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國產車與合資車相比還有多少差距?

現如今, 普通消費者買人生中的第一輛車, 特別是10萬出頭的緊湊級車, 都特別的糾結。 主要原因是這個價位國產車跟合資車的差距是越來越小, 而且配置還會更高一些。 但是許多人都說國產車毛病多, 三天兩頭就得往4S店跑。 為此, 我們還特別針對國產車主進行過調查, 雖然結果不能說是截然相反, 但至少沒有大家說的那麼誇張。 那麼問題來了, 國產車發展到今天, 與合資車相比, 差距還是很大嗎?

在國產車還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曾經, 許多消費者都寧願去買一輛低端甚至是入門級別的合資車, 畢竟在那個年代, 國產車跟合資車之間的差距還是挺明顯的。 但是, 隨著時間的推移, 大家可以發現, 馬路上國產品牌的汽車是越來越多。 先不說品質, 僅從外觀來看, 像榮威RX5、傳祺GS8和WEYVV7等一票新車的顏值絲毫不比同價的合資車型差。 身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感歎,

與其買輛低端的合資車, 還不如買輛好一點的國產車。 可見, 我國消費者對國產車的印象正一點點的發生改變, 對合資車也不再是盲目的崇拜。

不過即便如此, 還是有一部消費者始終認為國產車就是廉價的代名詞, 就算我開的是台朗逸,

也比你開博瑞的有面子。 有些人喜歡跟風, 稱朗逸為德原朗,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德原朗的正確含義, 作為一輛掛著大眾車標的中國特供車, 絕大多數買它的人應該絕對不知道這款車是在國內研發、國內製造, 並且只在國內銷售的偽合資車。 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 這種做法是正確的, 因為朗逸的銷量的確非常可觀, 包括英朗和福睿斯等一票中國特供車都是如此。 我想問一下大家, 如果這幾款車也出現你們口中所謂的三天兩頭就得往4S店跑的情況的話, 銷量還會像現在這麼好嗎?大膽預測一下, 銷量一定會受到影響, 但不久就會恢復原狀, 別不相信, 這種事情在以前又不是沒發生過。 為什麼同樣是國產車, 差距卻這麼大呢?原因很簡單,
因為他們車頭掛的都是洋車標, 至少面子上還說得過去。

當然這只是外因, 咱們再往深了說說。 想當年, 合資品牌, 比如說一汽大眾、廣汽本田或者是上汽通用, 雖然都是四個字, 但真正能讓消費者記住的, 也就是後面兩個字。 中國人造車經驗不足,

那就先合資生產學學本領, 學到的都是自己的, 技術掌握的差不多了, 就可以應用在自己的品牌上, 廣汽傳祺和上汽榮威走的都是這條路。 這就好比中國的高鐵, 由早期的技術引進發展到現在的自主研發, 總要經歷一個過程。 國產車雖然目前還達不到這樣的高度, 但這兩年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 爆款車型也是一輛接著一輛, 特別是緊湊級市場, 競爭那是相當的激烈, 誰都不願意把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招牌給砸了。 更何況, 在技術全球化的今天, 拿來主義早已成為廠商們造車最優的解決方案。 你能說賓士、寶馬、奧迪所有的零配件都是它們自己生產的嗎, 當然不可能, 只要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就足夠了。 而國產車曾經缺少的正是這些,不過近兩年,許多國產品牌在核心技術,特別是發動機的技術上進步明顯,特別是普遍搭載在緊湊級車型上的1.5T渦輪增壓發動機,與同價位的合資品牌相比已經沒有什麼明顯的差距。換句話說,現如今,國產15萬以內的轎車、20萬以內的SUV,與同價位的合資品牌之間的差距,或許也就只剩下需要時間來驗證的品質穩定性了。

至於消費者對國產車的印象是大毛病沒有,小毛病不斷,也並不是沒有根據,而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源於製造要求和裝配工藝。在這兩個方面,國產品牌目前確實還達不到某些優秀合資品牌的水準,但差距正在逐漸的縮小。正所謂,飯得一口口吃,事得一件件做,再給國產品牌一些時間,追平甚至是超過合資品牌並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而國產車曾經缺少的正是這些,不過近兩年,許多國產品牌在核心技術,特別是發動機的技術上進步明顯,特別是普遍搭載在緊湊級車型上的1.5T渦輪增壓發動機,與同價位的合資品牌相比已經沒有什麼明顯的差距。換句話說,現如今,國產15萬以內的轎車、20萬以內的SUV,與同價位的合資品牌之間的差距,或許也就只剩下需要時間來驗證的品質穩定性了。

至於消費者對國產車的印象是大毛病沒有,小毛病不斷,也並不是沒有根據,而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源於製造要求和裝配工藝。在這兩個方面,國產品牌目前確實還達不到某些優秀合資品牌的水準,但差距正在逐漸的縮小。正所謂,飯得一口口吃,事得一件件做,再給國產品牌一些時間,追平甚至是超過合資品牌並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