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請欣賞王維《酬張少府》精彩解析

【作品簡介】

《酬張少府》由王維創作, 被選入《唐詩三百首》。 這是一首贈友詩。 全詩著意自述“好靜”之志趣。 前四句全是寫情, 隱含著偉大抱負不能實現之後的矛盾苦悶心情。

由於到了晚年。 只好“惟好靜”了。 頸聯寫隱逸生活的情趣。 末聯是即景悟情, 以問答形式作結, 故作玄解, 以不管作答。 含蓄而富有韻味, 灑脫超然、發人深省。 全詩寫情多於寫景。 三、四句隱含不滿朝政之牢騷。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王維早年, 原也有過政治抱負, 在張九齡任相時, 他對現實充滿希望。 然而, 沒過多久, 張九齡罷相貶官, 朝政大權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 忠貞正直之士一個個受到排斥、打擊, 政治局面日趨黑暗, 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 在嚴酷的現實面前, 他既不願意同流合污, 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 儘管在李林甫當政時, 王維並未受到迫害, 實際上還升了官,

但他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

王維《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 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 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 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 漁歌入浦深。

【原文】

《酬張少府》

作者:王維

晚年惟好靜, 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 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 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 漁歌入浦深。

【注解】

酬:回贈

惟:只。

好:haò愛好。

自顧:看自己。

長策:高見。

空:徒, 白白地。

舊林:故居。

吹解帶:吹著詩人寬衣解帶時的閒散心情。

窮:不能當官。

通:能當官。

理:道理。

漁歌:隱士的歌。

浦深:河岸的深處。

“君問”兩句:這是勸張少府達觀, 也即要他象漁樵那樣, 不因窮通而有得失之患。

【翻譯】

晚年了, 好佛好道好寧靜, 家事國事天下事, 事事不關心。 我知道自己沒有混世才能, 可笑可歎, 只想著返回自己的舊園林, 回家歸隱。 清涼的松風裡, 我無拘無束解衣袒懷, 皎潔的山月中, 我自由自在隨意彈琴。 你要是問我怎樣當官的經驗與道理, 我笑而無語, 一曲漁父之歌伴小船劃向葦草深深。

【韻譯】

晚年只圖個安靜的環境,

對世事件件都不太關心。

自認沒有高策可以報國, 只好歸隱到這幽靜山林。

松風吹拂我且寬衣解帶, 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彈琴。

君若問窮困通達的道理, 請聽水邊深處漁歌聲音!

【講解】

這首詩, 一上來就說, 自己人到晚年, 惟好清靜, 對什麼事情都漠不關心了,

乍一看, 生活態度消極之至, 但這是表面現象。 仔細推求起來, 這“惟好靜”的“惟”字大有文章。 是確實“只”好靜呢, 還是“動”不了才“只得”好靜呢?既雲“晚年”, 那麼中年呢?早年呢?為什麼到了晚年變得“惟好靜”起來呢?接著的三、四兩句, 透露了個中消息。 王維早年, 原也有過政治抱負。 然而, 張九齡罷相貶官, 朝政大權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 ……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 “自顧無長策”, 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 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 骨子裡隱含著牢騷。 儘管在李林甫當政時, 王維並未受到迫害, 實際上還升了官, 但他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 出路何在?對於這個正直而又軟弱的知識份子來說, 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 “空知返舊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此段為劉德重先生的評論)

“晚年”與“好靜”沒有必然聯繫,孫文、毛澤東、蔣中正晚年也不好靜。美國總統退休之後演講寫書,也沒怎麼好靜,格林斯潘七十多歲了還擔作美聯儲主席,美國客機上的“空爺爺”、“空奶奶”多了。(人家不專招年青的“空姐”)

說到底,王維是智者,他在身居高位、從未受到迫害之時,就明白了一切。作家張恨水在1957年“反右”之前,堅決不說一句單位領導、國家領導壞話,連最委婉的意見也不說,無論大家怎樣真誠地勸他,他只說“好,好,一切都很好”。

