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竹林七賢的那些事兒

林七賢是魏晉時期的名士集團, 他們代表了“正始時期”文學的最高水準。 他們獨特的言談舉止和儀態風采構成了一幅獨異的歷史畫卷。

正始九年(248 年), 24 歲的嵇康帶著家眷從都城洛陽來到河內郡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寓居。 這本是歷史長河中很細微的一次人口流動, 卻在中國文化史、思想史上起到了驚天動地的杠杆作用。 此舉引發的歷史光芒貫穿將近兩千年的時空, 至今讓我們炫目不已。

嵇康和山陽的結合, 是資源的強強聯合。 嵇康, 譙郡銍縣(今安徽濉溪)人, 出身貧困家庭且早年喪父, 通過勤奮刻苦的學習, 長大後精通文學、玄學、音樂等, 成了當時文壇的領袖之一。 史載他“身長七尺八寸, 美詞氣, 有風儀, 而土木形骸, 不自藻飾, 人以為龍章鳳姿, 天質自然”。 中國的政治體制喜歡將體制外的青年才俊納入到體制中來, 以免他們成為體制的敵人。

曹魏朝廷就喜歡上了表裡俱佳的嵇康, 有意籠絡, 嵇康很順利地迎娶了曹操曾孫女(一說孫女)長樂亭主為妻, 成了皇親國戚, 官拜中散大夫。 這個官職更多是象徵意義的, 後人查不到嵇康去官署施政的記錄, 只是習慣性地尊稱他為“嵇中散”。 而山陽縣, 地形俊勝。 “天下之脊”太行山的南端就始于山陽縣。 在這座頂著天下脊樑、矗立在中原核心的小縣城裡, 曾經上演許多重大歷史事件。 山陽是春秋時期諸侯逐鹿中原的焦點地區;前朝漢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而後完成中興大業 ;他的子孫、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禪位於曹魏後被貶至此地, 封為山陽公, 在魏明帝青龍二年(234 年)死在山陽。

當年才十歲的?康, 不可能對漢獻帝的死有深入的理解。

之後嵇康逐漸長大, 從民間走上朝堂, 經歷的事情多了, 對十多年前死在山陽的漢獻帝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是殘酷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環顧朝堂, 嵇康看著司馬懿父子的勢力蔓延開來, 侵蝕種種實權, 而可能與之抗衡的曹爽等人志大才疏, 還渾然不覺。 有識之士都預料到, 一場你死我活的搏殺即將開始!嵇康在感情上親近曹魏皇室, 他畢竟是曹魏的女婿、是曹魏賜予他榮華富貴的, 但嵇康不願意參與司馬氏和曹氏之間的明爭暗鬥。 因為權爭(西元 220—420)之中充滿陰謀、虛偽、血腥和其他骯髒的東西, 嵇康不願意為之, 也自認為沒有能力為之。

身在朝堂又不願意和黑暗政治同流合污, 嵇康只能自我放逐,

把目光投向了山陽——在那裡, 前朝皇帝被拉下龍椅後默默度過了餘生。

來到山陽境內, 嵇康並沒有在縣城中尋找宅邸。 那不符合他自我放逐的本意。 嵇康在山陽城外東北約二十裡、白鹿山南一處泉水邊, 蓋起了寓所。 住宅四周原本有竹子, 嵇康又加種了不少,

形成了一片竹林。 竹子的潔身獨立、高節灑脫、疏疏淡淡、不慕虛華, 都讓嵇康心馳神往。

青山腳下、流水岸邊的這片竹林, 吸引了與嵇康志同道合的精英分子紛至遝來。

緊隨其後走入竹林的是 38 歲的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阮籍。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 曾任步兵校尉, 世稱“阮步兵”。

