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和氏璧的始末根由無限悲哀

電視劇《羋月傳》的編導者不惜花費5集(37集-41集)之多戲說和氏璧案的來龍及偵破, 借羋月之口敘述和氏璧早期故事, 發現案中之和氏璧是贗品, 其實這件大案史上並不存在, 是編導者為了好看而虛構的。 電視劇演到最後一集即第81集, 和氏璧又出場了, 這回可是真的。 一日, 贏稷召見魏冉和羋戎相見, 問他們有沒有聽說“和氏璧”, 他們說聽說, 聽說趙國的國君已花重金買下。 贏稷決定用十五城和趙國交換寶玉, 讓趙國派人把寶玉請進秦國的咸陽宮, 獻給太后, 因為這半年來, 太后一直是精神鬱悶, 身體欠佳,

若能得此寶玉, 讓她老人家也能高興高興。 於是乎, 歷史故事“藺相如完璧歸趙”在電視劇中再現。

——雖然史上不存在《羋月傳》中的和氏璧案, 但和氏璧的存在卻是歷史真實。 只不過, 和氏璧的始末根由無限悲哀。

春秋時期的“卞和獻玉”、戰國時期的“完璧歸趙”故事家喻戶曉,

這件玉璧也被戰國各諸侯國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寶”。 各個諸侯國為了把玉璧據為己有, 想盡辦法互相爭奪, 許多條無辜的任命甚至搭在了這塊玉璧上, 然而這件珍貴的玉器最後竟不知落到何處, 成為歷史上一大疑案。

最早記錄和氏璧的是《韓非子.和氏篇》。 春秋時期, 有一個名叫卞和的楚國人, 一天他在荊山采到一塊玉璞, 為了表示自己對君主的忠心, 他把這塊玉璞獻給了楚厲王。 ——玉璞是一種天然玉料, 如果不經鋸割, 外表看來和普通的石塊沒什麼區別。 楚厲王找來相玉家進行鑒定, 但是玉工沒有識辨出來, 認為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 沒有什麼價值。 於是厲王大怒, 認為卞和在戲弄自己, 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

並把卞和驅逐出楚國。

楚厲王死後, 楚武王繼位, 卞和又去獻寶, 玉工仍鑒定為石頭, 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足, 又過了幾十年, 武王之子文王繼位。 這時的卞和還想去獻寶, 無奈自己已是風燭殘年, 又被砍掉了雙腳, 行動很不方便, 眼看自己的願望無法實現, 卞和便懷抱玉璞來到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不止, 眼淚都流盡了, 眼睛直往外滴血。 楚文王聽說了這件事, 派人接來卞和問:“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 你為何哭得如此悲傷呢?”卞和答道:“我並不是因為被砍掉雙腳而痛哭, 而是因為明明是寶玉卻被誤認為石頭, 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 我是為大王哭泣, 他是非顛倒, 黑白不分啊!” 文王聽後,

讓玉工進行打磨, 果然得到一塊潔白無瑕、光潤晶瑩的寶玉。 因為是卞和所獻, 便取名“和氏璧”。 後人遂用“楚玉、荊玉、卞玉、卞寶”等, 泛指美玉或玉, 用以稱譽人的才德之美, 形容物的質地純真;用“獻玉、卞和三獻、美玉三獻”等表示奉獻才藝或傑作。

春秋戰國時期, 各國交往, 往往以玉為使臣信物, 而玉中極品和氏璧更是國家的象徵。 就這樣, “和氏璧”被楚國奉為國寶收藏著, 然而“和氏璧”發現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各諸侯國, 各諸侯國的國君都想親眼看看這件寶玉。 前333年, 楚國吞滅越國, 楚威王因為宰相昭陽在消滅越國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於是將和氏璧賜給了昭陽。 昭陽某日請客時, 出壁讓各賓客觀賞, 席散時卻不翼而飛。 雖多方嫂查也毫無下落。

國寶的不翼而飛震驚了朝廷內外, 楚王下令全國範圍內搜尋這件價值連城的寶物, 但是最終沒有結果。 人們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張儀, 因為張儀當時正在楚國遊說, 曾與昭陽一起飲酒, 人們認為他有機會偷竊了和氏璧。 楚王命人對張儀嚴刑拷打, 張儀拒不承認, 楚王無奈, 只好將張儀無罪釋放。 張儀受辱後輾轉到了秦國, 後來成為秦國的宰相, 為秦國日後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 楚國為一件國寶損失了一個人才, 這是他們所沒預料到的。

藺相如到秦國後, 把和氏璧獻給秦王, 秦昭襄王看到玉璧, 非常高興, 將玉璧傳給左右殯妃大臣觀看, 眾人皆呼萬歲。 藺相如見秦昭襄王根本無意割城給趙國, 就走上前去說:“璧上有點瑕疵, 讓我指給大王看”。秦昭襄王將璧遞還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持璧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群臣商議時,群臣們認為秦國依勢欺人,拿巧座城換玉璧只不過是一種空話。可我認為百姓之間交往都不會欺騙,何況秦國是一個大國呢!趙王採納了我的建議,為了表示對秦國的尊重,趙王齋戒五日後,才派我將璧送給您。可大王您在召見我時無禮傲慢,還將璧傳給眾人看,這是在戲弄趙國。我看大王您根本無意割城易璧,就取回此璧。您若再逼我獻出玉璧,我的頭就和這玉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秦昭襄王惟恐玉璧被撞碎,連忙道歉,並召人拿來地圖,指出給趙王割去15座城。藺相如看出這不過是秦昭襄王的緩兵之計,就對秦昭襄王說:“趙王派我送璧之前曾齋戒五日,現在大王您也應齋戒五日,並設九賓之禮,這樣我才會獻出玉壁來。”秦昭襄王沒有辦法,只好同意。藺相如回到賓舍,認為秦昭襄王根本不可能割城給趙國。於是便派手下人喬裝打扮,懷揣玉璧,連夜逃回了趙國。

