窗口,“5個大肉包”。

年紀大了,動作也不是那麼利索,但收銀的阿姨一點也不著急,還和老太說笑了兩句。

“她經常買的,我們都認識了。”

中山路附近上班的白領們也經常光顧這裡。他們當中有的是起遲了,來不及在家吃早飯,有的是走了幾條街,專門來買的。

銀行上班的職員說:“大肉包不貴,吃一個就差不多飽了,有時候中午來不及吃飯也會到這裡來買一個。”

大約是味道真的很好,所以附近的居民吃不膩,上班族在肚子餓的時候也會第一時間想到它。

肉餡細嫩飽滿,調味醬汁甜而不膩,面皮鬆軟的恰到好處,咬上一口,香氣四溢。

被愛了那麼多年,總有其中的道理。

“插隊的注意點,還有這麼多人在排隊呢”

航太饅頭之所以叫航太饅頭,是因為不遠處有個航太學校。

一般來說,學校的知名度總是要高於附近美食店的,但航太饅頭可以算是個例外。

比起學校,它反而更多的承載了一批人對於青春的回憶。

上學前、放學後、飯卡裡的沒錢的時候,2.5元/只的大肉包就成了度過艱難時期最好的食物。

在這可以碰到同班同學甚至暗戀的物件,其實有時候就是為了碰到他們才會到這裡來買包子。

畢竟排隊的功夫可以多說一點話。

為了滿足吃包子的人,老闆每天四點起床,風雨無阻,幾十年下來,做出的包子如果用廣告語來形容,大概可以繞地球十幾圈了吧。

但最可貴的是,同包子的品質一樣,他們沒有改變初心,店面小的會讓慕名來的食客大吃一驚。

門頭小就算了,除了乾淨整潔沒有任何特點,位置雖然在瞻園景區附近,但不仔細看,根本不會注意到。

或許航太饅頭最大的特點就是排隊買包子的人了。

他們當中有送孩子上學的家長,有住在附近的人,還有來夫子廟的遊客。隊伍少掉的部分很快會被新來的人補上。

隊是排不完的,所以插隊的情況也經常發生。為了趕緊買到包子,也不乏出來喝止插隊的人。

“插隊幹什麼事啊!後頭還有那麼多人要買呢!”

大肉包的個頭不輸金陵大肉包和中山大肉包,抓在手裡分量感十足,肉餡偏瘦,但汁水十足,口感相比於一般的大肉包更加緊實有嚼勁,又鮮又甜。

鬧著要吃包子的小姑娘只咬了一口就乖乖牽起媽媽的手,不再鬧情緒了。

離開學校就不會再有回去的機會了,但是可以回來買上一兩個大肉包,說不定當年喜歡的人也在這裡呢?

包子是再普通不過的食物了,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於它的信任和依賴。

讓人銘記在心的不僅僅是包子的味道,更多是和包子有關的記憶。

六朝煙水氣,盡在市井裡。

這氣是包子出鍋時飄出的熱氣,氤氳輾轉間漸漸消散,卻留在了南京人心裡。

硬腿子原創稿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也不算吃虧。

不理解的人會說金陵大肉包就該物美價廉,漲到四塊五,讓他們這些每次都買很多的老顧客吃不消。

可無論理解不理解,他們還是會每天排隊,為了記憶中一模一樣的味道。

原先賣包子的視窗是只收現金的,“朋友,身上還有現金啊?借我一點,我轉給你。”這是經常能聽到的話語。

但為了適應時代,視窗賣包子的阿姨也開始會問:“現金還是支付寶?”雖然他們擺弄POS機還不太熟練。

分量不輕的包子一到手,就會產生無法言明的安全感,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鮮甜濃厚的肉汁瞬間充盈了整個口腔,一個包子下肚,也就差不多飽了。

可時間終究是回不去的。

就像路過的幾位師傅無意中感慨的那樣,“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不一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一樣!”、“九十年代又和現在不一樣!”。

時間不停向前,能嘗到過去的味道已經很幸運了。

“肉包子扛餓”

三山街正在拆遷,但不遠處正在施工的工地卻仿佛在唱著“反調”。

早起去逛菜場的大爺大媽依舊不緊不慢,上班族的步履還是那麼匆忙。

他們不會看一眼街對面,卻會不自覺地看向一塊紅底黃字的招牌,“四鶴春麵館”。

作為百年老字型大小,四鶴春已經接受了時間的核對總和洗禮。不誇張的說,生活在這一片的人根本離不開它。

作為麵館,四鶴春的面當然是一絕,但除了面,這裡的餛飩,湯包還有大肉包也深受食客們的喜愛。

老食客總能最快的點上自己喜歡的食物,但對於慕名而來的人來說,點餐就不那麼容易了。

小情侶認真思考過後,點的食物早就超出了自己的食量。湯麵、混沌、包子,他們一邊吃一邊數落著對方沒克制住點多了!

