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河之融:孔子見老子

孔子聖跡圖之問禮老聃

孔子見老子, 當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會見之一。 兩顆星辰從來不會有見面的時候, 一旦相見便會是碰撞後的毀滅。

可是兩位偉大的思想家的相見, 雖然也會有碰撞, 卻如兩道江河的彙聚, 會給後世留下連專制制度也無法湮滅的可讓精神自由生長的湖泊。

孔子是在適齊的前一年, 即西元前五一八年(魯昭公二十四年)去周天子的首都雒邑去拜見老子的(雒邑故址在現今河南省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 是年孔子三十三歲。 孔子是以朝聖的心情西去雒邑的。 那裡不僅是他仰慕的周公曾經住過的地方, 也是商周以來的禮儀、文物、典籍等薈集之地, 當然, 那裡更住著他所景仰已久的老子。 其時, 老子正擔任著周守藏室史官, 也就是周朝的文物、博物、圖書館館長。 對於這位通曉上下古今之變的大思想家, 還是青年的孔子就曾表示過:“吾聞老聃(即老子,

姓李, 名耳, 字伯陽, 一名重耳, 楚國人)博古知今, 通禮樂之原, 明道德之歸, 則吾師也。 ”他是把老子當作老師來看待的。 學生, 怎能不去看望、求教于老師呢?

從魯國國都到達周天子所在地雒邑有千里之遙, 這對於少有經濟來源的孔子來說, 幾乎是一件難以完成的事情。 但是孔子想去朝聖雒邑、拜見老子的願望是那樣的強烈, 以至於他的學生(此時的孔子已經開始授徒設教, 參見第八章)南宮敬叔實在不忍心看著他的老師日思夜想, 便面求魯昭公, 建議他資助孔子的朝聖之旅。 魯昭公接受了南宮敬叔的建議, 送給孔子一輛馬車、兩匹馬和一個跟隨的童僕, 並讓南宮敬叔陪同前往。

在山東省嘉祥縣武氏祠漢畫像石裡,

最著名的一塊就是孔子見老子。 兩人都戴著高高的帽子, 穿著肥大的長袍。 孔子雙手捧著一隻大雁, 既是見面禮也是拜師禮, 而拄著曲足拐杖的老子的身後, 有一輛載著文物書籍的車, 車後還有三個人, 都捧著簡冊典籍。 以孔子見老子為題材的漢畫像石, 在全國有十幾種之多, 其中有一塊, 在孔子與老子之間, 還站著一個七八歲的小孩。

這個小孩子名叫項橐, 在民間傳說中他也與孔子發生了充滿著智慧的故事。 那是在孔子去見老子的路上, 剛到了河南地界, 前行的車子就被這個小孩擋住了。 原來他正在路中央用石頭壘東西。 孔子的學生子路向前開道, 他們有一段有趣的對話。 “躲開, 我們要過去!”“車上坐的誰?”“是孔子。

”“孔子是什麼人?”“孔子是聖人。 ”“聖人是不是什麼都懂?”“那當然!”“好, 那我就去問問他, 回答對了問題就放你們過去。 ”孔子其實也在聽著, 他感到好笑又可愛, 便說:“隨便你問好了。 ”小項橐張口就問:“我問你是城躲車還車躲城?”孔子立即答道:“還用問, 當然是車躲城了。 ”小項橐這下得意了, 笑嘻嘻地說:“那你望望, 我是壘的啥?”孔子仔細一看, 小孩子不僅壘的有房子, 房子周圍還有城牆。 說話算話, 孔子便吩咐子路趕著車子從這“城”邊上繞過去。

誰知這小項橐還不算完, 緊走幾步攆上孔子接著發問:“你既然是聖人, 今天我就考考聖人。 你說是早晨太陽離得近還是中午太陽離得近?”孔子沒有遲疑, 又是張口就答:“早晨太陽離得近。

”沒等小項橐“為什麼”出口, 孔子便接著解釋說:“你不想想, 早晨太陽多大, 中午太陽多小。 ”這時候又輪到小項橐笑了, 笑著就又出招了:“你說是離得近了暖還是離得遠了暖?”孔子沒想到這裡面設著套, 還是張口就答:“肯定是離得近了暖。 ”小項橐更得意了, 問:“那為啥我覺得中午暖?”被問住的孔子一邊走還一邊感歎:“項橐也是我的老師啊!”

