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龍商論壇」究竟什麼才是企業家精神

沒有企業家的經濟, 就像《王子復仇記》的舞臺上少了哈姆雷特。 如同一部汽車想要馬力強勁, 就需要性能優良的發動機, 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必然擁有強勁的、從內心源源不斷湧出的驅動力。

寫下這個標題, 發覺有個詞得先有個基本定義:企業家——什麼人才算企業家。

我在“知乎”上也沒找到答案, 看到網上也有人問, 是不是做個生意就是企業家啊。

那麼只好再翻開以前的教科書。

企業家“entrepreneur”一詞是從法語中借來的, 原意是指“冒險事業的經營者或組織者”。 企業家就是把科學技術發明引入經濟生活之中,

把經濟推向前進的人。

從這個最原始的詞義出發, 反而好理解了。

所以美國人吉爾德在《企業之魂》開篇就寫到, 精神和信仰才是企業家的生活方式。

喜馬拉雅FM的聯席CEO陳小雨, 她說企業家精神就是犧牲, “我創業後所有的生活只有一件事, 就是工作。 ”

馬明哲說, “企業家取得一時的成功, 可能是靠運氣, 取得長時期持續的成功, 內心往往有非常強烈的欲望。 ”

龍商凱馬控股董事長柯國宏這一類寓外商會會長是如此, 投資在龍游成為新龍商的諸如華飛輕紡董事長鄭永飛這一類是如此, 龍游本土成長起來的光明鐵道董事長張林松這一類也是如此。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內心深處, 一定有某種強烈程度超過常人的極大熱情在支配、驅使著他。

企業的創業面臨的挑戰和壓力是巨大的, 有時會是孤獨、無助的, 但他的欲望總是超過了對壓力和挑戰的恐懼, 有著持續的動力, 並且有源源不斷的創造力。

因為工作的緣故, 我接觸過包括龍商在內許許多多企業家, 我注意到他們有一個共同的、顯著的特點就是, 在企業逐步壯大、掌控的資源和財富達到相當的能級後, 心態在發生變化——會從原發的純粹個人價值奮鬥, 逐步融入更多的社會責任、理想、抱負。

有人說, 中央有關“企業家精神”文件發佈後, 在眾多企業家中, 最激動的是76歲的老頭牟其中——可能是中國第一個首富, 曾用幾專列義烏小商品換回前蘇聯飛機。

他充滿深情地說“只有經歷過漫長的冬天才知道春天的可貴”,

所以“這是民營企業最好的時代”。

任何時候只要說到企業家一詞, 我們必然無法回避中國第一個首富, 牟其中。 別管歷史如何評價他, 他都代表著中國企業家最激情四射的那個時代!

縱觀牟其中一生的生意, 就會發現不管是賺了, 還是賠了, 他的每一個生意的出發點都必然是國家、民族、人類命運……

很多年後, 馮侖(牟其中手下愛將)回憶說, 任何人見了牟其中三句客氣話之後, 所有談話內容都必然圍繞著三個主題、中國走向何方、中華民族如何一統、人類文明如何持續……

講真, 在那個時代並不是只有牟其中一個企業家如此, 而是一代企業家都是如此, 是時代塑造了他們。

說到這裡, 我們現在需要怎樣的企業家精神?

在浙商之源、商幫故里——龍遊, 聊這個話題特別有意思。

一個小小縣城, 建縣歷史二千多年, 商業興起一千年, 商幫崛起五百年——龍游商幫, 躋身中國十大商幫之列, 這是奇跡, 也是必然。

很期待史學、民俗文化研究者能夠從這個邏輯中, 整理出相關嚴密的史料。 從南宋開始中國政治經濟南移, 孔子第四十八世孫襲封衍聖公孔端友率族人隨高宗南下, 賜家於衢。 宋亡後, 元忽必烈讓孔氏後裔由衢回山東, 衢州孔洙以先人在衢為由不去山東, 讓爵山東孔氏, 衢州一族從此定居。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 “龍游商人”注入了知識、有了知識份子的融入, 真正意義上的商幫開始形成。

也正是這一時期, 龍游商幫經營的內容, 除了傳統山貨,

還有棉布、絲綢, 還有了珠寶、書籍、刻印、書院這一類不同于傳統商品的文化商品, 並形成主流特色。

所以龍游商幫精神中的包容, 內涵是豐富的, 項目是繁多的。 包容中的創新, 勤奮中的誠信, 開放中的滲透, “天下洞庭徽、遍地龍游商”這樣的說法流傳, 使後人將龍游商幫與徽商、晉商相提並論。

