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靜聽時光 品味遵義|音訊雜誌——《豆花面要過橋》

豆花面

要過橋

文/黎明 朗讀/陳曦

遵義豆花面和遵義羊肉粉齊名, 並列為遵義兩大名小吃。 顧名思義, 豆花面就是麵條加豆花。

豆花、麵條, 各地都有, 但把這兩者“婚配”成一家, 卻是創新。

遵義的大街小巷, 各種小吃店, 都有豆花面賣, 甚至也有專賣豆花面的麵館, 特別是早餐時分, 食客盈門, 蔚為大觀。 店內兩口大鍋, 一口熱霧騰騰煮面撈面, 一口盛滿剛出鍋的豆花。 新鮮的豆花, 嫩滑爽口, 入口即化。

麵條是當地反復壓制、新鮮的土堿水面, 麵條的軟硬可憑食客的需要。 煮面的師傅把大把大把的水面放入沸水鍋裡, 少頃, 又用特製的長筷挑入碗中。 同時又飛快地為每碗麵條配製蘸水, 這特別的蘸水, 正是豆花面與其他外地麵條不同的特色。

其實這蘸水也是集各種調料、澆頭之大成的調料碗, 僅僅是本味的豆花、麵條要靠“過橋”、“蘸水”吸納麻辣或鮮香的多種味道, 才能實現美味的華麗轉身。

豆花面除了豆花與水面的選擇外, 引誘顧客的重點全在蘸水。 好的店家, 製作蘸水非常講究, 首先, 要選擇上好的辣椒、花椒獨家秘制, 還要精選肥瘦相宜的肉丁、雞丁、香蔥、魚香(薄荷葉)、香菇、少許油渣或脆哨、油酥花生,

佐以上好的醬油、蠔油等, 雖然各家都有各家的高招, 各種烹飪套路也大同小異。 但有一點卻是經久不變, 那些在食材、在蘸水上肯用心, 捨得選好料、用好料的店家漸漸成了老字型大小、名字型大小, 贏得了眾多食客的青睞。

對任何一道簡單的飲食進行創新可以點石成金, 化蛹為蝶。

回想豆花面幾十年一路走來, 成就了今天的模樣, 當初某個店家的突發奇想, 實在功不可沒。

當年, 也就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 遵義豆花面, 還是純粹的素食。 據說, 它最初的興起, 也和遵義的“和尚米皮”一樣, 由僧人或已還俗的僧人製作, 除了豆花、面以外, 蘸水採用遵義本地菜油熬制的油辣椒, 再放幾粒油酥的黃豆, 以豆漿煮好的麵條或以豆漿為湯, 作為素食, 倒也別具一格。

後來, 有店家為適應更多食客的需求, 加重口味, 特別在原先比較“素”的蘸水上做文章, 添加了肉丁、雞丁等葷料, 有的還與時俱進, 以芽菜、榨菜、香菇等參與調味, 在蘸水的製作上精益求精, 不斷改進。 甚至也顛覆了蘸水“過橋”的食法,

採用直接將蘸水、調料澆在麵條上“幹拌”。 如此這般, 充分說明美味來自民間, 美味來自創新, 來自堅守。

本期編輯 付婷婷 段 康

審 核 賀黎明 鄭尚堅

遵義雜誌社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ID:zunyizazhi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互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