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成都:讓教育成為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

川劇進校園

東升小學引入泥塑、模型等課程,同學們愉快地學習

對於肩負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的成都而言,什麼既是培養人才、輸送人才的基本管道,又是提升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路徑,且可成為打響城市品牌、培育城市競爭力的關鍵措施呢?答案無疑是重大民生工程之一的教育。

“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 ”當一座城市裡的每一個孩子都能沐浴陽光,聞到花香時,那麼這座城市一定向著健康成長、穩步前進邁著步子。

近年來,成都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實現各級各類教育健康穩定發展,人力資源水準持續提高;區域、城鄉、學校間辦學差距不斷縮小,教育公平取得新進展;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

改革實踐,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完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推動教育公平,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提升育人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能力,讓更多人共用優質教育資源,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亮點工作

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

教育改革增強社會服務能力

教育,從人一出生即伴隨終生。 聚焦每一個人發展,讓教育真正實現“育人”,成都一直在創新,不斷深化教育改革,讓各項政策各個試點落實落地。

截至目前,成都國家級教育改革試點示範專案增至10個,今年還新增了“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教育改革創新動力持續增強。 同時,成都在全國率先印發《成都市義務教育階段學區制建設指導意見》,啟動“新優質學校”培育。 並積極應對新高考改革,制訂中考制度改革總體方案和配套檔,鼓勵開展“選課制”“走班制”教學,支持7所普通高中試點開展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 實施全國首部社區教育地方法規,被譽為“西部社區教育高地”。

依靠改革的力量,成都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優化。 在關注每個孩子成長的同時,成都也在保障著每位市民享受教育的權利。

探索民辦學校分類管理制度,加強民辦教育培訓市場監管。 為規範民辦學校依法辦學,保持與公辦學校同等權利、義務與責任,接受區域同等管理與約束,出臺教育管辦評分離實施意見。 協調房管、工商等部門加大對房地產企業及其市場的監管力度,杜絕“學區房”及其炒作現象。 嚴格執行招生入學政策,重拳出擊和加強監管民辦培訓市場。 強化教育政策制度嚴肅性與權威性,嚴格就近入學政策不動搖,強化民辦教育機構職業規範和行業約束。

城鄉穿越共用一堂課

資訊化為教育公平插上了“翅膀”

讓城鄉孩子同上一堂課,上好一堂課。 作為國家教育資訊化試點城市,目前,成都所有公辦中小學校(校點)全部接入教育專網,總頻寬早已超過1萬百萬位元;校園網覆蓋率達到100%,近300所學校具備校園有線和無線雙網覆蓋;多媒體到班率達到1.2∶1,師機比達到1∶1。

此外,成都在全國率先完成全域中小學數位化圖書管理與資源分享平臺建設,已有2900余萬冊紙質圖書完成了資料資訊採集建庫工作。 資訊化技術在教學中正得到廣泛應用。 成都的試點經驗也經教育部向全國推廣。

過去,老師教學靠“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如今,備課有互聯網、資源雲平臺,上課有互動式電子白板,課後有“教師空間”。 資訊化設施的支撐,讓師生們嘗到了甜頭。 “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老師們教得更生動、形象、直觀。

今年,成都還完成首批“數字校園”評估驗收,又新增29所“未來學校”試點學校和5個試點區域。 “成都數位學校”也正式開通,其採取名師微課的方式為全市學生、教師和家長提供個性化移動學習資源,組建網上公共教學輔導資源庫,更是打造出了數位化無邊界學校,讓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全域。

電子書包、翻轉課堂、微課導學、網路雲班……農村孩子“足不出校”就可享受城裡優秀教師的同步授課,共用空中課堂。

不僅是成都周邊鄉村的孩子,遠在甘孜阿壩的學生們如今也可享受來自成都的優質教育。近年來,教育資訊化發展讓成都優質教育資源傳播到了更遠的地方,這體現出以人為核心的教育發展思路,在實現教育公平的同時,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孩子們都能同享一片光明藍天。

教師隊伍建設

為優質均衡紮下根基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說,“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教育發展補齊硬體只是開始,教育均衡的核心應該是促進教育品質的共同提升。提升教育品質,師資力量是關鍵。

在探索之路上,成都不但有以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為抓手,提升教師專業化水準等創新舉措,更是不斷強化教育要素投入保障,完善了教育公用經費制度,推進建立財政投入向教育重點領域傾斜的適時調整機制,提高農村薄弱學校保障水準,積極健全教師收入持續增長機制,統籌推進教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近年來,成都還將目光聚焦在了鄉村教師的發展,發佈實施《成都市鄉村教師支持計畫實施細則(2015—2020年)》。

