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同盟會第二次“倒孫”風潮

【民國往事系列19】

1908年底清朝內部一連串的變故, 正應了一句古話:主少國疑, 大臣未附, 百姓不信。 換句話說:時局不寧。

理論上, 這是革命黨搞事的絕佳時機。

然而, 很奇怪的是, 在此之前鬧騰得很歡的革命黨, 在這次絕佳的機會面前, 卻幾乎沒有任何大的動作。

這是為什麼呢?

很簡單, 此時此刻, 革命黨的大佬們, 正在“掐架”, 而且“掐”得不是一般的“凶”, 幾乎達到了誓不兩立的地步, 自然也就無暇他顧了。

革命黨內部的這次風波, 一般被稱為“第二次倒孫風潮”, 其來勢之猛, 持續時間之長, 影響之深遠, 在同盟會短短六年的歷史上, 都是無有其匹的。

為了避免無謂的爭執, 在敘述這件事情之前, 我覺得有幾點是應該先予以說明的:

1.我們看待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 不應該立場先行, 而是應該根據史料說話。 至於我個人, 我不是孫(文)粉, 也不是章(太炎)粉, 更不是袁(世凱)粉,

當然也不是宋(教仁)粉, 一句話, 我不是任何人的“粉”, 我所追求地是客觀地敘述歷史。

客觀地敘述歷史, 最理想的情況就是如某位元法國歷史學家所吹噓的那樣:“這不是我在說話, 這是歷史在說話!”

當然, 他只是在“吹牛”, 事實上這是做不到的。 我們任何人所敘述的歷史, 必然都只是自己所“讀到”過的歷史, 以及自己所“理解”的歷史, 甚而加上自己“腦補的歷史”, 而並非全然是歷史本身。

但是, “客觀性”仍然是敘述歷史的最高追求。 雖然我們沒有能力做到完全重現歷史, 但我們可以通過扎實的研究無限逼近歷史的某些面相, 這也是歷史學能夠成為一門現代學科的主要理由。

2.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儘量不說過頭的話。

3.不能“倒放電影”, 即不要犯了倒果為因的毛病。 我們作為歷史的敘述者, 相比歷史的當事人, 有一個很大的“優勢”——我們知道他們行事的結果。 但是, 這也很有可能成為我們理解歷史的障礙。 我們很可能會傾向於由結果來推測動機, 卻常常忽略了這樣一點:在後人眼中再牛逼哄哄的人物, 同樣要受到他所處的時代大潮所左右, 大部分情況下他們本人並不能預測到他行事的後果。

4、關於孫文。

為了方便理解我馬上要敘述到的這次風潮, 我想有兩點是必須提前解釋的。

首先, 孫文在今日是一個有爭議性的人物, 這一點是必須承認的。 事實上, 近代歷史上的“大牛”, 就不存在沒有爭議性的人物。

其次, 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

孫文被一些人厭惡, 很可以說是受其盛名所累。 雖然如今仍有許多人尊孫文為“國父”, 但也有許多人認為, 對孫文曾經的吹捧太過, 遠遠超過了他實際的歷史地位。 如此一來, 物極必反, 不少後世的青年, 一提到孫文, 難免就要因曾經過分的肉麻吹捧, 而湧起反胃的感覺。 其實, 孫文雖未必那麼“好”, 卻也未必如某些人先入為主所想像的那樣“壞”呢!尤其是拿宋代以後中國歷史上的頭頭腦腦們排排位的話, 孫文豈止是不怎麼“壞”, 幾乎完全就是“最可愛的人”嘛!

好了, “多餘的話”就說到這裡。 下面, 還是回到歷史的敘述上來吧。

受第一次“倒孫”風潮的影響, 孫文開始對東京本部, 尤其是《民報》社, 不聞不問, 而將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南洋方面。

與此同時, 《民報》社遭遇了更嚴重的經濟困境。

後世的不少學者認為, 造成這一困境的原因, 是《民報》在章太炎和隨後加入的陶成章的主持下, 漸漸傾向於談論國粹與佛學, 失去了對時勢熱點問題的關注, 引起讀者不滿, 因而銷路銳減。

這也許是一個原因, 但不要忘了,那時候革命黨辦的雜誌,不同於現在的商業雜誌,自負盈虧的話,多半是經營不下去的。

於是,為了籌措《民報》及其他革命活動的經費,陶成章於1908年9月,化名為唐繼高,前往南洋募款。

陶成章行前,估計他也決然料想不到,此行會導致他(及光復會)與孫文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

