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誰是三國裡被高估和被低估的人物?

首先, 很多人會說諸葛亮被高估, 蜀國實力最弱, 人心最不和, 不知修養生息方為上策, 勞民傷財, 雪上加霜;身為政治一把手, 不努力調節荊益士族矛盾,

導致後期人才凋零;不放權, 自己早亡, 也培養不出棟樑, 大權獨攬, 劉禪被架空大權, 親政無能, 加速蜀國滅亡。 但是, 諸葛亮在名臣武將都已消亡的情況下, 以天下十分之一的資源, 打得當時最強的魏國只敢堅守, 對手還是見誰滅誰的司馬懿。 西晉時就已經有很多諸葛亮的崇拜者了, 象大學問家習鑿齒, 梟雄桓溫等人, 甚至前秦宰相王猛, 清代軍事家左宗棠這些極端自負的人都以諸葛亮自許。 並不是因為葛公沒有什麼能力, 只憑個忠誠然後大家都吹他, 而是諸葛亮本身就是吳起王猛這個級別的國士, 又是這些國士中道德上沒有什麼黑點的, 真正的才德兼備。 所以大家才這麼喜歡稱讚他。

需要明確一點,

諸葛亮北伐和隆中對中的北伐是完全不同的。

隆中對是這麼說的。

將軍既帝室之胄, 信義著于四海, 總攬英雄, 思賢如渴, 若跨有荊、益, 保其岩阻, 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 外結好孫權, 內修政理;天下有變,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 則霸業可成, 漢室可興矣。

大致是一個鉗式戰略, 一路出兵宛洛, 一路出兵關中, 直搗曹魏的腹心。

但是, 我們可以看到, 到諸葛亮北伐時, 黑字部分已經完全不可實現, 既然跨有荊、益不可行, 天下也未有變, 而蜀國內部呢, 恐怕也未見得有多和諧, 一無天時、二無地利、三無人和, 那麼為什麼還要北伐呢?而且為何採用的戰略還是步步為營的策略,

而且出兵的方向多是遠離曹魏腹心的隴右呢?

因為不北伐不行!

後出師表中說“王業不偏安”,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益州疲弊”, 我認為王業不偏安是表面現象, 益州疲敝是根本原因, 益州疲敝導致了王業不能偏安。 這就回到了題主的問題, 為何不發展經濟, 等國力強盛, 答案是不能, 時間不在蜀漢這一邊。

首先是外部不允許。 《文獻通考》中說:

魏武據中原, 劉備割巴蜀, 孫權盡有江東之地, 三國鼎立, 戰爭不息, 魏氏戶663423, 口4432881;漢昭烈章武元年, 有戶 20萬, 男女90萬;蜀亡時(263年), 戶28萬, 口94萬, 帶甲將士102000, 吏4萬;吳赤烏三年(240年), 戶52萬, 男女230萬, 吳亡時 (280年), 戶53萬, 吏32000, 兵23萬, 男女230萬。

我們可以看到, 蜀漢的人口大概是魏國的五分之一,

是吳國的二分之一, 吳國和蜀國加起來是魏國的三分之二。 曹魏佔據的中原和北方地區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 三國鼎立的局面之所以形成, 就在於漢末軍閥在北方混戰, 而南方相對安定, 但是一旦大家都卯足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時間一定不在蜀漢這一邊。 所以必須北伐。

北伐有效果嗎?有。

每諸葛亮入寇關中, 邊兵不能制敵, 中軍奔赴, 輒不及事機, 宜預選步騎二萬, 以為二部, 為討賊之備。 又以關中連遭賊寇, 穀帛不足, 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 秋冬習戰陣, 春夏修田桑。 由是關中軍國有餘, 待賊有備矣。

每大軍征舉, 運兵過半, 功費巨億

于時天下未並, 戎車歲動。

可見諸葛亮北伐基本起到了牽制魏國的目的,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史料,

魏明帝曹睿前半生是以一個千古明君的形象出現的, 但是到了諸葛亮死的第二年, 他立刻讓人大跌眼鏡, 不顧大臣諫阻, 開始大肆營造宮室, 完成了明君到昏君的轉型。 可見諸葛亮實在把小夥憋壞了。

其次內部不能夠。

我們看三國的歷史最喜歡看三國的英雄, 但是真正決定三國歷史走向的往往不是英雄。 而是世家大族。 三國的歷史, 往深了分析, 都繞不開一個話題:世家。 世家是什麼?世家是當地的望族, 借由經濟的壟斷和知識的壟斷達到了政治的壟斷。 可以說鐵打的世家流水的軍閥。 軍閥要想穩固自己的統治必須親近當地的世家。

