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傅盛:認知就是一場自我革命|報名

為什麼說, 人和人最本質的差別不是智商, 而是認知?

創業者該具備怎樣的基本認知?又該如何通過認知升級提升自己的商業實踐?

被譽為最具學習能力的創業者, 獵豹移動CEO傅盛即將於10月14日登上混沌大學講堂, 為你詳細拆解認知升級與商業創新之間的底層邏輯。

有問題想問傅盛?(戳此提交問題), 也許在課堂上就能得到老師的回答哦~

文/傅盛(獵豹移動聯合創始人&CEO)

“你對認知的清晰定義到底是什麼?

“認知有多深才算知?”

“為啥技能差別可量化, 認知差別是本質的?

“如何去提升自己的認知?”

思考認知,

本質是在思考“一種思維”。 認知思維所具有的超越性, 不可想像。 正所謂, 擒賊先擒王。 這個王, 某種維度看, 就是認知。

那麼, 到底怎麼定義認知?技能相對認知, 為什麼可量化?

我認為, 技能就是回字的四種寫法, 是一種知識的熟練掌握。 再直白點, 技能就是背了唐詩三百首, 背了圓周率後50位或背一個微積分方程, 然後來回做題。

技能的熟練掌握, 當然重要。 甚或, 掌握一種獲得熟練技能的方法, 也可能是一種認知。 但, 技能最終仍是一種線性映射。 如同程式裡的函數, 輸入A, 就產生B。 一旦學到了, 就變成簡單的模式化。

本質上, 整個中國教育就是技能教育。 發一張答題卡, 誰填得好, 誰就優秀。 它是一種封閉條件下的技能組合。

而認知是什麼呢?認知是基於一個綜合情況而做出的一個精准判斷。

什麼叫綜合情況?就是複雜情況下, 做了超出常人的不一樣的判斷。 從這個維度看, 技能本質是一個封閉式問題, 而認知更多是一個開放式問題。

這裡, 我畫了一幅圖來描述認知產生的整個過程。

認知產生原理跟神經網路的模型訓練很像。 簡言之, 通過海量資訊不斷輸入, 再進行自我思維模式的訓練, 最後輸出一個判斷。 由此, 我總結了認知的三個要素, 分別為輸入、訓練和判斷。

1

認知第一要素:資訊輸入與挖掘

有一句話很流行:道理聽了無數, 依然無法過好這一生。 為什麼?不同人面對資訊, 有不同的態度、方法和能力。 所有這些因素, 決定了認知的起跑線。 同樣刷朋友圈, 你看花邊新聞, 人家看某一篇論文, 認知能一樣嗎?

有的人, 憑著一股喜歡, 葉公好龍。 比如我面試一些技術人員, 讓他們講講對AlphaGO的原理, 十有八九, 答不上來。 有人說, AlphaGO就是運算能力更強, 能算出更多步數。

聽懂這個答案是錯的人, 說明不是葉公好龍。

關於AlphaGO技術解析的文章遍網都是, 不需數學知識就能看懂。 看不懂, 不是智商問題, 而在於是否願意深度挖掘。

資訊挖掘的核心, 就是廣度和深度兼得。 我們常常遇到的廣度問題是——對很多新的現象和機會視而不見;而遇到的深度問題則是——對當下處境和形勢看不透。

然而, 即使認為自己很有深度, 也可能會出現盲區。 這裡的盲區主要有兩類:第一類盲區是“看不起-自傲”;第二類盲區是“接受不了-自卑”。

先說第一類盲區, 看不起-自傲。 99%的人都可能有這樣的心態, 一開始就抗拒資訊的輸入。

有一天, 我跟一位同事討論遊戲, 告訴他要學習王者榮耀。 他反駁道, 我不是王者榮耀。 我說你玩了嗎?一個做遊戲的人, 不玩王者榮耀, 不要跟我談了。

當然, 或許你比它牛, 但你都不瞭解它, 不願去接觸它, 何談超越?

