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的誤會——宋和遼之間絕大多數時間其實都是和平相處的

小說《楊家將》講述了北宋年間楊家名將世代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 在書中楊家四代(楊繼業——楊延昭——楊宗保——楊文廣)抗遼, 楊家名將們令遼兵聞風喪膽, 對宋朝可謂居功至偉。

《楊家將》改編的影視作品多不勝數, 似乎宋遼是世仇, 也一直都是敵對狀態, 但事實是這樣嗎?

1、真實的楊家將

楊繼業是宋初名將

楊繼業又名楊業, 本屬北漢, 但其在北漢時的戰績史書並無記載, 僅稱其以驍勇著稱, 時稱“無敵”。

趙光義滅北漢後, 楊繼業歸降北宋, 趙光義對楊繼業很信任, 命其守衛北疆。

宋遼對峙

雍熙三年, 西元986年, 宋太宗趙光義乘遼朝新君初立之機, 派三路大軍北伐, 以圖收復燕雲十六州。

東路以曹彬、米信為統帥, 率軍十萬, 陳兵於雄州、霸州一帶, 吸引遼軍主力。

中路軍以田重進為主帥, 出兵飛狐口, 切斷遼軍西援的通道。

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帥, 楊繼業為副帥, 攻佔代北諸州。

待到潘美完全佔領代北之後, 再三路大軍合圍, 共同攻打幽州。

雍熙北伐

趙光義本來要求曹彬屯兵雄霸, 待潘美和田重進成功後再合兵攻擊幽州, 但潘美和田重進的節節勝利使曹彬的東路諸將坐不住了, 紛紛謀劃請戰, 最終東路軍貪功冒進,

被遼軍大敗, 趙光義只好命令潘美和田重進一起撤退。

西路軍撤退過程中便是《楊家將》中的故事, 趙光義對西路軍下詔, 令楊繼業與主帥潘美一起引兵護送佔領的雲、朔、寰、應四州百姓內遷。

楊繼業力主分兵應州, 誘遼軍向東, 以保民眾安全南撤。 但監軍王侁不納楊業建議, 逼其出雁門與遼軍決戰, 潘美並未表態同意王侁計畫, 但也沒有反對, 與國軍何其相似!

楊繼業戰敗失利後, 回師陳家穀口(今山西寧武北), 潘美、王侁卻已違約先撤。

楊繼業孤軍奮戰, 最終負傷被俘, 絕食而死。

楊延昭並非楊繼業第六子

楊家將

楊延昭

楊繼業之子楊延昭後來同樣鎮守北疆, 遼人對其很是敬畏。 遼人相信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 便認為楊延昭是第六顆星轉世, 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其實楊延昭為楊繼業的長子。

楊宗保和穆桂英是不存在的

楊延昭的兒子是楊文廣, 而小說中的楊宗保和穆桂英是不存在的。

穆桂英掛帥

楊文廣曾受范仲淹賞識,也曾隨狄青南征廣西,但沒有機會守衛北疆抗遼,因為楊文廣之時,宋遼之間已無戰事。

2、澶淵之盟

趙光義雍熙北伐失敗後,宋從此由戰略進攻轉為被動防禦。

由於燕雲十六州的無法收復,宋朝北方無險可守,首都東京以北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北部邊境壓力非常大。

西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直入定州。

澶淵之盟和燕雲十六州

真宗畏敵,許多大臣紛紛主張遷都,宰相寇准主站,並力勸真宗至澶州督戰。宋軍士氣大振,在澶州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

此戰最終以西元1005年1月宋遼議和結束,此後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邊境開展互市貿易。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3、澶淵之盟後宋遼百年無戰事

宋遼之間的戰爭,自西元979年宋朝第一次北伐開始,於西元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止,共計25年。

北宋,國祚自西元960年至西元1127年,共167年。

遼朝,國祚自西元916年至西元1125年,共209年。

宋遼自澶淵之盟後重啟戰端要等到西元1122年,這一年,宋徽宗毀約,與金國聯手,派童貫率軍攻打遼國南京(今北京),最終以宋戰敗告終。

金滅遼和北宋

三年後,西元1125年,金滅遼。

再過兩年,西元1127年,金滅北宋,史稱“靖康之難”。

澶淵之盟後的117年間,宋、遼之間互稱兄弟之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

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之後,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皆為沾涕”。

宋遼百年和平在我國歷史上其實是少見的,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本來很難和平相處,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這百年和平造就了大宋的經濟文化昌盛。

蒙古崛起

無奈後來宋徽宗趙佶想聯金滅遼,最後北宋和遼均亡於女真之手。

南宋之時,宋室又想聯合蒙古滅金,最終南宋和金均亡於蒙古之手。

歷史是何等的相似!

穆桂英掛帥

楊文廣曾受范仲淹賞識,也曾隨狄青南征廣西,但沒有機會守衛北疆抗遼,因為楊文廣之時,宋遼之間已無戰事。

2、澶淵之盟

趙光義雍熙北伐失敗後,宋從此由戰略進攻轉為被動防禦。

由於燕雲十六州的無法收復,宋朝北方無險可守,首都東京以北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北部邊境壓力非常大。

西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直入定州。

澶淵之盟和燕雲十六州

真宗畏敵,許多大臣紛紛主張遷都,宰相寇准主站,並力勸真宗至澶州督戰。宋軍士氣大振,在澶州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

此戰最終以西元1005年1月宋遼議和結束,此後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邊境開展互市貿易。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3、澶淵之盟後宋遼百年無戰事

宋遼之間的戰爭,自西元979年宋朝第一次北伐開始,於西元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止,共計25年。

北宋,國祚自西元960年至西元1127年,共167年。

遼朝,國祚自西元916年至西元1125年,共209年。

宋遼自澶淵之盟後重啟戰端要等到西元1122年,這一年,宋徽宗毀約,與金國聯手,派童貫率軍攻打遼國南京(今北京),最終以宋戰敗告終。

金滅遼和北宋

三年後,西元1125年,金滅遼。

再過兩年,西元1127年,金滅北宋,史稱“靖康之難”。

澶淵之盟後的117年間,宋、遼之間互稱兄弟之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

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之後,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皆為沾涕”。

宋遼百年和平在我國歷史上其實是少見的,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本來很難和平相處,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這百年和平造就了大宋的經濟文化昌盛。

蒙古崛起

無奈後來宋徽宗趙佶想聯金滅遼,最後北宋和遼均亡於女真之手。

南宋之時,宋室又想聯合蒙古滅金,最終南宋和金均亡於蒙古之手。

歷史是何等的相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