去年起,除健全鄉村教師補充機制外,各區(市)縣還根據教師編制及教學需要制定了計畫。其中,彭州計畫到2020年前,每年補充音體美等緊缺學科教師不低於100人。簡陽近5年每年計畫補充音體美教師50名,每年引進不低於80名中高級職稱、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教師到鄉村學校工作,優化鄉村教師隊伍職稱及學歷結構。同時,成都還推出“微師培”專案,加大選派鄉村骨幹教師出國(境)培訓工作力度,營造關心支持鄉村教師的濃厚氛圍。

隨著政策的落實落地不斷深入,鄉村教師發展的矛盾問題開始有了緩解的良好趨勢,為進一步統籌城鄉教育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均衡打下基礎。

典型點位

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改革 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那什麼是好的教育呢?簡單的傳授知識顯然不是,好的教育應該是挖掘學生內在潛能,激發其進行自我教育。但成都的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改革則利用評價標準創新與細化,讓學校不再只看成績,引導學生全面發展,讓每個孩子都能“出彩”。

完善指標、研發工具、多維評價……2013年12月,成都獲批國家中小學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隨即便圍繞“基本建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科學多元的中小學教育品質評價制度,切實扭轉單純以學生學業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評價中小學教育品質的傾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總體目標開啟了探索之路,將教育部《中小學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指標框架(試行)》中的5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細化為31個三級指標,並全部落地,每年形成報告。

這一報告打破傳統以成績定學校好壞的模式,而是從學生品德發展水準、學業發展水準、身心發展水準、興趣特長養成和學業負擔5個方面綜合評價,為學校發展開出以資料為支撐的“檢驗單”,讓各區(市)縣學校方便對症下藥。

如今,新津已把評價指標考核寫進檔,要求與校長甚至老師績效掛鉤,倒逼學校不再只關注學生成績,而是要把素質教育融入教學,讓孩子全面發展。雙流區則聚焦評價回饋,因地制宜地促發展,比如,東升小學採取“重視過程、多元開放、家校攜手”的評價推進方式,探索“綜合學科全員普測 隨機抽測”的多元評價,實施“學科1 x評價模式”、“陽光少年”評選、“家長評價”,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得到家長社會高度認可。雙流中學實驗學校創新構建並實施“以課程改革為核心”的綜合評價體系,開發出實施以培育健全人格為核心的德育課程,推進學校德育的課程化、序列化、活動化,著力每項活動都滲透著學生人格教育。

日前,“中小學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工作現場交流會”在成都召開,成都的實踐經驗不但獲得教育部“點贊”,也讓其他實驗區大開眼界。

搭建“成都數位學校” 讓優質資源走出“圍牆”

石室聯中的語文老師怎樣品析《臨淵明道》?第三幼稚園的園長談如何走出幼小銜接的誤區?七中老師教的數學思想是什麼……“成都數字學校” 整合了成都名校名師優質教育資源,讓成都名師集中搞“直播”,無縫銜接的課堂教學讓優質資源走出“圍牆”,覆蓋成都全域。

從主要學科語數外,到各年級的銜接教育問題,成都名師們都定時直播開課。與以往的上傳課堂視頻資料不同,老師直播時會與學生即時互動,及時講解學生不懂的內容,構建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的環境,讓成都每一位中小學生都能自由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服務。目前,成都數位學校簽約了包括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龍江路小學、成都石室聯合中學、成都七中育才學校、成都七中、樹德中學、石室中學等20多所名校的核心優秀教師,涵蓋了中小學主要科目。學校自上線以來,累計註冊用戶已超過35萬。

“教育資訊化”這雙無形的手,借助“互聯網”將觸角伸向一切需要的角落。區域名校名師的優質教育資源,搭上“資訊公路”的快車道走向更遠,形成一條解決教育資源均衡問題的有效途徑。平臺的優質資源不僅傳達給了學生,還傳遞給老師,如今,平臺激發了各級教研機構、教研員、優秀一線教師對國家教材內容進行資源設計和開發的積極性,輔助中小學教師開展常態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促進了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學品質,助推教師專業化水準提升。

首創“常青樹計畫” 反哺鄉村“幼苗”助發展

“我希望你們能破格錄取我,讓我到區(市)縣教書,不發工資都行!”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退休數學教師劉老師正隔著半米高的辦事視窗喊著說,而這種情況對於市教育人才服務中心大廳的工作人員來說已不奇怪。這還要從如今成都退休教師圈日漸流行的“常青樹——名優退休教師下鄉興教計畫”(以下簡稱“常青樹計畫”)說起。

