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人兩次讓出皇位,最後仍得到天下,一個決斷開啟了太平盛世

唐睿宗李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孫子,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兒子。 他的“三讓天下”, 即一讓皇位於母后武則天, 二讓太子位於兄長唐中宗李顯, 三讓皇位于兒子唐玄宗李隆基, 開啟了中國古代最繁榮的“開元盛世”。

唐高宗李治去世後, 皇太后武則天攝政, 皇帝李顯不甘傀儡地位, 試圖扶植自己勢力, 被廢為廬陵王。 李旦被武則天選為新的傀儡皇帝。 實際上則被拘禁深宮, 形同囚徒。

武則天經過數年準備, 代唐建周之時, 此時的李旦是不讓也得讓, 否則身家性命必不保。 武則天稱帝, 為收買舊唐臣民之心,

令李旦改名“武輪”, 封他為“皇嗣”, 即宣告李旦仍為自己死後的皇位繼承人。

女皇:武則天

就這樣, 李旦做了6年天子、8年皇嗣, 在這十多年都是故唐王朝大臣效忠的第一旗幟, 也被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親族視為首先要剷除的眼中釘。 小人讒言李旦的正妃劉氏、側妃竇氏(李隆基生母),

行所謂“厭蠱”之術, 便被武則天處死, 屍骨更不知所終。 而李旦亦被酷吏羅織罪名審訊, 幸得忠臣剖腹明志, 這才化險為夷。

等到武則天終於放棄以周代唐的鼎革企圖, 決定將皇位還給李唐血統的兒子後, 之所以要大費周章, 把被流放了十四年的李顯找回來代替李旦, 立為太子, 可不是多此一舉;而就是因為李顯遠離政治中心多年, 此時實力, 相比于李旦來說極為單薄, 更方便於自己控制。

因此, 李旦這第二讓太子, 同樣是在武則天的意志主導下, 非他本人所能左右。 武則天為了制衡新太子李顯, 李旦也被改封為相王, 結束了十多年的囚徒生涯, 可以開府治事, 公開扶植自己勢力, 其實是所得遠大於所失。

擁立唐中宗、迫使武則天退位的“神龍政變”中, 李旦的安國相王府和太平公主集團的鎮國太平府, 出力甚多, 勢力發展甚大。 所以唐中宗復位時期, 韋皇后和武三思的武韋集團, 也一直並不敢對此二者輕舉妄動, 三方保持微妙的平衡。

李旦先讓皇嗣之位於皇兄李顯, 推辭太尉、宰相、皇太弟等厚賞, 反而令他以寬厚恭謹之名譽於朝野。 因此在皇室中已經擁有了仿如聖賢的隆高聲譽, 如春秋時多次辭讓國君之位的吳國公子季禮一般為世人景仰。

唐睿宗:李旦

西元710年, 唐中宗李顯去世不久, 其子李重茂即位, 臨淄王李隆基和鎮國太平公主聯手, 聯合禁軍萬騎中的心腹發動“唐隆政變”, 殺死韋後、安樂公主, 不久又廢少帝李重茂, 擁立自己的父親相王李旦復位, 是為唐睿宗。 中宗之子譙王李重福不滿起兵, 亦被殺。

作為當時眾望所歸的繼位人選。 李旦本人復位後, 可絕不是許多影視劇裡塑造的那個唯唯諾諾老好人, 只會一味聽任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擺佈。

此時的李隆基, 尚算不上心腹眾多, 黨羽已成。 相王府諸人本來就是一條線上的螞蚱, 李隆基只是他們策動政變時派出去的代表, 代表的是李旦的意志, 甚至必要時隨時可以作為棄子。 李隆基能在禁衛軍萬騎中籠絡到一批心腹, 首先也是因為他是德高望重的相王李旦之子這個身份。

而李隆基在唐隆政變中的功績, 亦遠難比當年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的赫赫開國功勳。 剛剛投效他的那些禁軍頭目去和人才濟濟的天策府相比, 更不能同日而語。

當議立太子之位時, 皇長子李成器主動退讓。 李旦終以李隆基為儲, 與其說是因為忌憚此時李隆基的實力, 不如說更看重的就是李隆基在政變中展現出的殺伐決斷能力。

畢竟當時真正朝野勢力甚大的,是接收了武氏、韋氏殘餘力量的太平公主集團。根據新出土之《上官婉兒墓誌銘》,李隆基宮變時趁亂殺上官婉兒造成既成事實,就是為斬太平公主一臂。

鎮國太平公主

而太平公主集團的先天缺陷,也就是朝野早已厭倦了女主亂政,正直官員皆不願支持。畢竟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人空有效仿武則天的志向野心,卻絕沒有武則天的政治才幹,而只知賣官鬻爵,任用奸佞,窮奢極欲。後來太平公主府被抄沒時,其府中錢財堆積如山,竟堪與國庫相比。

她們不經政事堂允可而濫封的“斜封官”更充斥朝堂地方,卻沒有如武則天那樣嚴刑苛法、隨時沙汰的監督。因此“女禍”已成為實現政治清明的障礙,卻絕不僅僅是出於男性官員的傳統偏見。

李旦在位的起始幾年,面對李隆基的東宮和太平公主府的針鋒相對,儘量不偏不倚,既是不忍于兄妹之情,也是讓他們彼此牽制,保證自己最終仲裁者的地位。但終於亦能以國事和大局為重,借著天象昭示“除舊佈新”,主動讓出皇位。