世家是本地的豪族, 上面分析了, 曹魏對於蜀漢而言是一個不可能戰勝的強敵。 所有的世家面對強敵時,都只有一個選擇-----投降。

熟悉三國歷史的知道,魏蜀吳三國都遭遇過世家的背叛。曹操遭遇過兩次,他先在兗州被陳宮聯合兗州豪族借呂布之力給他來個背刺,後在官渡之戰後,在袁紹那裡發現自己人給敵人的大量書信。他只能看都不看付之一炬,都說曹操大度,可曹操不大度,還能怎樣呢?難道把世家都殺光?殺光了靠誰治理天下?

孫權也遭遇過背叛,曹操南征,除了寥寥數人,群臣第一反應是投降。

蜀漢的世家就更沒有節操了,劉備入川,他們投降,後來鄧艾越陰平小道,蜀漢的士族反應也是投降,最終成就了鄧艾的不世之功。

為啥會這樣呢?這個事魯肅最有發言權。

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

對於世家而言,他們不需要有節操,無論誰來統治,總歸要用他們,所以對於蜀漢的士族而言,統治者叫劉禪和曹睿區別不大,甚至說叫曹睿更好,曹睿的統治中心在中原,那麼蜀中的事當然是要拜託蜀中的世家大族,在魏國治下,他們不用養兵,不用跟諸葛亮這些荊州人爭權,何樂而不為呢?

蜀漢內部暗流湧動,而諸葛亮作為荊州集團的首腦,他在時固然可以壓制益州集團,但是時間依然不在他這一邊。隨著荊州集團這一代追隨劉備的精英老去,益州集團重新掌握政權幾乎是可以預料的,而他們掌握政權只有一個結果,投降,事實上多年後面對鄧艾,也是這麼做的。

這就是益州疲敝的深層意義,也是北伐的主因。政權內部有危機,只能從外部化解,北伐是個很好的題目,逼格很高,而且借此既能轉嫁國內矛盾,又能趁機培養人才,完成政令軍令統一。

再次,軍事上等不起。

後出師表有雲: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蜀漢部隊的中堅,是劉備十幾年轉戰南北,苦心攢下來的一點家當,這些家當在夷陵送掉不少,已經所剩不多。劉璋暗弱,蜀中自來缺乏出產能征慣戰將士的土壤,這些人一旦老去,意味著蜀漢軍官團的斷層,而且不像曹魏,將再也無法補充。從這個角度而言,時間依然不在蜀漢一邊。所以蜀漢必須儘快利用軍隊還有戰鬥力時,在戰爭學習戰爭,培養自己的骨幹。

這也是為何諸葛亮北伐完全沒有貫徹隆中對時戰略的主因,此時的戰略目標最大目標是消耗曹魏,如果可能,相機奪取隴右,那裡出產駿馬,也出產良將銳卒。

理解了這個,也就能理解為何魏延屢次提出子午穀方略,均不被採納,魏延的頭腦還在幻想北進中原,忽視了蜀漢已經無力冒險的現實。而諸葛亮顯然務實多了,他幾乎每次運兵,都盡力因糧於敵,同時相機奪取人口和物資,靠著靈活的戰術,儘量減少及方損失,消耗敵人,他雖然打著北伐的旗號,但是已經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不過是為蜀漢續命而已。

所以說,北伐前後的魏國和蜀國的態勢通俗點說這樣的,就是蜀漢選手和曹魏選手玩魔獸,曹魏有三個分基地採礦,蜀漢只有一個主基地,等到曹魏暴兵必然是一波流帶走,但是好在蜀漢手裡有一隻滿編部隊。那麼怎麼辦呢,只能開始騷擾,幸 好王牌選手諸葛亮微操不錯,APM500+,每次都能不少死兵,把曹魏禍禍不輕,勉強把局面撐下去,到了劉禪接手,就直接打出了GG。

再再次,隊友很坑爹。歷來南北對峙,最好的態勢,是南宋對金、元時期,保有淮河流域、荊襄和秦嶺山地。所以守江必守淮,立國東南必據襄陽。但是蜀吳加起來,也達不到這種態勢,而吳國雖然奪取了荊州,但是最重要的襄陽不在手,最重要的淮泗之地,因為自己陸戰戰五渣的水準,也奪不到,所以東吳雖然人口比蜀漢多,但是其戰略態勢卻比蜀漢更危險。

我們常說長江天險,但其實這個天險是最不可恃的,何況曹魏與孫吳分據荊州,全有淮泗,等於長江天險,平分秋色,只要曹魏騰出手來,就是分分鐘打爆東吳的節奏。這個角度而言,時間依然不在蜀漢這邊。

北伐勢在必行。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擒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馬,不亦優乎!

