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曹操如何憑一條錦囊妙計打敗孫權十萬大軍

提到錦囊妙計, 首先想到的是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諸葛亮, 在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入吳, 當領此三個錦囊。 囊中有三條妙計, 依次而行。 ”荊州被劉備所占, 東吳大將周瑜便一心想奪回荊州。 他聽說劉備的妻子剛剛去世, 就設計要將孫權的妹妹許配給劉備, 讓劉備到東吳入贅, 到時將他幽囚獄中, 並用他換取荊州。 諸葛亮早知其計, 便授予跟劉備前往招親的趙雲三個錦囊妙計幫助劉備脫身。

其實在歷史上曹操也曾用一條錦囊妙計打敗過吳軍。

西元214年, 曹操南征孫權不成, 班師前留張遼、李典、樂進與七千多人防守合肥。 至215年, 曹操出征張魯時, 派護軍薛悌送函(錦囊妙計)到合肥, 寫到“賊至乃發(賊到時才打開)”同時, 孫權與劉備爭奪荊州中以平分荊州作為條件, 兩軍撤退。 不過, 孫權見曹操在漢中, 未能及時回到東邊, 在八月率十萬人北至陸口, 出征合肥。

張遼等便打開曹操之函, 寫到“若孫權至者, 張、李將軍出戰, 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 (若孫權軍來到, 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 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要出戰。 )”因敵我兵力懸殊, 各將都對此指示感到疑惑。 張遼說:“公遠征在外, 比救至, 彼破我必矣。 是足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 折其盛勢, 以安眾心, 然後可守也。 成敗之機, 在此一戰, 諸君何疑?(曹公正率軍在外作戰, 等他率領的援軍到達時, 孫權軍必定已攻破我們。 所以教函要我們在敵軍集結完畢前反過來攻擊他們, 先挫折敵人的氣勢, 以安定軍心, 然後可以順利守城。 成敗之機, 就在此一戰, 各位有何疑惑?)”

李典亦認同張遼, 於是在前夜募集勇士, 得到八百人, 殺牛犒賞軍士, 準備明日大戰。 天亮的時候, 張遼披甲持戟, 先登陷陣, 殺死數十人, 斬二員大將, 張遼大呼自己的名字, 沖入軍壘, 到達孫權旗下陣營。 宋謙、徐盛軍都不敵, 士兵開始潰散, 潘璋在後, 馳馬追上, 在馬上斬殺宋謙、徐盛軍中的二個逃兵, 士兵見此, 都回頭再戰。

孫權見如此情況大驚,

無所適從之下只好登上山頂, 以長戟自守。 張遼叱孫權下戰, 孫權不敢動, 看見張遼率軍甚少, 便令軍士將張遼軍團團圍住。 張遼突擊沖出, 包圍被打開缺口, 張遼麾下的數十人得以逃出, 其餘軍士呼喚道:“將軍棄我乎!(將軍拋棄我們了嗎?)”張遼因此再度沖進包圍網, 再次突圍救出其他人。 孫權軍望風披靡, 無人能擋住張遼。 戰鬥從日出到中午, 吳軍士氣全失, 回軍修整守備, 曹軍眾人之心安定。

孫權圍合肥十多日, 都不能攻下, 又遇上疫疾, 便命大軍班師, 自己則和千多虎士與淩統、甘甯、呂蒙、蔣欽等為後。 至逍遙津北, 張遼觀察到孫軍撤退, 乘機率軍追擊, 孫軍頓時混亂, 孫權被圍。 甘寧嚴厲的要捶響戰鼓, 增強士氣,

淩統親率三百近兵沖入重圍, 甘寧則引弓掩護, 呂蒙、蔣欽死戰拒敵。

淩統救出孫權, 便回頭再戰。 但撤退路上的橋已被敵軍所毀, 丈餘無板, 當時孫權近監谷利在馬後, 叫孫權抓著馬鞍、鬆開韁繩, 穀利在後面加鞭, 以助馬勢, 孫權順利躍馬過河, 與在津南率三千人防備的賀齊會合, 孫權才成功逃脫。 而淩統則與甘寧等繼續阻擋敵軍, 左右人馬已死, 自己也身受創傷, 殺死數十人, 知道孫權已安全, 才披甲潛行逃走。

從此張遼的名號響徹東吳。 據《魏略》記載, 此役之後, 江東小兒啼哭不肯止者, 其父母只要嚇唬說:“張遼來了, 張遼來了!”孩童就沒有敢哭泣的了。

曹操的錦囊妙計有這麼神?

