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美食分享,杜橋麻糍

請關注

美食分享

注:杜橋“炒麻糍”

麻糍以台州市屬下的臨海市杜橋鎮街上的炒麻糍為最佳, 號稱“杜橋一絕”。 與杜橋眼鏡齊名, 杜橋眼鏡市場為全國四大眼鏡市場之一, 許多在外面賣眼鏡的杜橋人回到杜橋, 其他可以不吃, 但是“炒麻糍”來一盤是必須的。 軟渘鹹香, 即可當飯, 也可當菜, 夏天配上啤酒, 其他季節或可喝當地黃酒, 亦神仙一樣生活矣。 外地人來杜橋, 本地人推薦的美食小吃必定有此一款, 即使在大酒店, 最後或者最先上的一盤吃飽肚子的點心小吃就是“炒麻糍”。

“八兩麻糍, 一兩肉, 一隻蛋,

加鹹菜、豆腐乾”;“麻糍一斤, 放綠豆芽, 來一瓶石樑幹啤”……猛地一聽, 疑為到了菜館, 其實這是在杜橋小鎮吃麻糍時常見到的現象。

臨海有年節春後吃麻糍的傳統習慣。 每逢春節將至, 農曆十二月前後家家戶戶爭做年糕和麻糍, 將糯米浸泡洗淨, 倒放在木制飯蒸桶上火蒸, 蒸熟後親戚朋友掄起搗杵頭在石臼裡搗, 搗稀糊爛成團, 上乾粉揉和壓扁平切成十幾釐米大小塊狀。 麻糍製成後, 隔七天晾乾, 用冬水放置缸內, 以便長久貯存。 來年一二個月吃都沒有問題, 不變質、變味。 但盛放後的麻糍會變硬, 失去原性, 沒有剛做的新鮮。 猜想如果每天都是出新的, 那豈不是有很多人喜歡吃?一些生意人就看到了其中蘊藏的商機。

其實杜橋麻糍小吃,

早在民國時期就有名聲, 鎮西街東, 街口關帝廟潘家“紅毛”潘德法;廟前街東嶽廟口大汾“麻糍囡”李統巨兩家最有名。 前者設長攤, 後者擺市, 兩者各有絕活。 汰、閘、夾各具特色, 隨你吃法, 色、香、味俱全。

起初杜橋麻糍也是每逢趕集, 商販挑著貨擔,

一頭鍋, 一頭麻糍, 沿街叫賣, 那年代, 麻糍不過是百姓調胃小吃而已。 趕集上市飽餐一頓, 享享口福。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 那時農民收入低, 只有家中來客或山裡來的拉柴客們趕集才會買。 便宜些麻糍加一小勺紅砂糖夾起, 或熱一下隨你便可即食。

改革開放後, 群眾口袋鼓了, 生活也變好了, 麻糍的身份也高了, 麻糍也“富”得流動了, 麻糍吃法也變樣了。 杜橋炒麻糍, 食而不膩, 油水淋漓, 軟韌柔口是它的特點。 街頭巷尾設攤, 棚下轉坐, 就聚而餐。

杜橋麻糍是現炒現賣的食品。 麻糍攤一隻爐子、一隻平底烙盤、五六張桌凳, 再加上必備的精肉、雞蛋、土布包裹的主料麻糍, 就成了攤上所有的家當。 麻糍選精良糯米, 自家手搗的。 必須每天銷光而且每天搗。

如改用機器, 生意肯定差遠了。 臨近中午, 生意紅火了, 幾乎人群晃動, 凳子上坐滿了等候飽餐的百姓。

半斤、八兩憑客叫, 隨意;雞蛋、精肉、豆腐乾、綠豆芽、菱白、筍絲、鹹菜花等佐料任你挑, 麻糍切成大小三釐米正方, 平鋪烙盤上, 精肉置中央, 油水四溢。 暖、旺柴火兩兼燒。 再加上雞蛋、蔥段、豆腐乾等佐料混炒, 酒、醬油、味精邊炒邊澆。 以油為水, 其上澆, 三炒四翻, 盛碟即食。 經濟實惠, 老少皆宜。

杜橋麻糍不但不黏糊, 而且柔滑順口, 色味香俱佳, 久吃不厭, 食者無所禁忌, 鮮香回味悠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