從阮籍的成長軌跡和以往思想來看, 他似乎都不至於走入竹林, 和嵇康一起清談隱居。 從小, 阮籍就接受了正統的儒家教育, 抱有積極入世、建功立業的心態。 他曾登廣武城, 觀楚漢古戰場, 慨歎:“時無英雄, 使豎子成名!”而他, 阮籍, 自然就是那個沒有出現的“英雄”。 阮籍也看到了現實政治的黑暗, 看到了種種和聖賢教誨不符的事實, 可他認為這恰恰是現實需要儒家教化、需要他這樣滿腹經綸的人才的表現。遺憾的是,當阮籍真正進入官場,沉浮十數年後,不得不承認現實政治像墨一樣黑,黑得讓他完全看不到理想的彼岸在何處。經歷了震驚、迷茫和痛苦之後,阮籍學會了逃避,學會了明哲保身和謹言慎行。就在當年,曹爽徵召阮籍出任自己的參軍,要拉他進入曹氏集團。阮籍不願意被捆綁在任何派系的戰車上,便託病辭官歸裡,找嵇康來了。

第三個走入竹林的是 43 歲的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山濤。

山濤和嵇康一樣是孤兒,也一樣是從貧苦中自學成才的。他之前的人生經歷比嵇康、阮籍要曲折得多,直到四十歲才做了官,當了郡主簿。眼看仕途有所起色了,山濤憂慮地發現了隱藏在平靜下面的暗潮。一天夜裡,山濤和同事石鑒(這人後來成了西晉的太尉)共宿,半夜踢醒石鑒說:“現在是什麼時候了,還在這裡睡覺!你知道司馬太傅臥病不出,有什麼問題嗎?”石鑒睡眼惺忪地回答 :“皇上讓太傅回家養病,關我們什麼事情!”山濤罵道:“咄!馬蹄聲起,眼看就要刀光劍影了,怎麼會沒事呢!”出於對現實政治的不滿和不安,山濤也選擇了棄官而去,尋找一寸寧靜之地,安心思考生活。

嵇康、阮籍、山濤三人構成了竹林中最初的交談核心。三人之中,嵇康年紀最小,可以算是其他二人的子侄輩,但憑藉精深的?問、崇高的聲譽和皇親國戚的光環,成了領袖。三人之中,山濤年紀最大,生活最為窘迫。家裡全靠夫人韓氏操持破衣粗食,山濤一次和妻子打趣說:“夫人忍忍饑寒,等我日後位列三公,不知道夫人能不能做好高官太太?”山濤又對妻子說:“眼下能做我的朋友的,就只有嵇康和阮籍了。”韓氏很好奇,很想看看他們。一天,嵇康和阮籍來山濤家做客。韓氏勸山濤將兩人留下來住宿,夜裡韓氏在牆壁上挖了個洞,觀察嵇康和阮籍,聽他們徹夜長談。朋友走後,山濤就問妻子有什麼感受,韓氏坦率地說:“你的才智、情趣,和嵇康、阮籍相比,差遠了!只有你的見?、氣度,勉強還能和他倆比一下。”韓氏的判斷,也是一般人的觀點。在竹林交談的核心中,才情聲望都推嵇康為首,阮籍次之,山濤又次之。

阮籍的侄子阮咸,聽說叔叔和幾個世外高人躲在竹林中,飲酒高歌、暢談不休,非常羡慕,纏著叔叔介紹自己進入了這個小圈子。

別?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名聲並不在阮籍之下,和叔叔並稱“大小阮”。阮咸為人狂放,不拘禮法,尤其彈得一手好琵琶。唐代後,人們根據阮鹹琵琶的樣式製造了許多復古琵琶,為與西域傳入的琵琶相區別,乾脆將復古琵琶稱為阮鹹,簡稱“阮”。

可見,阮鹹的琵琶功夫了得,影響了上千年。

阮咸和叔叔阮籍這一系,家裡比較窮,居住在道南。居住在道北的阮姓同族都很富有。七月七日,北邊的阮家在院子裡曬衣服,都是紗羅錦綺。阮鹹就在院子裡架起杆子,掛了許多布衣爛衫。人們問他為什麼把貧困的家底都亮出來,阮鹹自嘲道:

“未能俗,聊複爾耳!”他的不能免俗,不是攀比,不是附庸風雅,而帶有一種樸素的真實,是真性情的表露,遠比富裕的同族們的炫耀高貴得多。既另類又真誠的阮鹹很快就被三人核心接納了。

