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是唐代碑刻, 西元632年鐫立于麟遊(今陝西寶雞麟遊縣)。 魏徵撰文, 歐陽詢正書。 記述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醴泉之事。 筆法剛勁婉潤, 兼有隸意, 是歐陽詢晚年經意之作, 歷來為學書者推崇。

“九成宮”遺址, 在今陝西麟遊縣城西2.5公里, 原為隋之“仁壽宮”, 唐貞觀五年加以擴建, 更名“九成宮”, 並置禁苑、武庫及宮寺。 “九成”之意:“成”訓“重”, “九”訓“多”, “九成”形容多層, 高峻。 “銘”, 文體之一, 多用韻語, 如作山川、宮室、器物之銘前面多用散文敘述, 然後是韻語銘文。 《九成宮醴泉銘》撰作和書寫于唐貞觀六年(632)夏曆四月,

全文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 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 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 並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於“天子令德”所致, 最後提出“居高思墜, 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 宋曾鞏在《九成宮酯泉銘·跋》中稱:“九成宮乃隋之仁壽宮也, 魏為此銘, 亦欲太宗以隋為戒, 可以見魏之志也”。

該書作筆力勁健, 點畫雖然瘦硬, 但神采豐潤飽滿, 向上的挑筆出鋒含蓄, 帶有隸九成宮醴泉銘局部 九成宮醴泉銘局部書筆意。 字體結構典雅大方, 法式嚴謹, 看似平正, 實則險勁。 字形採用長方形態勢, 字句、行距都較大, 章法顯得寬鬆而清晰。

點畫精緻準確定型, 尤其結字佈局險勁, 中宮收縮, 外展逶迤,

疏密聚散對比強烈, 卻具有超級穩定感。

用筆方整, 且能于方整中見險絕, 字畫的安排緊湊, 勻稱, 間架開闊穩健。 其字形偏修長, 行筆於險勁之中尋求穩定, 尤其在劃末重收, 筆至劃尾便穩穩提起。 整體碑文高華渾樸, 法度森嚴, 一點一劃都成為後世模範, 是歐陽詢晚年代表之作, 故後人學習楷書往往以此碑作為範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