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開周朝八百年基業,西周社稷之相周公旦

開周八百年基業--西周社稷之相周公旦

周公旦(?~西元前1105)西周初年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 姓姬, 名旦, 為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之弟,

因食采邑于周(今陝西寶雞東北), 故稱之謂周公或周公旦。 是西周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 被尊為“元聖”, 儒學先驅, 被尊為儒學奠基人, 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 , 周公吐哺即說周公旦。

《論語》中,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文武周公”是孔子最為推崇的人物, 而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 正是由於文王武王作為君主, 而周公為周朝制定了禮樂等級典章制度, 使得儒家學派奉周公、孔子為宗, 之後歷代文廟也以周公為主祀, 孔子等先賢為陪祀。

但是在唐開元時期, 掌控欲極度強烈的唐玄宗李隆基作為皇帝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時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厲王出奔後的“周召共和”, 於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廟供奉的資格, 改以孔子為主。  

相傳周公制禮作樂, 建立典章制度, 主張"明德慎罰", 其言論多見於《尚書》中的〈大誥〉、〈康誥〉、〈多士〉、〈無逸〉以及〈立政〉等篇。

周公, 周初政治家, 其政績斐然!

《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 二年克殷, 三年踐奄, 四年建侯衛, 五年營成周, 六年制禮樂, 七年致政成王。 ”

文王死後二年, 周公佐武王東伐殷至孟津。

四年, 他和太公望、召公奭佐武王滅殷殺紂, 三分商王畿地。 封紂子武庚于邶以續殷祀, 封文王子管叔于墉、蔡叔于衛, 防範之。 名義上合稱三監, 以監殷民。

克殷二年後武王重病, 遺命周公繼位。 但周公告天請代武王死, 告天策文藏于金膝箱內。 武王死後, "天下聞武王崩而扳"。 周公為應付危難, 立武王年幼之子誦為周成王, 又自己執政稱王, 以致引起內部爭權鬥爭。 管、蔡也乘機散佈流言, 引起成王對周公的懷疑。

最後成王開金膝箱, 看見策文, 周公才獲得信任。 於是管、蔡勾結武庚起兵反周。

武庚利用時機, 聯絡東、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贏)諸族共圖複國, 聲勢遠比新起而內部分裂的周強大。

周公和召公"內弭父兄, 外撫諸侯", 經過三年東征, 平定了三監叛亂。

使西周奴隸制獲得進一步的鞏固。

《逸周書·作灘》說武庚北奔,管叔自殺,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國,俘維(淮夷之族)九邑。

《孟子·膝文公》則說其滅國五十。地居河汾之東的唐也起事策應武庚的叛亂,後為周公誅滅。

這次戰事是武王滅殷後周公為徹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績,周王朝的統治由此奠定下來。

周公於第四年回到宗周即採取兩方面政策:一是分治殷民,一是分封諸侯。

《荀子·儒效》說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大抵姬、薑兩族進佔已開化膏腴或要衝之地,殷及其聯盟各族則被趕至落後偏僻地區,造成了周初的一次民族大遷移。

為實現武王遺志,周公又於執政五年以大量殷遺民營洛邑,建東都成周,至七年告成。他請成王到新都舉行首次祀典,並開始親政,成王則請他留守洛邑。此後周公歸政成王,自己留守成周,與留在宗周的召公形成"分陝而治"的局面,自陝(指陝原,即陝陌,今河南陝縣西南)以東廣大疆域都歸周公治理,三年之後,周公老于豐,成王任命其子明保到成周負責"三事四方"。

周公遺言死後願歸葬成周,但成王尊其功,留葬于宗周附近畢地與文王墓相鄰。

《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除了把制禮作樂敘在六年有失牽強外,其餘大抵是正確的。所謂制禮作樂,是指周公在整個執政期間對有關各種典章制度及文化教育諸方面的建樹。《左傳》文公十八年說"先君周公制周禮",說明周公的制禮工作在歷史上很有名。

周公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同時又是中國古代教育開創時期的傑出代表。

孔子和周公在教育思想上存在著淵源關係,在教育實踐上也存在著繼承關係。

周公生活於三千多年前,他對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曾經起過巨大作用。

如果說孔子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偉大奠基人,那麼周公則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偉大開創者。

使西周奴隸制獲得進一步的鞏固。

《逸周書·作灘》說武庚北奔,管叔自殺,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國,俘維(淮夷之族)九邑。

《孟子·膝文公》則說其滅國五十。地居河汾之東的唐也起事策應武庚的叛亂,後為周公誅滅。

這次戰事是武王滅殷後周公為徹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績,周王朝的統治由此奠定下來。

周公於第四年回到宗周即採取兩方面政策:一是分治殷民,一是分封諸侯。

《荀子·儒效》說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大抵姬、薑兩族進佔已開化膏腴或要衝之地,殷及其聯盟各族則被趕至落後偏僻地區,造成了周初的一次民族大遷移。

為實現武王遺志,周公又於執政五年以大量殷遺民營洛邑,建東都成周,至七年告成。他請成王到新都舉行首次祀典,並開始親政,成王則請他留守洛邑。此後周公歸政成王,自己留守成周,與留在宗周的召公形成"分陝而治"的局面,自陝(指陝原,即陝陌,今河南陝縣西南)以東廣大疆域都歸周公治理,三年之後,周公老于豐,成王任命其子明保到成周負責"三事四方"。

周公遺言死後願歸葬成周,但成王尊其功,留葬于宗周附近畢地與文王墓相鄰。

《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除了把制禮作樂敘在六年有失牽強外,其餘大抵是正確的。所謂制禮作樂,是指周公在整個執政期間對有關各種典章制度及文化教育諸方面的建樹。《左傳》文公十八年說"先君周公制周禮",說明周公的制禮工作在歷史上很有名。

周公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同時又是中國古代教育開創時期的傑出代表。

孔子和周公在教育思想上存在著淵源關係,在教育實踐上也存在著繼承關係。

周公生活於三千多年前,他對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曾經起過巨大作用。

如果說孔子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偉大奠基人,那麼周公則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偉大開創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