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雲南25個少數民族25款特色美食!吃過10種算你厲害!

點擊上方藍色字“新廣網”即可免費訂閱, 之後便可查閱新廣網所有的紅河本地權威新聞資訊及繽紛活動!

微觀紅河, 盡在新廣, 您值得關注

生活在雲南的少數民族

在不同自然環境中

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飲食習俗

25個少數民族的特色美食其實可不止25道

來看看有沒有讓你淌口水的?

阿昌族—酸辣穀花魚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

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阿昌族喜吃芋頭

傳說古代慶豐收時

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

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

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

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

以酸辣穀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

穀熟後取魚, 稱穀花魚)最具特色

怒族—漆油茶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

主要分佈在雲南省

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

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

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

怒族飲茶是仿製藏族的酥油茶而製作的漆油茶

常可作為產婦或體弱者食用的補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琵琶肉、漆油燜雞

燒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普米族—紅燒肉琵琶肉

“普米”意為白人

普米族普遍以飼養的畜禽為其肉食來源

常見的有豬、牛、羊肉, 並能製作酥油、乳餅等乳製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紅燒琵琶肉、醉雞、竹葉菜炒番茄等

基諾族—芭蕉肉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

基諾族自稱“基諾”, 漢文譯稱“攸樂”

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

要吃好米, 新米

陳倉米多用來餵養家畜或做烤酒

平時肉類來源多依靠狩獵

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條等

還有竹筒燒麂排, 油煎掃把蟲

德昂族—酸筍燉雞

酸筍有一股子嗆鼻的酸味

聞著口中唾液開始加速分泌

喜愛酸筍的人一聞到這股味道就會有食欲

德昂族酸筍燉雞就是利用酸筍入味的一道美食

酸筍用途十分廣泛

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味

受當地漢族的影響

許多漢族風味的醃菜、腐鹵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

拉祜族—烤肉

拉祜族是雲南獨有的少數民族

“拉祜族”是自稱,“拉”意為虎

“祜”意為在火旁把肉類烤到發香的程度

過去,拉祜族居於山野密林中以狩獵為生

解放後,才逐漸遷出森林

過上農耕生活

從“拉祜”二字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以烤肉著稱的民族

拉祜族烤肉別具風味

大都獵獲的野獸肉

或直接用火烤

或用芭蕉葉將肉包住埋入火中

燒熟而食

典型食品主要有

拉祜族烤肉、松鼠乾巴、幹糝、香草烤牛肉等

水族—魚包韭菜

聚居在以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

為中心及其鄰近地區的水族人民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逐步形成了喜食糯米食品、喜食魚

喜吃酸辣、喜喝酒的飲食特點

其中魚則是水族人民祭祀祖先、過端

待客的席上不可缺少的必備佳餚

而用獨特方法烹製的"魚包韭菜"則是水族的第一名菜

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奇特的文化內涵

傈僳族—漆油燉雞

漆油燉雞

是生活在怒江峽谷的傈僳族喜愛的傳統食品

逢年過節或遠方的朋友到來

傈僳人都會做上這道菜來慶賀佳節、招待貴賓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盛產漆樹、漆油

漆油可食用,也可用作化工原料,還可入藥

布依族—五色花米飯

五色花米飯

即紅、黑、黃、白、紫色花米飯

簡稱花米飯

花米飯是一種純天然的綠色食品

色彩鮮豔,香味濃郁,美味可口

是布依族的特產

據說在布依族中流傳已有近900年的歷史

傳統的原始布依花米飯製作均是手工製作

過程複雜,步驟多

獨龍族—蜂蛹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

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

正名為獨龍族

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

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肴之一

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

與常食蜂蛹有關

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

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景頗族—砂鍋燉竹鼠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

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魚、撒皮、舂鱔魚、砂鍋燉竹鼠

哈尼族—竹筒雞

竹筒雞,雲南哈尼族的傳統名吃

利用竹筒烹飪,歷史久遠

時至當代,雲南的各少數民族仍保留竹筒烹飪的傳統方法

這與滿山的翠竹有關,又與竹筒烹調的食物清香可口有關

哈尼族的竹筒雞,就是一例

雲南哈尼族的竹筒雞既有雞肉之鮮甜

又有青竹之清香,滋嫩軟糯

制法獨特,古老樸實

布朗族—竹筒茶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唐時稱“樸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

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

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

統稱為布朗族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個嗜好,並且善作茶

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

民間還常把酸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

傣族—火燒乾巴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

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

定名為“傣族”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

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

典型食品有檸檬撒、鬼雞、炸牛皮、香茅草烤魚、芭蕉花等

佤族—雞肉爛飯

佤語叫“饃尼亞布繞”

