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有大的道理,我國古代為何鼓勵生育

史海鉤沉09:“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背後的大道理

我們中國人都很熟悉孟老夫子的一句話:“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孟子·離婁》)對這一句, 東漢末年的大學者趙岐是這樣注解的:“阿意曲從, 陷親不義, 一也;家貧親老, 不為祿仕, 二也;不娶無子, 絕先祖祀, 三也。 ”這也即是說, 無後比陷親不義、不贍養父母是更為不孝的事情。 在儒家學說中, “孝”首先意味著生育傳嗣, 延續香火。 由此可見生育傳嗣在儒家思想中被視為“孝”的最高體現, “孝”也就成了人們最強的生育動機。 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一直維持在數千萬人口的規模,

“無後”所以“為大”者意義也就在此。 儒家孝的意蘊是豐富的, 孝的生育動機對維繫宗姓的存在, 促進人口發展與社會進步, 創建東方特有的家庭道德準則, 培養漢民族傳統的親子情感, 提高人的生育動機水準, 使之遠離全憑性欲驅使的動物生育心理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提出“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的亞聖孟子

有人認為, 中國沒有西方那樣的宗教, “中庸之道”扼殺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新能力。 其實這樣的說法是“一葉障目, 不識泰山”, 在世界各大宗教產生時的幾千年之前, 我國就已經有了家廟、祖宗祭祀, 夏商時期已經形成了一套祖先祭祀儀式, 到了周朝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完整而系統化了, 這些都是早於儒學的。

有人說, 宗教是猶太人的歷史(《聖經》其實也即是記述耶穌的家譜), 歷史是中國人的宗教。 西方是上帝崇拜, 而中國則是祖先崇拜。 西方認為人是上帝造的, 人都是上帝的孩子, 因此要信仰上帝, 《聖經》世代相傳, 對西方文明的發展和傳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而中國人則認為人是天設地造、父母所生, 《易經》稱:“天地之大德曰生”、“乾, 天也, 故稱乎父。 坤, 地也, 故稱乎母”, 因此要祭祀天地, 敬奉祖宗、宗廟、祠堂、神龕的香火不斷, 家譜、家規、祖訓都要世代相傳。 養老只需要幾年、十幾年, 而死後的祭祀(文明延續的標誌)卻是漫長的, 比養老要重要得多。 人死後為神, 是自己這個家族的神, 專門保佑子孫後代, 因此子孫的“孝”既是回報, 也有功利的成分在內。

人到底是不是上帝造的, 這是無法考證的, 只能作為一種信仰;但人是父母造的, 這是無可置疑的, 家族的“神”是真實存在的。 因此, 從這個角度來看, 中國人的祖先崇拜顯然要比西方人的上帝崇拜要更為合理, 更為人性化, 更有意義。 信上帝、真主是宗教自由,

為什麼信仰祖宗就反而是愚昧了呢?這顯然是一種雙重標準, 典型的崇洋媚外。

紮根于每個家庭的祖先崇拜文化其實是中華生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生育文化將個人利益與繁衍高度掛鉤, 並且上升到宗教的高度;養育孩子不僅可以防老, 而且還影響死後的祭祀。 孔子曰:生, 事之以禮;死, 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 (《論語·為政》)沒有子嗣(或者子嗣夭亡), 祖宗祭祀就會結束, 香火就會斷絕, 家族也就不復存在。

百善孝為先

“傳宗接代”, 用現代的話來說, 即是“可持續發展”。 家族的香火傳承不下去, 難道國家和民族的香火就能傳承得下去?俗話說得好:“千棺從門出, 其家好興旺。 子存父先死, 孫在祖乃喪。 ”死得多, 生得也多, 儘管成千的棺材從門內抬出, 但在大門之內卻在上萬的嬰兒在啼哭, 薪火相傳, 世代不滅。

人口的可持續性發展是最高層次的普世價值, 也即是人類文明的“憲法”, 遠遠比其他的所有的普世價值要悠久得多、重要得多。

中華文明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 但是古希臘和古羅馬卻因為人口不能持續發展而導致文明最終滅絕。而中華文明由於有一種“生生不息”的元素在裡面,具有極強的再生能力,能夠自我更新,因此一直延續至今。儒家文化之所以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就是因為規範了男女分工,理順了人口再生產和物質再生產的關係,讓人口能夠“生生不息”,從而也就讓文明“生生不息”。正如司馬遷所說:“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史記·太史公自序》)

依照現在“科學”的標準,我國傳統文化和制度無疑是有著很大的缺陷的,但是這套有缺陷的傳統文化卻成功地延續了我們民族的文明和人口,被證明是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和制度;在古代那樣生產力條件下,若是採納現在所謂“完善”的文化和制度,估計連人口都無法延續下來,逞論其他?

近代著名西哲哈耶克認為,人丁興旺是文明強盛的重要標誌。而我們民族長期是世界大民族,說明我們的文明是先進的。在歐洲黑暗的中世紀之時,中國卻是輝煌的隋、唐、宋文明。按照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估算,中國人口占世界比例與中國經濟占世界比例基本上是一致的,人均GDP在西元1年、1000年、1500年、1600年分別相當於世界平均水準的96%、103%、106%、101%。在西方文藝復興後,西方世界開始崛起,而中國由於清廷異族入侵,人均GDP開始落後於西方,但是到1820年,中國的人均GDP還是相當於世界平均水準的90%,GDP總量則是占全球的33%,還是超過西方的25%。中國超過世界上千年,而落後只是近數百年時間,並且這數百年也是我們傳統文化被衝擊、人口停滯增長的時期。如今中國引進了西方文明,經濟發展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占全球比例還是遠遠達不到1820年的份額,今後更加的不可能。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和資格去嘲笑祖先創造的傳統文明呢?

著名哲學家和經濟學家哈耶克

但是古希臘和古羅馬卻因為人口不能持續發展而導致文明最終滅絕。而中華文明由於有一種“生生不息”的元素在裡面,具有極強的再生能力,能夠自我更新,因此一直延續至今。儒家文化之所以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就是因為規範了男女分工,理順了人口再生產和物質再生產的關係,讓人口能夠“生生不息”,從而也就讓文明“生生不息”。正如司馬遷所說:“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史記·太史公自序》)

依照現在“科學”的標準,我國傳統文化和制度無疑是有著很大的缺陷的,但是這套有缺陷的傳統文化卻成功地延續了我們民族的文明和人口,被證明是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和制度;在古代那樣生產力條件下,若是採納現在所謂“完善”的文化和制度,估計連人口都無法延續下來,逞論其他?

近代著名西哲哈耶克認為,人丁興旺是文明強盛的重要標誌。而我們民族長期是世界大民族,說明我們的文明是先進的。在歐洲黑暗的中世紀之時,中國卻是輝煌的隋、唐、宋文明。按照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估算,中國人口占世界比例與中國經濟占世界比例基本上是一致的,人均GDP在西元1年、1000年、1500年、1600年分別相當於世界平均水準的96%、103%、106%、101%。在西方文藝復興後,西方世界開始崛起,而中國由於清廷異族入侵,人均GDP開始落後於西方,但是到1820年,中國的人均GDP還是相當於世界平均水準的90%,GDP總量則是占全球的33%,還是超過西方的25%。中國超過世界上千年,而落後只是近數百年時間,並且這數百年也是我們傳統文化被衝擊、人口停滯增長的時期。如今中國引進了西方文明,經濟發展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占全球比例還是遠遠達不到1820年的份額,今後更加的不可能。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和資格去嘲笑祖先創造的傳統文明呢?

著名哲學家和經濟學家哈耶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