這只是一個民間傳說。 但是從民間對於孔子見老子之事廣泛的興趣看, 這個事件確實發生過, 並在上層與民間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據說, 在雒邑, 老子與孔子還一起為巷黨的一戶人家辦理過一次喪事, 那時叫相禮助喪。 也許這是老子有意讓孔子親自體會一下正宗的喪葬時的整套周禮吧, 或者孔子也想通過實際操作,驗證一下自己所學的周禮。真是有緣,送葬途中發生了日蝕現象(我想應當是日全蝕)。正當孔子不知如何處置的時候,老子從容地下令放下靈柩,並令送葬的所有人員停止哭泣,並大聲地告訴大家,根據禮俗規定,必須等待日蝕過後才能再往前走。

相禮助喪完畢,孔子求教於老子說,那樣將靈柩停在半道上等待不太合適吧?誰知道日蝕會持續多久呢?倒不如繼續進行為好。這時,老子才將這種做法的根據詳細地對孔子進行了闡明。老子說,諸侯朝見天子、大夫出國訪問,都是白天走路、夜間休息,送葬與這個是一樣的道理。你不想想,誰會夜間趕路?只有逃犯和奔喪的人才會天黑了趕路呢!孔子豁然明白,後來,凡是遇到此類情況,總會說“吾聞諸老聃雲”,便會將上面老子講的道理再向弟子們重複一遍。

對於孔子見老子這個事件,歷史上有著多種記載與描繪,有些甚至是正好相反的記載與描繪。比如,有的說孔子與老子有三次以上的會見,如莊子書中就記述老子與孔子在王城洛邑、楚國曲仁裡、魯國南之沛的聃國甫田等的八次對話,有的則判定只有西元前五一八年這一次會見;有的說老子知道了孔子要來拜見,套上車親自出城相迎,有的則說老子並不歡迎孔子,連屋門也沒有出;有的說他們的會見,發生了激烈的衝突與較量,有的則說是一次知已間的融洽而又深刻的會見。魯迅先生在小說《故事新編·出關》之中,則乾脆說老子出關的直接原因是孔子(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北,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關城在谷中,戰國時秦國所置)。在這篇小說中,當老子決定躲開孔子而“出關”、老子與他的學生庚桑楚有著這樣的對話——

“孔丘已經懂得了我的意思。他知道能夠明白他的底細的,只有我,一定放心不下。我不走,是不大方便的……”

“那麼,不正是同道嗎?還走什麼呢?”

“不,”老子擺一擺手,“我們還是道不同。譬如同是一雙鞋子罷,我的是走流沙,他的是上朝廷的。”

老子的學生庚桑楚還準備與孔子幹一下,但是被老子制止了,意思是他的學生那麼多,是幹不過他們的,並且舉了牙齒與舌頭誰更長久的例子,告訴自己的學生“硬的早掉,軟的卻在”。

雖然是小說,但說出的分歧卻是實在的,一個出世,一個入世——我的是走流沙,他的是上朝廷的。一個因為對於社會的徹底失望而退,一個因為對於社會懷抱著希望而進。

基於此,關於他們的相見,肯定會有學術上的切磋甚至交鋒。譬如對於孔子關於仁義的論述和關於“七十二君”無人能施仁政的失望,老子就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這個故事,正好鮮明地凸了他們之間的分歧。

