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朱棣為什麼要殺《永樂大典》主編人解縉?

大明王朝276年歷史裡, 出了三位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大儒, 並稱為“明朝三大才子”, 沒有唐伯虎, 沒有方孝孺, 他們分別是解縉、楊慎和徐渭, 其中的《永樂大典》主編人解縉被譽為“博學第一”。

解縉何許人也?他除了因編纂《永樂大典》而名垂青史, 平生還留下了諸多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比如, 解縉因才華出眾而名噪一時, 有個年輕舉子很不服氣, 就寫了個對聯諷刺解縉說:“牛跑驢跑跑不過馬, 雞飛鴨飛飛不過鷹。 ”把解縉比喻成牛驢雞鴨, 意在嘲笑他沒有真本事。 解縉並未因此惱怒, 而是以牙還牙, 也寫了上一聯相送:“牆頭蘆葦, 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 嘴尖皮厚腹中空。 ”把舉子說成是兩頭倒的牆頭蘆葦和空有利嘴的山間竹筍, 形象而高明, 讓舉子見識到瞭解縉的厲害, 當即羞愧難當, 只能溜之大吉。 解縉的這個對聯至今仍被廣泛應用, 用以諷刺做事沒原則和只會耍嘴皮子的人。

解縉年少成名, 洪武二十一年, 年僅19歲就中了進士, 同年, 官至翰林學士。 朱元璋很欣賞解縉的才華, 但卻很不喜歡他恃才傲物的性格, 所以一直沒有委以重任。 一直到朱棣靖難之役奪取皇位, 立志做出一番事業, 解縉才有了發揮才能的機會。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除了開闢北方戰場和組織艦隊下西洋, 還下令編纂一部空前絕後的大型圖書集, 這就是《永樂大典》, 而解縉因為天下博學第一的頭銜, 自然成了主編的最佳人選。

解縉的治學水準雖然無人能及, 但是為人處世能力就差多了。

他驕傲自負, 說話辦事由著性子, 毫無顧忌, 得罪了不少人, 其中最致命的政敵就是朱棣最寵愛的兒子漢王朱高煦。 朱棣的長子朱高熾早在朱元璋在位時就已經被立為燕王世子, 按理說坐上太子之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是朱高熾身體肥胖, 腳有殘疾, 不能隨軍出戰。 朱棣更喜歡的是次子朱高煦, 這個兒子和他很像, 弓馬嫺熟, 屢立戰功, 所以朱棣有廢長立幼的想法。 永樂三年, 朱棣召解縉入宮, 磋商立太子之事。 其實很明顯, 朱棣是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 但是解縉是典型的儒家門生, 恪守儒家的倫理規範, 堅持立嫡立長。 解縉最終用一句“好聖孫”來堅定了朱棣的決心, 因為朱棣雖然不喜歡長子朱高熾,
但是卻很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於是朱棣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次子朱高煦為漢王, 並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 以告天下。 但從此解縉與朱高煦的梁子也結下來了。

一年後, 解縉就在朱高熾的操作排擠下被貶到了交趾(今越南)。 永樂八年, 解縉入京奏事, 正趕上朱棣北征未歸,故只好覲謁太子朱高熾而返。但是在古代,私自會見太子是犯了大忌,朱高煦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馬上向朱棣告發此事,朱棣大怒,以“無人臣禮”逮捕解縉入獄。

永樂十三年正月十三日,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到解縉姓名,問了一句:“縉猶在耶?”紀綱向來善於揣摩上意,明白這是朱棣不想讓解縉活了,於是用酒將解縉灌醉,然後埋在雪裡給凍死了,此時解縉年僅四十七歲。

回望解縉波瀾壯闊的一生和最後的慘死,確有小人作祟、奸人陷害,但是根本病症還是源於他自己的性格。解縉堅持原則是好,但是他說話做事也太不知輕重了,就說壓倒他的你最後一根稻草——覲謁太子,作為朝廷命官,外臣不能私見太子他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非要頂風作案,明知故犯,也難怪朱棣非弄死他不可了。但是如果他真是個遵規守矩、行事謹慎的人,那他就不是那個名震千古的驚世怪才了。成功的官僚往往做不了成功的文人,成功的文人往往也做不了成功的官僚,這就是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吧。

正趕上朱棣北征未歸,故只好覲謁太子朱高熾而返。但是在古代,私自會見太子是犯了大忌,朱高煦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馬上向朱棣告發此事,朱棣大怒,以“無人臣禮”逮捕解縉入獄。

永樂十三年正月十三日,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到解縉姓名,問了一句:“縉猶在耶?”紀綱向來善於揣摩上意,明白這是朱棣不想讓解縉活了,於是用酒將解縉灌醉,然後埋在雪裡給凍死了,此時解縉年僅四十七歲。

回望解縉波瀾壯闊的一生和最後的慘死,確有小人作祟、奸人陷害,但是根本病症還是源於他自己的性格。解縉堅持原則是好,但是他說話做事也太不知輕重了,就說壓倒他的你最後一根稻草——覲謁太子,作為朝廷命官,外臣不能私見太子他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非要頂風作案,明知故犯,也難怪朱棣非弄死他不可了。但是如果他真是個遵規守矩、行事謹慎的人,那他就不是那個名震千古的驚世怪才了。成功的官僚往往做不了成功的文人,成功的文人往往也做不了成功的官僚,這就是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