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甲午戰爭清軍為何必勝日軍,慈禧急於和談背後究竟有什麼大陰謀

中日兩國歷史上打過多次大戰, 從千年前的白江口之戰, 到三百年前的萬曆朝鮮之役, 再到幾十年前的抗日戰爭。 日本的戰略從來沒變過, 一直是集中優勢兵力, 以求速戰速決。

中國每次都被打得措手不及, 可疼過之後很快就能清醒過來。 最明顯的就是明萬曆皇帝, 雖幾十年不上朝, 但豐臣秀吉達到鴨綠江邊時, 他立刻改變策略, 以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為主, 與其慢慢周旋。

日本以小博大, 如不能儘快結束戰爭, 後果不堪設想, 而明軍卻硬生生地把抗戰拖了七年。 拖得日本國內經濟一塌糊塗, 社會矛盾嚴重激化。

日軍敗走朝鮮後, 國內沒過多久就爆發了長時間內戰, 導致此後兩百多年國力一直萎靡不振。 所以李旦、鄭芝龍等海盜才能在日本呼風喚雨。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 晚清與明朝遇到的情況多麼的相似。 豐臣秀吉和明治天皇都賭上了全部家當,

日軍在朝鮮登陸後都是勢如破竹, 但戰爭達到第8個月後, 日軍已成強弩之末, 而清軍卻越戰越勇。 那為何清朝就不能和日軍打一場持久戰嗎?

首先從兵力上來說, 開戰前, 日本一共有6個野戰師團和一個屯田的第7師團, 滿打滿算不過7萬人。 日本在中國和朝鮮總共派出了幾個師團呢?7個, 日本陸軍是傾巢而出, 本土完全依靠員警來維持治安。 如果這七個師團被全殲在中國, 日本將會有亡國的危險。

第二說下軍費, 甲午一戰打下來, 日本國庫賠上了2億日元, 然而日本每年的收入不過8000萬日元。 開戰沒多久, 日本的經濟就遭遇了斷崖式下跌, 工業減少了51%, 商業少了31%, 農業少了13%。

如果戰爭一直持續下去, 日本要麼繼續壓榨國內百姓, 要麼向國外銀行借債。

豐臣秀吉的例子才過去幾個世紀, 明治天皇想必也不敢將賦稅提得太高, 而向列強借債, 毀掉的可是日本未來好幾年, 甚至十幾年的國運。

難道清朝就沒人看出日軍已疲軟了嗎?前線將領雖然一直在敗, 但他們從初期的驚恐中緩過來了,

尤其是旅順大屠殺之後, 日軍已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東北百姓踴躍支持清軍作戰, 宋慶、聶士成、依克唐阿等人的部隊竟然越敗越多。 依克唐阿這才敢向慈禧保證:

“不出一年, 我遂不能自立, 但與之相持, 不過三年, 日軍必死傷殆盡。

淮軍拼光後, 新任清軍統帥劉坤一直接拋出了持久戰的方略:

“倭奴遠道來寇, 主客之形, 彼勞我逸, 日軍懸師遠鬥, 何能久留, 力盡勢窮……持久二字, 實為現在制倭要著。 ”

可是朝廷並不這樣想, 它並不想打一場持久戰, 因為戰爭已經發展到可能影響皇權輪替的地步了。

甲午和談

對於慈禧來說,她的權利基礎建立在以李鴻章為首的後黨以及淮軍之上。淮軍和北洋水師拼光後,如果戰爭繼續打下去,誰指揮戰爭,軍權最後就會落到誰的手上。

頂替李鴻章的是劉坤一,這是帝黨的核心人物。後來慈禧要廢黜光緒時,也是他第一個跳出來反對。所以慈禧才要架空劉坤一,讓一個文弱書生吳大澂(chéng)代替他去東北前線指揮。

對於慈禧來說,勝敗已無意義。戰爭必須結束,儘快和談賠點銀子,總好過交出皇權,天天擔驚受怕,畢竟中國還沒有老皇帝得善終的先例。

甲午和談

對於慈禧來說,她的權利基礎建立在以李鴻章為首的後黨以及淮軍之上。淮軍和北洋水師拼光後,如果戰爭繼續打下去,誰指揮戰爭,軍權最後就會落到誰的手上。

頂替李鴻章的是劉坤一,這是帝黨的核心人物。後來慈禧要廢黜光緒時,也是他第一個跳出來反對。所以慈禧才要架空劉坤一,讓一個文弱書生吳大澂(chéng)代替他去東北前線指揮。

對於慈禧來說,勝敗已無意義。戰爭必須結束,儘快和談賠點銀子,總好過交出皇權,天天擔驚受怕,畢竟中國還沒有老皇帝得善終的先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