不過,他赴南洋的第一站——新加坡的遭遇,已經是一個很不好的兆頭。

在這裡,他見到了孫文,並請後者撥3000元給《民報》作印刷費。孫文表示無款可撥,並將自己的手錶和一些衣物當場交給陶成章去變賣,算是支持。

陶成章還要求孫文為籌建中的江、浙、皖、贛、閩五省革命協會募款5萬元,孫文“以近日南洋經濟恐慌,自顧不暇,斷難辦到”,加以回絕。

陶成章遂決計“獨自經營”,直接向南洋華僑募款。鑒於自己在南洋人地兩疏,他遂請孫文作函介紹,但也被後者先是拒絕,思忖良久後方勉強應允。

這一來,陶成章開始對孫文心懷不滿。

接下來的情況就更糟糕,導致雙方從此結下了深仇。

1909年1月,陶成章以江、浙、皖、贛、閩五省革命軍名義,奔赴南洋各地籌款,但所得甚少,還不到3000元。

陶成章於是懷疑是孫文從中作梗,而他的懷疑也不無根據,因為他得知,孫文當時的手下湯伯令就曾在一次演說中,說“陶君來此,不過來遊歷而已,並非籌款而來”,“於是會友疑且信,本可籌至千金,於是遂僅三百數十元……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接著,陶成章遇到了對孫文十分不滿的《中興報》執事員陳威濤,後者向陶提供了許多孫文的“黑材料”。

此後陶成章在南洋的進一步活動,如在緬甸仰光的《光華日報》,連續發文宣揚光復會和江浙革命史等等,日益加深了雙方的誤會和嫌隙。

從孫文方面的立場來說,陶成章到南洋來“橫插一腳”,是非常令人惱火的。要知道,當時的革命黨可不像後來的革命黨,有盧布或者美金可領,因此,海外的那些胼手胝足的華僑,很大程度上就是這個時候的不事生產的革命黨人的“衣食父母”。

但是,海外華僑普遍的在經濟上也並不怎麼充裕,以南洋為例,孫文等人好不容易在此打開局面,然“以近日南洋經濟恐慌”,“自顧且不暇”,哪裡還能容忍陶成章來“分一杯羹”呢?

即使孫文沒有意見,他的左右如胡漢民、湯伯令等人,也不會眼睜睜看著陶成章把他們的“地盤”搶去的。

既然陶如此“不識趣”,孫文等人也“不得不”使出抵制的手段,一則指控陶是保皇黨或者清廷密探,另一方面,孫的手下,甚至據說有找人暗殺陶的打算。

雙方的矛盾到了這樣的程度,事實上就已經很難調和了。

火上焦油的是,這時候,革命黨的另一位大佬李燮和,“亦屢忿孫文以詐術待人”,對孫文非常不滿,而與陶成章走在了一塊。

李燮和是老資格的革命黨,湖南人,比黃興大一歲,兩人私交非常不錯,曾同為華興會主要骨幹。此時,他正在南洋一邊教書,一邊開展革命活動,曾建立同盟會分部30餘處,因而在南洋華僑中擁有很大的威望和潛勢力。

有了他的支援,陶成章迅速組織起了聲勢浩大的第二次“倒孫”運動。

1909年9月,陶成章聯合了李燮和、柳聘農、陳方度、胡國梁、沈鈞業等八人,以川、粵、湘、鄂、江、浙、閩七省同志名義,發佈了《南洋革命党人宣佈孫文罪狀傳單》(又稱《孫文罪狀》或《七省同盟會員意見書》)。

在這份兩年多之後給陶成章帶來了殺身之禍的傳單中,陶成章等人指控孫文犯有三大“罪狀”十二件“事實”。

傳單一開頭,就認為當初推舉孫文做同盟會總理是失策,接著羅列了孫文“殘賊同志”,“蒙蔽同志”,“敗壞全體名譽”,三個方面共十二件“事實”。

結尾,提出善後辦法九條,要求“開除孫文總理之名,發表罪狀,遍告海內外”。

陶成章帶著這份《孫文罪狀》,返回東京,找到了黃興,要求同盟會本部開會討論。但被黃興斷然拒絕。

與此約略同時,章太炎也印發傳單《偽〈民報〉檢舉狀》,分送南洋、美洲各地,指責孫中山“懷挾鉅資,而用之公務者十不及一”。此事的起因則是此前《民報》危急時,屢請孫文接濟,而後者沒有施加援手。

在這份傳單中,章太炎盡情地傾瀉了他對孫文的不滿,他指出:“孫文本一少年無賴,徒以惠州發難,事在最初,故志士樂為援引……推為盟長……而孫文小器易盈,遂借此自為封殖……乘時自利,聚斂萬端……背本忘初,見危不振……此真豺虎所不食,有北所不受。”

文中,章太炎對孫文還有更嚴重的指控,如說他“雲南本中國之地,而欲贈送法人”;“試觀黃興,非與孫文死生共濟者耶?而以爭權懷恨,外好內猜,精衛演說,至以楊秀清相擬”等等,文末章太炎寫道:“綜觀孫文所為,豈欲為民請命,伸大義於天下,但擾亂耳!”