此外,河內懷縣(今河南武徙西南)的書呆子向秀和沛國(今安徽淮北)人劉伶也加入了清談行列。劉伶是個不折不扣的酒鬼,最擅長喝酒和品酒,還專門寫了篇《酒德頌》談喝酒的好處。他長期酗酒,都得了病。一次,劉伶酒病又一次發作,還要妻子拿酒來喝。妻子哭著把酒都灑在地上,摔破了酒瓶,懇勸他說:“喝酒傷身,(西元 220—420)你看你都喝出病來了!你一定要戒酒了!”劉伶就回答:“好,戒酒!可是,靠我一個人的力量沒法戒酒,必須在神明前面發誓,才能戒得掉。麻煩你準備酒肉祭神吧。”

妻子信以為真,准 備酒肉供在神像前,劉伶跪下來 祝告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鬥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說完,他搶過神像前的酒肉,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結果又喝得酩酊大醉。

劉伶長得又矮又小,而且容貌極其醜陋。一次他喝醉了酒和人吵了起來,對方卷起袖子就要揍他,劉伶很鎮定地說:“我身子像雞肋一樣細小瘦體,哪能受得了老兄的拳頭啊。”對方聽了大笑,也不揍他了。但是他的運氣不會總是這麼好,慢慢地得罪的人多了,劉伶的人際關係就越來越差了,他也越來越不與人交往,對人情世事默然相對,只是喝酒而已。奇怪的是,劉伶和阮籍、嵇康兩人卻很投機,一見面就有說有笑。很自然地,他也加入了竹林中的談話。

竹林的名聲散播出去後,山東琅琊人王戎聞風而來。王戎的年紀很小,比嵇康還小 10 歲,比山濤小了 24 歲,走入竹林的時候還只是個 14 歲的毛頭小子。

別看王戎年紀很小,卻是神采飛揚的神童。他出生于山東琅琊的官宦人家,從小聰慧,學問日益精進,善於清談。王戎對老莊清靜無為的學說很喜愛,也是嵇康的崇拜者。直到老年,王戎回憶起嵇康來還說:“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阮籍認識王戎也比較早。王戎的父親王渾擔任尚書郎時和阮籍是同事,王戎也跟著父親住在官舍中。每一次,阮籍去拜訪王渾,話不投機說不了幾分鐘,卻和小小的王戎很聊得來。兩人一談就是大半天,成了忘年之交。阮籍很不客氣地對王渾說:“你兒子清俊絕倫,你根本比不上他。和阿戎說話,比和你說話有趣多了。”王戎的崇尚清靜和清談,更多的是出於年少時候純美的理想,其中還摻雜著絲絲叛逆的情緒,缺少山濤、嵇康、阮籍等人對現實無望之後的謹慎與逃避—— 王戎壓根就還沒進入社會。

其實,王戎內心對功名利祿並沒有免疫力,相反對花花綠綠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因此,阮籍雖然喜歡王戎的聰慧和清談,對他的人品並不看好。

幾個人裡面,王戎是最晚參加竹林清談的。他剛來,阮籍就高喊:“有俗人來敗壞我們的興致了!”王戎淡淡地反駁說:“你們這樣的人,還有誰可以敗壞你們的興致呢?”

就這樣,山陽城外竹林中的 7 位常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時常聚首,暢飲高談,醉了就臥倒泉邊,醒來繼續清談歌唱,世謂“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不僅僅是竹林中的 7 個人,代表了魏晉一代知識份子的苦悶和掙扎。

首先,竹林七賢都是黑暗現實的逃避者。從東漢末期開始,現實主義政治和弱肉強食的思想在政壇上橫行,後來蔓延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曹魏建立後,仁義道德雖然重新被提倡,被樹立為意識形態的旗幟,但起實際作用的依然是務實殘酷的鬥爭法則。而另一面,曹魏朝廷又不能恢復兩漢統一時期的強大權威,不能控制社會的方方面面(連天下都統一不了)。這就為知識份子的獨立自由思考留下了空間。知識份子多數是讀聖賢書成長起來的,信奉仁義道德,多數人崇尚公正自由的生活。當他們滿懷抱負地入世之後,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讓他們迷茫、徘徊和痛苦。他們找不到填平鴻溝的方法,又不願意繼續受到殘酷現實的壓迫,只能選擇了逃避,躲進了竹林。竹林七賢的核心嵇康、阮籍和山濤都是如此。