也有送孫子上學的爺爺。家裡沒有準備早餐,四鶴春自然成了最好的選擇。或許對於其他店和路邊攤有顧慮,但這裡絕對讓他們放心。

一籠包子的第一個永遠是屬於孫子的,爺爺夾起包子蘸上醋後輕輕吹了吹,“慢點咬”。

孫子的注意力並不在包子上面,直到爺爺說了第二遍才轉過頭,咬上了一小口。

湯麵和湯包需要坐下來慢慢品嘗,而一個塑膠袋就可以帶走的大肉包最適合為生活奔波的上班族了。

大肉包2.5元/只,雖然個頭比不上金陵大肉包,但也算實惠了。

妝容精緻,衣衫得體的上班族往往買上兩個,在趕去地鐵站或者公交月臺的路上,把它們吞到肚子裡。

“肉包子扛餓。”光鮮的外表背後往往是無數的心酸,繁重的工作壓力下,不按時吃飯已經成了日常。

外人以為他們的早餐是沙拉咖啡三明治,但溫暖的大肉包是他們一天的開始,也是能慰藉他們的吃食。

肥瘦比例是獨家秘方,剛出鍋的包子熱氣騰騰,即便隔著塑膠袋也覺得燙手,但這時候也最香。

面皮的香味和肉餡的香味融合在一起,不斷地刺激著味蕾,於是在這種刺激下,大腦做出了最誠實的反應。

燙算什麼!?好吃才是最重要的。

於是肚子飽了,心情也變好了,全新的一天開始了。

“不知道哪裡好,可能是習慣了”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南京,這句話也可以變成“一個地方吃一個地方的大肉包。”

在珠江路、中山路和廣州路的交界處,中山大廈承包了這一片的大肉包。

同金陵飯店一樣,中山大廈也是南京的老牌子了,但同金陵飯店不一樣的是,中山大廈更便民親民些。

個頭和金陵大肉包相當,但只要3元一隻,算得上物美價廉了。

和金陵大肉包一樣,中山大廈為了方便南京人買熟食,專門開闢了一個外賣部,這也算的上是現代外賣的雛形了。

熟食、糕餅……不僅種類豐富,價格也很適宜。

正是因為有這些優點,附近的居民一買就是十幾年。早起買菜的老太推著小車,顫顫巍巍地走到窗口,“5個大肉包”。

年紀大了,動作也不是那麼利索,但收銀的阿姨一點也不著急,還和老太說笑了兩句。

“她經常買的,我們都認識了。”

中山路附近上班的白領們也經常光顧這裡。他們當中有的是起遲了,來不及在家吃早飯,有的是走了幾條街,專門來買的。

銀行上班的職員說:“大肉包不貴,吃一個就差不多飽了,有時候中午來不及吃飯也會到這裡來買一個。”

大約是味道真的很好,所以附近的居民吃不膩,上班族在肚子餓的時候也會第一時間想到它。

肉餡細嫩飽滿,調味醬汁甜而不膩,面皮鬆軟的恰到好處,咬上一口,香氣四溢。

被愛了那麼多年,總有其中的道理。

“插隊的注意點,還有這麼多人在排隊呢”

航太饅頭之所以叫航太饅頭,是因為不遠處有個航太學校。

一般來說,學校的知名度總是要高於附近美食店的,但航太饅頭可以算是個例外。

比起學校,它反而更多的承載了一批人對於青春的回憶。

上學前、放學後、飯卡裡的沒錢的時候,2.5元/只的大肉包就成了度過艱難時期最好的食物。

在這可以碰到同班同學甚至暗戀的物件,其實有時候就是為了碰到他們才會到這裡來買包子。

畢竟排隊的功夫可以多說一點話。

為了滿足吃包子的人,老闆每天四點起床,風雨無阻,幾十年下來,做出的包子如果用廣告語來形容,大概可以繞地球十幾圈了吧。

但最可貴的是,同包子的品質一樣,他們沒有改變初心,店面小的會讓慕名來的食客大吃一驚。

門頭小就算了,除了乾淨整潔沒有任何特點,位置雖然在瞻園景區附近,但不仔細看,根本不會注意到。

或許航太饅頭最大的特點就是排隊買包子的人了。

他們當中有送孩子上學的家長,有住在附近的人,還有來夫子廟的遊客。隊伍少掉的部分很快會被新來的人補上。

隊是排不完的,所以插隊的情況也經常發生。為了趕緊買到包子,也不乏出來喝止插隊的人。

“插隊幹什麼事啊!後頭還有那麼多人要買呢!”

大肉包的個頭不輸金陵大肉包和中山大肉包,抓在手裡分量感十足,肉餡偏瘦,但汁水十足,口感相比於一般的大肉包更加緊實有嚼勁,又鮮又甜。

鬧著要吃包子的小姑娘只咬了一口就乖乖牽起媽媽的手,不再鬧情緒了。

離開學校就不會再有回去的機會了,但是可以回來買上一兩個大肉包,說不定當年喜歡的人也在這裡呢?

包子是再普通不過的食物了,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於它的信任和依賴。

讓人銘記在心的不僅僅是包子的味道,更多是和包子有關的記憶。

六朝煙水氣,盡在市井裡。

這氣是包子出鍋時飄出的熱氣,氤氳輾轉間漸漸消散,卻留在了南京人心裡。

硬腿子原創稿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