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會考試的數學大師,他是19世紀人類社會最偉大的代數幾何學家

不會考試的數學大師

他是19世紀人類社會最偉大的代數幾何學家, 曾任巴黎大學教授。 他是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在函數論、高等代數、微分方程等方面都有重要發現。 他在1858年利用橢圓函數首先得出五次方程的解, 1873年證明了自然對數的底e的超越性。 在現代數學各分支中以他姓氏命名的概念很多, 如“埃爾米特二次型”、“埃爾米特運算元”等。

一位在數學領域卓有建樹的偉大數學家, 大學入學考試卻考了5次, 而且每一次落榜的原因都是因為數學成績不及格。 更奇怪的是, 好不容易考上大學以後, 他每個學期的考試都不過關,

差點兒畢不了業, 還是因為數學這一科總不及格。 大學畢業的時候, 學校看他其他各門的成績都不錯, 就網開一面, 允許他畢業了。 但是, 他大學畢業以後考不上任何研究所, 因為他的數學成績太差了!

這個人就是法國數學家——埃爾米特。 他對數學一往情深, 數學是他一生的至愛, 但數學考試卻是他一生的噩夢。

埃爾米特1822年12月24日出生在洛林, 從小就是個問題學生, 上課時老愛找老師辯論, 尤其是一些基本的問題。 他特別痛恨考試, 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學問像大海, 考試像魚鉤, 老師老要把魚掛在魚鉤上, 叫魚怎麼能在大海中學會自由、平衡地游泳?”老師看他考不好, 就用木條打他的腳, 他恨死了刻板的考試, 又寫道:“達到教育的目的是用頭腦, 又不是用腳, 打腳有什麼用?打腳可以使人頭腦更聰明嗎?” 他的數學考得特別差, 主要原因恰恰又是因為他的數學特別好, 只是他經常不按常理“出牌”。 他講的話更讓數學老師抓狂, 他說:“數學課本是一攤臭水,

是一堆垃圾。 數學成績好的人, 都是一些二流頭腦的人, 因為他們只懂搬垃圾。 ”

他自命為一流的科學狂人, 花許多時間去看數學大師如牛頓

、高斯

的原著, 他認為在那裡才能找到“數學的美, 是回到基本點的辯論, 那裡才能飲到數學興奮的源頭”。 他在年老時, 回顧年少時的輕狂, 寫道:“傳統的數學教育, 要學生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學習, 訓練學生把數學應用到工程或商業上, 因此不重視啟發學生的開創性, 但是數學有它本身抽象邏輯的美, 例如在解決多次方程式裡, 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美感。 數學存在的價值, 不只是為了生活上的應用, 也不應淪為供工程、商業應用的工具。 數學的突破仍需要不斷地去突破現有格局。 ”

埃爾米特的表現讓父母憂心,父母希望他能把書念好,就把他送到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學。因為奇異的數學天分,他無法把自己塞入數學教育的窠臼,但是為了順父母的意,又必須每天面對那些細微繁瑣的計算,以致痛苦得不得了。巴黎綜合工科技術學院入學考試每年舉行兩次,他從18歲開始參加,考到第5次才以最後一名的成績勉強通過。其間他幾乎要放棄時,遇到一位數學老師李察。李察老師對他說:“我相信你是自拉格朗日以來的第二位數學天才。

”拉格朗日被稱為“數學界的貝多芬”,他所作的求根近似解被譽為“數學之詩”。但是老師也告訴他,僅僅有天分還不夠:“你需要有上帝的恩典,並堅持完成學業,才不會被你認為垃圾的傳統教育犧牲掉。”因此他一次又一次地落榜,卻仍繼續堅持應試。

埃爾米特考上技術學院一年以後,法國教育當局忽然下了一道命令:“智力不健全者不得進入工科學系”,埃爾米特被逼得只好轉到文學系。文學系裡的數學已經容易很多了,結果他的數學還是不及格。有趣的是,他同時在法國的數學研究期刊《純數學與應用數學雜誌》發表《五次方方程式解的思索》,震驚了國際數學界。

在人類歷史上,早期的希臘數學家就發現了一次方程與二次方程的解法,之後,多少一流數學家埋首苦思四次方程以上到n次方程的解法,始終不得其解。沒想到300年後,一個文學系的學生,一個數學常考不及格的學生,竟然提出正確的解法。埃爾米特知道自己已經對數學的開創性研究中毒很深,熱愛得無法自拔,幸得有好朋友勃特倫幫他補習學校要考的數學。

對這樣一個具有開創性的天才,僵化的數學教育給他帶來了無邊的苦難,唯有友誼的瞭解與鼓勵能夠支持他走下去,並使他在24歲時,能以及格邊緣的成績大學畢業。由於不會應付考試,無法繼續升學,他只好找所學校做個批改學生作業的助教。這份助教工作,他做了25年,儘管他這25年中發表了代數連分數理論、函數論、方程論……他已經名滿天下,數學程度遠超過當時所有大學的教授。直到他49歲時,巴黎大學才因為他的名氣請他去擔任教授。此後,幾乎整個法國的大數學家都出自他的門下。他的授課有一個奇異的現象:只有分析,沒有考試。

