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項羽手下第一悍將龍且為什麼會慘敗于韓信之手?只因犯一致命錯誤

話說進入楚漢爭霸的後期, 考慮到正面交鋒效果不明顯, 主線戰場線長面廣, 項羽決定轉變思路, 從支線戰場找突破口。

楚漢相爭支線第四場戰役, 也是最後一場的濰上戰役因此拉開了序幕。

而韓信為了立功, 聽從部下蒯徹的建議, 硬是不聽從酈食其和平解決齊地問題的建議。 齊王田廣把“妖言惑眾”的酈食其扔進了油鍋, 然後把橄欖枝拋向了項羽。

項羽自然接受了齊王田廣的好意, 雙方重歸於好, 很快進入了蜜月期。 因此, 面對韓信對齊地的步步緊逼, 步步蠶食, 項羽儘管“終日奔波, 憔悴不堪”, 但卻沒有坐視不管, 馬上決定抗漢援齊。

考慮到韓信是位傑出的軍事家, 自從關中出兵以來, 鮮有敗績, 這一次項羽派出了自己最為得力的幹將龍且做主帥, 外加虎將周藍、項冠為副帥, 並且給了他們二十多萬楚軍。 單從這一點來看, 也足以證明項羽對這場戰役的重視。

龍且在項羽手下和鐘離眛並稱為“絕代雙雄”, 可謂戰功累累。

在項梁時代, 項梁率革命軍支援齊國, 和秦軍主力決戰于東阿, 龍且就是急先鋒。 他一騎絕塵, 勢不可當, 如入無人之境, 威武之氣震懾住了敵軍, 為革命軍大勝利立下了頭功。 這一戰, 龍且名聲大震。

在項羽時代, 英布背叛項羽投奔劉邦, 龍且掛帥出征, 在淮南打得不可一世的英佈滿地找牙, 最終狼狽地逃回了劉邦的大本營。 這一戰, 龍且聲名遠播。

而這一次龍且一到齊地, 就得到了齊王的熱情接待。 他們兩軍一聯手, 頓時琴瑟相合, 人聲鼎沸, 士氣高昂。

韓信本來順風順水, 正要把齊地踏平在自己的腳下, 突然聽說楚軍最為得力的猛將龍且來了, 心裡頓時像被潑了一盆涼水。 憑他在趙地臨時徵集的那點兵, 怎麼能和龍且的二十多萬大軍相比呢?韓信不禁有點畏懼了。 就算他本領再高,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要行軍打仗, 如果手中沒有兵馬, 你就算有千萬妙計也白搭。

在這一仗開打前, 韓信還做了一件必須要做的事,

那就是馬上向劉邦請求派兵支援。 面對韓信的求援, 劉邦犯難了。 眼下他正被項羽壓得喘不過氣來, 要是派兵去支援, 那麼自己這邊的兵力就會嚴重不足。

正在這時, 張良出場了:“大王, 我軍現在有這條深澗做屏障, 楚軍一時半會兒還攻不過來。 大王可以放心派兵去支援。 ”

於是, 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 派曹參、灌嬰兩員大將帶領數萬人馬秘密出發了。

韓信在得到了兩員猛將的支援後, 信心大增。 漢軍與楚軍也隨即在濰水邊正式對壘。

交鋒之前, 龍且手下有個門客獻出了一條妙計, 可助楚軍以逸待勞, 大挫漢軍。

“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門客向龍且進言道, “漢軍人數雖少, 但挾平魏滅趙之威風遠道而來, 同心同德, 目標一致, 就像擰成的一股繩, 鋒銳難擋。 而我們楚軍和齊軍雖然人多, 而且是本土作戰, 但離心離德, 各懷心事, 就像貌合神離的夫妻, 毫無鬥志。 因此, 我們雖然佔據天時和地利, 卻失去了人和這個重要條件, 一旦打起仗來, 吃虧的肯定是我們。 ”

龍且點點頭,皺眉問道:“那該如何是好呢?”

“避其鋒芒,擊其隋歸。深溝高壘,堅守不戰。一來,我們要讓漢軍找到不拼命的目標,二來要走群眾路線,聯合發動齊地的廣大百姓,共同保衛家園。這樣一來,韓信在齊地非但沒有立足之地,還沒有供糧之道,不出幾個月,漢軍便是甕中之鼈了。”門客回答。

都說高手在民間,此話果然不假。這樣的高論如果龍且採納了,縱使韓信有三頭六臂,齊地也註定是他人生的滑鐵盧了。而如果是這樣,龍且或許可以憑藉一人之力,扭轉整個楚漢之爭的格局。

然而,事實上,龍且想都沒有想就直接拒絕了這個建議,原因是龍且對和韓信這場大戰充滿了信心。

龍且在拒絕部下的妙計後,馬上磨刀霍霍,厲兵秣馬,等著與韓信面對面地決一死戰了。

然而,就在他準備大幹一場時,濰水對岸的漢軍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對韓信的突然消失,龍且迷惑了:是渡過河“乘勝”追擊漢軍,還是繼續留在老窩觀察敵情呢?

