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房顫合併冠心病要手術?看看中醫名家如何應對!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方中桂枝、甘草溫助心陽, 龍骨、牡蠣潛斂浮越之陽以寧心安神。 曹穎甫對本方證論曰:“火逆為陽盛劫陰, 陰液本虧而又下之, 則重傷其陰矣。 乃不清其陽熱, 益之以燒針, 於是太陽陽熱, 鬱而加熾, 是生煩躁。 仲師用桂枝湯中之桂枝、甘草, 以疏太陽之鬱;因營虛而去苦泄之芍藥;以陽盛而去辛甘之薑棗;加龍骨、牡蠣以鎮浮陽, 而煩躁息矣。 此本節用桂、甘、龍、牡之意也。 ”此方在《傷寒論》中主治因火逆燒針損傷心陽所致的心神不斂證。 證見煩躁不安, 以及心悸、怔伸、膽怯易驚、夜不成寐、自汗等症。

其脈多數而無力, 或緩弱, 或結代。

【方藥】

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 龍骨二兩

【用法】

上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半, 去淬, 溫服八合, 日三服。 (現代用法法:水煎兩次溫服, 先煎龍骨、牡蠣)。

【原文】

火逆下之, 因燒針煩躁者,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臨證運用】

周仲疾醫案

【案例】丁某, 女, 61歲, 退休工人。 1993年5月13日初診。 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病史, 近年來房顫頻繁發作, 多發於早晚, 每日發作1~3次, 平時亦覺心悸不甯, 常苦胸悶隱痛, 頭昏目眩, 頭疼牙痛, 頸強不和, 兩目乾澀, 易汗, 下肢不溫, 舌質淡紫、苔薄, 脈細弦滑、三五不調。 辨證為心腎兩虛, 陰陽失調, 心營不暢, 心神失養。 方選桂甘龍牡湯、生脈散化裁。 藥用:制附子片5g, 淫羊霍10g, 川黃連3g, 炙桂枝6g, 炙甘草5g, 生龍牡20g(先煎), 黨參15g, 生地黃10g, 麥門冬10g, 丹參15g, 川芎10g, 紅花10g, 葛根15g, 石菖蒲10g。 水煎服, 每天1劑。

1993年5月20日。 二診:藥進7劑, 心悸得止, 胸悶痛稍減, 呼吸欠暢, 怕冷減輕, 食納欠佳, 餘症如前。 上方去葛根, 加砂仁3g(後下)、甘松10g行氣醒脾。

1993年7月23日。 三診:服上方2月, 房顫控制, 胸悶痛及心慌能平, 下肢冷感消失, 頭昏眩暈減而未已, 胃冷腹熱。 仍從心腎兩虛, 陰陽失調論治, 以資鞏固。 藥用制附子片5g, 淫羊藿10g, 川黃連3g, 炙桂枝6g, 炙甘草5g, 龍牡各20g(先煎), 生地黃10g, 丹參15g, 天麻10g, 十大功勞葉10g, 甘松10g炙黃芪15g, 枸杞子10g。

按語:本例冠心病、房顫, 以胸悶隱痛, 心悸不寧, 脈來結代, 三五不調為主症並見寒熱錯雜, 虛實相兼, 病情複雜。 心悸不寧, 胸悶隱痛, 脈來結代, 為心陽受損、心神失養的表現。 故選方《傷寒論》之桂甘龍牡湯, 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陽, 溫補心陽, 溫通血脈;龍骨、牡蠣重鎮安神寧心, 以平沖逆, 制悸動, 緩急迫。 頭昏目眩,

頭痛牙痛, 兩目乾澀, 系腎陰虧虛, 水不濟火, 火熱爽上所致;下肢清冷不溫, 則是心火獨亢, 不能下濟于腎陽的表現。 故周老認為本案既有陰虛陽亢火爽之象, 又有下焦陽虛陰盛之征, 概括其基本病機為心腎虧虛, 陰陽失調。 治以補益心腎, 調和陰陽。 除用桂甘龍牡湯溫通心陽外, 更以淫羊藿配地黃, 仿二仙湯意, 補益腎之元陰元陽;黃連清泄鬱熱;丹參、川芎、紅花、石菖蒲祛瘀化痰, 通行血脈;黨參、麥門冬、生地黃補益心之氣陰。 諸藥合用, 而令寒熱平調, 陰陽相濟。 結合兼證, 略施加減, 得收佳效。

《傷寒論集注》:“結代之脈……皆氣血兩虛,而經隧不通,陰陽不交之故。本案病情甚為複雜,周老抓住“脈來結代”的主症及陰陽失調之兼證,刪繁就簡,概括其病機為“心腎虧虛,陰陽失調”,與“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傷寒論》)的診治思路相一致。腎為陰陽的根本,陰陽的偏盛偏衰當以腎為主,但本案主症為胸悶心悸,病位在心,故當屬心腎同病。

《傷寒論集注》:“結代之脈……皆氣血兩虛,而經隧不通,陰陽不交之故。本案病情甚為複雜,周老抓住“脈來結代”的主症及陰陽失調之兼證,刪繁就簡,概括其病機為“心腎虧虛,陰陽失調”,與“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傷寒論》)的診治思路相一致。腎為陰陽的根本,陰陽的偏盛偏衰當以腎為主,但本案主症為胸悶心悸,病位在心,故當屬心腎同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