中國從不缺少智者,中國只缺少制度,缺少法制、人權的保障。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第五六句,王維把筆一轉,重彈田園山林之美、隱居生活之閒適的舊曲,“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松林吹來的清風吹散了我的頭髮也吹得我解帶敞懷,明月的清輝照著我下獨坐山林之間隨性彈琴,一切都是自由的,身與心都是自由的,我盡情地沐浴在清風月光裡。這是一種逃避一種解脫,也是一種安慰一種調節;這是一種消極一種無奈,也是一種高潔一種追求;這是一種麻醉一種痛苦,也是一種拒絕一種堅定。

“‘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總比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吧?”(此二句為劉德重先生的評論)

我清楚地記得“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的詩“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這裡也有“琴”“明月”“清風”,但阮籍的心是噴發前的火山,從詩的最後兩句完全可以明白。但王維不是,王維的心是平靜安閒的,至少給我們的感覺是平靜安閒的。阮籍還要噴發一下,而王維是死火山。

最後,“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從詩的題目上可以看出,這是王維給張少府的回贈,最後二句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怎樣當官發達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父之歌向河浦的深處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可真有點“韻外之致”的“神韻”呢!這裡的“漁歌”,又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漁父莞爾而笑,‘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王維又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麼‘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這就又多少帶有一些與現實不合作的意味了。詩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人深思。(此段又是劉德重先生的評論)

王維是絕望,但他還聲明自己“萬事不關心”,用詩文表明自己絕望的人肯定不是最絕望的人,沈從文比王維絕望;沈從文臨終的前幾年,常常呆看電視一言不發,有時一張口就是“我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好說的”,被侮辱多年的老人已經不想說什麼了更不想寫什麼了;聶紺弩應該是最絕望的人了,他晚年與當年告密者友好地來往,我認為,他不是寬容更不是愚蠢,因為他知道天下烏鴉一樣黑,人也一樣,就這麼混著活幾年吧,這可能是人間最大的絕望。

【賞析】

讀王維的詩總覺如沐浴更衣,通身清爽舒暢,心境澄明。宋人張戒雲:“王右丞詩,格老而味長。”“詞不迫切,而味甚長”(《歲寒堂詩話》卷上),而以“詞不迫切而味甚長”八字移之評《酬張少府》一詩,則是再確當不過的了。

《酬》詩是一首酬人之作。張少府,不詳何人。少府,是縣尉的別稱。古時稱縣令為明府,縣尉是輔佐縣令工作的,地位在縣令之下,故稱少府。縣尉在唐代雖是九品小吏,但職事在身,諸事還是不能不關心的。而王維性喜恬淡,篤志奉佛,晚年更是長齋繡佛前,蔬食素衣,屏絕塵累,儼然不食人間煙火者。這首詩就明顯著此痕跡。