看不起, 是一種非常要命的心理。

我說過, 現象即規律。 看到一個現象, 如果沒有惶恐感, 就會錯過一堆現象。 一個現象背後必然有大規律, 而這個大規律背後, 肯定還有別的現象根本不在你的視野。

我們有時候看到現象, 就跟當年乾隆看到西方人送的鐘錶一樣。 認為這都是奇淫技巧, 全然不知鐘錶背後隱藏的現代物理學規律。 當一個現象發生時, 我們應該首先撲上去, 瞭解它, 吃透它, 再想想背後的規律, 而不是簡單予以遮罩。

表面看, 你錯過了一些看似不重要的現象, 本質上有可能錯過了一個重要規律或對一個機會的認知。

第二類資訊挖掘的盲區叫“接受不了-自卑”。 有時候,一些同事工作沒啥進展,當我跟他們聊時,本來就有情緒,聊完情緒更大了。甚至來一句:你不瞭解我。我想說的是,你試圖瞭解過我為什麼這麼說嗎?我站在CEO的位置,看到的對一個崗位的要求,肯定和你看到的不一樣。

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實際是一個人進入到了自我保護和自卑的狀態。於是非常難以接受外面的資訊,尤其負面資訊。

我們都是成年人,要有職業心理。否則真的淪為一群巨嬰。更重要的是,當你將情緒轉化為一種意見,由此會下定論——領導對自己極度不滿。這時候,你就喪失了一個資訊深度挖掘的機會。

這一點,我們必須警醒。

我曾經跟騰訊一位高管交流,他說,牛人其實都是在自信和自卑之間來回跳躍。如果我們能平衡二者,站在上帝視角思考問題,檢視自己的心態,是不是更有利於獲取認知呢?

人的成長,就是一種自我抗衡。如果你能在資訊輸入與挖掘的過程中,把自傲與自卑對抗掉,獲取資訊的維度一定會好很多。

反之,我們怎樣才能克服以上兩類盲區,真正從海量資訊中挖掘出真知灼見呢?我認為需要兩種能力:第一要能趴在地上面對自己;第二要能學會傾聽。

人不能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心態高一定會導致資訊獲取遭遇巨大問題。尤其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我們不僅需要趴在地上看對手,更要趴在地上看世界。因為只有趴在地上時,你才能發現對手真的很強大。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行為往往是:獲取資訊時,站在雲端看別人,每個人都很渺小,一覽眾山小;真正做起事情來,又趴在地上,覺得這事太難,困難像高山一樣無法撼動。

其實應該反過來。

當我們學習時,應該趴在地上,每個人都挺高大,像小學生一樣對別人保持崇敬和傾聽;而遇到困難時,應該站得更高一點,雖然困難很多,但心態要樂觀。

第二,傾聽是一種能力。我經常觀察一些人,喜歡打斷別人的人,往往容易在學習狀態上出問題。

有時候,幾個人一起聊天,有的人突然打斷,急於提問或強調自己,別人的敘述就斷了。所謂資訊挖掘,先要讓人把話說完,你才有機會挖掘。而不是聽了隻言片語,也不是聽了一點立刻欣喜若狂。與人溝通時,無需極力表現自我。

有一句萬能理由是:只要對了,我就聽。其實也是一種經驗主義。經驗主義的問題在於,拿過去的經驗作資訊篩選,往往漏掉可能改變自己的很多新資訊。你要假定,自己可能錯,多去聽一聽,才有機會糾正。

資訊挖掘,是構建認知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們必須承認,那些對行業變化非常敏銳的人,對關鍵點的資訊挖掘能力,一定比常人技高一籌。

2

認知第二要素:思維模式訓練

如上圖所示,有了足夠大的資訊輸入後,才能不斷訓練自己腦海裡的模型,從而形成自己獨有的思維模式。

什麼叫思維模式?我看過一些認知神經科學的文章。人腦的信號是通過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來發送的。儘管,基因大致決定了神經元的連接形態。不過,在大腦發育的過程中,後天經歷也在不斷塑造神經元的連接。

