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二十多年經驗的幼稚園老院長說:孩子入園無哭鬧家長要警惕!

孩子會釋放情緒才是健康的!

作者:趙迪

這個秋天, 一定又有不少幼稚園新生家長和孩子經歷了一個不容易的九月。 孩子不願意上幼稚園,

連續幾天大哭、在幼稚園表現比較木呐、回家以後大發脾氣等等。 這個十一, 家長們在陪伴孩子遊玩休息的同時可能也在擔心, 長假後好不容易適應幼稚園的孩子會不會又一下回到解放前了。

關於化解孩子入園焦慮的資料很多, 相信大家也學習不少, 本文無意重複。

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前幾天一個在幼稚園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園長說的一句話:“我們和各班老師開會的時候會瞭解每個班孩子的情況。 如果哪個班有不哭不鬧的孩子, 我們就會心裡一沉, 要知道, 新入園第一周不哭不鬧的孩子往往需要花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來解決他們心理上的問題。 ”

開始聽完這句話我很詫異, 有個不哭不鬧的天使寶寶多好啊!園長說,

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 有情緒才是正常的, 屬於本能反應。 除了極個別適應性和社會性特別強的孩子, 多數不哭不鬧的孩子是由於不敢表達或者不會表達而把自己的情緒壓抑了下來。

壓抑情緒就像把垃圾藏在地毯下, 時間長了就發黴了。

人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 釋放情緒是人的本能, 把情緒壓抑下來是一件非常消耗心理能量的事情, 在人的內部會有很大的矛盾和鬥爭。 在情緒壓抑下來就好比把垃圾藏在地毯下面, 看上去很乾淨, 但是垃圾會在地毯下面發黴、變質、變臭, 如果不加處理甚至會損壞整個地毯。

前段時間我和老公大吵了一次, 原因就是晚上我好不容易終於把娃哄睡了,

從臥室出來一看, 孩子的髒衣服還放在衛生間, 人家老先生還在興致勃勃地打遊戲呢。 我當時就特別火大, 但是轉念一想又覺得一天都沒見, 吵架挺沒意思。 就強忍著幹完活, 陰著臉自己睡了, 但是心裡越想越難受。 第二天早上, 寶寶還沒醒, 他的手機突然響了, 聲音還很大, 我一下就火了, 說他:“和你說過沒有, 孩子睡覺了就調震動或小點聲, 有沒有責任心?!什麼都不幹, 就知道玩遊戲…”隨後大吵了一通。

事後回想這件事, 其實這是很小的一件事, 直接說就好了。 我還是窩著昨天晚上的火, 老公也跟我說, 以後有什麼事, 需要他做什麼直接說。

壓抑情緒除了引發不必要的爆發, 還會造成身體上的不適, 皮膚、腸胃以及甲狀腺的疾病很多時候是由情緒問題引發的。

心智成熟的大人尚且如此, 那麼對於情緒的識別和表達能力還在發展之中的孩子更是這樣。 他們有時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有時不知道怎麼表達, 有時還會以為所有問題都是自己的錯。 但不管會不會表達, 孩子是很敏感的,

那份不舒服會一直纏繞著他。

見不得孩子哭鬧、發脾氣, 也許是大人不夠強大。

習慣壓抑情緒的孩子有自己性格的原因, 家長從小就不給孩子表達和釋放情緒的機會, 甚至強烈阻止孩子發洩情緒, 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不久前帶寶寶參加一個親子閱讀活動, 以前的小朋友都要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 一個兩歲左右的女孩兒, 不管媽媽怎麼哄勸就是不願意, 一直躲在媽媽身後, 她媽媽努力把她推到前面, 小女孩兒就哭了, 她媽媽哄她無效後, 生氣的把她連拉帶拽帶出教室, 關上門, 我們還能聽見她訓斥孩子的聲音。

一位專門研究兒童的學者曾說過, 幼兒由於力量比較弱小、表達能力也有限, 發脾氣是他最有說服力的表達方式, 是很正常的。家長卻往往覺得迅速的讓孩子不哭,是幫他解除痛苦,而事實上恰恰相反,我們是在阻礙孩子天然的療傷途徑。我們往往特別不能接受孩子發脾氣、哭鬧,是因為我們焦慮,不能做到停下來聽聽孩子為什麼生氣、為什麼傷心;因為我們不自信,怕別人說自己的孩子不聽話、沒教養,更怕別人說是我們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因為我們本身就有沒有處理好的情緒,我們怕孩子痛苦,我們更怕面對的是自己的痛苦和無力。

用遊戲讓孩子大笑和翻滾吧!它是孩子釋放情緒的良方。

美國的科恩博士在他幫助了全世界無數父母的著作《遊戲力》中提出遊戲力的概念。遊戲力是家長用各種遊戲的方式改善親子關係,在笑聲中化解矛盾的力量。

遊戲對於情緒的釋放同樣有著神奇的力量。尤其對於那些不太會主動釋放情緒,習慣把情緒壓抑下來的孩子,家長更應該主動陪他們遊戲,讓他們動起來、喊出來,隨著肌肉的運動,被壓抑而找不到出口的情緒會釋放出來。如果孩子的年齡和適應能力可以接受,不妨進行些有點衝撞性的遊戲,就讓孩子去翻滾、把自己摔到床上,讓他們興奮起來。最好能聽到孩子的笑聲,開懷大笑。如果聽到笑聲,那麼就對了,就繼續這麼玩下去。

