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到底存不存在農民起義?

“王侯將相甯有種乎?”秦末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被視為中國第一場農民起義, 中國歷史上不乏大型的農民起義, 起義往往發生在王朝腐朽, 天災人禍的時期, 各地揭竿而起, 反對政府的橫徵暴斂。 據統計大規模的, 對統治者造成極大威脅的起義有40多場, 兩極世界理論認為農民起義是中國封建社會形態變革的直接動力, 但學界一直存在爭議, 即中國到底存不存在農民起義?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將農民起義視為大患, 視為亂民暴動, 暴動的最終的勝利者總是地主階級, 勝利者的史書自對農民起義不會有多少好評, 司馬遷所著《史記》有陳涉世家一篇, 將陳勝、吳廣列入為諸侯列傳的世家, 但陳、吳反的是秦, 漢正是代替了秦, 政權的合法性就源自秦無道, 天命歸漢, 但如果陳、吳反的是漢, 那恐怕就會成為《史記》裡的草寇、暴民。 民國時期著名學者錢穆在其所著《國史大綱》裡稱王仙芝、黃巢為“流寇”,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翦伯贊所著《中國史綱要》說“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轉戰南北, 推動了各地農民的鬥爭, 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 ”史學界對“農民起義”的定性和評價一直存在分歧, 甚至有說法說中國歷史上根本不存在農民起義, 只能稱之為民變。 農民起義, 起義的領導者自然應該是農民, 可縱觀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由出身農民的人擔任主要領導的幾乎沒有, 陳勝、吳廣是低級軍官, 黃巢是鹽商, 屢試不第, 宋江是小吏, 這些人大多是鬱鬱不得志, 又生於王朝大廈根基不穩的時代, 一旦矛盾尖銳, 提出諸如“均田免賦”的口號, 百姓四處回應, 天下大亂。 所以農民階級一直沒有成為起義的領導者,
這跟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不無關係。

歷代農民起義大都發生在天災人禍, 政府腐敗的王朝後期, 人民吃不飽飯, 土地兼併嚴重, 政府橫徵暴斂, 官吏巧取豪奪, 陳勝、吳廣起義是因為延誤了戍邊的日期, 按律當斬, 這是起義的直接原因,

起義後期天下回應則是秦暴政長期積累下的矛盾, 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是因災荒嚴重, 社會矛盾尖銳, 官府不僅賑災而且繼續壓榨百姓, 再加上後金的邊患, 起義一觸即發。 可以說歷代起義的目的就是反抗官府, 反抗朝廷, 這時的矛盾已不再是農民階級跟地主階級的矛盾了, 包含了貴族豪強、士人等, 所以起義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農民階級謀利益, 張養浩的名句“興、百姓苦, 亡, 百姓苦”形容的十分貼切。 既然起義的目的不是為了農民階級的利益, 那現實的結果有沒有為農民階級掙得好處呢?起義似乎都沒有實現領導者開始發下的宏願, 因為最終的走向都是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 農民階級不會掌權, 他們也不需要掌權,
新的王朝建立之初都會調整土地政策, 無主荒地會分給農民, 休養生息, 緩解戰爭的創傷, 百姓自然認可這種結果, 統治與被統治, 剝削與被剝削一直是封建社會的根本特徵。 “黃巢殺人八百萬, 張獻忠屠盡四川人”,起義軍的領袖也許比起義所反抗的朝廷更殘忍, 更奢靡, 但這不能否定起義的意義。

起義的焦點仍是土地,是統治過度,是剝削與反剝削,主體仍是農民階級,到底存不存在農民起義,小編認為這就看我們採取怎樣的歷史觀去分析問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也不否認英雄人物發揮的特殊作用,我們承認階級鬥爭的作用就會認可農民起義是農民階級對地主階級的反抗,錢穆先生是大儒,一直為傳統正名,翦伯贊先生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其所著《中國史綱要》一直是通行的正史,不論採取什麼觀點,以史為鑒才是我們所應重視的。

起義的焦點仍是土地,是統治過度,是剝削與反剝削,主體仍是農民階級,到底存不存在農民起義,小編認為這就看我們採取怎樣的歷史觀去分析問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也不否認英雄人物發揮的特殊作用,我們承認階級鬥爭的作用就會認可農民起義是農民階級對地主階級的反抗,錢穆先生是大儒,一直為傳統正名,翦伯贊先生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其所著《中國史綱要》一直是通行的正史,不論採取什麼觀點,以史為鑒才是我們所應重視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