此詩首聯二句,即把“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的作者,與身居下僚、瑣務纏身的張少府形成鮮明的對比。頸聯“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二句,則是對“萬事不關心”的閒適生活的具體而形象的描繪:正因自己“萬事不關心”,所以才能懶散地解開衣帶任清涼的山風吹拂,悠閒地彈奏著音樂盡享那明月的清輝。這種解帶自適、彈琴自娛的生活,與那種簿書叢集、束帶躬職的碌碌官場生涯又形成鮮明的對比。“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二句,對仗工整,節奏鮮明,情景相生,意境兩諧,充分體現了王維的閒適情趣和生活理想。他厭倦了喧囂紛擾的塵世生活,企圖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追尋任情自適的個人小天地。他是那樣深深地依戀著自然界中的一景一物,在他看來,這些無知之物都是充滿感情的。松風有意,吹人解帶而飽享大自然的恩賜,山月多情,照人彈琴而領略那音樂的美妙。這種超脫塵世的理想境界,時時出現在詩佛王維的詩中,特別是他那些吟詠輞川別墅的優美詩篇中。他的《竹裡館》詩雲:“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松竹、明月、素琴,與其說是詩人的知己,不如說它們簡直就是詩人生命的一部分。松竹、明月、素琴,這都是高潔的象徵,也是詩人理想的化身。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然而,我們如果據此而說詩人王維已完全陶醉於這種物我一體的無差別境界之中了,那又未免誤解了詩人的深心。王維雖被人稱為詩佛,但他並非是渾身靜穆的詩人!世人忘我渾容易,要我忘世豈容易?!在這首詩中,詩人雖說“萬事不關心”,但他那顆跳動的心仍隱然可以感覺到。首句“晚年唯好靜”,一個“唯”字即洩露了他那深隱的天機。“唯”者,只是也。只是晚年“好靜”,那麼中年呢?少年呢?王維的詩已給我們作出了回答:《贈從弟司庫員外絿》詩雲:“少年識事淺,強學幹名利。徒聞躍馬年,苦無出人智。”《謁璿上人》詩雲:“少年不足言,識道年已長。”《終南別業》詩則雲:“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他在《獻始興公》(張九齡在開元二十三年封始興縣伯)詩中說:“甯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食梁肉,崎嶇見王侯。……側聞大君子,安問党與仇。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而當張九齡遭排擠而被貶荊州長史後,他在《寄荊州張丞相》詩中則說:“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王維由熱衷進取到黯然思退的急驟轉變,說明了什麼呢?曾懷著滿腔熱血寫過《隴西行》、《夷門歌》、《老將行》、《使至塞上》、《出塞作》、《觀獵》等詩篇的王維,何以發出“萬事不關心”的消極唱歎呢?頷聯“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二句,正委婉含蓄地道出了詩人這一轉變的原因所在。所謂“自顧無長策”,只不過是自謙之詞罷了。實際上,不是我無長策,而是我之長策不能為世所用,有志不獲騁,也就只好“返舊林”隱居了。這裡顯然是有著壯志難酬的苦悶和牢騷在的。朝政日非,官場昏暗,有志之士難以立足。王維曾因事被謫貶濟州司倉參軍,他在《初出濟州別城中故人》詩中說:“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川陰。執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最能表明他的心跡的,是此時寫的《濟上四賢詠·崔錄事》一詩:“解印歸田裡,賢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俠,晚節更為儒。遁跡東山下,因家滄海隅。已聞能狎鳥,餘欲共乘桴。”“乘桴”,系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事。看來,他是引崔錄事為同調的。“跡峻不容俗,才多反累真”(《過太乙觀賈生房》詩),而只有“返舊林”隱居才能保其“真”。這裡的“舊林”,即指其輞川別墅,而語出陶詩。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拙”,亦即“保真”。王維的心原是與陶淵明相通的。他對這位五柳先生是頗為企慕的。陶彭澤的解官歸裡,王右丞的半官半隱,為的都是任真守拙。所以當張少府問他“窮通理”時,他避而不答,而只雲“漁歌入浦深”了。這種以不答答之的含蓄筆法,是隱藏著若干潛臺詞的。“窮”,指失意,指歸隱;“通”,指得意,指出仕。出處行藏,是一篇大文章,非一語所能盡。如果侈談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大道理,那就未免涉俗了,“高人王右丞”豈屑語此哉!而“漁歌入浦深”,指的正是輞川那一片“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的悠閒自適的小天地。作者《輞川集·南垞》詩雲:“輕舟南垞去,北垞淼難即。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欹湖》詩雲:“吹簫淩極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雲。”《白石灘》詩雲:“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椒園》詩雲:“桂尊迎帝子,杜若贈佳人。椒漿奠瑤席,欲下雲中君。”松竹搖曳,山月照人,琴聲悠揚,漁歌互答,此情此景,其樂何極!黑暗的官場,污濁的塵世,豈有此樂哉!難道詩人真的甘心老死於這世外桃源嗎?作者《輞川六言》詩雲:“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裡人家。”又《桃源行》雲:“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作者又何曾完全忘卻世間人事!所以,我們切不可輕看了結句“漁歌入浦深”五字,這既是寫景,又是寄意。這裡的“漁歌”,實際上又暗用《楚辭·漁父》之意:“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孔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所以王逸注曰:“水清”句,‘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濁”句,“喻世昏暗,宜隱遁也”(《楚辭補注》卷七)。“漁歌入浦深”,正如“松風吹解帶’二句一樣,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而又含蘊無窮的畫圖,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妙境,淡而愈濃,近而愈遠,發人深思,耐人尋味。

