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太平洋戰爭日本和美國共損失了多少艘航空母艦?

太平洋戰場的六艘美國航空母艦的作戰情況是:在珊瑚海海戰中, “列剋星頓”號被擊沉;在中途島海戰中, “約克城”號被擊沉; 中途島海戰後, “黃蜂”號從大西洋戰場趕來增援, 結果在瓜島爭奪戰中也被擊沉, 此後在瓜島爭奪戰的聖克魯斯海戰中, “大黃蜂”號又被擊沉。

“薩拉托加”號, 大部分時間在修理, 基本沒發揮太大作用。

美軍一度只剩“企業”號一艘航母獨力支撐。

而在瓜島最後的決戰中, 連“企業”號也遭受重創而被拖回去修理, 美軍已無航空母艦可用, 哈爾西靠著從瓜島機場起飛的美軍飛機才艱難戰勝日本艦隊。

而此時, 日本海軍雖然在中途島海戰中損失了“赤城”“加賀”“蒼龍”“飛龍”等, 但仍擁有“瑞鶴”“翔鶴”等大型航空母艦, 實力仍超過美國海軍。

眼看美國的航空母艦就要全軍覆沒, 就在這緊要關頭, 美國的強大國力開始大顯神威, 扭轉戰局, 美國17艘新製造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陸續投入了戰鬥, 它們每艦的艦載機一百餘架, 威力比“企業”號等更大。

這十七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是, “埃塞克斯”號、“約克城”號、“勇猛”號、“大黃蜂”號、“佛蘭克林”號、“提康得羅加”號、“藍道夫”號、“列克星敦”號、“邦克山”號、“黃蜂”號、“漢科克”號、“本寧頓”號、“拳師”號、“好人理查”號、“安提但”號、“香格里拉”號和“張伯倫湖”號。

在“埃塞克斯”級諸艦中, 被日軍擊沉的四艘美國航空母艦都“復活”了,

這表明, 美國的航空母艦是永遠不會被擊沉的。

總觀美國太平洋艦隊, 在太平洋戰爭剛爆發的前期, 先後陸續有六艘大型航空母艦投入對日本聯合艦隊的作戰, 包括“約克城”級三艘, “列剋星頓”級兩艘, 還有“黃蜂”號, 其中四艘被擊沉, “薩拉托加”號大部分時間都在修理, 只剩下“企業”號一艘苦苦支撐。

而在瓜島爭奪戰之後, 美軍的優勢漸漸展現出來, 美國一口氣造出“埃塞克斯”級大型航空母艦17艘, “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9艘, 護航航空母艦124艘, 扣出其中送給英國皇家海軍的38艘, 加上前期存活下來的”企業“號和”薩拉托加“號, 美國有多達一百一十艘以上的航空母艦參加對日作戰。

而反觀日本聯合艦隊, 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

先後共有二十五艘航空母艦對美作戰, 其中只有幾艘是在戰爭中建成, 大部分航空母艦在戰前就已經建造好, 日本為發動戰爭作了充分的準備, 在戰爭一開始, 數量充足的日本航空母艦立即投入了戰鬥。 可見, 在戰爭開始時, 日本的航空母艦對美國海軍占絕對優勢。

可是, 美國航空母艦就是在劣勢的情況下, 還是能戰勝日本的航空母艦,

以中途島海戰為例, 美國的“企業”號, “約克城”號, “大黃蜂”號三艘大型航空母艦對決日本“赤城”“加賀”“蒼龍”“飛龍”四艘大型航母, 絕對是以少擊多, 而戰績出色, “企業”號一艘艦就幹掉了“赤城”“加賀”“飛龍”三艘, “約克城”和“蒼龍”各被擊沉, 而美國的“大黃蜂”還沒用上, 美國海軍的出色和日本海軍的平庸一目了然。

日本大型航空母艦如下所列, 共十三艘(按艦載機數量排列):

翔鶴型“翔鶴”, 25700噸, 艦載機84, 翔鶴型“瑞鶴”, 25700噸, 艦載機84;

“加賀”, 30000噸, 艦載機81, “赤城”, 30000噸, 艦載機72;

蒼龍型“飛龍”, 17300噸, 艦載機73, 蒼龍型“蒼龍”, 15900噸, 艦載機71;

雲龍型“雲龍”, 17200噸, 艦載機65, 雲龍型“天城”, 17200噸, 艦載機65, 雲龍型“葛城”, 17200噸, 艦載機65。

“大鳳”, 29300噸, 艦載機53;

飛鷹型“飛鷹”, 24100噸, 艦載機53, 飛鷹型“隼鷹”24100噸, 艦載機53;

“信濃”, 62000噸, 由主力艦改建, 艦載機42;