這兩份傳單給當時的革命黨人帶來的混亂是巨大的,無意中還為當時的保皇黨,免費提供了攻擊孫文的重磅炸彈。

這一次“倒孫”風潮,也比上一次風潮,來勢洶猛得多。

而且,這一次掀起風潮的陶、章等人,態度決絕,不可能再遷就或者妥協。

風潮愈演愈烈之際,時在法國的張繼,也來信要求孫中山“退隱深山”或“佈告天下,辭退同盟會總理”。

這一年對於孫文而言,真可謂晦氣罩頭、生死攸關(從政治生命上來講)。

面對陶、章等人的指控,孫文不得不反復向黨內同志“闢謠”,同時致信巴黎的吳稚暉(也是老資格的同盟會員,舉人出身,此時頗富盛名,而與章私怨甚深),請他在巴黎《新世紀》上撰文反駁陶章等言,“並下以公平之評判”。

與此同時,他在給張繼的覆信中則稱不接受辭職或退隱的提議,因為現在是“革命最衰微之時”,是宜“進取之時代”,而“非退隱之時代”。此外,他還稱自己早已“不承認為彼等(按:指陶章等人)之總理者久矣”。

然而,真正能決定這一次風潮走向的關鍵人物,還是非黃興莫屬。

若黃興稍有動搖,或黃興真是“楊秀清第二”(汪精衛語,有趣的是孫文曾自詡為“洪秀全第二”),那麼,孫文的政治生命也差不多就終結了——雖然此時孫文已經是具備了世界級聲望的革命家,但若沒有了同盟會這一堅實的後盾,他即使重起爐灶,就像他不久之後一度嘗試的那樣,也不可能有什麼作為。

孫文最大的軟肋,就是他空有海外的聲望,而在國內缺乏根基,因此,黃興的鼎力相助是他不可或缺的。

孫文應該感到慶倖的是,黃興早已認定中國革命的前途少不了他。

因而,風潮初起時,黃興就努力調停。

自然,這引起了陶成章等人的極大不滿,抱怨“惟彼一力袒護孫文,真不可解”,“弟及兄等與中山已不兩立”。

當調停無果時,黃興致函孫文,表達了對他的堅定的支持:“陶等雖悍,弟當以身力拒之!”

甚至,為了平息孫文心中的怒意,黃興還不惜在私函中猛烈抨擊陶、章等人,“其卑劣無恥之手段,令人見之羞憤欲死”。

同時,黃興也委婉勸孫:“總觀陶、章前後之所為,勢將無可調和。然在我等以大度包之,將亦不失眾望,不知公之見意若何也?”

然而,黃興的一片苦心,不但陶、章等人是不可能諒解,就是實際上深受其利的孫文,也未必真正領情。

1910年2月,由於為黃興所阻,陶成章等改組同盟會、另選總理(自然,大家所屬意的新總理人選就是黃興)的計畫受挫,於是,他們撇開同盟會,另立門庭——也即重組光復會,設總部于日本東京,並在南洋各地遍設分會,為的就是要與孫文“分庭抗禮”。

與此同時,時在美國的孫文也對原先的同盟會有些“棄若敝屣”,他在重組三藩市同盟會支部時,就易名以“中華革命黨”(注意,孫文後來于1914年組建的那個要求會員“打指模按手印”的“中華革命黨”,動念最早就來自於此),打算另起爐灶。同年秋,他又致函南洋各地同盟會分會,要求一律改名為“中華革命黨”,但是遭抵制而只得作罷。

至此,原來盛極一時的同盟會,事實上已有些分崩離析。當初宋教仁所言“或不免於燒炭黨人之譏”,亦可謂不幸而言中。

但不要忘了,那時候革命黨辦的雜誌,不同於現在的商業雜誌,自負盈虧的話,多半是經營不下去的。

於是,為了籌措《民報》及其他革命活動的經費,陶成章於1908年9月,化名為唐繼高,前往南洋募款。

陶成章行前,估計他也決然料想不到,此行會導致他(及光復會)與孫文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

