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不可思議!細數冷戰時期蘇聯那些驚世駭俗的武器,真正的超級大國

我們都知道1947年至1991年之間,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展開了一場涉及政治、經濟、軍事鬥爭, 被稱為"冷戰"。

冷戰時期, 美蘇兩國為了能達到制衡對方, 在軍事武器領域都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投入, 這便是著名的"美蘇軍備競賽", 但隨著蘇聯的解體, 美國一躍成為世界頭號超級大國, 但當年前蘇聯製造的許多武器至今都讓人無比感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那些驚世駭俗的前蘇聯武器裝備吧!

1."狗頭機甲戰士"計畫

1928年, 蘇聯科學家謝爾蓋·布留霍涅科成功復蘇了已經離開身體的狗頭, 如果沒有這些實驗, 那麼現代的斷肢移植、復蘇等手術, 是不可能實現的。 結果廣為人知的狗頭機器人計畫, 便由蘇聯科學家布留霍涅科進行研究。

2.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前蘇聯最大的彈道導彈潛艇, 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人類建造的最大的潛艇。 颱風級核潛艇一共建造了6艘, 蘇聯解體後, 三艘被拆解, 剩下的三艘中, 目前只有首艇“德米特裡東斯科伊”號仍處於服役狀態。

颱風級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相互保證毀滅原則”。 與它的對手美國俄亥俄級相比, 體積近乎於是俄亥俄級的兩倍。 其射程達到8300公里, 可以打擊到與它同處一個半球的任何一個目標。

3.核戰坦克

它採用的油壓懸掛系統可以使坦克在核爆時, 像螃蟹一樣趴在地上不至於傾覆。 裝甲內圈還填充了大量的防輻射物質, 能有效地防禦中子彈的傷害, 它還具備完整的核生化防護系統以及自動滅火系統。 可以說沒有比它更適合核大戰的坦克了。 馬力值可達1000匹, 能夠讓60噸的車身維持在每小時55公里的速度, 並且在一次加滿油之後行駛300公里的距離。可惜的是赫魯雪夫認為未來戰爭只需要導彈和核武器,重型坦克應該被“扔進垃圾堆再跺跺平”。所以該坦克於1960年被下令停止研製。

4.移動核電站

ТЭС-3“帕米爾”型移動式核電站由奧布寧斯克的物理與動力工程實驗室在1961年研製,1961年投入使用,裝在T-10加長底盤上,總重90噸,發電能力1.5-2兆瓦,1次裝料可工作1年。整個系統安裝在OKB基洛夫工廠生產的由T-10重型坦克改進來的自行式底盤上,專案代號27。全部組裝起來總重約為210噸。核反應爐總功率約為8.8兆瓦,發電功率大概為1.5兆瓦。這種移動核電站可以採取鐵路機動。可惜的是在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後,這些移動反應堆的安全性受到質疑,研究計畫又全部取消。

5.戰地鐳射武器系統

1K17 Szhatie 戰場鐳射系統,剛完成2輛原型車就隨著蘇聯的解體而煙消雲散。早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早期,整個西方世界都興高采烈地沉浸在好萊塢科幻電影“星際大戰”中各式各樣的航太戰船,鐳射武器的夢想之中。而在鐵幕的另一側,前蘇聯軍工研究部門卻認認真真地在研發太空船、空間站以及鐳射坦克。由於當時的蘇聯當局對此項研究高度保密,所以西方世界只能對其進行猜測。為此,西方情報系統高度重視收集1K-17鐳射坦克的情報,最終美國情報機構獲得了它的照片,並呈報到對此極感興趣的美國國防部。

6.M-50超音速轟炸機

馬薩契夫M-50始終沒有服役,確定生產的只有一架,1957年首飛。最高速度為1950公里每小時,實用升限為16500米,最大航程達7400公里。有人曾經評這架飛機的設計是:“以對高速飛行一無所知的情況下,M-50算是最成功的失敗”。

7.圖-119核轟炸機

20世紀50年代冷戰初期,美國和蘇聯為了取得軍事上相對於對方的壓倒性優勢,曾經制訂過一系列瘋狂的武器研製計畫,核動力飛機堪稱“瘋狂中的瘋狂”。圖-119飛機1961年5月首次升空,核反應爐安裝在彈倉位置,飛行時仍使用常規動力。1961年8月後改為使用核動力飛行,鑒於核反應爐的核輻射對機組成員的影響以及洲際導彈的發展,蘇聯後來停止了對這一型號的繼續研究。

8.T4超音速轟炸機

為對抗美國XB-70超音速遠端戰略轟炸機研製出來的超音速遠端戰略轟炸機。雖然它採用了不少新技術和新材料,性能也非常先進,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未能投入生產和使用。隨時間的推移,該機逐漸被人們所遺忘。T-4的最大起飛重量為114噸,最高飛行速度達到3200公里每小時。