王維不僅自己企圖避世,而且勸張少府歸隱,這種逃避現實、潔身自好的思想,無疑是消極的軟弱的表現。但在那惡濁的社會環境裡,潔身自好談何容易!“出淤泥而不染”,避濁世而自潔,不是要比那些虎豹甘人、為虎作倀之徒高出千萬倍嗎?何況他那高潔的情操,悠閒的襟懷,還給我們許多的啟迪和教益呢!清人方東樹評王維曰:“輞川於詩,亦稱一祖。……尋其所至,只是以興象超遠,渾然元氣,為後人所莫及;高華精警,極聲色之宗,而不落人間聲色,所以可貴。然愚乃不喜之,以其無血氣無性情也。”(《昭昧詹言》卷十六)方氏評語,前大半大致是不差的,而結語謂摩詰“無血氣無性情”,則實大謬!摩詰之詩,豈是無血氣無性情之人所能作得出的!只是方氏未能深入領悟其中奧秘罷了。

【評析】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麼事情都漠不關心了,乍一看,生活態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象。仔細推求起來,這“惟好靜”的“惟”字大有文章。王維此時雖任京官,但對朝政已經完全失望,開始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正是他此時內心的真實寫照。

“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裡隱含著牢騷。出路何在?對於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份子來說,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空知返舊林”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那麼,王維接下來為什麼又肯定、讚賞那種“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呢?聯繫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隱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擺脫了現實政治的種種壓力,迎著松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這是多麼令人舒心愜意啊!“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說他逃避現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後,抓住隱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加以描繪,展現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將松風、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從寫詩的藝術技巧上來說,也是很高明的。

最後,“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回到題目上來,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窮通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歌向河浦的深處逝去了。詩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

【點評】

這是酬答友人張少府的詩。少府,是縣尉的別稱。張少府,當是詩人的朋友。從詩的題目與詩的尾聯可以看出,應該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詢問窮通之理,似有勸其重新出山,繼續為官之意,而王維則以此詩作答,表明了自己的心願。

詩一開始,王維旗幟鮮明地和盤托出自己的想法:“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和這首詩互為印證的是詩人早些時侯所寫的“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晚”字和“惟”字很耐人尋味,讀者可從中聽到話外音:這就是詩人的少年、青年以及壯年時,並不是“萬事不關心”之人。從他早年的作品《少年行》中的“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便可看出作者的淩雲壯志。這裡所說的“萬事不關心”,不是真的不關心,而是出於人生的無奈,是對當時腐敗政治喪失信心的一種自我安慰,是不願與邪惡者同流合污的一種自我解脫。如果參讀王維的《老將行》,我們可以從中窺見詩人的心情。那是一位“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和“一劍曾當百萬師”的叱吒風雲的英雄形象,可到晚年,這樣的英雄只好“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在《老將行》中依稀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

從《積雨輞川莊作》的最後兩句“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詩人晚年萬事不關心的心境。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兩句,寫出了“萬事不關心”的原因。詩人不是不想關心時事,而是因為“無長策”,只好作罷。“無長策”即沒有好辦法。當時把持朝政的是“口蜜腹劍”的奸相李林甫,這老賊怎肯重用忠良之臣!詩人對李林甫們的腐敗行徑看不慣,但又無能為力,只好以“無長策”為遁詞而“返舊林”作罷。

接下去,詩人以“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寫出了自己的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在這裡,詩人選取了兩個最能表達隱士生活的典型細節,予以寄託自己的情懷。白天,在松林間寬衣解帶,曬曬太陽,讀讀佛經,任和風吹拂;夜間,在山中明月映照下彈琴低吟,寵辱皆忘,與天地融為一體。