此舉亦是作為兄長,對太平公主這個妹妹的最後警告,自己已不願再容忍她對朝政的繼續把持了。若肯一起放手,尚可保富貴尊榮,否則天亦難救。

李隆基在“先天之變”消滅太平公主集團之時,他已經得到了李旦讓出的天子名分,是堂堂正正的皇帝。因此非太平一黨的朝野百官全力支持,如此對付太平公主及其幾個面首幸臣,自然是舉重若輕、手到擒來。

此後李隆基任用姚崇、宋璟等先賢,革新吏治,一掃弊政,讓帝國政治撥亂反正,重回正軌,具有相當進步意義。

開元年間,李隆基檢田括戶,建集賢書院,收集藏書,招募“長征健兒”十二萬,孳息軍馬,大力擴充軍事屯田,極大增強軍力。進而出兵攻滅後突厥汗國,連續擊敗吐蕃,招附回紇、渤海,扭轉了武周以來的邊疆戰事不利。其時大唐王朝國家安定,文化繁榮,萬邦來朝,史稱“開元盛世”,為之前歷朝前所未有的極盛之世。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的彪炳政績,也彰顯了李旦當年的推讓是何等英明。李旦諸多子孫,骨肉同樂,友悌無間,同享太平盛世繁華美景,更是其樂融融。

在玄武門之變的數十年之後,有鑒於祖父輩的前車之鑒,同樣一個皇室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實現儲位和皇位平穩交接,進而開創了大唐史上最強大的盛世。不得不說,李旦具有真正為皇族利益乃至整個大唐王朝著想的大智慧。是為刀光血影司空見慣的大唐皇室中難得的一抹暖色。

在歷史上最殘酷的皇室傾軋中安然生存,在人世間至高的權力誘惑,能一直保持充分的理智,李旦廟號中的這個“睿”字可說恰如其分。

「能以位讓,為吳太伯,存則用成其節,歿則當表其賢,非常之稱,旌德斯在。」李旦正如吳太伯這樣智慧,被歷朝歷代皆稱頌為聖賢,不是沒有道理的啊。

如果您喜歡本文,誠摯邀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和您分享感興趣的歷史、小說、影視話題。

畢竟當時真正朝野勢力甚大的,是接收了武氏、韋氏殘餘力量的太平公主集團。根據新出土之《上官婉兒墓誌銘》,李隆基宮變時趁亂殺上官婉兒造成既成事實,就是為斬太平公主一臂。

鎮國太平公主

而太平公主集團的先天缺陷,也就是朝野早已厭倦了女主亂政,正直官員皆不願支持。畢竟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人空有效仿武則天的志向野心,卻絕沒有武則天的政治才幹,而只知賣官鬻爵,任用奸佞,窮奢極欲。後來太平公主府被抄沒時,其府中錢財堆積如山,竟堪與國庫相比。

她們不經政事堂允可而濫封的“斜封官”更充斥朝堂地方,卻沒有如武則天那樣嚴刑苛法、隨時沙汰的監督。因此“女禍”已成為實現政治清明的障礙,卻絕不僅僅是出於男性官員的傳統偏見。

李旦在位的起始幾年,面對李隆基的東宮和太平公主府的針鋒相對,儘量不偏不倚,既是不忍于兄妹之情,也是讓他們彼此牽制,保證自己最終仲裁者的地位。但終於亦能以國事和大局為重,借著天象昭示“除舊佈新”,主動讓出皇位。

此舉亦是作為兄長,對太平公主這個妹妹的最後警告,自己已不願再容忍她對朝政的繼續把持了。若肯一起放手,尚可保富貴尊榮,否則天亦難救。

李隆基在“先天之變”消滅太平公主集團之時,他已經得到了李旦讓出的天子名分,是堂堂正正的皇帝。因此非太平一黨的朝野百官全力支持,如此對付太平公主及其幾個面首幸臣,自然是舉重若輕、手到擒來。

此後李隆基任用姚崇、宋璟等先賢,革新吏治,一掃弊政,讓帝國政治撥亂反正,重回正軌,具有相當進步意義。

開元年間,李隆基檢田括戶,建集賢書院,收集藏書,招募“長征健兒”十二萬,孳息軍馬,大力擴充軍事屯田,極大增強軍力。進而出兵攻滅後突厥汗國,連續擊敗吐蕃,招附回紇、渤海,扭轉了武周以來的邊疆戰事不利。其時大唐王朝國家安定,文化繁榮,萬邦來朝,史稱“開元盛世”,為之前歷朝前所未有的極盛之世。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的彪炳政績,也彰顯了李旦當年的推讓是何等英明。李旦諸多子孫,骨肉同樂,友悌無間,同享太平盛世繁華美景,更是其樂融融。

在玄武門之變的數十年之後,有鑒於祖父輩的前車之鑒,同樣一個皇室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實現儲位和皇位平穩交接,進而開創了大唐史上最強大的盛世。不得不說,李旦具有真正為皇族利益乃至整個大唐王朝著想的大智慧。是為刀光血影司空見慣的大唐皇室中難得的一抹暖色。

在歷史上最殘酷的皇室傾軋中安然生存,在人世間至高的權力誘惑,能一直保持充分的理智,李旦廟號中的這個“睿”字可說恰如其分。

「能以位讓,為吳太伯,存則用成其節,歿則當表其賢,非常之稱,旌德斯在。」李旦正如吳太伯這樣智慧,被歷朝歷代皆稱頌為聖賢,不是沒有道理的啊。

如果您喜歡本文,誠摯邀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和您分享感興趣的歷史、小說、影視話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