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鄭和下西洋,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誰的船更牛?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 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

史載, 明朝初年, 明成祖命三寶太監鄭和率領240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太倉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 至福州閩江口駐泊伺風開洋, 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鄭和下西洋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30多個國家, 目前已知最遠曾達到東非、紅海和美洲。

《明史·鄭和傳》記載, 當時的造船技術也過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如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 最大的長44丈4四尺(61.6米), 寬18丈(151.18米), 船有四層, 船上9桅可掛12張帆, 錨重達幾千斤, 要動用200人才能啟航, 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鄭和下西洋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了半個多世紀, 鄭和的航行壯舉遠遠超過一個世紀之後的西方的航海家, 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 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

可這只是中國人自己的說法, 外國的專家並不認同。 他們的觀點是:僅憑史書的記載, 沒有造船技術檔案的支撐, 是不足為信的。 他們認為明朝的木質造船, 絕對不可能造出這種長度的船,

而且人力也無法操縱這麼大的船舶, 更無法長期在海上航行。

所以他們認為1416年英國建造的1400多噸排水量的卡拉克船才是當時世界最大的船。 鄭和下西洋的船甚至沒有哥倫布在鄭和100多年以後發現新大陸排水量1000噸的船大。

鄭和航海技術為什麼沒有保留完整?一般的觀點認為:鄭和航海的相關資料在當時就遭到人為的隱匿、毀壞。

鄭和下西洋興師動眾, 對國家消耗極大, 當時就遭到很多官員的反對和抵制。 現在流傳的說法就是, 明朝的兵部尚書刊劉大夏焚毀了航海圖。 “鄭和之後再未有派遣艦隊之事, 船員被遣散, 船隻任之擱置廢爛, 航海圖被兵部尚書劉大夏焚毀”(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中國一直在尋找證據, 證明中國的航海技術領先於西方。 直到2010年, 一座明代太監墓的挖掘讓這歷史爭論塵埃落定。

2010年南京江甯區意外發現一座古墓, 考古專家通過對墓誌銘、紫檀館的質地研究發現:這個墓地的主人是明代以副使右少監的身份參與了所有鄭和下西洋活動的人, 著名的太監洪寶。

專家在一塊碑文上發現了一行記載墓主人生平的文字, 上面寫著:充副使, 統領軍士, 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

“五千料巨舶”是什麼規格的巨船呢?料是古代的船舶計量單位, 一石糧食或者兩端截面方一尺、長七尺的木材為一料。 5000料,至少是2500噸。

這一記錄直接KO卡拉克船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船,國外專家終於閉嘴!

然而,隨著明成祖以後的禁海制度的實施,明清兩代繼續閉關鎖國,中國的航海造船技術隨之衰落,大清朝最後被來自大洋之外的列強的堅船利炮所擊敗,華夏文明遭受重創,這是當時反對航海的人始料不及的!

5000料,至少是2500噸。

這一記錄直接KO卡拉克船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船,國外專家終於閉嘴!

然而,隨著明成祖以後的禁海制度的實施,明清兩代繼續閉關鎖國,中國的航海造船技術隨之衰落,大清朝最後被來自大洋之外的列強的堅船利炮所擊敗,華夏文明遭受重創,這是當時反對航海的人始料不及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