其次,竹林七賢表面上是禮教的背叛者,卻是禮教真正的信奉者。後人談起竹林七賢,第一印象往往是他們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的做派。人們都說竹林七賢“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為什麼他們好老莊學說呢?因為老莊的清靜無為、效法自然,對知識份子有著天然的吸引力。當高官厚祿變為讓知識份子放棄獨立和思想的誘惑,當仁義道德變為黑暗政治的遮羞布,當一切規則、規範和禮教變為幌子、棍子和刀槍的時候,現存社會的制度和說教還值得信賴和遵奉嗎?既然被朝廷和普通人都奉為寶典的制度規章不值得信賴,逃避而去的知識份子便躲進了道家的無為和清談之中。在嵇康他們之前,夏侯玄、何晏、王弼等為代表的“正始學派”也對現實失望,完全步入了虛無。他們把老莊的虛無主義傾向發揮開來,崇尚世界本無(令人不解的是,正始學派的主要人物都參加了曹爽集團,介入了曹魏與司馬氏的爭鬥)。竹林七賢則把老莊學說中的“自然”發揮開來,講求一切順其自然,追求無拘無束的個人生活。

無拘無束 的生活表 現在竹林 七賢的“放達” 上。阮 籍有言:“禮教豈 為我輩而設?”而阮咸曾和姑姑家的鮮卑婢女私通,母喪期間聽說鮮卑婢女要隨姑姑到遠方去了,阮鹹穿著孝服、騎上毛驢就去追,後來載著那個婢女一起回來。阮鹹還說:“人種不可失!”原來鮮卑婢女已經懷了他的孩子,這在魏晉時期可是驚世駭俗的事情,阮鹹還高調宣佈。阮氏族人都善於飲酒,阮咸和族人喝酒,都不用常桮斟酌,而用大甕(西元 220—420)盛酒,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喝酒。一次有一群豬來找大甕,把酒當水喝起來,阮鹹也無所謂,趴著和豬群一起喝酒。酒鬼劉伶有次赤身裸體地接待客人來訪,客人責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很多?憑此來批評竹林七賢,攻擊他們行為放蕩,不守禮法,進而攻擊他們不忠不孝。實際上,竹林七賢才是真正的忠孝仁義的尊奉者。比如阮籍就是個孝子,但他母親逝世的時候,阮籍正與人下圍棋,棋友說不下了,你去辦喪事吧,阮籍卻堅持把圍棋下完,之後還喝了二鬥酒。這些事情看起來都是阮籍不孝的證據。可阮籍喝完酒後就號叫一聲,吐血數升。母親要下葬了,阮籍又吃了一個蒸肫子,喝了二鬥酒,然後又號叫一聲,吐血數升,整個人“毀瘠骨立,殆致滅性”。可見阮籍的悲痛已經深入血液骨髓,不是一般的痛苦了。裴楷去弔喪,看到阮籍醉醺醺的,散發箕踞?直愣愣盯著客人看,既不招呼也不搭理。裴楷弔唁完畢就告辭而去,別人問他:“弔喪的時候都是主人先哭,客人再行禮。阮籍都沒哭,您為什麼要哭著行禮啊?”裴楷真正理解了阮籍,說:“阮籍是方外之士,不崇禮典。我就是個俗人,還要行儀自居。”可見行為方式的不同,並不能掩蓋阮籍深沉的悲痛。悲傷不一定要用痛哭流涕來證明,忠君愛國不一定要高喊口號,同樣,孝順、仁慈、關愛、忠誠等價值觀也無須按照統一的標準來表現。竹林七賢已經對社會現存制度,包括禮教都拋棄不用了,他們有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內在感受,表示好惡。在這方面,阮籍的“白眼”是個很好的例子。阮籍看到現實中蠅營狗苟的鑽營之人,就翻白眼,愛答不理的。嵇康齎酒挾琴來訪,阮籍就立刻翻回青眼,熱情相待。人們都應該像裴楷一樣,不能機械地按照傳統禮教的標準來要求竹林七賢照做無誤。