詩在最後點題,以回答張少府的提問。窮通理,即命運窮塞和通顯的道理。朋友問的是窮通之理,但“‘王’顧左右而言他”,該回答時不作正面回答,卻陡然甩出一句“漁歌入浦深”。這一句看似與問話無關,其實在此卻深化了主題思想,宕出遠神。老朋友,您關心的所謂窮通之理,正是我所厭棄的。請您聽聽那水浦深處的漁歌,多麼令人深思。這裡所說的漁歌,不是指一般打魚人唱的歌,而是巧用典故。《楚辭·漁父》雲:“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復與言。”王逸在注《楚辭章句》時說,水濁“喻世昏暗,宜隱遁也”。從結尾處,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隱諷世道昏暗,但又不便明說,只好如此。滾滾紅塵,滔滔物欲,切不可迷失了自己,還是清靜最好,淡泊最妙。

這首詩在寫法上也有值得借鑒之處,前四句抒情,後四句在寫景中記事、答問,結構安排得井然有序,真不愧為精典之作。

【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人稱詩佛 ,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經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為淨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染汙而稱的人,但是,因為如此拆分,意思變成了渾身上下髒的很均勻。儘管如此,但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王維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苑咸《酬王維序》),死後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號。王維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裡,根據王維寫的《請施莊為寺表》雲:“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王維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薰陶,同時,根據《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係是說:“維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見王維確實也佛家姻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著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了。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到日趨黑暗的轉捩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這一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的後繼者,這一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藉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空知返舊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此段為劉德重先生的評論)

“晚年”與“好靜”沒有必然聯繫,孫文、毛澤東、蔣中正晚年也不好靜。美國總統退休之後演講寫書,也沒怎麼好靜,格林斯潘七十多歲了還擔作美聯儲主席,美國客機上的“空爺爺”、“空奶奶”多了。(人家不專招年青的“空姐”)

說到底,王維是智者,他在身居高位、從未受到迫害之時,就明白了一切。作家張恨水在1957年“反右”之前,堅決不說一句單位領導、國家領導壞話,連最委婉的意見也不說,無論大家怎樣真誠地勸他,他只說“好,好,一切都很好”。

中國從不缺少智者,中國只缺少制度,缺少法制、人權的保障。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第五六句,王維把筆一轉,重彈田園山林之美、隱居生活之閒適的舊曲,“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松林吹來的清風吹散了我的頭髮也吹得我解帶敞懷,明月的清輝照著我下獨坐山林之間隨性彈琴,一切都是自由的,身與心都是自由的,我盡情地沐浴在清風月光裡。這是一種逃避一種解脫,也是一種安慰一種調節;這是一種消極一種無奈,也是一種高潔一種追求;這是一種麻醉一種痛苦,也是一種拒絕一種堅定。

“‘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總比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吧?”(此二句為劉德重先生的評論)

我清楚地記得“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的詩“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這裡也有“琴”“明月”“清風”,但阮籍的心是噴發前的火山,從詩的最後兩句完全可以明白。但王維不是,王維的心是平靜安閒的,至少給我們的感覺是平靜安閒的。阮籍還要噴發一下,而王維是死火山。

最後,“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從詩的題目上可以看出,這是王維給張少府的回贈,最後二句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怎樣當官發達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父之歌向河浦的深處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可真有點“韻外之致”的“神韻”呢!這裡的“漁歌”,又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漁父莞爾而笑,‘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王維又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麼‘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這就又多少帶有一些與現實不合作的意味了。詩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人深思。(此段又是劉德重先生的評論)