但龍游商幫, 成也文化, 衰也文化。 被亂戰屠城, 以及商業文化和風尚最終的失缺, 使得商幫未能長久延續。

直到今天, 龍游商人在外創業者中, 從事貿易流通領域的人數、體量, 仍然遠遠超過創立實業的。 這是風氣, 也是商業基因所致。

記得大概1997年前後, 《南風窗》雜誌發表了一組獨家策劃, 總題為“文化就是力量”, 報導了一些最具文化競爭力的企業, 包括華為、平安和萬科。

20年過去,這三家企業依然是同業佼佼,他們的創始人用自身的精神帶動了整個組織文化的形成,這種力量猶如不熄的篝火,風越吹反而越旺。

從1988年創辦華為,任正非幾乎隔一兩年,就有一些驚動企業界的文章發出,從“華為的冬天”到“讓聽的見炮聲的人指揮”,他很少談具體業務問題,談的最多的都是思想觀念、文化。

從企業家精神價值聊到龍游商幫,聊到當代企業崛起的因數,文化,幾乎是無法忽視的重要元素。可以之前是不自覺、不系統的行為,那麼以後萬萬不可。這在崛起在我們身邊的龍商當中,也確證如此。

要有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與文化信仰和文化傳承。

在十九大召開之前,中央以檔形式關注並肯定企業家精神和價值,指出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

可以預見,十九大之後發展經濟將是重中之重。那麼,怎麼做?

以前,有很多“成功”只不過是在重複過去,對企業家來說只是增加財富,而並不創造新價值。這個沒有想通,企業將越來越難辦。

1949年中國在國際上“四面楚歌”,國內百廢待興,但中國人站起來了,挺過來了。

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之後的1998年,據稱那個年代有4000萬人失業,當時國內的經濟學家就公開討論了中國進入生產過剩危機;

2009年全球大危機爆發,中國沿海大批企業倒閉,2500萬打工者失業;

但中國,都一一解決了這些問題。

解決危機的中國經驗,是不斷改革。當前,我們進入了生態文明的體制改革,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作為經濟個體,我們得抓緊做好自己的事。

按照德魯克(1985)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的說法,任何有勇氣面對決策的人,都能夠通過學習成為企業家,並表現出企業家精神。這裡暗含了“人人都是企業家”的思想。

社會有分工,不可能都去商界,但在任何領域和崗位,你也都可以擁有企業家的精神狀態——有勇氣面對未來,有擔當,踏踏實實奉獻自己力氣、智慧、能力。

包括華為、平安和萬科。

20年過去,這三家企業依然是同業佼佼,他們的創始人用自身的精神帶動了整個組織文化的形成,這種力量猶如不熄的篝火,風越吹反而越旺。

從1988年創辦華為,任正非幾乎隔一兩年,就有一些驚動企業界的文章發出,從“華為的冬天”到“讓聽的見炮聲的人指揮”,他很少談具體業務問題,談的最多的都是思想觀念、文化。

從企業家精神價值聊到龍游商幫,聊到當代企業崛起的因數,文化,幾乎是無法忽視的重要元素。可以之前是不自覺、不系統的行為,那麼以後萬萬不可。這在崛起在我們身邊的龍商當中,也確證如此。

要有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與文化信仰和文化傳承。

在十九大召開之前,中央以檔形式關注並肯定企業家精神和價值,指出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

可以預見,十九大之後發展經濟將是重中之重。那麼,怎麼做?

以前,有很多“成功”只不過是在重複過去,對企業家來說只是增加財富,而並不創造新價值。這個沒有想通,企業將越來越難辦。

1949年中國在國際上“四面楚歌”,國內百廢待興,但中國人站起來了,挺過來了。

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之後的1998年,據稱那個年代有4000萬人失業,當時國內的經濟學家就公開討論了中國進入生產過剩危機;

2009年全球大危機爆發,中國沿海大批企業倒閉,2500萬打工者失業;

但中國,都一一解決了這些問題。

解決危機的中國經驗,是不斷改革。當前,我們進入了生態文明的體制改革,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作為經濟個體,我們得抓緊做好自己的事。

按照德魯克(1985)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的說法,任何有勇氣面對決策的人,都能夠通過學習成為企業家,並表現出企業家精神。這裡暗含了“人人都是企業家”的思想。

社會有分工,不可能都去商界,但在任何領域和崗位,你也都可以擁有企業家的精神狀態——有勇氣面對未來,有擔當,踏踏實實奉獻自己力氣、智慧、能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