他們七個人在竹林中飲酒、彈琴、對弈,高談闊論,談論的話題涉及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個人和社會的關係、如何對待自然等等。這些問題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知識份子。竹林七賢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包括逃避殘酷的現實、保持純潔自然的心靈、追求自然的生活等等,也都吸引著後來者,讓後來者從中汲取了不少思想資源。不管後?認同不認同他們的言行,七個人潔身自好,保持獨立自由的狀態的精神,給後人樹立了崇高的榜樣。從這個角度說,竹林中的清談雖然是務虛的,卻有著穿透時空的強大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竹林中的 7 個人都崇尚獨立自由,都信奉道家哲學,但思想並不完全一致。這種不一致表現在處理個人和仕途的關係上。嵇康、向秀、劉伶等人是完全藐視政治權威,純粹地遵從心靈的召喚,要過自然本真的生活。而山濤、王戎兩人雖然聽到了內心的召喚,知道自由獨立的生活的可貴,但是同時他們心靈深處還有世俗的呼喚,知道如何去做社會認同的“正確”的事情。現實中有許多後一種知識份子,他們知道真善良,也有理想,卻選擇做“正確的事情”。思想的不同,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下,導致了竹林七賢的散去。

那些竹林中的清談,只維持了一年多時間。正始十年(249 年)爆發了高平陵政變,曹爽集團血流成河,標誌著曹魏王朝的支持力量消失殆盡。“萬事貴無”的何晏在積極參與政治鬥爭的同時,也曾顯露出消極避世的態度,可惜未能脫身而出,最終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正始學派”跟隨曹爽,隨著曹氏的失敗整個學派歸於沉寂。

而原先動盪不明的政局一下子明朗起來,司馬家族成了不可撼動的勝利者。竹林七賢中的山濤、王戎等人陸續走出林子,當官去了;阮籍的思想底子是入世的儒家的,而非出世的道家,迫於壓力也接受了朝廷的徵召。嵇康、向秀等人還經常在竹林中聚會,可光景大不如前了。

文/張程(摘自《魏晉原來是這樣》)

可他認為這恰恰是現實需要儒家教化、需要他這樣滿腹經綸的人才的表現。遺憾的是,當阮籍真正進入官場,沉浮十數年後,不得不承認現實政治像墨一樣黑,黑得讓他完全看不到理想的彼岸在何處。經歷了震驚、迷茫和痛苦之後,阮籍學會了逃避,學會了明哲保身和謹言慎行。就在當年,曹爽徵召阮籍出任自己的參軍,要拉他進入曹氏集團。阮籍不願意被捆綁在任何派系的戰車上,便託病辭官歸裡,找嵇康來了。

第三個走入竹林的是 43 歲的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山濤。

山濤和嵇康一樣是孤兒,也一樣是從貧苦中自學成才的。他之前的人生經歷比嵇康、阮籍要曲折得多,直到四十歲才做了官,當了郡主簿。眼看仕途有所起色了,山濤憂慮地發現了隱藏在平靜下面的暗潮。一天夜裡,山濤和同事石鑒(這人後來成了西晉的太尉)共宿,半夜踢醒石鑒說:“現在是什麼時候了,還在這裡睡覺!你知道司馬太傅臥病不出,有什麼問題嗎?”石鑒睡眼惺忪地回答 :“皇上讓太傅回家養病,關我們什麼事情!”山濤罵道:“咄!馬蹄聲起,眼看就要刀光劍影了,怎麼會沒事呢!”出於對現實政治的不滿和不安,山濤也選擇了棄官而去,尋找一寸寧靜之地,安心思考生活。