三國其他人物,曹仁是被低估了,曹魏的關羽成了經驗包。

這是歷史對於曹仁的評價:

陳矯:將軍真天人也。

鐘繇:征南將軍運田單之奇,厲憤怒之眾,與徐晃同勢,並力撲討。表裡俱進,應期克捷,馘滅凶逆。

曹丕:為將奉法,不當如征南邪!

曹植:文武並亮,權智時發。奢不過制,儉不損禮。入毗皇家,帝之股肱。出作侯伯,實撫東夏者,曹大司馬也。

陳壽:①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于時,左右勳業,鹹有效勞。②仁少時不修行檢,及長為將,嚴整奉法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從事。

傅玄:曹大司馬之勇,(孟)賁、(夏)育弗加也。

褚亮:金壇奇正,得之於懷抱,玉鈐攻取,無勞於積習,祭遵儒術,未足方其雅歌,曹仁智勇,才可用其勝。

李商隱:任重前馳,眾才一旅,許伯則摩壘而旋,曹仁亦逢溝不渡。舉無遺算,仕匪遭時,何茲皓首,不識丹墀。劍折而空留玉匣,馬死而猶掛金羈。

郝經:心為氣城,兵為城城,心固則氣固,兵固則城固。靜密專安,內外如一,無隙無瑕,以主待客,雖畫地守之可也。況於城乎!又必兵械備具,薪糧足餘。進有郭圍,退有停障。遠有救援,邇有間侯。嗇力多暇,明慎罰賞,申飭教戒,禁絕訛妄。血視肉薄,示之必死。曹仁之守樊,郝昭之守陳倉,張特之守新城,皆是也。

魯肅被低估了,東吳動物園裡面真正的戰略家。

劉備被低估了,折而不撓,不為人下。有句話說劉備說的好,沒經歷過大起大落,很難明白一個白手起家的47歲還一事無成的男人,是如何保持那種永不甘居人下的野心的。

關羽嘛,勇猛是被低估了,真正的千軍萬馬取上將首級,軍事才能其實也不錯,絕北道,水淹七軍都打的漂亮,但是確實是那種能力不全面,要麼大勝要麼大敗。

所有的世家面對強敵時,都只有一個選擇-----投降。

熟悉三國歷史的知道,魏蜀吳三國都遭遇過世家的背叛。曹操遭遇過兩次,他先在兗州被陳宮聯合兗州豪族借呂布之力給他來個背刺,後在官渡之戰後,在袁紹那裡發現自己人給敵人的大量書信。他只能看都不看付之一炬,都說曹操大度,可曹操不大度,還能怎樣呢?難道把世家都殺光?殺光了靠誰治理天下?

孫權也遭遇過背叛,曹操南征,除了寥寥數人,群臣第一反應是投降。

蜀漢的世家就更沒有節操了,劉備入川,他們投降,後來鄧艾越陰平小道,蜀漢的士族反應也是投降,最終成就了鄧艾的不世之功。

為啥會這樣呢?這個事魯肅最有發言權。

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

對於世家而言,他們不需要有節操,無論誰來統治,總歸要用他們,所以對於蜀漢的士族而言,統治者叫劉禪和曹睿區別不大,甚至說叫曹睿更好,曹睿的統治中心在中原,那麼蜀中的事當然是要拜託蜀中的世家大族,在魏國治下,他們不用養兵,不用跟諸葛亮這些荊州人爭權,何樂而不為呢?

蜀漢內部暗流湧動,而諸葛亮作為荊州集團的首腦,他在時固然可以壓制益州集團,但是時間依然不在他這一邊。隨著荊州集團這一代追隨劉備的精英老去,益州集團重新掌握政權幾乎是可以預料的,而他們掌握政權只有一個結果,投降,事實上多年後面對鄧艾,也是這麼做的。

這就是益州疲敝的深層意義,也是北伐的主因。政權內部有危機,只能從外部化解,北伐是個很好的題目,逼格很高,而且借此既能轉嫁國內矛盾,又能趁機培養人才,完成政令軍令統一。