不會考試給他帶來許多麻煩,工作不順利、多次重考、他人的輕視、自卑,但是也使他整個生命過早走向成熟。後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數學系的教授貝爾,在他對歷史上數學偉人的回顧中用這樣一段話描述埃爾米特:“歷史上的數學家,愈是天才,愈是好譏誚,講話愈多嘲諷。只有一個人例外,就是埃爾米特,他有真正完美的人格。”

埃爾米特逝世於1901年1月4日。他在晚年寫道:“三角、

幾何是永恆、不朽的。自然界裡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絕對的三角形,但是在人的腦中卻存在著完美、絕對的三角形,去衡量外面的形狀。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三角的總和就是180度;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三角的最長斜邊對應最大角。這些三角、幾何的基本特性,不是人去發明出來或想像出來的,而是人在懵懂無知的時候,這些三角特性就存在,並且無論時空如何改變,這些特性也不會改變。我只不過是一個無意中發現這些特性的人。三角幾何的存在,證明有一個永久不改變的世界存在。”

這就是偉大的數學家埃爾米特,一個從來不會考試,但是卻取得了驚人成就的人。

感悟:考試與成就固然無法畫上等號,但刻苦與天賦卻是“名滿天下”的絕對條件。從另一個角度看,考試可以阻礙偉人一時的腳步,卻無法阻礙偉人最終的成功,因為真正的偉大在於能否為人類作出貢獻,而非答卷紙上的滿分。

埃爾米特的表現讓父母憂心,父母希望他能把書念好,就把他送到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學。因為奇異的數學天分,他無法把自己塞入數學教育的窠臼,但是為了順父母的意,又必須每天面對那些細微繁瑣的計算,以致痛苦得不得了。巴黎綜合工科技術學院入學考試每年舉行兩次,他從18歲開始參加,考到第5次才以最後一名的成績勉強通過。其間他幾乎要放棄時,遇到一位數學老師李察。李察老師對他說:“我相信你是自拉格朗日以來的第二位數學天才。

”拉格朗日被稱為“數學界的貝多芬”,他所作的求根近似解被譽為“數學之詩”。但是老師也告訴他,僅僅有天分還不夠:“你需要有上帝的恩典,並堅持完成學業,才不會被你認為垃圾的傳統教育犧牲掉。”因此他一次又一次地落榜,卻仍繼續堅持應試。

埃爾米特考上技術學院一年以後,法國教育當局忽然下了一道命令:“智力不健全者不得進入工科學系”,埃爾米特被逼得只好轉到文學系。文學系裡的數學已經容易很多了,結果他的數學還是不及格。有趣的是,他同時在法國的數學研究期刊《純數學與應用數學雜誌》發表《五次方方程式解的思索》,震驚了國際數學界。

在人類歷史上,早期的希臘數學家就發現了一次方程與二次方程的解法,之後,多少一流數學家埋首苦思四次方程以上到n次方程的解法,始終不得其解。沒想到300年後,一個文學系的學生,一個數學常考不及格的學生,竟然提出正確的解法。埃爾米特知道自己已經對數學的開創性研究中毒很深,熱愛得無法自拔,幸得有好朋友勃特倫幫他補習學校要考的數學。

對這樣一個具有開創性的天才,僵化的數學教育給他帶來了無邊的苦難,唯有友誼的瞭解與鼓勵能夠支持他走下去,並使他在24歲時,能以及格邊緣的成績大學畢業。由於不會應付考試,無法繼續升學,他只好找所學校做個批改學生作業的助教。這份助教工作,他做了25年,儘管他這25年中發表了代數連分數理論、函數論、方程論……他已經名滿天下,數學程度遠超過當時所有大學的教授。直到他49歲時,巴黎大學才因為他的名氣請他去擔任教授。此後,幾乎整個法國的大數學家都出自他的門下。他的授課有一個奇異的現象:只有分析,沒有考試。

不會考試給他帶來許多麻煩,工作不順利、多次重考、他人的輕視、自卑,但是也使他整個生命過早走向成熟。後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數學系的教授貝爾,在他對歷史上數學偉人的回顧中用這樣一段話描述埃爾米特:“歷史上的數學家,愈是天才,愈是好譏誚,講話愈多嘲諷。只有一個人例外,就是埃爾米特,他有真正完美的人格。”

埃爾米特逝世於1901年1月4日。他在晚年寫道:“三角、

幾何是永恆、不朽的。自然界裡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絕對的三角形,但是在人的腦中卻存在著完美、絕對的三角形,去衡量外面的形狀。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三角的總和就是180度;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三角的最長斜邊對應最大角。這些三角、幾何的基本特性,不是人去發明出來或想像出來的,而是人在懵懂無知的時候,這些三角特性就存在,並且無論時空如何改變,這些特性也不會改變。我只不過是一個無意中發現這些特性的人。三角幾何的存在,證明有一個永久不改變的世界存在。”

這就是偉大的數學家埃爾米特,一個從來不會考試,但是卻取得了驚人成就的人。

感悟:考試與成就固然無法畫上等號,但刻苦與天賦卻是“名滿天下”的絕對條件。從另一個角度看,考試可以阻礙偉人一時的腳步,卻無法阻礙偉人最終的成功,因為真正的偉大在於能否為人類作出貢獻,而非答卷紙上的滿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