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何說明朝十六帝不如清朝十二帝,明朝都是昏君,清朝都是明君?

很多歷史書上都曾坦言:明朝十六帝不如清朝的十二帝。 相比明朝, 清朝年間湧現的明君較多, 極受後世廣泛好評。 似乎很多歷史迷都認為, 明朝皇帝大多昏庸, 除了開國皇帝外, 其他皇帝都是一捏即破的豆腐渣, 沒有絲毫內涵可言。 那麼, 事實真是如此嗎?

圖片來源網路

事實上, 清朝時期的皇帝中並非沒有昏君, 只是清朝的管理方式限制以及掩蓋了皇帝的昏庸無能。 眾所周知, 清朝中期, 無論皇帝多麼操勞國事、兢兢業業、用盡各種方法和手段, 都無法阻止清朝的不斷後退。 那麼, 清朝是用了什麼獨特的管理方式, 使當時的所有皇帝看上去都不像一個昏君呢?

圖片來源網路

第一, 清朝的皇帝家教甚嚴, 向來以身作則, 言傳身教, 讓皇子們打小就嚴於律己, 淩晨就開始拼命學習, 比別的孩子都贏在了起跑線上。 當然, 為了充實自己, 自然必不可免會缺少很多童年的樂趣, 也喪失了作為兒童的玩耍時光。

第二, 清朝的繼承制要求, 皇帝沒死之前, 任何人都有上位的可能。 為了成為天子, 一統天下, 皇子們競爭尤為激烈, 為了穿上龍袍, 彼此間競爭不斷, 從中也提高了自己的知識水準和本領。

第三, 皇帝為了瞭解皇子的實力,

會分配大量事務, 分給皇子們先行實踐。 而此時伏案桌前的皇子們, 也在日積月累的實踐中, 不斷提高自己處理事務的能力, 為未來成為國家主人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片來源網路

當然, 人生很多事並不是靠努力就能換來的,

一些人生大贏家偶爾靠的還是運氣。 一些小時候表現平庸的皇子, 或許本無心皇位, 卻運氣好, 領了件黃袍穿。 此時, 皇子絕對會為了自身的威嚴, 開始了一系列自我錘煉, 憑藉自小被鍛煉出來的處理事務的能力, 不斷強化自己, 讓自己盡可能看上去是一位明君。

而明朝皇帝呢, 大多不務正業, 有的甚至多年不上早朝。 即便如此, 明朝晚期發展仍是迅猛, 商業貿易一度達到繁榮頂峰。 對此, 絕對不能肯定地表示明朝皇帝都是昏君。

圖片來源網路

事實上, 昏君不一定會拖慢歷史進程。 譬如紂王、趙佶、秦始皇等人, 暴虐無道, 欺壓百姓, 自古臭名昭著, 令人厭惡。 然而, 他們卻能推動歷史的發展。 所以, 我們大致可以說, 能讓國家進步的君主, 即是明君。

因此, 對於明朝十六帝不如清朝的十二帝這種說法, 完全是有失偏頗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