再次,軍事上等不起。

後出師表有雲: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蜀漢部隊的中堅,是劉備十幾年轉戰南北,苦心攢下來的一點家當,這些家當在夷陵送掉不少,已經所剩不多。劉璋暗弱,蜀中自來缺乏出產能征慣戰將士的土壤,這些人一旦老去,意味著蜀漢軍官團的斷層,而且不像曹魏,將再也無法補充。從這個角度而言,時間依然不在蜀漢一邊。所以蜀漢必須儘快利用軍隊還有戰鬥力時,在戰爭學習戰爭,培養自己的骨幹。

這也是為何諸葛亮北伐完全沒有貫徹隆中對時戰略的主因,此時的戰略目標最大目標是消耗曹魏,如果可能,相機奪取隴右,那裡出產駿馬,也出產良將銳卒。

理解了這個,也就能理解為何魏延屢次提出子午穀方略,均不被採納,魏延的頭腦還在幻想北進中原,忽視了蜀漢已經無力冒險的現實。而諸葛亮顯然務實多了,他幾乎每次運兵,都盡力因糧於敵,同時相機奪取人口和物資,靠著靈活的戰術,儘量減少及方損失,消耗敵人,他雖然打著北伐的旗號,但是已經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不過是為蜀漢續命而已。

所以說,北伐前後的魏國和蜀國的態勢通俗點說這樣的,就是蜀漢選手和曹魏選手玩魔獸,曹魏有三個分基地採礦,蜀漢只有一個主基地,等到曹魏暴兵必然是一波流帶走,但是好在蜀漢手裡有一隻滿編部隊。那麼怎麼辦呢,只能開始騷擾,幸 好王牌選手諸葛亮微操不錯,APM500+,每次都能不少死兵,把曹魏禍禍不輕,勉強把局面撐下去,到了劉禪接手,就直接打出了GG。

再再次,隊友很坑爹。歷來南北對峙,最好的態勢,是南宋對金、元時期,保有淮河流域、荊襄和秦嶺山地。所以守江必守淮,立國東南必據襄陽。但是蜀吳加起來,也達不到這種態勢,而吳國雖然奪取了荊州,但是最重要的襄陽不在手,最重要的淮泗之地,因為自己陸戰戰五渣的水準,也奪不到,所以東吳雖然人口比蜀漢多,但是其戰略態勢卻比蜀漢更危險。

我們常說長江天險,但其實這個天險是最不可恃的,何況曹魏與孫吳分據荊州,全有淮泗,等於長江天險,平分秋色,只要曹魏騰出手來,就是分分鐘打爆東吳的節奏。這個角度而言,時間依然不在蜀漢這邊。

北伐勢在必行。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擒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馬,不亦優乎!

三國其他人物,曹仁是被低估了,曹魏的關羽成了經驗包。

這是歷史對於曹仁的評價:

陳矯:將軍真天人也。

鐘繇:征南將軍運田單之奇,厲憤怒之眾,與徐晃同勢,並力撲討。表裡俱進,應期克捷,馘滅凶逆。

曹丕:為將奉法,不當如征南邪!

曹植:文武並亮,權智時發。奢不過制,儉不損禮。入毗皇家,帝之股肱。出作侯伯,實撫東夏者,曹大司馬也。

陳壽:①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于時,左右勳業,鹹有效勞。②仁少時不修行檢,及長為將,嚴整奉法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從事。

傅玄:曹大司馬之勇,(孟)賁、(夏)育弗加也。

褚亮:金壇奇正,得之於懷抱,玉鈐攻取,無勞於積習,祭遵儒術,未足方其雅歌,曹仁智勇,才可用其勝。

李商隱:任重前馳,眾才一旅,許伯則摩壘而旋,曹仁亦逢溝不渡。舉無遺算,仕匪遭時,何茲皓首,不識丹墀。劍折而空留玉匣,馬死而猶掛金羈。

郝經:心為氣城,兵為城城,心固則氣固,兵固則城固。靜密專安,內外如一,無隙無瑕,以主待客,雖畫地守之可也。況於城乎!又必兵械備具,薪糧足餘。進有郭圍,退有停障。遠有救援,邇有間侯。嗇力多暇,明慎罰賞,申飭教戒,禁絕訛妄。血視肉薄,示之必死。曹仁之守樊,郝昭之守陳倉,張特之守新城,皆是也。

魯肅被低估了,東吳動物園裡面真正的戰略家。

劉備被低估了,折而不撓,不為人下。有句話說劉備說的好,沒經歷過大起大落,很難明白一個白手起家的47歲還一事無成的男人,是如何保持那種永不甘居人下的野心的。

關羽嘛,勇猛是被低估了,真正的千軍萬馬取上將首級,軍事才能其實也不錯,絕北道,水淹七軍都打的漂亮,但是確實是那種能力不全面,要麼大勝要麼大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