比如,人們進行學習與認知活動時,大腦中的電信號就會啟動神經元。當人們接受和處理外界資訊後,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就會發生可塑性的改變。而這些改變,代表了我們思考的過程,或可理解為一種思維訓練的模式。

隨著接受外部資訊更多,你會學習更多,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就會出現“創造性破壞”,不僅產生功能性改變,大腦認知結構也會重塑。而這些變化,正是學習的結果。本質上,思維模式就是如此被訓練出來的。它一定不是天生長成。

此外,思維模式的訓練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叫自我挑戰。即不斷站在自己的對立面自我互搏。這個過程跟AlphaGO演算法模型訓練中的左右互搏原理一樣。

然而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人只會作自我增強。一旦有了想法,每天都很激動,覺得要改變世界了。自我信任大過於自我質疑。

所謂思維模式訓練,就是不斷進行“自己問自己”的思考訓練。兩個自我,反復博弈,無休無止,直至精進。

3

認知第三要素:自我博弈與輸出判斷

做判斷,必須基於深度思考。而深度思考的核心標誌,就是自我博弈。即一個人要能不斷自我反思。吊詭的是,儘管大家都在反思,但反思也是有層次深淺的。我把反思分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反思,較為普遍,叫客觀環境反思。反思時,只回顧客觀困難。想當然假設,如果自己掌握更好資源,就能重新解決難題。這叫第一層反思。

第二層反思,進了一層,叫心態反思。認為自己不夠投入。言下之意,只要投入,就能做好。

第三層反思,更難了,叫能力反思。認為自己可能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我曾經就反思過自己是否具備做CEO的能力。有一段時間,甚至很崩潰。心想:我這麼一個在乎別人感受的人,做CEO,太痛苦了。

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跳出來看。張穎(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有一句話叫——脫光了看自己。你要把自己的內在和外在,與事情本身結合起來。直面痛苦和真相,才能讓反思真正產生效用。這個過程就是不斷的自我博弈。

人的內心,本質只會自我加強。想了一個點,會順著這個點繼續想,於是越想越覺得自己好。尤其當自傲和自卑心態作祟時,就更難挑戰自我了。

所以,我們要把思維模式的訓練,由刻意為之,逐漸變成一種習慣。面對困境時,多向內看,反求諸己;取得一些成績時,多向外看,總結外在機會,警惕自傲。如此,認知能力才可精進。

而精進本身,就是認知現實能力的不斷升級。即通過大量資訊的不斷輸入,反復的思維模式訓練,不斷自我博弈與挑戰,克服自傲與自卑心態,使其認知結構在廣度與深度上充分擴展,形成一套更高維度的、完整的認知框架,最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聰明的決策。

認知其實就是一場自我革命。這是我最後想說的。

*本文轉載於微信公號“盛盛GO”(ID:fstalk),歡迎轉發分享,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0月14日,傅盛將為我們帶來題為《認知升級與商業創新》的課程。

課程簡介

本堂課傅盛老師將為你詳細拆解商業創新的底層認知邏輯,教你如何以底層邏輯為基石,從變化中尋找新機會。通過個人親身商業實踐的透徹解剖,幫你梳理出提升個人認知的可操作方法論。

適宜人群

希望通過提高認知,獲得快速成長的人;

在戰略決策上遇到疑惑的人;

希望瞭解高手如何通過認知升級進行創業創新的人。

學習本次課程你將得到

幫你找到認知差異的根源;

學習商業創新的思考方法;

學習如何從變化趨勢中尋找新的機會。

聽課方式

加入混沌大學(戳此入學),即可預約聽課。

線上聽課:學員可在“混沌大學”APP中(戳此下載)預約課程首播,開課前將收到上課提醒。

線下聽課:學員可在“混沌大學”APP上(戳此下載)報名現場,席位有限,先搶先得。

關於混沌大學

混沌大學是一所沒有圍牆的互聯網創新大學,遍邀全球名師,拓寬認知邊界,奉獻最專業、最實用、最頂級的互聯網創新課程,陪伴這個時代最有夢想的人,早半步認知這個混沌的世界。

加入混沌大學,立即報名聽課,1000元/年,即可通過混沌大學官方APP免費觀看全年50場頂級課程直播,以及音視頻重播。同學資格從入學當日開始,一年有效。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亦可入學聽課!