不過,龍且的猶豫一閃而過。他本來就沒把這個曾受過“胯下之辱”的韓信放在眼裡,現在看到他突然撤軍,第一反應就是認為韓信因為害怕逃命了,所以,他很快就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追擊。

龍且立功心切,但他的部將卻很清醒。副將周藍盡職盡責地勸說道:“韓信素來詭計多端,他突然退兵肯定有詐。如今最穩妥的做法,還是堅守不出。”

然而,龍且當時充分體現了作為項羽最為得力大將的“項氏風格”——剛愎自用,他不顧眾將的勸說,馬上率兵渡河去追韓信。

追到濰水中央的龍且居然沒發現河水似乎在一夜之間變得特別淺,居然騎著馬就可以蹚過河去。他手下部將周藍發現了這個問題,但還沒來得及說,龍且就已經一馬當先地渡過了濰水——他要生擒韓信立戰功。

周藍沒辦法只得追隨龍且而去,然而,他的擔心很快就變成了現實,楚軍的大部隊正走到河中央時,突然聽見“嘩啦”一聲,洪水像猛獸一樣猛撲過來,頓時氾濫成災。這下楚軍就是想逃也來不及了,數萬人馬頓時被河水沖走。

這真是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啊,它不但沖走了眾多楚軍,還把楚軍一刀兩斷地隔離在濰河兩岸。岸東的大量楚軍,這時候已被突如其來的洪水阻住了去路,只能眼巴巴地望著河西的主將龍且和周藍。

此時,岸西只站著龍且和周藍等孤零零最先渡過河來的一兩千士兵。他們望著身後氾濫成災的洪水,已是弱不禁風,瑟瑟發抖。

龍且再笨也知道這沒來由的河水肯定不是自然災害了。這的確是韓信事先安排的,他連夜叫士兵用空糧袋裝好沙子,堵住了河上游的水。韓信渡河去,只是為了引來龍且這條大魚而已。等他一過河,上游就開始放水。

洪水氾濫成災,是天災,更是人禍。我們不得不佩服韓信,他果然是“打水仗”的高手:打章邯是靠白水河水淹城而勝,打陳餘是靠背水一戰而勝,此時打龍且又是靠半渡擊之而勝。

最後,龍且被斬殺,周藍被生擒。隨後,韓信率大軍直搗城陽,將齊王田廣、齊相田光生擒在手。而劉邦派來的兩位援軍將領曹參和灌嬰也不負眾望,曹參挺進膠東,擊潰齊國大將田既;灌嬰進軍嬴下,斬殺齊國名將田橫。

不久,齊國徹底被漢軍征服。

龍且點點頭,皺眉問道:“那該如何是好呢?”

“避其鋒芒,擊其隋歸。深溝高壘,堅守不戰。一來,我們要讓漢軍找到不拼命的目標,二來要走群眾路線,聯合發動齊地的廣大百姓,共同保衛家園。這樣一來,韓信在齊地非但沒有立足之地,還沒有供糧之道,不出幾個月,漢軍便是甕中之鼈了。”門客回答。

都說高手在民間,此話果然不假。這樣的高論如果龍且採納了,縱使韓信有三頭六臂,齊地也註定是他人生的滑鐵盧了。而如果是這樣,龍且或許可以憑藉一人之力,扭轉整個楚漢之爭的格局。

然而,事實上,龍且想都沒有想就直接拒絕了這個建議,原因是龍且對和韓信這場大戰充滿了信心。

龍且在拒絕部下的妙計後,馬上磨刀霍霍,厲兵秣馬,等著與韓信面對面地決一死戰了。

然而,就在他準備大幹一場時,濰水對岸的漢軍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對韓信的突然消失,龍且迷惑了:是渡過河“乘勝”追擊漢軍,還是繼續留在老窩觀察敵情呢?

不過,龍且的猶豫一閃而過。他本來就沒把這個曾受過“胯下之辱”的韓信放在眼裡,現在看到他突然撤軍,第一反應就是認為韓信因為害怕逃命了,所以,他很快就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追擊。

龍且立功心切,但他的部將卻很清醒。副將周藍盡職盡責地勸說道:“韓信素來詭計多端,他突然退兵肯定有詐。如今最穩妥的做法,還是堅守不出。”

然而,龍且當時充分體現了作為項羽最為得力大將的“項氏風格”——剛愎自用,他不顧眾將的勸說,馬上率兵渡河去追韓信。

追到濰水中央的龍且居然沒發現河水似乎在一夜之間變得特別淺,居然騎著馬就可以蹚過河去。他手下部將周藍發現了這個問題,但還沒來得及說,龍且就已經一馬當先地渡過了濰水——他要生擒韓信立戰功。

周藍沒辦法只得追隨龍且而去,然而,他的擔心很快就變成了現實,楚軍的大部隊正走到河中央時,突然聽見“嘩啦”一聲,洪水像猛獸一樣猛撲過來,頓時氾濫成災。這下楚軍就是想逃也來不及了,數萬人馬頓時被河水沖走。

這真是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啊,它不但沖走了眾多楚軍,還把楚軍一刀兩斷地隔離在濰河兩岸。岸東的大量楚軍,這時候已被突如其來的洪水阻住了去路,只能眼巴巴地望著河西的主將龍且和周藍。

此時,岸西只站著龍且和周藍等孤零零最先渡過河來的一兩千士兵。他們望著身後氾濫成災的洪水,已是弱不禁風,瑟瑟發抖。

龍且再笨也知道這沒來由的河水肯定不是自然災害了。這的確是韓信事先安排的,他連夜叫士兵用空糧袋裝好沙子,堵住了河上游的水。韓信渡河去,只是為了引來龍且這條大魚而已。等他一過河,上游就開始放水。

洪水氾濫成災,是天災,更是人禍。我們不得不佩服韓信,他果然是“打水仗”的高手:打章邯是靠白水河水淹城而勝,打陳餘是靠背水一戰而勝,此時打龍且又是靠半渡擊之而勝。

最後,龍且被斬殺,周藍被生擒。隨後,韓信率大軍直搗城陽,將齊王田廣、齊相田光生擒在手。而劉邦派來的兩位援軍將領曹參和灌嬰也不負眾望,曹參挺進膠東,擊潰齊國大將田既;灌嬰進軍嬴下,斬殺齊國名將田橫。

不久,齊國徹底被漢軍征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