一:奇襲

曹操給張遼的信,戰略指導是趁孫權十萬大軍沒有集結完畢,突襲對手,穩定軍心。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東吳兵力遠勝於張遼,難免會產生輕敵思想,防範必定會比較鬆散。只怕從主將到士兵,誰也不會想到只有十幾分之一兵力的敵人居然敢主動出擊。而且包圍未成,陣腳未穩,這就給了張遼可乘之機。吳軍在如此優勢兵力下,一定會自認為己方必然能獲勝,在這樣的思想下,將領士兵缺乏力戰甚至死戰的決心,戰鬥力打了折扣,反觀張遼,自張遼以下,突擊隊員個個抱著必死的覺悟和必勝的決心(兩者缺一不可),戰意旺盛,戰鬥力強。

至此戰役第一階段落下帷幕,吳軍在尚未集結完畢時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吳人奪氣,曹軍士氣旺盛。

二:相持階段

這一階段較為簡單,孫權圍攻合肥十餘日,不能破城,只能撤退。

由於張遼打贏了前哨戰,使得雙方在氣勢上此消彼長,孫權空有十萬大軍,卻不能攻破這只有區區七千守兵的合肥城,可見士氣戰鬥中的重要作用。

三:反擊

孫權撤退,各隊人馬皆以就路,唯有孫權,淩統,甘寧在後,張遼卻在此時突然率軍追擊,打散了吳軍的後隊,幾乎就捉住了三人。孫權躍馬逍遙津,而淩統部下全軍覆沒,自己死戰才逃脫。

張遼在極端不利的形勢下,冷靜分析情況,作出正確決策,並且身先士卒,勇猛作戰,使己方最終挫敗強敵,獲得勝利,確實體現了“智勇雙全”的名將風範。而曹操把張遼放在合肥的目的就是要他組織和協調守軍的核心作用。但讓人覺得奇怪的是,曹操為什麼不讓李典守城,樂進出戰?看過三國的我們都知道,樂進是個性情如烈火的武將。曹操稱他“每臨功戰,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摧,自援炮鼓,手不知倦。”為此特封他個雅號叫“沖折將軍。”而李典的性格與樂進不大為同,“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但他好象與張遼不和)李典年僅35歲就死了,但卻得到了長者的美譽,不難看出他是個愛學習,有修養,顧全大局的人。按常理叫李典守城,樂進出戰更加適合。曹操偏偏倒用二人,這不令人費解嗎?細細分析一下,這正是曹操用人的超長表現。在曹操看來,大敵當前,張遼置個人得失於度外是沒問題的,李典有“素不與諸將爭功”的品格,如見張遼以大局為重,配合張遼也沒有問題。有了這二人的團結和統一,就不愁把樂進帶起來了。

這件事也充分的體現了曹操“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的用人之所長。曹操果然是“超世之傑。”

曹操的錦囊妙計有這麼神?

一:奇襲

曹操給張遼的信,戰略指導是趁孫權十萬大軍沒有集結完畢,突襲對手,穩定軍心。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東吳兵力遠勝於張遼,難免會產生輕敵思想,防範必定會比較鬆散。只怕從主將到士兵,誰也不會想到只有十幾分之一兵力的敵人居然敢主動出擊。而且包圍未成,陣腳未穩,這就給了張遼可乘之機。吳軍在如此優勢兵力下,一定會自認為己方必然能獲勝,在這樣的思想下,將領士兵缺乏力戰甚至死戰的決心,戰鬥力打了折扣,反觀張遼,自張遼以下,突擊隊員個個抱著必死的覺悟和必勝的決心(兩者缺一不可),戰意旺盛,戰鬥力強。

至此戰役第一階段落下帷幕,吳軍在尚未集結完畢時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吳人奪氣,曹軍士氣旺盛。

二:相持階段

這一階段較為簡單,孫權圍攻合肥十餘日,不能破城,只能撤退。

由於張遼打贏了前哨戰,使得雙方在氣勢上此消彼長,孫權空有十萬大軍,卻不能攻破這只有區區七千守兵的合肥城,可見士氣戰鬥中的重要作用。

三:反擊

孫權撤退,各隊人馬皆以就路,唯有孫權,淩統,甘寧在後,張遼卻在此時突然率軍追擊,打散了吳軍的後隊,幾乎就捉住了三人。孫權躍馬逍遙津,而淩統部下全軍覆沒,自己死戰才逃脫。

張遼在極端不利的形勢下,冷靜分析情況,作出正確決策,並且身先士卒,勇猛作戰,使己方最終挫敗強敵,獲得勝利,確實體現了“智勇雙全”的名將風範。而曹操把張遼放在合肥的目的就是要他組織和協調守軍的核心作用。但讓人覺得奇怪的是,曹操為什麼不讓李典守城,樂進出戰?看過三國的我們都知道,樂進是個性情如烈火的武將。曹操稱他“每臨功戰,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摧,自援炮鼓,手不知倦。”為此特封他個雅號叫“沖折將軍。”而李典的性格與樂進不大為同,“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但他好象與張遼不和)李典年僅35歲就死了,但卻得到了長者的美譽,不難看出他是個愛學習,有修養,顧全大局的人。按常理叫李典守城,樂進出戰更加適合。曹操偏偏倒用二人,這不令人費解嗎?細細分析一下,這正是曹操用人的超長表現。在曹操看來,大敵當前,張遼置個人得失於度外是沒問題的,李典有“素不與諸將爭功”的品格,如見張遼以大局為重,配合張遼也沒有問題。有了這二人的團結和統一,就不愁把樂進帶起來了。

這件事也充分的體現了曹操“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的用人之所長。曹操果然是“超世之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