有時候,一些同事工作沒啥進展,當我跟他們聊時,本來就有情緒,聊完情緒更大了。甚至來一句:你不瞭解我。我想說的是,你試圖瞭解過我為什麼這麼說嗎?我站在CEO的位置,看到的對一個崗位的要求,肯定和你看到的不一樣。

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實際是一個人進入到了自我保護和自卑的狀態。於是非常難以接受外面的資訊,尤其負面資訊。

我們都是成年人,要有職業心理。否則真的淪為一群巨嬰。更重要的是,當你將情緒轉化為一種意見,由此會下定論——領導對自己極度不滿。這時候,你就喪失了一個資訊深度挖掘的機會。

這一點,我們必須警醒。

我曾經跟騰訊一位高管交流,他說,牛人其實都是在自信和自卑之間來回跳躍。如果我們能平衡二者,站在上帝視角思考問題,檢視自己的心態,是不是更有利於獲取認知呢?

人的成長,就是一種自我抗衡。如果你能在資訊輸入與挖掘的過程中,把自傲與自卑對抗掉,獲取資訊的維度一定會好很多。

反之,我們怎樣才能克服以上兩類盲區,真正從海量資訊中挖掘出真知灼見呢?我認為需要兩種能力:第一要能趴在地上面對自己;第二要能學會傾聽。

人不能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心態高一定會導致資訊獲取遭遇巨大問題。尤其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我們不僅需要趴在地上看對手,更要趴在地上看世界。因為只有趴在地上時,你才能發現對手真的很強大。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行為往往是:獲取資訊時,站在雲端看別人,每個人都很渺小,一覽眾山小;真正做起事情來,又趴在地上,覺得這事太難,困難像高山一樣無法撼動。

其實應該反過來。

當我們學習時,應該趴在地上,每個人都挺高大,像小學生一樣對別人保持崇敬和傾聽;而遇到困難時,應該站得更高一點,雖然困難很多,但心態要樂觀。

第二,傾聽是一種能力。我經常觀察一些人,喜歡打斷別人的人,往往容易在學習狀態上出問題。

有時候,幾個人一起聊天,有的人突然打斷,急於提問或強調自己,別人的敘述就斷了。所謂資訊挖掘,先要讓人把話說完,你才有機會挖掘。而不是聽了隻言片語,也不是聽了一點立刻欣喜若狂。與人溝通時,無需極力表現自我。

有一句萬能理由是:只要對了,我就聽。其實也是一種經驗主義。經驗主義的問題在於,拿過去的經驗作資訊篩選,往往漏掉可能改變自己的很多新資訊。你要假定,自己可能錯,多去聽一聽,才有機會糾正。

資訊挖掘,是構建認知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們必須承認,那些對行業變化非常敏銳的人,對關鍵點的資訊挖掘能力,一定比常人技高一籌。

2

認知第二要素:思維模式訓練

如上圖所示,有了足夠大的資訊輸入後,才能不斷訓練自己腦海裡的模型,從而形成自己獨有的思維模式。

什麼叫思維模式?我看過一些認知神經科學的文章。人腦的信號是通過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來發送的。儘管,基因大致決定了神經元的連接形態。不過,在大腦發育的過程中,後天經歷也在不斷塑造神經元的連接。

比如,人們進行學習與認知活動時,大腦中的電信號就會啟動神經元。當人們接受和處理外界資訊後,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就會發生可塑性的改變。而這些改變,代表了我們思考的過程,或可理解為一種思維訓練的模式。