不過,他赴南洋的第一站——新加坡的遭遇,已經是一個很不好的兆頭。

在這裡,他見到了孫文,並請後者撥3000元給《民報》作印刷費。孫文表示無款可撥,並將自己的手錶和一些衣物當場交給陶成章去變賣,算是支持。

陶成章還要求孫文為籌建中的江、浙、皖、贛、閩五省革命協會募款5萬元,孫文“以近日南洋經濟恐慌,自顧不暇,斷難辦到”,加以回絕。

陶成章遂決計“獨自經營”,直接向南洋華僑募款。鑒於自己在南洋人地兩疏,他遂請孫文作函介紹,但也被後者先是拒絕,思忖良久後方勉強應允。

這一來,陶成章開始對孫文心懷不滿。

接下來的情況就更糟糕,導致雙方從此結下了深仇。

1909年1月,陶成章以江、浙、皖、贛、閩五省革命軍名義,奔赴南洋各地籌款,但所得甚少,還不到3000元。

陶成章於是懷疑是孫文從中作梗,而他的懷疑也不無根據,因為他得知,孫文當時的手下湯伯令就曾在一次演說中,說“陶君來此,不過來遊歷而已,並非籌款而來”,“於是會友疑且信,本可籌至千金,於是遂僅三百數十元……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接著,陶成章遇到了對孫文十分不滿的《中興報》執事員陳威濤,後者向陶提供了許多孫文的“黑材料”。

此後陶成章在南洋的進一步活動,如在緬甸仰光的《光華日報》,連續發文宣揚光復會和江浙革命史等等,日益加深了雙方的誤會和嫌隙。

從孫文方面的立場來說,陶成章到南洋來“橫插一腳”,是非常令人惱火的。要知道,當時的革命黨可不像後來的革命黨,有盧布或者美金可領,因此,海外的那些胼手胝足的華僑,很大程度上就是這個時候的不事生產的革命黨人的“衣食父母”。

但是,海外華僑普遍的在經濟上也並不怎麼充裕,以南洋為例,孫文等人好不容易在此打開局面,然“以近日南洋經濟恐慌”,“自顧且不暇”,哪裡還能容忍陶成章來“分一杯羹”呢?

即使孫文沒有意見,他的左右如胡漢民、湯伯令等人,也不會眼睜睜看著陶成章把他們的“地盤”搶去的。

既然陶如此“不識趣”,孫文等人也“不得不”使出抵制的手段,一則指控陶是保皇黨或者清廷密探,另一方面,孫的手下,甚至據說有找人暗殺陶的打算。

雙方的矛盾到了這樣的程度,事實上就已經很難調和了。

火上焦油的是,這時候,革命黨的另一位大佬李燮和,“亦屢忿孫文以詐術待人”,對孫文非常不滿,而與陶成章走在了一塊。

李燮和是老資格的革命黨,湖南人,比黃興大一歲,兩人私交非常不錯,曾同為華興會主要骨幹。此時,他正在南洋一邊教書,一邊開展革命活動,曾建立同盟會分部30餘處,因而在南洋華僑中擁有很大的威望和潛勢力。

有了他的支援,陶成章迅速組織起了聲勢浩大的第二次“倒孫”運動。

1909年9月,陶成章聯合了李燮和、柳聘農、陳方度、胡國梁、沈鈞業等八人,以川、粵、湘、鄂、江、浙、閩七省同志名義,發佈了《南洋革命党人宣佈孫文罪狀傳單》(又稱《孫文罪狀》或《七省同盟會員意見書》)。

在這份兩年多之後給陶成章帶來了殺身之禍的傳單中,陶成章等人指控孫文犯有三大“罪狀”十二件“事實”。

傳單一開頭,就認為當初推舉孫文做同盟會總理是失策,接著羅列了孫文“殘賊同志”,“蒙蔽同志”,“敗壞全體名譽”,三個方面共十二件“事實”。

結尾,提出善後辦法九條,要求“開除孫文總理之名,發表罪狀,遍告海內外”。

陶成章帶著這份《孫文罪狀》,返回東京,找到了黃興,要求同盟會本部開會討論。但被黃興斷然拒絕。

與此約略同時,章太炎也印發傳單《偽〈民報〉檢舉狀》,分送南洋、美洲各地,指責孫中山“懷挾鉅資,而用之公務者十不及一”。此事的起因則是此前《民報》危急時,屢請孫文接濟,而後者沒有施加援手。

