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記憶中的中秋節

中秋節, 果敢人多稱“八月十五”, 很應景, 因為這個節日就在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

雖不比過年、七月半等節日受人們重視, 但中秋節也算是果敢人必過的節日了。

90年代的山區貧困孩子除過年以外, 最期待的節日就是中秋節了。 因為在這個節日裡能吃到平時難得吃到的糖食、水果, 甚至還能在當天美美地吃上一頓嘴饞已久的雞肉。 上學以後, 又多了一項能在這時候表現自己的歌舞表演, 就更加喜歡這個節日了。

果敢人過中秋節基本沒有什麼講究。 只是有的果敢人家偶爾會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換“淨水碗”(一碗放在供桌上的水, 裡面放有一個錢幣以及一片蒿子葉), 另外還要“打醋湯”(拿一小盆裝有蒿葉的水, 再用火鉗夾一個火紅的鐵器, 邊蘸水邊在屋裡到處走, 意在用上升的帶有蒿葉味的水汽來驅散屋內的晦氣, 保家人清潔平安。 )。 中秋節也正好是八月十五,

所以人們也會把換“淨水碗”以及“打醋湯”的程式各走一遍。 做好這些後, 再將擺滿糖食、果品的桌子抬到院子裡正對月亮, 點上香, 在桌下燒一些錢紙算是拜月。 拜完月後, 一家人就坐下來開吃了, 家裡有條件的還會在這時候烤只雞來吃。

如果學校有演出, 那人們會在看完學校的演出之後, 再帶著自家參與演出的孩子回家拜月吃月餅。 說到演出, 筆者剛上小學那會兒最期待的就是這個時候了, 全校師生排練一個把月的節目也等到了盡情展示的時刻。 中秋節到來的前一天, 學校就要將舞臺搭好, 並將準備好的歌舞節目在搭好的舞臺上彩排一遍。 不管有沒有參與演出, 學校孩子們高昂的興致似乎會從這一天一直持續到中秋節當晚。

這不只是期待過節的熱鬧, 也是迫不及待地想在表演節目時好好的表現一下自己。

到了中秋節當晚, 學校的師生們早早就來到學校, 該化妝的化妝, 該佈置的佈置, 待月亮漸漸升高, 演出也即將開始, 而看演出的鄉親們也早早坐好等著了。 主持老師先上臺向大家說祝福語、同時宣佈演出開始。 隨即唱歌的、跳舞的、演講的、演笑話的同學們也就依次上場了。 這個時候, 孩子們自導自演的笑話往往會是引發演出當晚最高氣氛的節目。 鄉親的笑聲、掌聲與叫好聲幾乎傳遍了整個寨子。 待學生們最後一個節目演出結束後, 主持老師會在臺上請平時村內村外較為活躍的人士上臺唱歌。

有些人士不善於唱歌, 但他們卻不怯場, 秉著能“逗鄉親們一笑也是好的”這個原則, 在舞臺上各種搞怪, 逗得台下觀眾一陣陣大笑, 這又是演出當晚的另一個高潮了……

月亮已經升得很高, 學校演出也到了尾聲, 大多人陸續帶著家人回家拜月吃月餅去了。

吃完月餅的人們並不會馬上去睡, 而是在村內空地中央點一個大火堆, 帶上弦子與竹蕭開始圍著火堆打歌。 隨著打歌的人越來越多, 人們開始對唱打歌調相互調侃。 每當有一方唱得好時, 就會引發一陣陣大笑。 這種簡單、純粹的快樂很能感染人, 讓人不自覺地打從心裡跟著開心起來。 不過, 很遺憾的是, 筆者天生對打歌調之類的不敏感, 唯一只記得當時的兩句打歌調——

瞌睡麼麼眼睛澀

昨晚些不睡你克(去)呢(哪)

…………

這就是我記憶中的中秋節, 不張揚, 一切皆是平淡, 卻情感最真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