幾年前,成都開全國先河,以財政補貼方式每年計畫招募約50名退休教師到區(市)縣興教,聘期一年。截至目前,已有205位“老頑童”持續接力,奔走于山村、田野,穿行於農村學校之間。越來越多退休後仍在教育崗位上散發餘熱的銀髮老師們,選擇在一線默默哺育農村學校裡正在成長的“幼苗”,成為支撐起鄉村教育的“常青樹”。

這些“常青樹”往往紮根崇州、都江堰等地,指導當地的教育、教學、教研、科研等工作,發揮師德示範引領作用,促進當地農村教師專業成長,提高農村學校薄弱學科教學品質,助推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深入課堂、跟蹤指導、教學診斷、專題講座……“常青樹”們反哺方式多樣,青年教師專業成長進步快。崇州學監余業果向當地教育局建議組建崇州市級名師工作室獲得批准,余老師就領銜組建了24個名師工作室,擔任專家顧問,對名師工作室的建設和管理進行指導,此外其“學監點評時間”、“學監點評欄目”等建議,讓青年教師受益匪淺。經他牽線搭橋,促成了四川外國語學院成都分院與崇州市政府簽訂教育合作協定,使高校與地方基礎教育進一步深度合作。目前,崇州市有51.3%的英語教師在四川外語學院成都學院完成了免費培訓,有52名英語骨幹教師進入四川外語學院成都學院研究生班就讀。

“常青樹”聚木成林,教育均衡不只在硬體。如今,一批又一批的“常青樹”教師在設崗學校,培育出了一屆又一屆助推當地教育發展的優秀“種子”,讓優質教育在偏遠地區真正的“生根發芽”。

心語心願

做好“四有”引路人 培育助推城市發展的人才

“近30年的教育生涯裡,我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普通鄉村學校工作,感受到黨委政府對教師成長的關心與關愛很多。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系統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關心關注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談起鄉村教師,崇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校長楊華智感慨萬千。

“2015年成都出臺鄉村教師支援計畫,咱們鄉村教師也可以享受鄉鎮工作補貼了,鄉村學校教師待遇提高,老師們能更安心從教、潛心育人,教師的職業榮譽感顯著增強。”他自豪地說,2015年被評為成都市特級校長時,自己的教師團隊中就有20余位優秀教師被評為崇州市骨幹教師、崇州市教學名師、成都市學科教學帶頭人。

“教書育人是我的職責,未來我將繼續踐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要求,提升師德修養與專業水準,做一個合格‘四有’引路人,陪伴孩子們健康成長,培育出更多能為成都建設貢獻力量的人才。” 楊華智說。

共用教育惠民“紅包” 百姓獲得感更強

“孫兒馬上到念幼稚園的年齡,之前一直擔心沒地兒念,不過現在好啦,聽說家門口馬上要建一個幼稚園,還是公辦的呢!”家住金牛區的孫怡杏奶奶這些日子心情不錯。原來,今年上半年已開工建設159所幼稚園,其中建成的67所裡面就有她孫子之後可以就讀的幼稚園,她終於不用成天為了孫子上學而發愁了。

十八大以來,成都不斷完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力推各級各類教育發展,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已達99.00%,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入學率達99.9%,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99.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7.09%,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0%。中職就業率達96.4%,69.9%的學生進入規模企業就業。如今,全市公辦和公益性幼稚園學位覆蓋率已達85.9%,“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義務教育擇校生比例也有所下降,“就近入學”成為義務教育新常態。

教育“紅包”不斷發放,市民獲得感持續增強。成都今年合理配置學前教育資源,中心城區公益性幼稚園招生計畫14755個,同比增加2500個。家住錦江區董明維的二女兒也不用擔心沒幼稚園讀了:“好的政策,落實是關鍵。我相信只要相關部門按照政策狠抓落實,好政策就能夠‘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政策的利好就能轉化為公眾之福、百姓之利!”