是佤族迎賓待客的美味佳餚

它即可以當飯又可以當菜

比普通的米飯要軟得多

比稀飯要幹些

有兩種做法,一種叫手撕雞肉欄飯

另一種叫刀砍雞肉欄飯

製作方法獨特

取鮮嫩烏骨子雞切隨和新谷米一起放入鍋中煮

然後再放入茴香葉、青辣椒、辣料

阿佤芫荽、蔥、蒜、香子、薄荷等佐料稍煮即可

其色澤鮮豔,味道糯滑鮮香,獨具特色

彝族—白水煮乳豬

彝族分佈于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彝族自稱繁多

因地而異

有“諾蘇”、“密撒”、“羅羅”

“撒尼”、“阿細”等

建國後

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

蕎粑、麵糊酸菜肉、白水煮乳豬等

瑤族—荷包紮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瑤族人自稱“勉”、“金門”、

“布努”、“拉珈”、“炳多優”等

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

又有30多種稱謂。瑤族人口較多

分佈較廣,各地均有獨具一格的風味食品

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紮

白族—生皮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生皮是大理一帶的白族人民傳統的待客名菜

“吃生皮”的習俗,相傳始于南詔時期

至今深受人們喜愛

凡是有白族人聚居的地方

一定有人吃“生皮”

白族人所吃的生皮

不像滇中、滇南一帶採用湯褪的方法

而是用稻草火燒去毛

故有“白族火燒豬”的美譽

藏族—酥油茶

藏族人民視茶為神之物

從歷代“贊普”至寺廟喇嘛

從土司到普通百姓

因其食物結構中

乳肉類占很大比重

而蔬菜、水果較少

故藏民以茶佐食,餐餐必不可少

流傳著“寧可三日無糧

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

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

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

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

苗族—酸湯魚

苗家酸湯魚是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中總結出來的一道佳餚

因其製作方法簡單、美味可口

食後開胃、味美湯鮮

現已延伸到酸湯雞、酸湯鴨等

酸味菜肴近年來還走出苗嶺深山

在許多大中城市成為一道獨特的飲食風景線

並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蒙古族—烤全羊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

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

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

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

蒙古語稱“查幹伊得”

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

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

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滿族—薩琪瑪

滿族歷史悠久

滿漢全席是我國最著名的

規模最大的古典筵席

又稱滿漢燕翅燒烤全席

滿、漢族合宴名稱

它是我國烹飪技藝發展的一個高峰

薩其瑪是滿族傳統風味糕點

“薩其瑪”是滿語

漢語叫金絲糕、蛋條糕

壯族—寧明壯粽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

是嶺南的土著民族

壯族擅長烤、炸、燉、醃、鹵成熟法

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

主要有:

馬腳杆,魚生,烤乳豬

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等

回族—麵點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

十三世紀

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

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

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

逐漸形成了回族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

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

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

納西族—麗江火腿粑粑

“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勤勞節儉的納西人

喜歡喝酒、飲濃茶,愛吃酸、辣,甜味的食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

麗江火腿粑粑、麻補

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等

趁著國慶小長假

去吃遍雲南的特色美食吧~

- THE END -

德昂族—酸筍燉雞

酸筍有一股子嗆鼻的酸味

聞著口中唾液開始加速分泌

喜愛酸筍的人一聞到這股味道就會有食欲

德昂族酸筍燉雞就是利用酸筍入味的一道美食

酸筍用途十分廣泛

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味

受當地漢族的影響

許多漢族風味的醃菜、腐鹵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

拉祜族—烤肉

拉祜族是雲南獨有的少數民族

“拉祜族”是自稱,“拉”意為虎

“祜”意為在火旁把肉類烤到發香的程度

過去,拉祜族居於山野密林中以狩獵為生

解放後,才逐漸遷出森林

過上農耕生活

從“拉祜”二字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以烤肉著稱的民族

拉祜族烤肉別具風味

大都獵獲的野獸肉

或直接用火烤

或用芭蕉葉將肉包住埋入火中

燒熟而食

典型食品主要有

拉祜族烤肉、松鼠乾巴、幹糝、香草烤牛肉等

水族—魚包韭菜

聚居在以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

為中心及其鄰近地區的水族人民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逐步形成了喜食糯米食品、喜食魚