隨著接受外部資訊更多,你會學習更多,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就會出現“創造性破壞”,不僅產生功能性改變,大腦認知結構也會重塑。而這些變化,正是學習的結果。本質上,思維模式就是如此被訓練出來的。它一定不是天生長成。

此外,思維模式的訓練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叫自我挑戰。即不斷站在自己的對立面自我互搏。這個過程跟AlphaGO演算法模型訓練中的左右互搏原理一樣。

然而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人只會作自我增強。一旦有了想法,每天都很激動,覺得要改變世界了。自我信任大過於自我質疑。

所謂思維模式訓練,就是不斷進行“自己問自己”的思考訓練。兩個自我,反復博弈,無休無止,直至精進。

3

認知第三要素:自我博弈與輸出判斷

做判斷,必須基於深度思考。而深度思考的核心標誌,就是自我博弈。即一個人要能不斷自我反思。吊詭的是,儘管大家都在反思,但反思也是有層次深淺的。我把反思分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反思,較為普遍,叫客觀環境反思。反思時,只回顧客觀困難。想當然假設,如果自己掌握更好資源,就能重新解決難題。這叫第一層反思。

第二層反思,進了一層,叫心態反思。認為自己不夠投入。言下之意,只要投入,就能做好。

第三層反思,更難了,叫能力反思。認為自己可能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我曾經就反思過自己是否具備做CEO的能力。有一段時間,甚至很崩潰。心想:我這麼一個在乎別人感受的人,做CEO,太痛苦了。

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跳出來看。張穎(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有一句話叫——脫光了看自己。你要把自己的內在和外在,與事情本身結合起來。直面痛苦和真相,才能讓反思真正產生效用。這個過程就是不斷的自我博弈。

人的內心,本質只會自我加強。想了一個點,會順著這個點繼續想,於是越想越覺得自己好。尤其當自傲和自卑心態作祟時,就更難挑戰自我了。

所以,我們要把思維模式的訓練,由刻意為之,逐漸變成一種習慣。面對困境時,多向內看,反求諸己;取得一些成績時,多向外看,總結外在機會,警惕自傲。如此,認知能力才可精進。

而精進本身,就是認知現實能力的不斷升級。即通過大量資訊的不斷輸入,反復的思維模式訓練,不斷自我博弈與挑戰,克服自傲與自卑心態,使其認知結構在廣度與深度上充分擴展,形成一套更高維度的、完整的認知框架,最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聰明的決策。

認知其實就是一場自我革命。這是我最後想說的。

*本文轉載於微信公號“盛盛GO”(ID:fstalk),歡迎轉發分享,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0月14日,傅盛將為我們帶來題為《認知升級與商業創新》的課程。

課程簡介

本堂課傅盛老師將為你詳細拆解商業創新的底層認知邏輯,教你如何以底層邏輯為基石,從變化中尋找新機會。通過個人親身商業實踐的透徹解剖,幫你梳理出提升個人認知的可操作方法論。

適宜人群

希望通過提高認知,獲得快速成長的人;

在戰略決策上遇到疑惑的人;

希望瞭解高手如何通過認知升級進行創業創新的人。

學習本次課程你將得到

幫你找到認知差異的根源;

學習商業創新的思考方法;

學習如何從變化趨勢中尋找新的機會。

聽課方式

加入混沌大學(戳此入學),即可預約聽課。

線上聽課:學員可在“混沌大學”APP中(戳此下載)預約課程首播,開課前將收到上課提醒。

線下聽課:學員可在“混沌大學”APP上(戳此下載)報名現場,席位有限,先搶先得。

關於混沌大學

混沌大學是一所沒有圍牆的互聯網創新大學,遍邀全球名師,拓寬認知邊界,奉獻最專業、最實用、最頂級的互聯網創新課程,陪伴這個時代最有夢想的人,早半步認知這個混沌的世界。

加入混沌大學,立即報名聽課,1000元/年,即可通過混沌大學官方APP免費觀看全年50場頂級課程直播,以及音視頻重播。同學資格從入學當日開始,一年有效。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亦可入學聽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