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細說膏方史

膏方歷史


膏方在我國有近2000年的悠久歷史。 起于漢唐, 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膏劑的記載, 如馬膏, 主要供外用, 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記載的大烏頭膏、豬膏發煎是內服膏劑的最早記載。


南北朝時期, 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對膏藥的製作作了詳盡的說明, 提出以治病的需求來確定劑型和給藥途徑的理論。 較詳細地闡述明瞭制膏的幾大要點:首先儘量浸取藥的有效成分, 煎煮時間相對要長, 並用豬脂為粘稠收膏劑。 另外還指出, 若膏劑在內服同時可以外敷, 則可將制膏的藥渣用來外敷病處, 以盡藥力而不浪費。 這些論述可以說為現代制膏工藝奠定了基礎。


唐宋時期, 朝廷也開始重視並組織編寫醫方藥書, 使得中醫膏方的加工和應用逐漸發展。 膏方已由治療向滋補強身、養生的方向延伸。 並大多以“煎”冠名。 如唐代的官修本草《新修本草》、《備急幹金要方》、《外台秘要》等書中膏方的記載已不鮮見。



宋金元時期, 無論滋補還是治療所用, 膏和煎已不刻意區分, 膏方的叫法由“煎”逐漸向“膏”過度, 並以內服為主。 如《洪氏集驗方》收錄的瓊玉膏、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也收錄有治病的膏方製劑, 如助胃膏、釣藤膏均為內服之膏方。


明清時代, 醫家大都注重血肉有情之物調補身體, 認為其能“延年益壽”。 這時期膏方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已從藥用延伸到膳食調養。 清代上至宮廷御用下至民間滋補養生, 用膏方補養之風盛行於世。 《清太醫院配方》、《慈禧光緒醫方選議》、《壽世保元》、《醫宗金鑒》等書中對於膏方的記載都很多。 晚清的《張聿青醫案》中列有膏方專卷, 反映了當時膏方的盛行和醫家對其重視的程度, 為膏方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現代膏方在上海、江浙及廣東廣泛使用, 尤以上海為甚。 上海膏方強調治養結合、藥補相宜, 因此其適宜人群極為廣泛, 除需滋補強身的人群外, 對於婦科病、慢性病、老年病及腫瘤術後調理患者等也極為適宜。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 如若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官方公眾號(PSMChina)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 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品安全合作聯盟, 廣匯資源, 凝聚力量, 促進公眾用藥安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