喜吃酸辣、喜喝酒的飲食特點

其中魚則是水族人民祭祀祖先、過端

待客的席上不可缺少的必備佳餚

而用獨特方法烹製的"魚包韭菜"則是水族的第一名菜

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奇特的文化內涵

傈僳族—漆油燉雞

漆油燉雞

是生活在怒江峽谷的傈僳族喜愛的傳統食品

逢年過節或遠方的朋友到來

傈僳人都會做上這道菜來慶賀佳節、招待貴賓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盛產漆樹、漆油

漆油可食用,也可用作化工原料,還可入藥

布依族—五色花米飯

五色花米飯

即紅、黑、黃、白、紫色花米飯

簡稱花米飯

花米飯是一種純天然的綠色食品

色彩鮮豔,香味濃郁,美味可口

是布依族的特產

據說在布依族中流傳已有近900年的歷史

傳統的原始布依花米飯製作均是手工製作

過程複雜,步驟多

獨龍族—蜂蛹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

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

正名為獨龍族

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

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肴之一

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

與常食蜂蛹有關

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

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景頗族—砂鍋燉竹鼠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

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魚、撒皮、舂鱔魚、砂鍋燉竹鼠

哈尼族—竹筒雞

竹筒雞,雲南哈尼族的傳統名吃

利用竹筒烹飪,歷史久遠

時至當代,雲南的各少數民族仍保留竹筒烹飪的傳統方法

這與滿山的翠竹有關,又與竹筒烹調的食物清香可口有關

哈尼族的竹筒雞,就是一例

雲南哈尼族的竹筒雞既有雞肉之鮮甜

又有青竹之清香,滋嫩軟糯

制法獨特,古老樸實

布朗族—竹筒茶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唐時稱“樸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

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

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

統稱為布朗族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個嗜好,並且善作茶

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

民間還常把酸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

傣族—火燒乾巴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

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

定名為“傣族”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

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

典型食品有檸檬撒、鬼雞、炸牛皮、香茅草烤魚、芭蕉花等

佤族—雞肉爛飯

佤語叫“饃尼亞布繞”

是佤族迎賓待客的美味佳餚

它即可以當飯又可以當菜

比普通的米飯要軟得多

比稀飯要幹些

有兩種做法,一種叫手撕雞肉欄飯

另一種叫刀砍雞肉欄飯

製作方法獨特

取鮮嫩烏骨子雞切隨和新谷米一起放入鍋中煮

然後再放入茴香葉、青辣椒、辣料

阿佤芫荽、蔥、蒜、香子、薄荷等佐料稍煮即可

其色澤鮮豔,味道糯滑鮮香,獨具特色

彝族—白水煮乳豬

彝族分佈于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彝族自稱繁多

因地而異

有“諾蘇”、“密撒”、“羅羅”

“撒尼”、“阿細”等

建國後

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

蕎粑、麵糊酸菜肉、白水煮乳豬等

瑤族—荷包紮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瑤族人自稱“勉”、“金門”、

“布努”、“拉珈”、“炳多優”等

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

又有30多種稱謂。瑤族人口較多

分佈較廣,各地均有獨具一格的風味食品

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紮

白族—生皮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生皮是大理一帶的白族人民傳統的待客名菜

“吃生皮”的習俗,相傳始于南詔時期

至今深受人們喜愛

凡是有白族人聚居的地方

一定有人吃“生皮”

白族人所吃的生皮

不像滇中、滇南一帶採用湯褪的方法

而是用稻草火燒去毛

故有“白族火燒豬”的美譽

藏族—酥油茶

藏族人民視茶為神之物

從歷代“贊普”至寺廟喇嘛

從土司到普通百姓

因其食物結構中

乳肉類占很大比重

而蔬菜、水果較少

故藏民以茶佐食,餐餐必不可少

流傳著“寧可三日無糧

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

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

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

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

苗族—酸湯魚

苗家酸湯魚是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中總結出來的一道佳餚

因其製作方法簡單、美味可口

食後開胃、味美湯鮮

現已延伸到酸湯雞、酸湯鴨等

酸味菜肴近年來還走出苗嶺深山

在許多大中城市成為一道獨特的飲食風景線

並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蒙古族—烤全羊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

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

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

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

蒙古語稱“查幹伊得”

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

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

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滿族—薩琪瑪

滿族歷史悠久

滿漢全席是我國最著名的

規模最大的古典筵席

又稱滿漢燕翅燒烤全席

滿、漢族合宴名稱

它是我國烹飪技藝發展的一個高峰

薩其瑪是滿族傳統風味糕點

“薩其瑪”是滿語

漢語叫金絲糕、蛋條糕

壯族—寧明壯粽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

是嶺南的土著民族

壯族擅長烤、炸、燉、醃、鹵成熟法

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

主要有:

馬腳杆,魚生,烤乳豬

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等

回族—麵點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

十三世紀

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

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

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

逐漸形成了回族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

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

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

納西族—麗江火腿粑粑

“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勤勞節儉的納西人

喜歡喝酒、飲濃茶,愛吃酸、辣,甜味的食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

麗江火腿粑粑、麻補

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等

趁著國慶小長假

去吃遍雲南的特色美食吧~

- THE END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