一個家長說,她兒子剛上幼稚園,前兩天也沒哭,但是不管是老師反映的在幼稚園的情況,還是回家以後自己觀察到的情況,明顯孩子沒有平時愛說話,問他什麼也不說,愣愣的。她想起學過的遊戲力,她知道這個時候語言是沒有用的,於是她放棄了追問,媽媽、姥姥、爸爸、孩子兩兩組隊,玩起了“兩人三腿”的比賽遊戲。孩子在遊戲中特別開心,和爸爸一起喊著“一、二、一、二”的往前走,為了爭先,亂跑帶跳,中間還摔倒了,全家人哈哈大笑。

當全家人玩的都出汗了,坐在沙發上喝水的時候,孩子突然開口了,他說:“媽媽我想在家跟你玩兒,我想在我家的床上睡覺,我不想在那個床上睡覺,我睡不著”,說著孩子就哭了。媽媽當時也哭了,她抱住孩子,輕輕的安慰。同時,她也很欣慰,她知道孩子這是走出情緒、願意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最後,附上《遊戲力》中經典遊戲供大家參考:

襪子遊戲:每個人都要想辦法脫掉別人的襪子,但要把自己的腳上的襪子保護好。

鏡子遊戲:誇張地模仿孩子的某個動作。對年齡小的孩子而言,這是一種完美的聯結遊戲,孩子被逗的哈哈大笑的同時,會感到被關注。

假裝枕頭遊戲:假裝孩子是枕頭,大人困了,要靠在“枕頭”上。肢體上的接觸,通過遊戲打開孩子心靈之門。

咬人魚遊戲:父母當咬人魚,用手假裝是魚的嘴巴,然後用一種笨拙可笑的方式追逐孩子,可總是沒成功,咬到的不是自己,就是椅子,順利引出孩子的笑聲。

作者簡介: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多年外企經驗,家有一女寶,熱愛生活、關注心理、教育、讀書、藝術。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是很正常的。家長卻往往覺得迅速的讓孩子不哭,是幫他解除痛苦,而事實上恰恰相反,我們是在阻礙孩子天然的療傷途徑。我們往往特別不能接受孩子發脾氣、哭鬧,是因為我們焦慮,不能做到停下來聽聽孩子為什麼生氣、為什麼傷心;因為我們不自信,怕別人說自己的孩子不聽話、沒教養,更怕別人說是我們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因為我們本身就有沒有處理好的情緒,我們怕孩子痛苦,我們更怕面對的是自己的痛苦和無力。

用遊戲讓孩子大笑和翻滾吧!它是孩子釋放情緒的良方。

美國的科恩博士在他幫助了全世界無數父母的著作《遊戲力》中提出遊戲力的概念。遊戲力是家長用各種遊戲的方式改善親子關係,在笑聲中化解矛盾的力量。

遊戲對於情緒的釋放同樣有著神奇的力量。尤其對於那些不太會主動釋放情緒,習慣把情緒壓抑下來的孩子,家長更應該主動陪他們遊戲,讓他們動起來、喊出來,隨著肌肉的運動,被壓抑而找不到出口的情緒會釋放出來。如果孩子的年齡和適應能力可以接受,不妨進行些有點衝撞性的遊戲,就讓孩子去翻滾、把自己摔到床上,讓他們興奮起來。最好能聽到孩子的笑聲,開懷大笑。如果聽到笑聲,那麼就對了,就繼續這麼玩下去。

一個家長說,她兒子剛上幼稚園,前兩天也沒哭,但是不管是老師反映的在幼稚園的情況,還是回家以後自己觀察到的情況,明顯孩子沒有平時愛說話,問他什麼也不說,愣愣的。她想起學過的遊戲力,她知道這個時候語言是沒有用的,於是她放棄了追問,媽媽、姥姥、爸爸、孩子兩兩組隊,玩起了“兩人三腿”的比賽遊戲。孩子在遊戲中特別開心,和爸爸一起喊著“一、二、一、二”的往前走,為了爭先,亂跑帶跳,中間還摔倒了,全家人哈哈大笑。

當全家人玩的都出汗了,坐在沙發上喝水的時候,孩子突然開口了,他說:“媽媽我想在家跟你玩兒,我想在我家的床上睡覺,我不想在那個床上睡覺,我睡不著”,說著孩子就哭了。媽媽當時也哭了,她抱住孩子,輕輕的安慰。同時,她也很欣慰,她知道孩子這是走出情緒、願意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最後,附上《遊戲力》中經典遊戲供大家參考:

襪子遊戲:每個人都要想辦法脫掉別人的襪子,但要把自己的腳上的襪子保護好。

鏡子遊戲:誇張地模仿孩子的某個動作。對年齡小的孩子而言,這是一種完美的聯結遊戲,孩子被逗的哈哈大笑的同時,會感到被關注。

假裝枕頭遊戲:假裝孩子是枕頭,大人困了,要靠在“枕頭”上。肢體上的接觸,通過遊戲打開孩子心靈之門。

咬人魚遊戲:父母當咬人魚,用手假裝是魚的嘴巴,然後用一種笨拙可笑的方式追逐孩子,可總是沒成功,咬到的不是自己,就是椅子,順利引出孩子的笑聲。

作者簡介: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多年外企經驗,家有一女寶,熱愛生活、關注心理、教育、讀書、藝術。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