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兩個神童陪太子讀書,一個老實一個奸猾,結局完全不一樣

北宋時期,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文人雅士相繼湧現而出。 在這種氛圍下, 皇室也非常注重教育, 太子的學習更是重中之重, 不但有名師教習, 還擇天下聰慧的神童陪太子讀書, 以創造良好的環境。 宋真宗給自己的太子選擇的伴讀是晏殊和蔡伯俙, 都是當時著名的神童, 兩人的結局卻完全不一樣。

他們一開始就以神童而名聞當地, 不同的是晏殊是在14歲的時候正式參加科舉考試, 毫不怯場, 被真宗皇帝賜為同進士出身。 隨後, 真宗皇帝要考他, 當把詩、賦、論的題目交給他後, 他鎮靜的說:“這些題目不久前我剛做過, 請陛下換別的題靠我。 ”

為了表明他的真誠, 他又把口頭回答了這些題目, 真宗才知道有這麼誠實的人, 非常高興, 授予他秘書省正事, 讓他和太子一起讀書。

蔡伯俙來的時候年紀更小, 他三歲就能背誦別人剛讀完的詩。 在鄰居的建議下, 父親背著他一路趕到京師參加童子科的考試。 門監見他父子這般模樣, 笑對蔡伯俙說:“你騎父作馬。 ”三歲的蔡伯俙信口而答:“父望子成龍”。

於是, 蔡伯俙的機智傳遍京城。 在隨後的童子科中, 他一路過關斬將, 同樣獲得真宗的親睞, 也被賜予同進士出身, 授予他秘書省正事,

陪太子一起讀書。 這時候的蔡伯俙年不滿4歲, 理論上來說, 才智猶在晏殊之上。

也就是說, 除去一些配角, 太子、晏殊和蔡伯俙就形成了讀書小組, 這裡面晏殊的年紀最大, 學問也最多;蔡伯俙最聰明, 也最圓滑;太子最懶, 也最不想讀書。

太子不願意讀書的時候,

晏殊就如同大哥哥一番, 苦口婆心勸太子認真學習, 將來才有本事繼承大統。 太子平素聽慣了老師和父皇說這些, 哪裡還願意聽晏殊的說教, 躲都來不及。 蔡伯俙年紀雖小, 卻圓滑得多, 太子不願意讀書就陪他玩, 也從來不規勸太子, 一味迎合太子。

在南宋學者王明清的《揮麈錄》曾經記載過一個故事, 宮中門檻過高, 太子跨過去還挺費力, 蔡伯俙匍匐在地上, 把自己當做墊腳石, 讓太子踩著過去(“伏地令太子履其背而登”)。 其實宋朝是很重視文人的時代, 大部分文人也很有骨氣, 這種行為, 頗為同道所不齒。

還有一次, 真宗讓太子寫一篇文章, 太子不會寫, 就去求晏殊幫忙。 可是晏殊卻斷然拒絕, 不給太子代筆。

蔡伯俙聽說後, 連忙寫了一篇, 給太子交差。 真宗檢查之後, 發現不像太子的文筆, 忙問怎麼回事。 晏殊在場, 如實而答, 太子挨了一頓臭駡, 回去後指著晏殊大罵:“我當上皇帝後, 非殺了你不可。 ”晏殊卻鎮靜的說:“你就是殺了我, 我也不說假話。 ”

蔡伯俙不僅討好太子, 也不放過在真宗面前賣弄聰明的機會。有一次真宗問他想不想自己的父母,其實這也是天子向小孩子隨口一問。結果蔡伯俙想得太複雜了,生怕答想或不想都會觸怒龍顏,連忙機智的答道:“皇上就是我的父母。”

宋朝皇帝,從真宗開始,就是帶著儒雅和平和,沒有別的朝代那麼多戾氣。真宗也不過就是關心蔡伯俙,而得到這個回答,反而覺得這個孩子太過於圓滑。

真宗駕崩後,太子即位,他就是後來一代明君宋仁宗。蔡伯俙料想自己出頭的機會總算到了,仁宗自幼和他交好,一定不會虧待他。結果仁宗反而重用晏殊,不斷加他的官,最後官居宰相,以樞密使加平章事。蔡伯俙卻只被任命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官。

蔡伯俙心裡不服氣,就去找仁宗理論。仁宗卻對他說:“小時候是我不懂事,所以討厭晏殊。現在長大了才明白事理,治理天下還是要晏殊這種正直的大臣,而像你這樣圓滑的人,是不能重用的。”

此番話說得蔡伯俙無言以對,但他已經改變不了自己了,在後來的宦海生涯中,蔡伯俙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他工作懶散,三天兩頭闖小禍,動不動還向朝廷要恩惠。鑒於他畢竟和皇室有感情,歷經真宗、仁宗、英宗、哲宗四朝還是讓他做一點小官,最後八十歲致仕,政績平平。

當時的人就評價,從夏睪子,周項槖,秦甘羅,漢張辟疆、班固、孔融、曹植算起,神童不少,但三歲就有驚人天賦的人,僅有蔡伯俙一人,然而他的一生真讓人唏噓,其實他所在的宋朝,正是文人的黃金時代。

然而晏殊,憑藉正直的言行和高貴的人品在當時政壇名噪一時,後來還培養了范仲淹、孔道輔、王安石、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一大批名臣,並為他們打開良好的北宋風氣。他的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至今傳唱。

也不放過在真宗面前賣弄聰明的機會。有一次真宗問他想不想自己的父母,其實這也是天子向小孩子隨口一問。結果蔡伯俙想得太複雜了,生怕答想或不想都會觸怒龍顏,連忙機智的答道:“皇上就是我的父母。”

宋朝皇帝,從真宗開始,就是帶著儒雅和平和,沒有別的朝代那麼多戾氣。真宗也不過就是關心蔡伯俙,而得到這個回答,反而覺得這個孩子太過於圓滑。

真宗駕崩後,太子即位,他就是後來一代明君宋仁宗。蔡伯俙料想自己出頭的機會總算到了,仁宗自幼和他交好,一定不會虧待他。結果仁宗反而重用晏殊,不斷加他的官,最後官居宰相,以樞密使加平章事。蔡伯俙卻只被任命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官。

蔡伯俙心裡不服氣,就去找仁宗理論。仁宗卻對他說:“小時候是我不懂事,所以討厭晏殊。現在長大了才明白事理,治理天下還是要晏殊這種正直的大臣,而像你這樣圓滑的人,是不能重用的。”

此番話說得蔡伯俙無言以對,但他已經改變不了自己了,在後來的宦海生涯中,蔡伯俙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他工作懶散,三天兩頭闖小禍,動不動還向朝廷要恩惠。鑒於他畢竟和皇室有感情,歷經真宗、仁宗、英宗、哲宗四朝還是讓他做一點小官,最後八十歲致仕,政績平平。

當時的人就評價,從夏睪子,周項槖,秦甘羅,漢張辟疆、班固、孔融、曹植算起,神童不少,但三歲就有驚人天賦的人,僅有蔡伯俙一人,然而他的一生真讓人唏噓,其實他所在的宋朝,正是文人的黃金時代。

然而晏殊,憑藉正直的言行和高貴的人品在當時政壇名噪一時,後來還培養了范仲淹、孔道輔、王安石、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一大批名臣,並為他們打開良好的北宋風氣。他的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至今傳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