王維是絕望,但他還聲明自己“萬事不關心”,用詩文表明自己絕望的人肯定不是最絕望的人,沈從文比王維絕望;沈從文臨終的前幾年,常常呆看電視一言不發,有時一張口就是“我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好說的”,被侮辱多年的老人已經不想說什麼了更不想寫什麼了;聶紺弩應該是最絕望的人了,他晚年與當年告密者友好地來往,我認為,他不是寬容更不是愚蠢,因為他知道天下烏鴉一樣黑,人也一樣,就這麼混著活幾年吧,這可能是人間最大的絕望。

【賞析】

讀王維的詩總覺如沐浴更衣,通身清爽舒暢,心境澄明。宋人張戒雲:“王右丞詩,格老而味長。”“詞不迫切,而味甚長”(《歲寒堂詩話》卷上),而以“詞不迫切而味甚長”八字移之評《酬張少府》一詩,則是再確當不過的了。

《酬》詩是一首酬人之作。張少府,不詳何人。少府,是縣尉的別稱。古時稱縣令為明府,縣尉是輔佐縣令工作的,地位在縣令之下,故稱少府。縣尉在唐代雖是九品小吏,但職事在身,諸事還是不能不關心的。而王維性喜恬淡,篤志奉佛,晚年更是長齋繡佛前,蔬食素衣,屏絕塵累,儼然不食人間煙火者。這首詩就明顯著此痕跡。

此詩首聯二句,即把“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的作者,與身居下僚、瑣務纏身的張少府形成鮮明的對比。頸聯“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二句,則是對“萬事不關心”的閒適生活的具體而形象的描繪:正因自己“萬事不關心”,所以才能懶散地解開衣帶任清涼的山風吹拂,悠閒地彈奏著音樂盡享那明月的清輝。這種解帶自適、彈琴自娛的生活,與那種簿書叢集、束帶躬職的碌碌官場生涯又形成鮮明的對比。“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二句,對仗工整,節奏鮮明,情景相生,意境兩諧,充分體現了王維的閒適情趣和生活理想。他厭倦了喧囂紛擾的塵世生活,企圖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追尋任情自適的個人小天地。他是那樣深深地依戀著自然界中的一景一物,在他看來,這些無知之物都是充滿感情的。松風有意,吹人解帶而飽享大自然的恩賜,山月多情,照人彈琴而領略那音樂的美妙。這種超脫塵世的理想境界,時時出現在詩佛王維的詩中,特別是他那些吟詠輞川別墅的優美詩篇中。他的《竹裡館》詩雲:“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松竹、明月、素琴,與其說是詩人的知己,不如說它們簡直就是詩人生命的一部分。松竹、明月、素琴,這都是高潔的象徵,也是詩人理想的化身。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然而,我們如果據此而說詩人王維已完全陶醉於這種物我一體的無差別境界之中了,那又未免誤解了詩人的深心。王維雖被人稱為詩佛,但他並非是渾身靜穆的詩人!世人忘我渾容易,要我忘世豈容易?!在這首詩中,詩人雖說“萬事不關心”,但他那顆跳動的心仍隱然可以感覺到。首句“晚年唯好靜”,一個“唯”字即洩露了他那深隱的天機。“唯”者,只是也。只是晚年“好靜”,那麼中年呢?少年呢?王維的詩已給我們作出了回答:《贈從弟司庫員外絿》詩雲:“少年識事淺,強學幹名利。徒聞躍馬年,苦無出人智。”《謁璿上人》詩雲:“少年不足言,識道年已長。”《終南別業》詩則雲:“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他在《獻始興公》(張九齡在開元二十三年封始興縣伯)詩中說:“甯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食梁肉,崎嶇見王侯。……側聞大君子,安問党與仇。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而當張九齡遭排擠而被貶荊州長史後,他在《寄荊州張丞相》詩中則說:“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王維由熱衷進取到黯然思退的急驟轉變,說明了什麼呢?曾懷著滿腔熱血寫過《隴西行》、《夷門歌》、《老將行》、《使至塞上》、《出塞作》、《觀獵》等詩篇的王維,何以發出“萬事不關心”的消極唱歎呢?