9.米格105空天戰鬥機

為了能在太空領域壓倒美國,前蘇聯的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宇航器設計,在傳統飛行器設計領域久負盛名的米高揚設計局也開始涉足宇航領域,加入了這一競爭行列,隨後不久,米格設計局就提出了著名的“螺旋”空天飛機計畫。蘇聯人希望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種可以攻擊敵方太空設施空間戰鬥機,從而在兩大超級大國的太空競賽中占得上風。由於資金和技術上的困難,“螺旋”計畫母機並沒有造出原型機,只造了一架米格105的亞音速氣動外形驗證機,1978年米格105完成了他的最後一次飛行試驗,從此徹底了歷史舞臺。

10.核動力火箭發動機

圖為RD-0410型核火箭發動機

核熱推進系統是美國和蘇聯曾經下大力研發的空間核動力系統。美國的NERVA型核火箭發動機和俄羅斯的RD-0410型核火箭發動機都做出了試驗樣機,進行了除飛行試驗之外的大量試驗,離研發成功近乎一步之遙,為今後的核推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而已經走出杯具的俄羅斯近幾年來研發的新一代核火箭發動機設計,這一設計方案已成為俄羅斯研發雙模式空間核動力系統的設計基礎

11."極地一號"太空武器

極地號形狀為圓柱形,長37米,直徑4.1米。其重量達到80噸,由於太重,只能用近地軌道運力達105噸的能源號巨型運載火箭來發射。主要武器是反衛星核雷,裝有衛星致盲鐳射武器,還有近程防護火炮。第一次升空時因為慣導故障墜毀,蘇聯解體後就沒下文了。

12.裡海怪物

是原蘇聯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利用翼地效應設計的地效飛行器。1966年飛行器首飛成功,體積亦不斷擴大。西方國家到了80年代初,才透過偵察衛星發現這種飛行器。裡海怪物由於飛行器非常大,且又在裡海航行,所以綽號是裡海怪物。裡海怪物經歷過兩次失事,一次是1969年,另一次在1980年。第一次因海面大霧,飛行員無法分辨地平線,導致大浪拍打機身,最終失事。第二次的事故原因是飛行員操作失誤。但它為後續的一系列地效飛行器研發,提供了大量的寶貴資料。

13."暴風雪"號太空梭

暴風雪號太空梭大小與普通大型客機相差無幾,機長36.37米、高16.35米,翼展23.92米,機身直徑5.6米,起飛重量105噸,返回後著陸重量為82噸,可乘10人,設計飛行壽命100次。1988年首飛後,用於暴風雪計畫的資金瀕臨耗盡:僅僅是開發太空梭系統本身就花費了13億盧布之巨,整個項目的開銷超過了200億盧布。而蘇聯當局也逐漸考慮起龐大的投資與發展太空梭帶來的益處之間的關係。暴風雪計畫在某種意義上加速了蘇聯的瓦解;而蘇聯解體後,昔日的計畫更是徹底失去了經濟支持。1991年,蘇聯軍方停止了對該計畫的撥款支持。1993年,暴風雪太空梭機身的設計者,莫爾尼亞聯合體被迫承認,暴風雪計畫就此結束。

如果您喜歡就請關注我吧!每天都會為您帶來精彩的軍事內容!

並且在一次加滿油之後行駛300公里的距離。可惜的是赫魯雪夫認為未來戰爭只需要導彈和核武器,重型坦克應該被“扔進垃圾堆再跺跺平”。所以該坦克於1960年被下令停止研製。

4.移動核電站

ТЭС-3“帕米爾”型移動式核電站由奧布寧斯克的物理與動力工程實驗室在1961年研製,1961年投入使用,裝在T-10加長底盤上,總重90噸,發電能力1.5-2兆瓦,1次裝料可工作1年。整個系統安裝在OKB基洛夫工廠生產的由T-10重型坦克改進來的自行式底盤上,專案代號27。全部組裝起來總重約為210噸。核反應爐總功率約為8.8兆瓦,發電功率大概為1.5兆瓦。這種移動核電站可以採取鐵路機動。可惜的是在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後,這些移動反應堆的安全性受到質疑,研究計畫又全部取消。

5.戰地鐳射武器系統

1K17 Szhatie 戰場鐳射系統,剛完成2輛原型車就隨著蘇聯的解體而煙消雲散。早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早期,整個西方世界都興高采烈地沉浸在好萊塢科幻電影“星際大戰”中各式各樣的航太戰船,鐳射武器的夢想之中。而在鐵幕的另一側,前蘇聯軍工研究部門卻認認真真地在研發太空船、空間站以及鐳射坦克。由於當時的蘇聯當局對此項研究高度保密,所以西方世界只能對其進行猜測。為此,西方情報系統高度重視收集1K-17鐳射坦克的情報,最終美國情報機構獲得了它的照片,並呈報到對此極感興趣的美國國防部。