“成都數位學校”也正式開通,其採取名師微課的方式為全市學生、教師和家長提供個性化移動學習資源,組建網上公共教學輔導資源庫,更是打造出了數位化無邊界學校,讓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全域。

電子書包、翻轉課堂、微課導學、網路雲班……農村孩子“足不出校”就可享受城裡優秀教師的同步授課,共用空中課堂。

不僅是成都周邊鄉村的孩子,遠在甘孜阿壩的學生們如今也可享受來自成都的優質教育。近年來,教育資訊化發展讓成都優質教育資源傳播到了更遠的地方,這體現出以人為核心的教育發展思路,在實現教育公平的同時,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孩子們都能同享一片光明藍天。

教師隊伍建設

為優質均衡紮下根基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說,“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教育發展補齊硬體只是開始,教育均衡的核心應該是促進教育品質的共同提升。提升教育品質,師資力量是關鍵。

在探索之路上,成都不但有以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為抓手,提升教師專業化水準等創新舉措,更是不斷強化教育要素投入保障,完善了教育公用經費制度,推進建立財政投入向教育重點領域傾斜的適時調整機制,提高農村薄弱學校保障水準,積極健全教師收入持續增長機制,統籌推進教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近年來,成都還將目光聚焦在了鄉村教師的發展,發佈實施《成都市鄉村教師支持計畫實施細則(2015—2020年)》。

去年起,除健全鄉村教師補充機制外,各區(市)縣還根據教師編制及教學需要制定了計畫。其中,彭州計畫到2020年前,每年補充音體美等緊缺學科教師不低於100人。簡陽近5年每年計畫補充音體美教師50名,每年引進不低於80名中高級職稱、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教師到鄉村學校工作,優化鄉村教師隊伍職稱及學歷結構。同時,成都還推出“微師培”專案,加大選派鄉村骨幹教師出國(境)培訓工作力度,營造關心支持鄉村教師的濃厚氛圍。

隨著政策的落實落地不斷深入,鄉村教師發展的矛盾問題開始有了緩解的良好趨勢,為進一步統籌城鄉教育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均衡打下基礎。

典型點位

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改革 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那什麼是好的教育呢?簡單的傳授知識顯然不是,好的教育應該是挖掘學生內在潛能,激發其進行自我教育。但成都的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改革則利用評價標準創新與細化,讓學校不再只看成績,引導學生全面發展,讓每個孩子都能“出彩”。

完善指標、研發工具、多維評價……2013年12月,成都獲批國家中小學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隨即便圍繞“基本建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科學多元的中小學教育品質評價制度,切實扭轉單純以學生學業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評價中小學教育品質的傾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總體目標開啟了探索之路,將教育部《中小學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指標框架(試行)》中的5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細化為31個三級指標,並全部落地,每年形成報告。

這一報告打破傳統以成績定學校好壞的模式,而是從學生品德發展水準、學業發展水準、身心發展水準、興趣特長養成和學業負擔5個方面綜合評價,為學校發展開出以資料為支撐的“檢驗單”,讓各區(市)縣學校方便對症下藥。

如今,新津已把評價指標考核寫進檔,要求與校長甚至老師績效掛鉤,倒逼學校不再只關注學生成績,而是要把素質教育融入教學,讓孩子全面發展。雙流區則聚焦評價回饋,因地制宜地促發展,比如,東升小學採取“重視過程、多元開放、家校攜手”的評價推進方式,探索“綜合學科全員普測 隨機抽測”的多元評價,實施“學科1 x評價模式”、“陽光少年”評選、“家長評價”,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得到家長社會高度認可。雙流中學實驗學校創新構建並實施“以課程改革為核心”的綜合評價體系,開發出實施以培育健全人格為核心的德育課程,推進學校德育的課程化、序列化、活動化,著力每項活動都滲透著學生人格教育。

日前,“中小學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工作現場交流會”在成都召開,成都的實踐經驗不但獲得教育部“點贊”,也讓其他實驗區大開眼界。

搭建“成都數位學校” 讓優質資源走出“圍牆”

石室聯中的語文老師怎樣品析《臨淵明道》?第三幼稚園的園長談如何走出幼小銜接的誤區?七中老師教的數學思想是什麼……“成都數字學校” 整合了成都名校名師優質教育資源,讓成都名師集中搞“直播”,無縫銜接的課堂教學讓優質資源走出“圍牆”,覆蓋成都全域。

從主要學科語數外,到各年級的銜接教育問題,成都名師們都定時直播開課。與以往的上傳課堂視頻資料不同,老師直播時會與學生即時互動,及時講解學生不懂的內容,構建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的環境,讓成都每一位中小學生都能自由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服務。目前,成都數位學校簽約了包括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龍江路小學、成都石室聯合中學、成都七中育才學校、成都七中、樹德中學、石室中學等20多所名校的核心優秀教師,涵蓋了中小學主要科目。學校自上線以來,累計註冊用戶已超過35萬。

“教育資訊化”這雙無形的手,借助“互聯網”將觸角伸向一切需要的角落。區域名校名師的優質教育資源,搭上“資訊公路”的快車道走向更遠,形成一條解決教育資源均衡問題的有效途徑。平臺的優質資源不僅傳達給了學生,還傳遞給老師,如今,平臺激發了各級教研機構、教研員、優秀一線教師對國家教材內容進行資源設計和開發的積極性,輔助中小學教師開展常態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促進了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學品質,助推教師專業化水準提升。