頷聯“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二句,正委婉含蓄地道出了詩人這一轉變的原因所在。所謂“自顧無長策”,只不過是自謙之詞罷了。實際上,不是我無長策,而是我之長策不能為世所用,有志不獲騁,也就只好“返舊林”隱居了。這裡顯然是有著壯志難酬的苦悶和牢騷在的。朝政日非,官場昏暗,有志之士難以立足。王維曾因事被謫貶濟州司倉參軍,他在《初出濟州別城中故人》詩中說:“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川陰。執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最能表明他的心跡的,是此時寫的《濟上四賢詠·崔錄事》一詩:“解印歸田裡,賢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俠,晚節更為儒。遁跡東山下,因家滄海隅。已聞能狎鳥,餘欲共乘桴。”“乘桴”,系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事。看來,他是引崔錄事為同調的。“跡峻不容俗,才多反累真”(《過太乙觀賈生房》詩),而只有“返舊林”隱居才能保其“真”。這裡的“舊林”,即指其輞川別墅,而語出陶詩。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拙”,亦即“保真”。王維的心原是與陶淵明相通的。他對這位五柳先生是頗為企慕的。陶彭澤的解官歸裡,王右丞的半官半隱,為的都是任真守拙。所以當張少府問他“窮通理”時,他避而不答,而只雲“漁歌入浦深”了。這種以不答答之的含蓄筆法,是隱藏著若干潛臺詞的。“窮”,指失意,指歸隱;“通”,指得意,指出仕。出處行藏,是一篇大文章,非一語所能盡。如果侈談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大道理,那就未免涉俗了,“高人王右丞”豈屑語此哉!而“漁歌入浦深”,指的正是輞川那一片“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的悠閒自適的小天地。作者《輞川集·南垞》詩雲:“輕舟南垞去,北垞淼難即。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欹湖》詩雲:“吹簫淩極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雲。”《白石灘》詩雲:“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椒園》詩雲:“桂尊迎帝子,杜若贈佳人。椒漿奠瑤席,欲下雲中君。”松竹搖曳,山月照人,琴聲悠揚,漁歌互答,此情此景,其樂何極!黑暗的官場,污濁的塵世,豈有此樂哉!難道詩人真的甘心老死於這世外桃源嗎?作者《輞川六言》詩雲:“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裡人家。”又《桃源行》雲:“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作者又何曾完全忘卻世間人事!所以,我們切不可輕看了結句“漁歌入浦深”五字,這既是寫景,又是寄意。這裡的“漁歌”,實際上又暗用《楚辭·漁父》之意:“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孔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所以王逸注曰:“水清”句,‘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濁”句,“喻世昏暗,宜隱遁也”(《楚辭補注》卷七)。“漁歌入浦深”,正如“松風吹解帶’二句一樣,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而又含蘊無窮的畫圖,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妙境,淡而愈濃,近而愈遠,發人深思,耐人尋味。