嵇康、阮籍、山濤三人構成了竹林中最初的交談核心。三人之中,嵇康年紀最小,可以算是其他二人的子侄輩,但憑藉精深的?問、崇高的聲譽和皇親國戚的光環,成了領袖。三人之中,山濤年紀最大,生活最為窘迫。家裡全靠夫人韓氏操持破衣粗食,山濤一次和妻子打趣說:“夫人忍忍饑寒,等我日後位列三公,不知道夫人能不能做好高官太太?”山濤又對妻子說:“眼下能做我的朋友的,就只有嵇康和阮籍了。”韓氏很好奇,很想看看他們。一天,嵇康和阮籍來山濤家做客。韓氏勸山濤將兩人留下來住宿,夜裡韓氏在牆壁上挖了個洞,觀察嵇康和阮籍,聽他們徹夜長談。朋友走後,山濤就問妻子有什麼感受,韓氏坦率地說:“你的才智、情趣,和嵇康、阮籍相比,差遠了!只有你的見?、氣度,勉強還能和他倆比一下。”韓氏的判斷,也是一般人的觀點。在竹林交談的核心中,才情聲望都推嵇康為首,阮籍次之,山濤又次之。

阮籍的侄子阮咸,聽說叔叔和幾個世外高人躲在竹林中,飲酒高歌、暢談不休,非常羡慕,纏著叔叔介紹自己進入了這個小圈子。

別?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名聲並不在阮籍之下,和叔叔並稱“大小阮”。阮咸為人狂放,不拘禮法,尤其彈得一手好琵琶。唐代後,人們根據阮鹹琵琶的樣式製造了許多復古琵琶,為與西域傳入的琵琶相區別,乾脆將復古琵琶稱為阮鹹,簡稱“阮”。

可見,阮鹹的琵琶功夫了得,影響了上千年。

阮咸和叔叔阮籍這一系,家裡比較窮,居住在道南。居住在道北的阮姓同族都很富有。七月七日,北邊的阮家在院子裡曬衣服,都是紗羅錦綺。阮鹹就在院子裡架起杆子,掛了許多布衣爛衫。人們問他為什麼把貧困的家底都亮出來,阮鹹自嘲道:

“未能俗,聊複爾耳!”他的不能免俗,不是攀比,不是附庸風雅,而帶有一種樸素的真實,是真性情的表露,遠比富裕的同族們的炫耀高貴得多。既另類又真誠的阮鹹很快就被三人核心接納了。

此外,河內懷縣(今河南武徙西南)的書呆子向秀和沛國(今安徽淮北)人劉伶也加入了清談行列。劉伶是個不折不扣的酒鬼,最擅長喝酒和品酒,還專門寫了篇《酒德頌》談喝酒的好處。他長期酗酒,都得了病。一次,劉伶酒病又一次發作,還要妻子拿酒來喝。妻子哭著把酒都灑在地上,摔破了酒瓶,懇勸他說:“喝酒傷身,(西元 220—420)你看你都喝出病來了!你一定要戒酒了!”劉伶就回答:“好,戒酒!可是,靠我一個人的力量沒法戒酒,必須在神明前面發誓,才能戒得掉。麻煩你準備酒肉祭神吧。”

妻子信以為真,准 備酒肉供在神像前,劉伶跪下來 祝告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鬥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說完,他搶過神像前的酒肉,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結果又喝得酩酊大醉。

劉伶長得又矮又小,而且容貌極其醜陋。一次他喝醉了酒和人吵了起來,對方卷起袖子就要揍他,劉伶很鎮定地說:“我身子像雞肋一樣細小瘦體,哪能受得了老兄的拳頭啊。”對方聽了大笑,也不揍他了。但是他的運氣不會總是這麼好,慢慢地得罪的人多了,劉伶的人際關係就越來越差了,他也越來越不與人交往,對人情世事默然相對,只是喝酒而已。奇怪的是,劉伶和阮籍、嵇康兩人卻很投機,一見面就有說有笑。很自然地,他也加入了竹林中的談話。

竹林的名聲散播出去後,山東琅琊人王戎聞風而來。王戎的年紀很小,比嵇康還小 10 歲,比山濤小了 24 歲,走入竹林的時候還只是個 14 歲的毛頭小子。

別看王戎年紀很小,卻是神采飛揚的神童。他出生于山東琅琊的官宦人家,從小聰慧,學問日益精進,善於清談。王戎對老莊清靜無為的學說很喜愛,也是嵇康的崇拜者。直到老年,王戎回憶起嵇康來還說:“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阮籍認識王戎也比較早。王戎的父親王渾擔任尚書郎時和阮籍是同事,王戎也跟著父親住在官舍中。每一次,阮籍去拜訪王渾,話不投機說不了幾分鐘,卻和小小的王戎很聊得來。兩人一談就是大半天,成了忘年之交。阮籍很不客氣地對王渾說:“你兒子清俊絕倫,你根本比不上他。和阿戎說話,比和你說話有趣多了。”王戎的崇尚清靜和清談,更多的是出於年少時候純美的理想,其中還摻雜著絲絲叛逆的情緒,缺少山濤、嵇康、阮籍等人對現實無望之後的謹慎與逃避—— 王戎壓根就還沒進入社會。