孔子追求“相呴以濕,相濡以沫”的仁。當水已乾涸的池塘裡,魚們全都面臨幹死威脅的時候,它們卻竭盡自己最後的所愛贈與對方,把生的希望留給別的魚們,努力地哈出最後的氣息去濕潤對方,用口中僅有的唾沫滋潤對方就要乾燥的體表,使對方苟延殘喘,盡可能地延長一些生命。這也許就是孔子“克已複禮,天下歸仁”境界的極致了,池塘乾涸了,卻也毫無怨言,並在這種險惡的生存環境裡犧牲自己,努力地施惠于對方,哪怕只能讓“別的魚們”多活一分鐘。

老子則截然不同,他說與其這樣,“不若相忘於江湖”。你孔子的“相呴以濕,相濡以沫”是再高尚、再仁義不過的了,可是結局卻只有一個:死亡。老子要走另外一條路,“相忘於江湖”。要麼不能讓“泉涸”這種局面出現,即使出現了這種局面,也不能被動地等待死亡(哪怕可以落下一個大仁大義的好名聲也不這樣做),而是要衝出這乾涸的池塘,往“江湖”的方向走,力爭回到江湖之中。魚們能夠處於江湖之中,當然也就無需什麼“相呴以濕,相濡以沫”的仁義了。

一個要“克已”,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一個寧可去“走流沙”,也要首先保存了自己,保存了自己也就保存下了實現理想的資本。

分歧是明顯的。但是透過分歧,卻仿佛有一種讓人感動的東西,給人以溫暖和啟迪——兩位偉大思想家之間又有著巨大的一致和知音間的關懷與惺惺相惜。

魯迅畢竟是獨特的犀利的。他在看到孔子與老子之間分歧的時候,也看到了他們的深層次的一致。他說“孔子年三十餘,嘗問禮於老聃,然祖述堯舜,欲以治世弊,道不行,則定《詩》《書》,訂《禮》《樂》,序《易》,作《春秋》。”(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老莊》)對於老子,同一文中的前面魯迅這樣說:“老子之言亦不純一,戒多言而時有憤辭,尚無為而仍欲治天下。其無為者,以欲‘無不為’也。”

在他們的骨子深處,有著同樣的對於禮崩樂壞、物欲橫流、統治者的殘忍無道的不滿與憤慨,有著同樣的平治天下的理想,都想著大有作為。當然,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要獨立在這個世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來。不然,孔子就不會千里迢迢、捧著大雁(不知是燒烤還是清蒸?)遠赴雒邑去拜師問禮問道。不然,思接八極的老子,也不會接待孔子並讓他參閱了周朝所藏的豐富的典籍、文物,引領孔子參觀了明堂、太廟和天子郊祭天、社祭地的場所,並于禮於道傾其所有傳授於孔子。那時的他們及其學派,都還有著一個闊大的胸襟和高遠的視野,不像後世“獨尊儒術”的小氣量狹胸懷。

我至今還能聽到老子臨分別時囑咐給孔子的話:“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蔂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你所研究的學問,都是前人的創造,他們的人與他們的骨頭早已腐朽了,只有他們的言論與思想還在。時運到了,君子應乘時而起;時運未到,任你本領再大,且千方百計,仍不為世所用。我聽說,真正的富商大戶,是要如窮人一樣簡樸;有大德之人,表面上反而大智若愚。所以,你應該少一些驕狂之氣、祛除渴望建功立業的多欲之心,更要少一些試圖改造這個世界的幻想。所有這一切的功名利祿之念,都是於身心無益的。

其對於孔子的關心,真是溢於言表。

孔子呢?他怎樣看待這次與老子的會見?當他離開雒邑回到魯國後,對弟子們這樣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我知道鳥能飛,但常被人射下來;我知道魚能游,但常被人釣出來;我知道猛獸會奔走,但依然常落入羅網陷阱。只有龍不是我們所能知曉的了:它能雲裡來、風裡去,變幻莫測,無人能識其全貌。這次見到老子,他遠遠超出我的想像。我想,老子大概就像龍一樣吧!(李木生)