在這份傳單中,章太炎盡情地傾瀉了他對孫文的不滿,他指出:“孫文本一少年無賴,徒以惠州發難,事在最初,故志士樂為援引……推為盟長……而孫文小器易盈,遂借此自為封殖……乘時自利,聚斂萬端……背本忘初,見危不振……此真豺虎所不食,有北所不受。”

文中,章太炎對孫文還有更嚴重的指控,如說他“雲南本中國之地,而欲贈送法人”;“試觀黃興,非與孫文死生共濟者耶?而以爭權懷恨,外好內猜,精衛演說,至以楊秀清相擬”等等,文末章太炎寫道:“綜觀孫文所為,豈欲為民請命,伸大義於天下,但擾亂耳!”

這兩份傳單給當時的革命黨人帶來的混亂是巨大的,無意中還為當時的保皇黨,免費提供了攻擊孫文的重磅炸彈。

這一次“倒孫”風潮,也比上一次風潮,來勢洶猛得多。

而且,這一次掀起風潮的陶、章等人,態度決絕,不可能再遷就或者妥協。

風潮愈演愈烈之際,時在法國的張繼,也來信要求孫中山“退隱深山”或“佈告天下,辭退同盟會總理”。

這一年對於孫文而言,真可謂晦氣罩頭、生死攸關(從政治生命上來講)。

面對陶、章等人的指控,孫文不得不反復向黨內同志“闢謠”,同時致信巴黎的吳稚暉(也是老資格的同盟會員,舉人出身,此時頗富盛名,而與章私怨甚深),請他在巴黎《新世紀》上撰文反駁陶章等言,“並下以公平之評判”。

與此同時,他在給張繼的覆信中則稱不接受辭職或退隱的提議,因為現在是“革命最衰微之時”,是宜“進取之時代”,而“非退隱之時代”。此外,他還稱自己早已“不承認為彼等(按:指陶章等人)之總理者久矣”。

然而,真正能決定這一次風潮走向的關鍵人物,還是非黃興莫屬。

若黃興稍有動搖,或黃興真是“楊秀清第二”(汪精衛語,有趣的是孫文曾自詡為“洪秀全第二”),那麼,孫文的政治生命也差不多就終結了——雖然此時孫文已經是具備了世界級聲望的革命家,但若沒有了同盟會這一堅實的後盾,他即使重起爐灶,就像他不久之後一度嘗試的那樣,也不可能有什麼作為。

孫文最大的軟肋,就是他空有海外的聲望,而在國內缺乏根基,因此,黃興的鼎力相助是他不可或缺的。

孫文應該感到慶倖的是,黃興早已認定中國革命的前途少不了他。

因而,風潮初起時,黃興就努力調停。

自然,這引起了陶成章等人的極大不滿,抱怨“惟彼一力袒護孫文,真不可解”,“弟及兄等與中山已不兩立”。

當調停無果時,黃興致函孫文,表達了對他的堅定的支持:“陶等雖悍,弟當以身力拒之!”

甚至,為了平息孫文心中的怒意,黃興還不惜在私函中猛烈抨擊陶、章等人,“其卑劣無恥之手段,令人見之羞憤欲死”。

同時,黃興也委婉勸孫:“總觀陶、章前後之所為,勢將無可調和。然在我等以大度包之,將亦不失眾望,不知公之見意若何也?”

然而,黃興的一片苦心,不但陶、章等人是不可能諒解,就是實際上深受其利的孫文,也未必真正領情。

1910年2月,由於為黃興所阻,陶成章等改組同盟會、另選總理(自然,大家所屬意的新總理人選就是黃興)的計畫受挫,於是,他們撇開同盟會,另立門庭——也即重組光復會,設總部于日本東京,並在南洋各地遍設分會,為的就是要與孫文“分庭抗禮”。

與此同時,時在美國的孫文也對原先的同盟會有些“棄若敝屣”,他在重組三藩市同盟會支部時,就易名以“中華革命黨”(注意,孫文後來于1914年組建的那個要求會員“打指模按手印”的“中華革命黨”,動念最早就來自於此),打算另起爐灶。同年秋,他又致函南洋各地同盟會分會,要求一律改名為“中華革命黨”,但是遭抵制而只得作罷。

至此,原來盛極一時的同盟會,事實上已有些分崩離析。當初宋教仁所言“或不免於燒炭黨人之譏”,亦可謂不幸而言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