王維不僅自己企圖避世,而且勸張少府歸隱,這種逃避現實、潔身自好的思想,無疑是消極的軟弱的表現。但在那惡濁的社會環境裡,潔身自好談何容易!“出淤泥而不染”,避濁世而自潔,不是要比那些虎豹甘人、為虎作倀之徒高出千萬倍嗎?何況他那高潔的情操,悠閒的襟懷,還給我們許多的啟迪和教益呢!清人方東樹評王維曰:“輞川於詩,亦稱一祖。……尋其所至,只是以興象超遠,渾然元氣,為後人所莫及;高華精警,極聲色之宗,而不落人間聲色,所以可貴。然愚乃不喜之,以其無血氣無性情也。”(《昭昧詹言》卷十六)方氏評語,前大半大致是不差的,而結語謂摩詰“無血氣無性情”,則實大謬!摩詰之詩,豈是無血氣無性情之人所能作得出的!只是方氏未能深入領悟其中奧秘罷了。

【評析】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麼事情都漠不關心了,乍一看,生活態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象。仔細推求起來,這“惟好靜”的“惟”字大有文章。王維此時雖任京官,但對朝政已經完全失望,開始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正是他此時內心的真實寫照。

“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裡隱含著牢騷。出路何在?對於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份子來說,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空知返舊林”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那麼,王維接下來為什麼又肯定、讚賞那種“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呢?聯繫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隱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擺脫了現實政治的種種壓力,迎著松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這是多麼令人舒心愜意啊!“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說他逃避現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後,抓住隱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加以描繪,展現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將松風、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從寫詩的藝術技巧上來說,也是很高明的。

最後,“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回到題目上來,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窮通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歌向河浦的深處逝去了。詩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

【點評】

這是酬答友人張少府的詩。少府,是縣尉的別稱。張少府,當是詩人的朋友。從詩的題目與詩的尾聯可以看出,應該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詢問窮通之理,似有勸其重新出山,繼續為官之意,而王維則以此詩作答,表明了自己的心願。

詩一開始,王維旗幟鮮明地和盤托出自己的想法:“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和這首詩互為印證的是詩人早些時侯所寫的“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晚”字和“惟”字很耐人尋味,讀者可從中聽到話外音:這就是詩人的少年、青年以及壯年時,並不是“萬事不關心”之人。從他早年的作品《少年行》中的“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便可看出作者的淩雲壯志。這裡所說的“萬事不關心”,不是真的不關心,而是出於人生的無奈,是對當時腐敗政治喪失信心的一種自我安慰,是不願與邪惡者同流合污的一種自我解脫。如果參讀王維的《老將行》,我們可以從中窺見詩人的心情。那是一位“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和“一劍曾當百萬師”的叱吒風雲的英雄形象,可到晚年,這樣的英雄只好“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在《老將行》中依稀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

從《積雨輞川莊作》的最後兩句“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詩人晚年萬事不關心的心境。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兩句,寫出了“萬事不關心”的原因。詩人不是不想關心時事,而是因為“無長策”,只好作罷。“無長策”即沒有好辦法。當時把持朝政的是“口蜜腹劍”的奸相李林甫,這老賊怎肯重用忠良之臣!詩人對李林甫們的腐敗行徑看不慣,但又無能為力,只好以“無長策”為遁詞而“返舊林”作罷。

接下去,詩人以“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寫出了自己的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在這裡,詩人選取了兩個最能表達隱士生活的典型細節,予以寄託自己的情懷。白天,在松林間寬衣解帶,曬曬太陽,讀讀佛經,任和風吹拂;夜間,在山中明月映照下彈琴低吟,寵辱皆忘,與天地融為一體。

詩在最後點題,以回答張少府的提問。窮通理,即命運窮塞和通顯的道理。朋友問的是窮通之理,但“‘王’顧左右而言他”,該回答時不作正面回答,卻陡然甩出一句“漁歌入浦深”。這一句看似與問話無關,其實在此卻深化了主題思想,宕出遠神。老朋友,您關心的所謂窮通之理,正是我所厭棄的。請您聽聽那水浦深處的漁歌,多麼令人深思。這裡所說的漁歌,不是指一般打魚人唱的歌,而是巧用典故。《楚辭·漁父》雲:“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復與言。”王逸在注《楚辭章句》時說,水濁“喻世昏暗,宜隱遁也”。從結尾處,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隱諷世道昏暗,但又不便明說,只好如此。滾滾紅塵,滔滔物欲,切不可迷失了自己,還是清靜最好,淡泊最妙。

這首詩在寫法上也有值得借鑒之處,前四句抒情,後四句在寫景中記事、答問,結構安排得井然有序,真不愧為精典之作。

【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人稱詩佛 ,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經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為淨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染汙而稱的人,但是,因為如此拆分,意思變成了渾身上下髒的很均勻。儘管如此,但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王維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苑咸《酬王維序》),死後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號。王維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裡,根據王維寫的《請施莊為寺表》雲:“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王維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薰陶,同時,根據《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係是說:“維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見王維確實也佛家姻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著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了。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到日趨黑暗的轉捩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這一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的後繼者,這一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藉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