作者簡介:

李木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高級編輯。1952年生於山東濟寧農村,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曾出版詩集《翠穀》、傳記《布衣孔子》、散文集《喬木森森》等。散文集《午夜的陽光》獲山東省首屆泰山文藝獎,散文《微山湖上靜悄悄》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獲中國散文協會冰心散文獎,作品入選全國各種選刊、選本、大中小學讀本及初、高中試卷。

或者孔子也想通過實際操作,驗證一下自己所學的周禮。真是有緣,送葬途中發生了日蝕現象(我想應當是日全蝕)。正當孔子不知如何處置的時候,老子從容地下令放下靈柩,並令送葬的所有人員停止哭泣,並大聲地告訴大家,根據禮俗規定,必須等待日蝕過後才能再往前走。

相禮助喪完畢,孔子求教於老子說,那樣將靈柩停在半道上等待不太合適吧?誰知道日蝕會持續多久呢?倒不如繼續進行為好。這時,老子才將這種做法的根據詳細地對孔子進行了闡明。老子說,諸侯朝見天子、大夫出國訪問,都是白天走路、夜間休息,送葬與這個是一樣的道理。你不想想,誰會夜間趕路?只有逃犯和奔喪的人才會天黑了趕路呢!孔子豁然明白,後來,凡是遇到此類情況,總會說“吾聞諸老聃雲”,便會將上面老子講的道理再向弟子們重複一遍。

對於孔子見老子這個事件,歷史上有著多種記載與描繪,有些甚至是正好相反的記載與描繪。比如,有的說孔子與老子有三次以上的會見,如莊子書中就記述老子與孔子在王城洛邑、楚國曲仁裡、魯國南之沛的聃國甫田等的八次對話,有的則判定只有西元前五一八年這一次會見;有的說老子知道了孔子要來拜見,套上車親自出城相迎,有的則說老子並不歡迎孔子,連屋門也沒有出;有的說他們的會見,發生了激烈的衝突與較量,有的則說是一次知已間的融洽而又深刻的會見。魯迅先生在小說《故事新編·出關》之中,則乾脆說老子出關的直接原因是孔子(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北,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關城在谷中,戰國時秦國所置)。在這篇小說中,當老子決定躲開孔子而“出關”、老子與他的學生庚桑楚有著這樣的對話——

“孔丘已經懂得了我的意思。他知道能夠明白他的底細的,只有我,一定放心不下。我不走,是不大方便的……”

“那麼,不正是同道嗎?還走什麼呢?”

“不,”老子擺一擺手,“我們還是道不同。譬如同是一雙鞋子罷,我的是走流沙,他的是上朝廷的。”

老子的學生庚桑楚還準備與孔子幹一下,但是被老子制止了,意思是他的學生那麼多,是幹不過他們的,並且舉了牙齒與舌頭誰更長久的例子,告訴自己的學生“硬的早掉,軟的卻在”。

雖然是小說,但說出的分歧卻是實在的,一個出世,一個入世——我的是走流沙,他的是上朝廷的。一個因為對於社會的徹底失望而退,一個因為對於社會懷抱著希望而進。

基於此,關於他們的相見,肯定會有學術上的切磋甚至交鋒。譬如對於孔子關於仁義的論述和關於“七十二君”無人能施仁政的失望,老子就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這個故事,正好鮮明地凸了他們之間的分歧。

孔子追求“相呴以濕,相濡以沫”的仁。當水已乾涸的池塘裡,魚們全都面臨幹死威脅的時候,它們卻竭盡自己最後的所愛贈與對方,把生的希望留給別的魚們,努力地哈出最後的氣息去濕潤對方,用口中僅有的唾沫滋潤對方就要乾燥的體表,使對方苟延殘喘,盡可能地延長一些生命。這也許就是孔子“克已複禮,天下歸仁”境界的極致了,池塘乾涸了,卻也毫無怨言,並在這種險惡的生存環境裡犧牲自己,努力地施惠于對方,哪怕只能讓“別的魚們”多活一分鐘。

