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官員出門是有規矩的,儀仗士卒不僅要鳴鑼,還有喊幾個字

看古代電視劇, 經常能看見官員出門要有鳴鑼儀仗。 只要一鳴鑼開道, 你就知道, 這是清宮戲。 因為, 清代以前, 只有儀仗士卒前引傳呼, 並無鳴鑼之舉。

《周禮》記載, 官員出門要"掌執鞭以趨辟"。 就是拿著鞭子邊打邊吆喝。 這裡只是虛打, 並不是真的打。

漢朝以後, 鞭子這一項用的越來越少。 只是儀仗士卒喝道而行。 這是為了, 一方面提醒人們回避或者讓坐著的站起來, 另一方面, 體現官員的威望。

到了清朝以後, 開始出現鳴鑼。 這是因為城市人口日漸稠密, 儀仗士卒僅呼喝已不能使行人迅速回避, 於是便加上鳴鑼。

這鳴鑼有很嚴格的規矩。 根據官吏職位的高低, 各有不同的敲法, 代表不同的意義。

州.縣官上街, 儀仗鳴鑼七下, 謂之"打七棒鑼"。

意思是"軍民人等齊閃開";同時, 儀仗士卒還要叫7個字了, 這7個字是:“君子不重則不威”, 這同樣有很深的講究, 因為縣令他們接觸百姓最多, 最經常, 如果要想有威信, 那就必須自重自持, 在各方面從嚴要求自己。

道.府官上街, 打九棒鑼, 意為"官吏軍民人等齊閃開"。

鳴鑼9下, 喊“謹而信, 泛愛眾而親人”, 也是強調認真和誠信, 同時要求廣愛民眾, 親近百姓。

提督.巡撫上街, 打十一棒鑼, 意為"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閃開", 喊“子溫而厲, 威而不猛, 恭而安”, 意思是需要辯證處理和把握的要求, 不能走極端。

都統以上官員上街,

打十三棒鑼, 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閃開"。 邊敲邊喊:“敬事而信, 節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這13個字。 強調這種省部級官員的為官宗旨, 應當是辦事認真、講求誠信, 節約用度, 愛護百姓, 安排勞役不能耽誤農時或者選擇適當時候。

聽到鳴鑼以後, 沿途民眾要自覺退讓或者下跪迎接。官小的遇到上級,要停下來避到路邊,官員本人還要迎著上級大轎挺身長跪,等到大官過去了,才能重新上道。

沿途民眾要自覺退讓或者下跪迎接。官小的遇到上級,要停下來避到路邊,官員本人還要迎著上級大轎挺身長跪,等到大官過去了,才能重新上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