五天之後,秦昭襄王在宮廷內設九賓之禮,命人宴請藺相如。藺相如進宮後對秦王說:“秦國從繆公以來20余位君主,沒有一位是信守誓約的。我擔心因您的失約而辜負趙王對我的重托,所以已經派人把玉璧送回了趙國。秦國強盛而趙國弱小,如果大幹先割巧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會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當殺,要殺要剮,您看著辦吧。”秦昭襄王和眾位大臣聽後面面相覷。秦昭襄王想即使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而且還會使兩國的關係惡化,不如厚待藺相如,自己也可得一個明君的聲譽。於是秦昭襄王在宮廷內以隆重的禮節款待藺相如,並將他送回趙國,這就是歷史上“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

但是事隔六十多年以後,即西元前228年,趙國還是被強大的秦國吞併,趙幽王投降,獻出了和氏璧。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建立了強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終落到了秦王嬴政的手裡。但從此以後,和氏璧便從歷史記載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代代相傳。有人甚至還找到了用刻璽的邊角料所製作的玉塊。秦始皇死後,趙高利用和氏璧篡權。劉邦率兵攻入咸陽時,國璽落到了他的手中。劉邦建立漢朝後就把玉璧作為漢朝的國印,從此和氏璧成為“傳國璽”。劉邦之後,傳了九代皇帝。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當時因小皇帝劉嬰年幼,傳國璽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讓弟弟到長樂宮去要玉璽,皇太后氣憤地把傳國璽摔到地上,罵道:得這塊亡國璽,看你兄弟有什麼好下場!傳國璽被摔缺了一角,後來王莽用黃金鑲補,但無濟於事,還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歷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記載還比較詳細。《晉書.輿服志》、唐徐令信《玉璽譜》等記載“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指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那麼,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處呢?目前有兩種推測: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如果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采。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咸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璽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垓下(今安徽靈璧)。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無價之寶,在它流傳的幾百年期間,多少人的命運、多少國家的命運都和它緊密地聯繫起來,而它神秘的失蹤,又成為中國兩千多年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讓我指給大王看”。秦昭襄王將璧遞還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持璧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群臣商議時,群臣們認為秦國依勢欺人,拿巧座城換玉璧只不過是一種空話。可我認為百姓之間交往都不會欺騙,何況秦國是一個大國呢!趙王採納了我的建議,為了表示對秦國的尊重,趙王齋戒五日後,才派我將璧送給您。可大王您在召見我時無禮傲慢,還將璧傳給眾人看,這是在戲弄趙國。我看大王您根本無意割城易璧,就取回此璧。您若再逼我獻出玉璧,我的頭就和這玉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秦昭襄王惟恐玉璧被撞碎,連忙道歉,並召人拿來地圖,指出給趙王割去15座城。藺相如看出這不過是秦昭襄王的緩兵之計,就對秦昭襄王說:“趙王派我送璧之前曾齋戒五日,現在大王您也應齋戒五日,並設九賓之禮,這樣我才會獻出玉壁來。”秦昭襄王沒有辦法,只好同意。藺相如回到賓舍,認為秦昭襄王根本不可能割城給趙國。於是便派手下人喬裝打扮,懷揣玉璧,連夜逃回了趙國。

五天之後,秦昭襄王在宮廷內設九賓之禮,命人宴請藺相如。藺相如進宮後對秦王說:“秦國從繆公以來20余位君主,沒有一位是信守誓約的。我擔心因您的失約而辜負趙王對我的重托,所以已經派人把玉璧送回了趙國。秦國強盛而趙國弱小,如果大幹先割巧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會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當殺,要殺要剮,您看著辦吧。”秦昭襄王和眾位大臣聽後面面相覷。秦昭襄王想即使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而且還會使兩國的關係惡化,不如厚待藺相如,自己也可得一個明君的聲譽。於是秦昭襄王在宮廷內以隆重的禮節款待藺相如,並將他送回趙國,這就是歷史上“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

但是事隔六十多年以後,即西元前228年,趙國還是被強大的秦國吞併,趙幽王投降,獻出了和氏璧。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建立了強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終落到了秦王嬴政的手裡。但從此以後,和氏璧便從歷史記載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代代相傳。有人甚至還找到了用刻璽的邊角料所製作的玉塊。秦始皇死後,趙高利用和氏璧篡權。劉邦率兵攻入咸陽時,國璽落到了他的手中。劉邦建立漢朝後就把玉璧作為漢朝的國印,從此和氏璧成為“傳國璽”。劉邦之後,傳了九代皇帝。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當時因小皇帝劉嬰年幼,傳國璽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讓弟弟到長樂宮去要玉璽,皇太后氣憤地把傳國璽摔到地上,罵道:得這塊亡國璽,看你兄弟有什麼好下場!傳國璽被摔缺了一角,後來王莽用黃金鑲補,但無濟於事,還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歷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記載還比較詳細。《晉書.輿服志》、唐徐令信《玉璽譜》等記載“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指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那麼,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處呢?目前有兩種推測: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如果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采。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咸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璽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垓下(今安徽靈璧)。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無價之寶,在它流傳的幾百年期間,多少人的命運、多少國家的命運都和它緊密地聯繫起來,而它神秘的失蹤,又成為中國兩千多年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