老子則截然不同,他說與其這樣,“不若相忘於江湖”。你孔子的“相呴以濕,相濡以沫”是再高尚、再仁義不過的了,可是結局卻只有一個:死亡。老子要走另外一條路,“相忘於江湖”。要麼不能讓“泉涸”這種局面出現,即使出現了這種局面,也不能被動地等待死亡(哪怕可以落下一個大仁大義的好名聲也不這樣做),而是要衝出這乾涸的池塘,往“江湖”的方向走,力爭回到江湖之中。魚們能夠處於江湖之中,當然也就無需什麼“相呴以濕,相濡以沫”的仁義了。

一個要“克已”,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一個寧可去“走流沙”,也要首先保存了自己,保存了自己也就保存下了實現理想的資本。

分歧是明顯的。但是透過分歧,卻仿佛有一種讓人感動的東西,給人以溫暖和啟迪——兩位偉大思想家之間又有著巨大的一致和知音間的關懷與惺惺相惜。

魯迅畢竟是獨特的犀利的。他在看到孔子與老子之間分歧的時候,也看到了他們的深層次的一致。他說“孔子年三十餘,嘗問禮於老聃,然祖述堯舜,欲以治世弊,道不行,則定《詩》《書》,訂《禮》《樂》,序《易》,作《春秋》。”(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老莊》)對於老子,同一文中的前面魯迅這樣說:“老子之言亦不純一,戒多言而時有憤辭,尚無為而仍欲治天下。其無為者,以欲‘無不為’也。”

在他們的骨子深處,有著同樣的對於禮崩樂壞、物欲橫流、統治者的殘忍無道的不滿與憤慨,有著同樣的平治天下的理想,都想著大有作為。當然,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要獨立在這個世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來。不然,孔子就不會千里迢迢、捧著大雁(不知是燒烤還是清蒸?)遠赴雒邑去拜師問禮問道。不然,思接八極的老子,也不會接待孔子並讓他參閱了周朝所藏的豐富的典籍、文物,引領孔子參觀了明堂、太廟和天子郊祭天、社祭地的場所,並于禮於道傾其所有傳授於孔子。那時的他們及其學派,都還有著一個闊大的胸襟和高遠的視野,不像後世“獨尊儒術”的小氣量狹胸懷。

我至今還能聽到老子臨分別時囑咐給孔子的話:“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蔂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你所研究的學問,都是前人的創造,他們的人與他們的骨頭早已腐朽了,只有他們的言論與思想還在。時運到了,君子應乘時而起;時運未到,任你本領再大,且千方百計,仍不為世所用。我聽說,真正的富商大戶,是要如窮人一樣簡樸;有大德之人,表面上反而大智若愚。所以,你應該少一些驕狂之氣、祛除渴望建功立業的多欲之心,更要少一些試圖改造這個世界的幻想。所有這一切的功名利祿之念,都是於身心無益的。

其對於孔子的關心,真是溢於言表。

孔子呢?他怎樣看待這次與老子的會見?當他離開雒邑回到魯國後,對弟子們這樣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我知道鳥能飛,但常被人射下來;我知道魚能游,但常被人釣出來;我知道猛獸會奔走,但依然常落入羅網陷阱。只有龍不是我們所能知曉的了:它能雲裡來、風裡去,變幻莫測,無人能識其全貌。這次見到老子,他遠遠超出我的想像。我想,老子大概就像龍一樣吧!(李木生)

作者簡介:

李木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高級編輯。1952年生於山東濟寧農村,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曾出版詩集《翠穀》、傳記《布衣孔子》、散文集《喬木森森》等。散文集《午夜的陽光》獲山東省首屆泰山文藝獎,散文《微山湖上靜悄悄》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獲中國散文協會冰心散文獎,作品入選全國各種選刊、選本、大中小學讀本及初、高中試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