太平洋戰爭的前期, 日本以六艘大型航空母艦為主的近二十艘航空母艦對陣美國的四到五艘航空母艦, 占絕對優勢, 就這還沒拿下, 反而損兵折將, 可見山本是個庸才。

此時不勝, 到後頭可就沒日本的戲了, 到了太平洋戰爭後期, 美國一口氣造出一百餘艘航空母艦,

最快時76天就造出一艘航母, 而日本, 除了航空母艦一艘艘減少, 想增加一艘, 比登天還難, 拼了老命, 想造出一兩艘新艦也是艱難之極, 只好改裝, 而就是加上改裝的, 也只增加了幾艘而已, 還抵不上被擊沉的。

更要命的是, 光有航空母艦還不夠, 飛機和飛行員還得跟上, 但是到了後期, 日本飛機的數目和飛行員的素質急劇下降, 比前期差得遠。 而美國造航母象玩似的, 飛機和飛行員就更是源源不斷了。

如此優劣明顯的對比, 日本和美國開戰, 真是找死。

日本在戰爭初期佔優勢時尚不能取勝, 到戰爭後期, 日本聯合艦隊面對空前強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 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來看一看太平洋戰爭後期的美日海戰吧。

馬里亞納海戰:

在艦艇方面,美軍第58特混艦隊的兵力約比日軍機動艦隊的兵力大一倍,而在艦載機方面,則大一倍以上 。

日第一機動艦隊的兵力為:航空母艦9艘(“瑞鶴”號、“翔鶴”號、“大鳳”號、“飛鷹”號、“隼鷹”號,瑞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和“龍鳳”號),主力艦5艘、巡洋艦13艘、驅逐艦28艘、航空母艦艦載機430架。

美第58特混艦隊的兵力為:航空母艦15艘、主力艦7艘、巡洋艦21艘、驅逐艦69艘、航空母艦艦載機891架。

其中,大型航空母艦,美國六艘VS日本三艘。

這場航母海戰,規模超過以前的各次航母海戰。日軍將此次海戰稱為“馬里亞納海戰”,美軍則稱為“菲律賓海海戰”,海戰中,日本海軍損失慘重,參戰的大中型航母,被擊沉3艘(“翔鶴”號,“大鳳”號,“飛鷹”號),被擊傷2艘(“瑞鶴”號、“隼鷹”號),此外,日本的主力艦、巡洋艦各1艘被擊傷,艦載機損失四百餘架,占全部艦載機的90%以上;岸基飛機損失二百餘架,幾乎全軍覆沒;此外日本海軍出動的36艘潛艇也被擊沉20艘。

而美國海軍,主力基本完好,損失很少,僅輕傷2艘航母、2艘主力艦和1艘巡洋艦,艦載機僅損失一百餘架。

這場海戰,日本投入了聯合艦隊的全部主力軍艦和大部分岸基飛機,原想一舉扭轉戰局,不料又以慘敗而告終,日本僅有的三艘大型航母,兩沉一傷,特別是艦載航空兵損失高達90%以上,這對於日軍而言是致命的,尤其是飛行員的損失更是難以彌補,此戰後,中太平洋上的制空權、制海權徹底落入美軍之手,美軍進而取得了戰略進攻更為有利的條件。

此後的萊特灣海戰,更是規模空前:

美軍參戰兵力多達航空母艦16艘,護航航空母艦18 艘,主力艦12 艘,重巡洋艦11 艘,輕巡洋艦15 艘,驅逐艦144艘,護衛艦25艘,運輸艦等後勤輔助艦艇592 艘,飛機近2000架。

日軍參戰的兵力可以說傾其所有,把殘餘的所有家底都拿出來了,共有航空母艦4艘,主力艦9艘,重巡洋艦14艘,輕巡洋艦7艘,驅逐艦32艘,飛機約600架。

對比結果一目了然,美國海軍優勢巨大,結果,日軍在戰鬥中被擊沉航空母艦4艘,主力艦3艘,重巡洋艦6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0艘,損失飛機288架,海空人員傷亡超過一萬,包括大批飛行員。

萊特灣慘敗,日本所剩的航空母艦全軍覆沒,日本已沒有航空母艦了,日本海軍已經名存實亡。

在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太平洋戰爭中,美軍憑藉其巨大的工業力量迅速補充在戰爭中的損失。面對美國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優勢,日本取勝的機會就是在美國的戰爭機器還未全面開動時就將其擊敗,而這一時機在中途島海戰之後就已經失去了。萊特灣大海戰之後,日本的最後失敗已成定局。

戰略艦長按:

文中所提到的主力艦,英文為battleship, 漢譯有各種譯法:戰列艦,戰艦,主力艦。大致來說,海軍的三大打擊力量,空中主要是航空母艦,水下主要是潛艇,水面則主要是大小炮艦,battleship是最大型的炮艦,其他較大型的炮艦為巡洋艦,中型的炮艦為驅逐艦。battleship是水面軍艦的主力,巡洋艦驅逐艦等次之,所以battleship可以譯為主力艦。

由於航空母艦在二戰中的崛起,二戰後,主力艦已銷聲匿跡,巡洋艦和驅逐艦則升級換代,成為現代海戰中的主要軍艦。當代先進的巡洋艦和驅逐艦等大中型軍艦,已發展到以導彈為主要兵器。

在艦艇方面,美軍第58特混艦隊的兵力約比日軍機動艦隊的兵力大一倍,而在艦載機方面,則大一倍以上 。

日第一機動艦隊的兵力為:航空母艦9艘(“瑞鶴”號、“翔鶴”號、“大鳳”號、“飛鷹”號、“隼鷹”號,瑞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和“龍鳳”號),主力艦5艘、巡洋艦13艘、驅逐艦28艘、航空母艦艦載機430架。

美第58特混艦隊的兵力為:航空母艦15艘、主力艦7艘、巡洋艦21艘、驅逐艦69艘、航空母艦艦載機891架。

其中,大型航空母艦,美國六艘VS日本三艘。

這場航母海戰,規模超過以前的各次航母海戰。日軍將此次海戰稱為“馬里亞納海戰”,美軍則稱為“菲律賓海海戰”,海戰中,日本海軍損失慘重,參戰的大中型航母,被擊沉3艘(“翔鶴”號,“大鳳”號,“飛鷹”號),被擊傷2艘(“瑞鶴”號、“隼鷹”號),此外,日本的主力艦、巡洋艦各1艘被擊傷,艦載機損失四百餘架,占全部艦載機的90%以上;岸基飛機損失二百餘架,幾乎全軍覆沒;此外日本海軍出動的36艘潛艇也被擊沉20艘。

而美國海軍,主力基本完好,損失很少,僅輕傷2艘航母、2艘主力艦和1艘巡洋艦,艦載機僅損失一百餘架。

這場海戰,日本投入了聯合艦隊的全部主力軍艦和大部分岸基飛機,原想一舉扭轉戰局,不料又以慘敗而告終,日本僅有的三艘大型航母,兩沉一傷,特別是艦載航空兵損失高達90%以上,這對於日軍而言是致命的,尤其是飛行員的損失更是難以彌補,此戰後,中太平洋上的制空權、制海權徹底落入美軍之手,美軍進而取得了戰略進攻更為有利的條件。

此後的萊特灣海戰,更是規模空前:

美軍參戰兵力多達航空母艦16艘,護航航空母艦18 艘,主力艦12 艘,重巡洋艦11 艘,輕巡洋艦15 艘,驅逐艦144艘,護衛艦25艘,運輸艦等後勤輔助艦艇592 艘,飛機近2000架。

日軍參戰的兵力可以說傾其所有,把殘餘的所有家底都拿出來了,共有航空母艦4艘,主力艦9艘,重巡洋艦14艘,輕巡洋艦7艘,驅逐艦32艘,飛機約600架。

對比結果一目了然,美國海軍優勢巨大,結果,日軍在戰鬥中被擊沉航空母艦4艘,主力艦3艘,重巡洋艦6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0艘,損失飛機288架,海空人員傷亡超過一萬,包括大批飛行員。

萊特灣慘敗,日本所剩的航空母艦全軍覆沒,日本已沒有航空母艦了,日本海軍已經名存實亡。

在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太平洋戰爭中,美軍憑藉其巨大的工業力量迅速補充在戰爭中的損失。面對美國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優勢,日本取勝的機會就是在美國的戰爭機器還未全面開動時就將其擊敗,而這一時機在中途島海戰之後就已經失去了。萊特灣大海戰之後,日本的最後失敗已成定局。

戰略艦長按:

文中所提到的主力艦,英文為battleship, 漢譯有各種譯法:戰列艦,戰艦,主力艦。大致來說,海軍的三大打擊力量,空中主要是航空母艦,水下主要是潛艇,水面則主要是大小炮艦,battleship是最大型的炮艦,其他較大型的炮艦為巡洋艦,中型的炮艦為驅逐艦。battleship是水面軍艦的主力,巡洋艦驅逐艦等次之,所以battleship可以譯為主力艦。

由於航空母艦在二戰中的崛起,二戰後,主力艦已銷聲匿跡,巡洋艦和驅逐艦則升級換代,成為現代海戰中的主要軍艦。當代先進的巡洋艦和驅逐艦等大中型軍艦,已發展到以導彈為主要兵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