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跟毛主席學自強不息

無論大家對毛主席的一生作何評價, 但是他是一代偉人的事實不容置疑, 他自強不息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不對毛主席的功過是非做任何評判, 因為筆者認為自己還沒有足夠的資格和學識來評判這樣一個人物。 本文只是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毛主席在年輕的時候, 怎樣自強不息。

離家出走只為學 不做悠閒一散農

毛主席自幼生活在湖南省湘潭市韶山沖上屋場, 那是一個被群山阻隔的農村。 他的父親是個精明的農民, 家裡雖然不富裕, 然而也略有薄產, 農忙時還能雇上幾個人做幫工。 可見他家在當地來講, 經濟上算是比較好的, 他完全可以子承父業, 按照父親的意願, 學點寫字記帳的方法, 將家業繼承下來, 再慢慢發揚光大。 然而, 他卻拋棄了自己的家業, 一心嚮往著更加精彩、更加充滿磨難、也更具有意義的人生道路。 於是毅然留下以下圖片中的一首詩歌,

奔往遠方求學去了。

折騰自己為哪般 錘煉意志訓膽量

毛主席如何磨練自己的意志呢?比如在寒冬臘月, 明明可以在被窩中享受那暖暖的睡眠, 偏偏要堅持每天清晨起床, 然後就用冰涼的井水澆灌全身, 謂之冷水浴;比如明明可以在教室或宿舍舒服地看書,

偏偏要在電閃雷鳴的大雨中徒步登山, 絕不退縮;比如明明可以在屋簷之下安享太平, 卻偏偏要在那個野獸還很多的年代露宿荒郊野外, 用以訓練自己的膽量;又或者明明可以在安靜的教室裡讀書, 卻故意在鬧市中取一石頭坐下, 靜靜地看書, 用來培養自己的專注力。

炎炎烈日嘩嘩曬 偏要山路調研來

毛主席讀書的時候也有暑假, 暑假的時候他也不會忘記折騰自己一下。 常常約上三五好友, 不帶乾糧不帶錢, 到山區農村去做社會調研。 這在當時交通不發達、道路不通暢的情況下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他們既要解決一路上的車馬舟船問題, 還要解決自己的吃飯和住宿問題。 這還不算, 他們還要和包括農民、地主、鄉紳、教書先生、手工業者等等各種人士交流, 進行詳細調研。 而且他們做這些事情, 沒有補助, 沒有研究經費, 更沒有工資。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 一個人能力的獲得、閱歷的豐富不是憑空而來的。 《朱子治家格言》裡說“德不配位, 必有災殃”, 同樣的道理, 如果你想要的成功, 與你付出的艱辛與磨練不匹配的話, 那也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 即便偶然成功, 大多也會曇花一現, 讓人唏噓罷了。

如果你想要一個更加出色的自己, 就學學毛主席, 對自己狠一點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