6.M-50超音速轟炸機

馬薩契夫M-50始終沒有服役,確定生產的只有一架,1957年首飛。最高速度為1950公里每小時,實用升限為16500米,最大航程達7400公里。有人曾經評這架飛機的設計是:“以對高速飛行一無所知的情況下,M-50算是最成功的失敗”。

7.圖-119核轟炸機

20世紀50年代冷戰初期,美國和蘇聯為了取得軍事上相對於對方的壓倒性優勢,曾經制訂過一系列瘋狂的武器研製計畫,核動力飛機堪稱“瘋狂中的瘋狂”。圖-119飛機1961年5月首次升空,核反應爐安裝在彈倉位置,飛行時仍使用常規動力。1961年8月後改為使用核動力飛行,鑒於核反應爐的核輻射對機組成員的影響以及洲際導彈的發展,蘇聯後來停止了對這一型號的繼續研究。

8.T4超音速轟炸機

為對抗美國XB-70超音速遠端戰略轟炸機研製出來的超音速遠端戰略轟炸機。雖然它採用了不少新技術和新材料,性能也非常先進,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未能投入生產和使用。隨時間的推移,該機逐漸被人們所遺忘。T-4的最大起飛重量為114噸,最高飛行速度達到3200公里每小時。

9.米格105空天戰鬥機

為了能在太空領域壓倒美國,前蘇聯的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宇航器設計,在傳統飛行器設計領域久負盛名的米高揚設計局也開始涉足宇航領域,加入了這一競爭行列,隨後不久,米格設計局就提出了著名的“螺旋”空天飛機計畫。蘇聯人希望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種可以攻擊敵方太空設施空間戰鬥機,從而在兩大超級大國的太空競賽中占得上風。由於資金和技術上的困難,“螺旋”計畫母機並沒有造出原型機,只造了一架米格105的亞音速氣動外形驗證機,1978年米格105完成了他的最後一次飛行試驗,從此徹底了歷史舞臺。

10.核動力火箭發動機

圖為RD-0410型核火箭發動機

核熱推進系統是美國和蘇聯曾經下大力研發的空間核動力系統。美國的NERVA型核火箭發動機和俄羅斯的RD-0410型核火箭發動機都做出了試驗樣機,進行了除飛行試驗之外的大量試驗,離研發成功近乎一步之遙,為今後的核推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而已經走出杯具的俄羅斯近幾年來研發的新一代核火箭發動機設計,這一設計方案已成為俄羅斯研發雙模式空間核動力系統的設計基礎

11."極地一號"太空武器

極地號形狀為圓柱形,長37米,直徑4.1米。其重量達到80噸,由於太重,只能用近地軌道運力達105噸的能源號巨型運載火箭來發射。主要武器是反衛星核雷,裝有衛星致盲鐳射武器,還有近程防護火炮。第一次升空時因為慣導故障墜毀,蘇聯解體後就沒下文了。

12.裡海怪物

是原蘇聯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利用翼地效應設計的地效飛行器。1966年飛行器首飛成功,體積亦不斷擴大。西方國家到了80年代初,才透過偵察衛星發現這種飛行器。裡海怪物由於飛行器非常大,且又在裡海航行,所以綽號是裡海怪物。裡海怪物經歷過兩次失事,一次是1969年,另一次在1980年。第一次因海面大霧,飛行員無法分辨地平線,導致大浪拍打機身,最終失事。第二次的事故原因是飛行員操作失誤。但它為後續的一系列地效飛行器研發,提供了大量的寶貴資料。

13."暴風雪"號太空梭

暴風雪號太空梭大小與普通大型客機相差無幾,機長36.37米、高16.35米,翼展23.92米,機身直徑5.6米,起飛重量105噸,返回後著陸重量為82噸,可乘10人,設計飛行壽命100次。1988年首飛後,用於暴風雪計畫的資金瀕臨耗盡:僅僅是開發太空梭系統本身就花費了13億盧布之巨,整個項目的開銷超過了200億盧布。而蘇聯當局也逐漸考慮起龐大的投資與發展太空梭帶來的益處之間的關係。暴風雪計畫在某種意義上加速了蘇聯的瓦解;而蘇聯解體後,昔日的計畫更是徹底失去了經濟支持。1991年,蘇聯軍方停止了對該計畫的撥款支持。1993年,暴風雪太空梭機身的設計者,莫爾尼亞聯合體被迫承認,暴風雪計畫就此結束。

如果您喜歡就請關注我吧!每天都會為您帶來精彩的軍事內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