首創“常青樹計畫” 反哺鄉村“幼苗”助發展

“我希望你們能破格錄取我,讓我到區(市)縣教書,不發工資都行!”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退休數學教師劉老師正隔著半米高的辦事視窗喊著說,而這種情況對於市教育人才服務中心大廳的工作人員來說已不奇怪。這還要從如今成都退休教師圈日漸流行的“常青樹——名優退休教師下鄉興教計畫”(以下簡稱“常青樹計畫”)說起。

幾年前,成都開全國先河,以財政補貼方式每年計畫招募約50名退休教師到區(市)縣興教,聘期一年。截至目前,已有205位“老頑童”持續接力,奔走于山村、田野,穿行於農村學校之間。越來越多退休後仍在教育崗位上散發餘熱的銀髮老師們,選擇在一線默默哺育農村學校裡正在成長的“幼苗”,成為支撐起鄉村教育的“常青樹”。

這些“常青樹”往往紮根崇州、都江堰等地,指導當地的教育、教學、教研、科研等工作,發揮師德示範引領作用,促進當地農村教師專業成長,提高農村學校薄弱學科教學品質,助推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深入課堂、跟蹤指導、教學診斷、專題講座……“常青樹”們反哺方式多樣,青年教師專業成長進步快。崇州學監余業果向當地教育局建議組建崇州市級名師工作室獲得批准,余老師就領銜組建了24個名師工作室,擔任專家顧問,對名師工作室的建設和管理進行指導,此外其“學監點評時間”、“學監點評欄目”等建議,讓青年教師受益匪淺。經他牽線搭橋,促成了四川外國語學院成都分院與崇州市政府簽訂教育合作協定,使高校與地方基礎教育進一步深度合作。目前,崇州市有51.3%的英語教師在四川外語學院成都學院完成了免費培訓,有52名英語骨幹教師進入四川外語學院成都學院研究生班就讀。

“常青樹”聚木成林,教育均衡不只在硬體。如今,一批又一批的“常青樹”教師在設崗學校,培育出了一屆又一屆助推當地教育發展的優秀“種子”,讓優質教育在偏遠地區真正的“生根發芽”。

心語心願

做好“四有”引路人 培育助推城市發展的人才

“近30年的教育生涯裡,我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普通鄉村學校工作,感受到黨委政府對教師成長的關心與關愛很多。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系統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關心關注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談起鄉村教師,崇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校長楊華智感慨萬千。

“2015年成都出臺鄉村教師支援計畫,咱們鄉村教師也可以享受鄉鎮工作補貼了,鄉村學校教師待遇提高,老師們能更安心從教、潛心育人,教師的職業榮譽感顯著增強。”他自豪地說,2015年被評為成都市特級校長時,自己的教師團隊中就有20余位優秀教師被評為崇州市骨幹教師、崇州市教學名師、成都市學科教學帶頭人。

“教書育人是我的職責,未來我將繼續踐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要求,提升師德修養與專業水準,做一個合格‘四有’引路人,陪伴孩子們健康成長,培育出更多能為成都建設貢獻力量的人才。” 楊華智說。

共用教育惠民“紅包” 百姓獲得感更強

“孫兒馬上到念幼稚園的年齡,之前一直擔心沒地兒念,不過現在好啦,聽說家門口馬上要建一個幼稚園,還是公辦的呢!”家住金牛區的孫怡杏奶奶這些日子心情不錯。原來,今年上半年已開工建設159所幼稚園,其中建成的67所裡面就有她孫子之後可以就讀的幼稚園,她終於不用成天為了孫子上學而發愁了。

十八大以來,成都不斷完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力推各級各類教育發展,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已達99.00%,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入學率達99.9%,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99.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7.09%,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0%。中職就業率達96.4%,69.9%的學生進入規模企業就業。如今,全市公辦和公益性幼稚園學位覆蓋率已達85.9%,“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義務教育擇校生比例也有所下降,“就近入學”成為義務教育新常態。

教育“紅包”不斷發放,市民獲得感持續增強。成都今年合理配置學前教育資源,中心城區公益性幼稚園招生計畫14755個,同比增加2500個。家住錦江區董明維的二女兒也不用擔心沒幼稚園讀了:“好的政策,落實是關鍵。我相信只要相關部門按照政策狠抓落實,好政策就能夠‘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政策的利好就能轉化為公眾之福、百姓之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