其實,王戎內心對功名利祿並沒有免疫力,相反對花花綠綠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因此,阮籍雖然喜歡王戎的聰慧和清談,對他的人品並不看好。

幾個人裡面,王戎是最晚參加竹林清談的。他剛來,阮籍就高喊:“有俗人來敗壞我們的興致了!”王戎淡淡地反駁說:“你們這樣的人,還有誰可以敗壞你們的興致呢?”

就這樣,山陽城外竹林中的 7 位常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時常聚首,暢飲高談,醉了就臥倒泉邊,醒來繼續清談歌唱,世謂“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不僅僅是竹林中的 7 個人,代表了魏晉一代知識份子的苦悶和掙扎。

首先,竹林七賢都是黑暗現實的逃避者。從東漢末期開始,現實主義政治和弱肉強食的思想在政壇上橫行,後來蔓延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曹魏建立後,仁義道德雖然重新被提倡,被樹立為意識形態的旗幟,但起實際作用的依然是務實殘酷的鬥爭法則。而另一面,曹魏朝廷又不能恢復兩漢統一時期的強大權威,不能控制社會的方方面面(連天下都統一不了)。這就為知識份子的獨立自由思考留下了空間。知識份子多數是讀聖賢書成長起來的,信奉仁義道德,多數人崇尚公正自由的生活。當他們滿懷抱負地入世之後,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讓他們迷茫、徘徊和痛苦。他們找不到填平鴻溝的方法,又不願意繼續受到殘酷現實的壓迫,只能選擇了逃避,躲進了竹林。竹林七賢的核心嵇康、阮籍和山濤都是如此。

其次,竹林七賢表面上是禮教的背叛者,卻是禮教真正的信奉者。後人談起竹林七賢,第一印象往往是他們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的做派。人們都說竹林七賢“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為什麼他們好老莊學說呢?因為老莊的清靜無為、效法自然,對知識份子有著天然的吸引力。當高官厚祿變為讓知識份子放棄獨立和思想的誘惑,當仁義道德變為黑暗政治的遮羞布,當一切規則、規範和禮教變為幌子、棍子和刀槍的時候,現存社會的制度和說教還值得信賴和遵奉嗎?既然被朝廷和普通人都奉為寶典的制度規章不值得信賴,逃避而去的知識份子便躲進了道家的無為和清談之中。在嵇康他們之前,夏侯玄、何晏、王弼等為代表的“正始學派”也對現實失望,完全步入了虛無。他們把老莊的虛無主義傾向發揮開來,崇尚世界本無(令人不解的是,正始學派的主要人物都參加了曹爽集團,介入了曹魏與司馬氏的爭鬥)。竹林七賢則把老莊學說中的“自然”發揮開來,講求一切順其自然,追求無拘無束的個人生活。

