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矯枉過正的家庭教育

圖片來自網路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不把孩子的教育責任都推給學校和老師, 這是好現象。 但是, 對家庭教育的重視也造成了另一種極端。

有個朋友問我:“你會打孩子, 或者凶孩子嗎?”

我說:“會啊, 怎麼不會?”

朋友說:“不是說, 打罵孩子是最低能的教育手段麼?總能用一種溫和的教育方法解決問題, 不會給孩子帶去傷害。 ”

我說:“誰說打罵就一定是低能的手段了。 誰說打罵就一定會給孩子帶去傷害了?”當然我知道, 都是專家說的。

我不是專家, 但還是有話要說。

我是80後,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輩們成長在扭曲的社會中。 他們中許多人本身缺少關愛和正面引導, 不被溫柔對待, 也不知怎麼溫柔以待。 他們的教育模式基本沿襲自己的父母, 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 “不打不成器”。 打罵的頻繁和嚴重程度確實帶來了一些心理問題和性格上的缺憾,

比如自卑, 比如不懂情緒收放的尺度, 比如情緒容易積壓的同時也極易失控。

如今對家庭教育的重視, 免不了對過去教育模式的指控。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 父母對孩子的無效陪伴, 父母除了打罵別無他法的教育方式……我們摒棄一切曾有害於我們的, 卻逐漸步入了另一個“極端”:我們不敢放開手腳去教養孩子了。 因為總有一個聲音提醒自己:做一個溫和的、會思考的、不使用打罵等低等教育手段的父母。 與此同時, 一些父親回歸了家庭, 但依舊被指責為“無效陪伴”, 因為帶著孩子看電視或其它電子產品。 而媽媽們在親子教育理念的影響下, 對孩子施以最大的溫柔和耐心, 一旦觸發怒氣便陷入自責, 甚至“我不是個好媽媽”的自我否定中。

親子教育重要, 家庭和諧同樣重要, 若因為家中其他成員(尤指丈夫)不能與自己達成理想中“親子教育”的狀態, 即便親子關係親密了, 夫妻關係卻日生嫌隙, 也是得不償失。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不是一日兩日, 而是中國傳統遺毒的一部分。 丈夫參與到家庭教育中的程度有多深, 意願有多強烈, 與自身的覺悟是分不開的, 同時也需要夫妻間不停地磨合與溝通。 改變行為習慣難, 改變思維定勢更難。 急於求成反倒失了夫妻和氣, 所以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媽媽們往往是“對孩子像春天般的溫暖, 對丈夫像嚴冬一樣的殘酷”。 完美的親子教育難抵不和諧的夫妻關係帶來的消極影響, 這也是“夫妻關係”重於“親子關係”的詮釋之一。

我們還要認清一個事實:溫和的教育不代表沒有嚴厲和兇悍的管教。 不同於從前的打罵, 如今多數家庭裡的“打罵”屬於調味品中的味精, 有人用, 有人不用, 有人用雞精代替, 吃多了固然不利於健康, 但偶爾加點也能提升風味。 教育方式多種多樣, “打罵”不是可恥的, 因為“管教”不可恥。 我也不認為打罵就會把孩子打出心理問題來, 關鍵在於怎麼打, 怎麼罵?

三歲是個分水嶺。

三歲之前的孩子, 處在習慣和規範意識的形成階段, 確實需要智慧多樣的方法引導孩子的正面行為, 弱化他的“壞行為”。 比如搶別人的東西、吃手指、用餐習慣等等。 三歲之前打罵多了, 三歲之後很難停下來, 到了青春期他還有可能跟你對打。

“打罵”不能多用, 用多了皮實了效果就弱了。 用要用在刀刃上。

什麼時候打罵, 因人而異。 我的原則是“行為習慣不打, 個人愛好不罵, 損人不利己要狠狠管”。

怎麼打?不打頭, 不扇臉, 最多小手拍三拍, 或者大腿擰幾擰。

怎麼罵?眼可瞪, 氣可喘, 聲音可飆, 但要語言簡潔, 就事論事, 不能人身攻擊。

罵, 實為管教, 管教的目的是利好, 孩子能聽得懂, 聽得進, 不會感到傷害而排斥。 語言簡潔, 就是要用最簡單的話, 講不超過三遍的道理, 重複多了就變成碎碎念, 唐僧的“緊箍咒”你愛聽嗎?就事論事, 有兩層意思, 一是不要誇大其辭。 比如“這麼小就會撒謊了, 長大還得了?”誰沒撒過謊, 怎麼不得了了?二是不翻舊賬, 當你翻舊賬的時候, 孩子的注意力可能在於“媽媽的記性真好”, 而不在於事情本身。不能人身攻擊,“蠢、廢物、爛、滾、死”,就不一一例舉了,這點應該比較好理解。說白了,就是管教孩子的時候不要潑婦駡街。

親子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要因此傷了夫妻和氣,因為夫妻創造的和諧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涉及“打罵”的管教並不可怕,也不可恥,管教的同時,相信你也給了孩子更多的溫柔,孩子會明白溫柔和嚴厲管教都是對他的愛。

而不在於事情本身。不能人身攻擊,“蠢、廢物、爛、滾、死”,就不一一例舉了,這點應該比較好理解。說白了,就是管教孩子的時候不要潑婦駡街。

親子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要因此傷了夫妻和氣,因為夫妻創造的和諧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涉及“打罵”的管教並不可怕,也不可恥,管教的同時,相信你也給了孩子更多的溫柔,孩子會明白溫柔和嚴厲管教都是對他的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