無拘無束 的生活表 現在竹林 七賢的“放達” 上。阮 籍有言:“禮教豈 為我輩而設?”而阮咸曾和姑姑家的鮮卑婢女私通,母喪期間聽說鮮卑婢女要隨姑姑到遠方去了,阮鹹穿著孝服、騎上毛驢就去追,後來載著那個婢女一起回來。阮鹹還說:“人種不可失!”原來鮮卑婢女已經懷了他的孩子,這在魏晉時期可是驚世駭俗的事情,阮鹹還高調宣佈。阮氏族人都善於飲酒,阮咸和族人喝酒,都不用常桮斟酌,而用大甕(西元 220—420)盛酒,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喝酒。一次有一群豬來找大甕,把酒當水喝起來,阮鹹也無所謂,趴著和豬群一起喝酒。酒鬼劉伶有次赤身裸體地接待客人來訪,客人責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很多?憑此來批評竹林七賢,攻擊他們行為放蕩,不守禮法,進而攻擊他們不忠不孝。實際上,竹林七賢才是真正的忠孝仁義的尊奉者。比如阮籍就是個孝子,但他母親逝世的時候,阮籍正與人下圍棋,棋友說不下了,你去辦喪事吧,阮籍卻堅持把圍棋下完,之後還喝了二鬥酒。這些事情看起來都是阮籍不孝的證據。可阮籍喝完酒後就號叫一聲,吐血數升。母親要下葬了,阮籍又吃了一個蒸肫子,喝了二鬥酒,然後又號叫一聲,吐血數升,整個人“毀瘠骨立,殆致滅性”。可見阮籍的悲痛已經深入血液骨髓,不是一般的痛苦了。裴楷去弔喪,看到阮籍醉醺醺的,散發箕踞?直愣愣盯著客人看,既不招呼也不搭理。裴楷弔唁完畢就告辭而去,別人問他:“弔喪的時候都是主人先哭,客人再行禮。阮籍都沒哭,您為什麼要哭著行禮啊?”裴楷真正理解了阮籍,說:“阮籍是方外之士,不崇禮典。我就是個俗人,還要行儀自居。”可見行為方式的不同,並不能掩蓋阮籍深沉的悲痛。悲傷不一定要用痛哭流涕來證明,忠君愛國不一定要高喊口號,同樣,孝順、仁慈、關愛、忠誠等價值觀也無須按照統一的標準來表現。竹林七賢已經對社會現存制度,包括禮教都拋棄不用了,他們有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內在感受,表示好惡。在這方面,阮籍的“白眼”是個很好的例子。阮籍看到現實中蠅營狗苟的鑽營之人,就翻白眼,愛答不理的。嵇康齎酒挾琴來訪,阮籍就立刻翻回青眼,熱情相待。人們都應該像裴楷一樣,不能機械地按照傳統禮教的標準來要求竹林七賢照做無誤。

他們七個人在竹林中飲酒、彈琴、對弈,高談闊論,談論的話題涉及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個人和社會的關係、如何對待自然等等。這些問題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知識份子。竹林七賢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包括逃避殘酷的現實、保持純潔自然的心靈、追求自然的生活等等,也都吸引著後來者,讓後來者從中汲取了不少思想資源。不管後?認同不認同他們的言行,七個人潔身自好,保持獨立自由的狀態的精神,給後人樹立了崇高的榜樣。從這個角度說,竹林中的清談雖然是務虛的,卻有著穿透時空的強大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竹林中的 7 個人都崇尚獨立自由,都信奉道家哲學,但思想並不完全一致。這種不一致表現在處理個人和仕途的關係上。嵇康、向秀、劉伶等人是完全藐視政治權威,純粹地遵從心靈的召喚,要過自然本真的生活。而山濤、王戎兩人雖然聽到了內心的召喚,知道自由獨立的生活的可貴,但是同時他們心靈深處還有世俗的呼喚,知道如何去做社會認同的“正確”的事情。現實中有許多後一種知識份子,他們知道真善良,也有理想,卻選擇做“正確的事情”。思想的不同,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下,導致了竹林七賢的散去。

那些竹林中的清談,只維持了一年多時間。正始十年(249 年)爆發了高平陵政變,曹爽集團血流成河,標誌著曹魏王朝的支持力量消失殆盡。“萬事貴無”的何晏在積極參與政治鬥爭的同時,也曾顯露出消極避世的態度,可惜未能脫身而出,最終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正始學派”跟隨曹爽,隨著曹氏的失敗整個學派歸於沉寂。

而原先動盪不明的政局一下子明朗起來,司馬家族成了不可撼動的勝利者。竹林七賢中的山濤、王戎等人陸續走出林子,當官去了;阮籍的思想底子是入世的儒家的,而非出世的道家,迫於壓力也接受了朝廷的徵召。嵇康、向秀等人還經常在竹林中聚會,可光景大不如前了。

文/張程(摘自《魏晉原來是這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